黑龙江省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211144891_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211144891_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3)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崔 悦,王健博辽源市气象局,吉林辽源 136200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等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2年6月4—7日影响吉林省辽源市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冷涡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的发展与成熟阶段,类似于中间涡暴雨形势特征。

冷涡降水具有日变化特征,午后极易发生强对流天气。

暖锋的发展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初始扰动。

干空气下摆侵入,增强不稳定层结,促使风雹天气发生。

VIL值的跃增和减小与冰雹的出现和消散相对应。

VIL高值不能说明大冰雹是否出现,还应与VIL高值维持时间相联系,维持时间越短,越不利于大冰雹的产生,这对冰雹直径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 东北冷涡;暴雨;强对流;雷达回波;VIL值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3–0117-03东北冷涡(以下简称冷涡)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常引发暴雨、雷电、风雹和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

我国东北地区22.4%的暴雨和53%的风雹都是在冷涡背景下产生的。

连续几天在同一个地区产生暴雨是东北冷涡最显著的特点,也可产生伴随强对流的短时强降水。

由于东北冷涡具有多变性,导致难以预报东北冷涡天气系统影响下的降水过程和强对流天气,所以众多气象工作者针对东北冷涡的气候特点和降水特征,围绕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预报等开展了诸多研究。

郑秀雅[1]利用1956—1989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气候特点和降水特征。

黄秀娟[2]分析发现,500 hPa位势场上,整个欧亚地区在40°N附近是否存在明显的西风急流是后期有无东北冷涡形成的关键。

何晗[3]对冷涡背景下短时强降水的统计表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冷涡中心东南部和西南部。

杨晓宇[4]通过分析雷达产品特征,提出了东北冷涡背景下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指标。

雷电的形成机理及特征

雷电的形成机理及特征

第一节雷电的形成机理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那么,我们先从认识雷电谈起。

我国古籍中,有关雷电理论的记载十分丰富。

例如东周时《庄子》上记述:“阴阳分争故为电,阳阴交争故为雷,阴阳错行,天地大骇,于是有雷、有霆。

”这些学说与现代的雷电学说是如此相似,不过它比现代雷电学说要早2000 多年。

在古籍中关于建筑工程中避雷的记载也十分丰富。

南北朝的孟奥《北征记》中有如下记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有盛弦之《荆州记》中记述:“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了,重母畏雷,为立石室,以避之,悉之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书中谈及的白石、文石,据分析应该属于绝缘性能较好的石块。

至于宋、元、明、清代的建筑物多用“雷公柱”(宋代称枨杆)等措施以避雷。

在古籍中关于雷击事故的记述就更多了,例如在《续晋阳春秋》上记述:“太元五年,霹雳含殿四柱,杀内侍二人。

”《晋安帝记》上记述:“义熙三年六月,震太庙鸱尾,彻壁柱,若有文字。

”《晋中兴书征祥说》上记述:“元兴三年,永安王皇后至住巴防,将设威仪入宫,天大雷震,人马多死。

”《沈括?梦溪笔谈》上记述:“内侍李舜举家为暴所震,其堂之西屋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默。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铝者,银悉容流在地,漆器不燃灼。

有一宝刀,极坚刚,就刀室中容为汁。

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烁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

《齐书?五行志》:“永元三年正月,豫章郡,天火烧三千余家。

”以上只是我国古籍关于雷电灾害中的点滴摘录,当然它与现代雷电理论和防雷技术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的祖先能够在那么早的年代里就创造出那样完整的雷电理论,并且在技术上得到应用,这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文化历史的一页。

1.1 雷电的特征雷电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瞬间放电现象,同时伴随有雷声,具有高电流、高电压、变化快、放电时间短、辐射强等特征。

雷州半岛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雷州半岛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雷州半岛雷电活动特征分析发布时间:2021-03-16T11:31:32.17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1月作者:张文萌于洲李绍震李勤英符靖茹[导读] 本文利用了广东省电力部门在广东地区布设的14次DF和TOA闪电定位技术得到的近2年闪电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得到雷州半岛地区雷电活动特征:雷州半岛全年以负地闪为主,负地闪约占总闪电次数的91.9%,正地闪仅占总闪电次数的8.1%;雷电活动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4~10月雷电活动约占全年总闪次数的97.5%,夏季雷电次数最多;雷电高发期雷电活动日变化呈现双峰形态,峰值出现在14:00-15:00和17:广东省湛江市气象局张文萌于洲李绍震李勤英符靖茹 524000摘要:本文利用了广东省电力部门在广东地区布设的14次DF和TOA闪电定位技术得到的近2年闪电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得到雷州半岛地区雷电活动特征:雷州半岛全年以负地闪为主,负地闪约占总闪电次数的91.9%,正地闪仅占总闪电次数的8.1%;雷电活动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4~10月雷电活动约占全年总闪次数的97.5%,夏季雷电次数最多;雷电高发期雷电活动日变化呈现双峰形态,峰值出现在14:00-15:00和17:00-18:00,谷值出现在22:00-23:00;雷电密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在 20°N -22°N,100.5°E -111°E,有两个强活动中心分别在廉江市河唇镇一带和雷州市沈塘镇一带,边缘地区雷电密度较小。

关键词:雷州半岛;雷电活动特征;雷电密度;雷电流强度引言雷电是伴随强雷暴天气过程而产生的,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时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雷州半岛地处热带气候带的北缘,纬度较低,濒临南海,经常受到来自内陆西风带天气系统(高空槽、切变线、低涡等)和海洋热带天气系统(东风波、辐合带、热带气旋等)的影响,天气复杂多变,强对流天气频发,尤其是雷暴天气出现频率很高,一年四季都有,属于全国多雷区,每年都会发生多起雷击事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多变,山地地势复杂,地形复杂多变,同时由于地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亚夏季风的交汇区域,气象灾害频发。

本文将从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的灾情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的气象灾害特点,为应对未来的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雷电灾害、冻雨冰雹等,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暴雨洪涝贵州省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是典型的水文灾害多发地区。

暴雨洪涝灾害是其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贵州省的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特别是入梅至出梅期间,因为此时贵州省受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为集中且强度较大,容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对贵州省的影响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作物的毁坏,由于暴雨往往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二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暴雨导致道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受损,严重影响交通的通达性,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三是对城乡建设的影响,暴雨引发的水灾对城市和乡村的房屋、基础设施等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贵州省暴雨洪涝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频发性强,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加之地形复杂,易形成山洪和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导致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二是影响范围广,暴雨洪涝灾害往往带来较大的受灾范围,特别是农作物和房屋等财产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三是因素复杂,暴雨洪涝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因此其发生规律较为复杂,防治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

二、雷电灾害雷电灾害是贵州省气象灾害中的另一大特点。

贵州省的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入梅至出梅期间,此时气候潮湿,易导致雷电天气的频发。

贵州省的雷电灾害主要表现为雷电、风雹、雷暴大风等,对农作物、建筑物、交通运输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

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

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作者:李想赵冬艳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9期雷暴是指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的天气现象[1]。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和现代化信息设备等不断增多,雷电造成的危害日益凸显,尤其是对于电力、石油石化、通讯线路、电气化铁路等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许多学者对我国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开展了大量研究[2-7]。

笔者通过分析大连市1951—201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得出大连市雷暴日数、雷暴初日、雷暴终日以及雷暴持续期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当地开展防雷监测、预警预报、防雷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及雷电灾害防御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来源于大连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雷暴资料。

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即20:00至翌日20:00出现雷暴(无论闻雷n次)则计为1个雷暴日数。

采用气候倾向率、经验频率法[8-9]等方法,统计分析雷暴日数变化,雷暴季、月分布,雷暴初、终日的气候特征。

2结果与分析2.1雷暴日数2.1.1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由统计分析可知,近60年来大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9 d。

年雷暴日数最多的年份为38 d,出现在1959年;年雷暴日数最少的为9 d,分别出现在1952年、1954年、1955年和1968年。

年雷暴日数≥20 d的年份有26年,占43%;其中≥30 d年份有3年,占5%。

由图1可知,近60年来大连市年雷暴日数逐年增加,气候倾向率为0.52 d/10年,即每10年增加0.5 d,近60年来约增加了3 d。

从年雷暴日数多项式曲线来看,大连市年雷暴日数呈现小幅波动上升趋势。

2.1.2雷暴日数的月、季变化特征。

由图2可知,大连市雷暴日数月变化明显,大连市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4—5月迅速增多,6—8月变化趋于平稳,最大值出现在7月,9—11月迅速减少,1月、2月和12月基本未发生雷暴。

河北省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北省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北省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河北省位于中国北方,东南与京津冀城市群接壤,西北接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与辽宁省毗邻,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省份,也是我国第二产粮大省。

河北省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雷电活动较为频繁。

不同行业和领域对气象的依赖和对灾害的威胁程度不同,明确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对开展气象服务意义重大。

二、选题的研究内容本论文将对河北省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1. 河北省雷电灾害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2. 河北省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分析。

3. 河北省雷电灾害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分析。

4. 基于分析结果,将河北省划分为不同的雷电灾害风险区。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1. 查阅文献资料,对雷电灾害的研究历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 收集河北省雷电灾害的历史资料、观测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

3. 探究河北省雷电灾害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如温度、湿度、风等。

4. 根据分析结果,运用GIS技术将河北省划分为不同的雷电灾害风险区。

四、选题的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雷电灾害的研究历程和现状,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资料。

2. 统计分析法:收集河北省雷电灾害的历史资料、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3. 相关分析法:运用相关分析法,探究河北省雷电灾害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4. GIS分析法:基于分析结果,运用GIS技术将河北省划分为不同的雷电灾害风险区。

五、选题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主要包括:1. 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相关国内外文献,深入了解雷电灾害的研究历程和现状。

2. 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河北省的历史资料、观测数据,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 技术支撑:运用GIS技术进行地理空间分析,提高研究效率和结果精度。

六、选题的研究预期结果1. 描述河北省雷电灾害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长春市双阳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长春市双阳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长春市双阳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作者:鲁向东来源:《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05期摘要:影响双阳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雷暴、冰雹等。

利用1959—2015年气象资料,统计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总结发生规律,对各气象灾害的强度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及形成机理,并结合双阳区孕灾环境,分析气象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分布特征,为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关键词:自然灾害;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611 暴雨洪涝洪涝灾害一般是由长时间降水过多、区域性暴雨或局地性的短历时强降水引起,暴雨可引起次生灾害、冲回农田、农业水利设施等;涝害是因农田积水过多、雨水过多地域集中,长时期的连阴雨天气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而成灾。

暴雨洪涝灾害是双阳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因而对其发生特征的分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暴雨天气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影响双阳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华北气旋、江淮气旋、蒙古气旋以及东北冷涡天气。

暴雨的月分布特征:双阳区暴雨天气过程主要集中于6—9月,详见表1,其中7月居多,占56%,8月次之,占35%,有4次暴雨发生于6月,占7.2%,9月最少(仅发生1次),占1.8%,而7、8月也是双阳区历年的主汛期。

暴雨的年分布特征:1959—2015年双阳区暴雨发生次数存在以下特征:暴雨发生次数存在年际特征规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暴雨较多,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10a间为少发期。

1994年和2010年暴雨年发生次数最多各发生4次,最少为1a 1次或1a内无暴雨发生;暴雨发生次数有增多趋势;暴雨发生次数有周期性的轮回,双阳区中东部海拔相对较低,且河网密集,暴雨极易引发洪涝,为暴雨洪涝高发区。

山河街道的柳树水库下游,双阳河与饮马河交汇处新安村西顺、跃进、马场、徐家、裴家、东营等村组为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的高危险区,南部和西部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地势起伏明显,多山和丘陵植被较好,为暴雨洪涝灾害次低和低危险区。

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

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

受伤 ; 当考 虑 人 口权重 时海 南 省 、 藏 自治 区 的 雷 灾 人 员 死 伤 率 最 高 。 我 国雷 灾 全 年 都 可 以 发 生 , 季 占 全 年 的 西 夏 6 % 以上 , 最 高 。人 员 伤 亡 雷 灾 和财 产 损 失 雷 灾 发生 在 1 :0 2 :0 北 京 时 ) 分 别 占总 数 的 7 % 和 6 % , 5 7月 30— 00 ( 的 3 2
1 : 0为峰 顶 。雷 灾 中受 伤 害 的 农 民 占总死 伤 人 数 的 9 % , 市 人 员仅 占 7 60 3 城 %。统 计 人 员 伤 亡 雷 灾 中 的雷 击 地 点 ,
最 多 的 发 生在 农 田 , 3 % , 次为 建 构 筑 物 , 2 % , 下 依 次 为 开 阔 地 、 域 、 下 、 地 等 。此 外 还 分 析 了 雷 为 2 其 为 3 以 水 树 山 灾 中受 损 行业 、 物 等信 息 。 财
雷 灾造 成 了 4 8 4 8人死 亡 ,3 0人 受 伤 , 计 我 国每 年 每 一 百 万 人 中大 约有 0 5 42 估 . 3人 死 于 雷 击 , 于美 国 、 国 。我 高 英 国雷 灾多 发 生 在 东 部沿 海 地 区和 南 部地 区 , 东省 最 为 严 重 , 计 上 报 8 7 广 总 7 0例 雷 灾 事 件 , 成 7 2人死 亡 和 6 2人 造 7 6
l 人 ,9 0 19 3 1 5 - 9 9年 是 5人 。 估 计 全 世 界 每 年 有 几
幸惨遭 雷击 , 成 l 造 7人 死亡 ,3人 受伤 。随 着 我 国 l 社会经 济的发 展 和现 代化 水 平 的提 高 , 别 是 由 于 特 信息技术 的快 速 发展 , 电灾 害 的危 害程 度 和造 成 雷 的经济损 失 以及社 会 影 响越 来 越 大 。因此 , 研究 我 国雷 电灾 害发 生 的现 状 、 布特 征 , 于 经 济建 设 、 分 对 新 农村具 有十分重 要的意 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 
2010年9月 
黑龙江气象 

HEILONcjIANG METEOROLOGY 
Vo1.27 No.3 

Sept.2010 

文章编号:1002—252X(201 o103—0035-02 

黑龙江省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袁湘玲1,2,..-r-X-&- ,肖稳安 ,束 玉 

j l__ 

1 r 
T 

l_l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江苏南京210044;2.齐齐哈尔市气象局,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3.墨龙江省防雷中心,黑龙江啥尔滨1

51000) ‘ 

_ { 

’ 
t 

摘要: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59-2008年的雷暴日资料、2006.2009年的地闪监测资料及1999~ 

200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对黑龙江省年平均雷暴13数与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并对雷电灾害分类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TU895 

1 资料说明 
本文所用雷暴习资料、闪电资料分别来源于黑龙江 
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9—2008年80个气象观测站 
的雷暴日资料及2006—2009年黑龙江省雷电地闪定位 
网的监测资料。 
雷电灾害信息来源于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 
公室、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研究会编写的《全国雷电 
灾害汇编》(内部资料)及黑龙江省防雷中心收集整理的 
雷电灾害资料,资料时间为1999—2008年。 
2雷电灾害与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黑龙江省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沿,太平洋西岸, 
北面临近寒冷的西伯利亚,南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具 
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由西北到东南为山地贯穿,松 
花江由西而东切穿两大山地。西南和东北是广阔的平 
原。复杂的地形地貌、南北气候的差异和地域经济的发 
展水平不同,使得黑龙江省年平均雷暴日数与雷电灾害 
次数的空间分布不尽一致。图1给出了1959~2oo8年黑 
龙江省50 a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特征。从图1可以看 
出年平均雷暴日最多的区域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在35 d 
以上;位于北部的小兴安岭地区和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地 
区年平均雷暴日均在30 d以上:位于西南部的松嫩平 
原年平均雷暴日在25~30 d之间;东部的三江平原年平 
均雷暴日较少,在22~30 d之间。从整个区域范围来看, 
黑龙江省的年平均雷暴13分布具有中部多,东部少;山 
地和河流附近多,平原地区少的特征。 
图2给出了1999—2008年黑龙江省雷电灾害次数 

文献标识码:A 
No 

图1黑龙江省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图 
圈2黑龙江省雷电灾害次数 间分布图 
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雷电灾害的高值区,大 
致对应着雷暴日数高值区,但也有一定的差异。雷电灾 
害最多的是省会哈尔滨市区,共51次,占所统计的全部 

收稿13期:2010—6—6 
第一作者简介:袁湘玲(1970一),女,湖南省双峰县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读硕士生,高级工程师 

∞ 勰卵 钙 
黑龙江气象 第27卷 
雷电灾害的8.2%;伊春、鹤岗、双鸭山、鸡西、牡丹江等 
城市的雷电灾害也明显多于周边区域。对比图l和图2 可以发现,黑龙江省雷电灾害次数的高值区均在年平均 雷暴日30 d以上的区域内,而年平均雷暴El较少的松 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雷电灾害次数也较少,表明自然雷电 是雷电灾害的致灾因子之一:二是雷电灾害的发生还受 到人口密度及经济特征等因素的制约。 3雷电灾害与雷暴日数的时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3.1年际变化 、 l20 100 ∞80 帜4o 20 0 40 30罢 20罂 10 P.t- 0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伍 图3黑龙江省雷电El数(虚线)和雷电灾害次数 (实线)的年际变化 图3给出了l999—2D08年黑龙江省全省平均雷暴 日数和雷电灾害次数的年际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雷电灾害次数和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大体相近,相关系 数为0.5l,2007年是10 a中雷暴日数最少的年份,2007 年的雷电灾害次数也相对较少。另外,雷暴日数的年际 变化趋势不明显,而雷电灾害次数呈增长趋势,其变化 率为2.5次・a~。这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和 微电子设备的增加,对雷电灾害的承受能力降低有关, 这也表明下垫面承灾体的易损性是雷电灾害的影响因 子之一。 3.2月变化 40 芝30 篓20 陋lO 0 1 2 3 4 5 6 7 8 9 l0 11 l2月 图4黑龙江省雷电日数(虚线)和雷电灾害次数 (实线J的月变化 图4给出了黑龙江省1959 2008年50 a平均雷暴 日数和雷电灾害次数的月变化曲线。从图4可以看出, 雷电灾害次数和雷暴El数的月变化大体一致,相关系数 达O.98。雷电主要发生在6—8月,占全年的76.3%。其中 7月份雷暴El数最多.占全年的28.7%。雷电灾害同样主 要发生在在6 8月,占全年的73.4%。但雷电灾害最多 的月份是6月,占全年的31.1%。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为此.利用2006—2009 年的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6月和7月的 地闪频数El变化(如图5)发现,6月地闪发生在地闪频 数峰值时段11:00—22:00的比率略高于7月,这一时间 
段也是人们活动频繁,大部分设备处于运转时期;6月 
地闪发生在谷值时段23:00—10:00的比率略低于7月, 
而谷值时段对应着夜间人们休息.是大部分设备停止运 
转的时段,表明雷电灾害的时间特征和人们的活动规律 
相关 

10 
\ 
懈 b 

蛆 
O 
O 2 4 6 8 lO 12 l4 l6 18 20 22时 

图5 2006-2009年6月地闪频数(实线)和 
7月地闪频数《虚线)日变化曲线 
4雷电灾害分类统计对比分析 
黑龙江省的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人身安全、家用电 
器、单位电子电器设备、电力通信设备、森林粮囤加油站 
等方面。图6给出了近10 a各类雷电灾害事故统计数 
据总和的百分图。从图6可以看到,单位电子电器设备 
受损占雷电灾情的31%,家用电器受损占30%,电力通 
信设备受损占l7%,人畜伤亡占13%,森林粮囤加油站 
等雷击起火占7%,其它事故占2%。 
口人畜伤亡13% 
国家用电器30% 
■单位电子电器设备 
31% 
30% ●电力通信设备17% 

一加油站森林等起火7% 

图6雷电灾害种类百分图 
其中人畜伤亡事故的93.9%发生在农村,而在农村 
的人身伤亡事故中有79.3%发生在户外,有2O.7%发 
生在民用建筑物遭受雷击导致人身伤亡。这不仅与农民 
更多户外劳作、易遭雷击有关,还有20.7%的人身伤亡 
事故发生在没有防雷装置的民用建筑物内,因此针对农 
村的雷电防护工作。不仅要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多渠道、 
多形式的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防雷避 
雷、自救互救的能力,而且要加强农村建筑物的防雷装 
置建设工作。 
单位电子电器设备及家用电器受损两类事故占雷 
电灾情的6l%,大量的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 
设备、通讯设备为各行业创造了高速、大容量的工作环 
境,但与此同时集成电路与以往的电子设备相比较,其耐 
受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却大大降低了,雷电感应产生 
的二次雷击使大量微电子设备受损十分严重。电子信息 
系统的雷电防护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