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研究 偏义复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草芥草芥孟子孟子离娄上草茅楚辞楚辞卜卜虫螟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仲冬仲冬虫蝗虫蝗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孟孟鸟乌左传左传襄公十八年襄公十八年鱼鲔鱼鲔礼记礼记礼礼巫咸尚书尚书咸有一德帝尧尚书尚书尧典后羿后羿左传左传襄公四年师旷左传左传襄公十四年襄公十四年王子带王子带左传左传僖公十一年僖公十一年公孙侨公孙侨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二襄公二十二年年行人子羽行人子羽左传左传哀公十一年哀公十一年匠石匠石庄子庄子徐徐无鬼女娲女娲楚辞楚辞史籀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序序城濮春秋时卫国地名城濮春秋时卫国地名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宣公十二年河漳漳水战国策战国策齐策一21232123动宾式动宾式又称支配式由两个具有动宾关系的语素又称支配式由两个具有动宾关系的语素复合而成
其他例子:天下、先生、陛下、足下、将 军、布衣、寻常。
第三,词义在语素义之外。语素义和词义 没有直接关系,只是通过人们的联想才把 它们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具有某种意义。 这种情况一般与修辞有关。
干戈——战争 桃李——学生 秋波——美女 的眼神 爪牙——党羽 泰斗——众人所景仰 者 鸳鸯——夫妻 风月——男女风情 鱼 肉——欺凌、宰割(通过比喻)
丁宁 > 钲。
“丁”“钲”在上古分别属端母、章母, 发音部位均属舌音,“宁”“钲”均属耕 部叠韵,语音接近。
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 宁,儆其民也。(《国语·晋语五》)
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钲而建黄钺。(张衡 《东京赋》)
不可 > 叵。《说文新附》:“叵,不可 也。”徐灏注:“叵者,不可之合声。”
近现代汉语的例子: 你们 > 恁/您 我们 > 俺 什么 > 啥 不用 > 甭 不要 > 别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及特点
2.0复音词的分类原则
联绵词

语法论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语法论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原文出处】漳州师院学报【原刊期号】199403【原刊页号】050-054【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作者】邓细南【复印期号】199501【标题】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正文】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

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

”[(2)]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

”[(3)]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

”[(4)]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从古今汉语的语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

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

由于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它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

因此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一)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一)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一)【原文出处】漳州师院学报【原刊期号】199403【原刊页号】050-054【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作者】邓细南【复印期号】199501【标题】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正文】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

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

”〔(2)〕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

”〔(3)〕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

”〔(4)〕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从古今汉语的语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

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

由于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

因此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

通论二 词汇(二)

通论二    词汇(二)

注意区分偏义复词与由相同语素组成 的并列结构的合成词 “得失”: “尽思虑,揣得失, 智者之所难也。”(《韩非子·八 说》)
三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一)复合词
2.同义复词: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双音 词,叫做“同义复合词”,简称“同 义复词”。 宾客、干戈、悦怿 而帅偏师,以修封疆。 跋履山川,踰越险阻。

古代汉语
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主讲教师 许秋华
一 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单义词

定义:只有一个意义,只概括的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或某种行为,某种性状。 觥:“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 膢:“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 非子· 五蠹》 膑:“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报任安 书》) 屦:“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 许行》)
偏义复词的特点
(1)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无好坏之分时,偏义 复词的意义偏向第一个语素 “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 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车马”:《礼记· 玉藻》:“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
(2)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有好坏之分时,偏义 复词的意义偏向贬义或消极意义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后汉书 何进传》) “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则作数日 恶。”(世说新语 言语)
一 单义词和多义词
(三)注意词义和字义的区别
要注意词义和字义的区别,把一词多义现 象和同音同形词区分开。凡是用同一字形表 达的词,只要它们之间意义有联系,就是一 个多义词;反之,则不是一个词,而是几个 同形的词。
二、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供 参证的最早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词本来的 意义。 及 《说文》:“及,逮也。”本义是追上、赶 上。《左传》:“故不能推车而及。” 既: 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 者曰。” 即:《说文》:“即,即食也。”《易经· 鼎》: “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焚:《说文》:“焚,烧田(畋)也。从火 林。” 殷墟卜辞:“癸卯允焚,获兕十一、豕十 五……”

偏义复词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词类变化规律的认知探究

偏义复词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词类变化规律的认知探究

偏义复词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词类变化规律的认知探究作者:周先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仅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偏义复词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不同于一般的复合词,多由偏义短语词汇化而来,是一个独立的词汇系统。

本文试图分析偏义短语词汇化形成偏义复词过程中词类变化的规律,以求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偏义复词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偏义复词;词类变化;语法化作者简介:周先军(1986-),女,四川华蓥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1一、偏义短语词汇化形成偏义复词对于一个由两个相关或相反的义素构成的句法单位,如果该单位整体的意思只取了其中的一个义素,另一个义素没有得到表达,这就是偏义现象。

偏义现象普遍存在于古代汉语中,早在先秦就已经产生了,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

那么,为什么偏义现象出现在了古代汉语中,它又是怎样在现代汉语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的?1. 古代汉语中的偏义短语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因此古汉语中的偏义现象主要表现为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单音词构成的偏义短语。

而且,古汉语中偏义短语的偏指义素一般不是固定的,往往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时偏向前一语素,有时偏向后一语素。

关于偏义短语在古汉语中出现的原因,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与研究,笔者比较支持修辞说。

关于偏义现象的修辞功能,既有研究有比较充分的说明。

柯莉在《古汉语偏义复词研究》中指出: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严格的修辞学,但是修辞现象却普遍存在。

2. 偏义短语的词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注意到语言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人们称这一过程或现象为词汇化,简而言之,词汇化就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

古 代 汉 语(二)古今词义异同

古 代 汉 语(二)古今词义异同
《九歌·湘君》:“薜荔拍(帕)兮蕙绸。”
偷 《商君书》:“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
于农。”
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抢 《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行李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范围上的差异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 《辛史。记” ·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于园圃,窃其桃李。”
4、合音词
诸 句中:之+于 《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
句尾:之+乎 《孟子·梁惠王》:“武王伐纣,有
诸?” 旃 之+焉 杨恽《报孙会宗书》:“愿勉旃,毋多谈。”
(2)词附。义”缩小

《说文》:”宫,室也。”
《豳风·七月》:“上入执宫功。”
今古
瓦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
名。” 《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易·系辞》:“其臭如
兰。”
丈人 《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3)词义转移 暂 突然、一下子
暂时
《广雅·释诂》:“暂,猝也。”
母亲 贫穷
母 《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 贫 荀子《天论》:“天不能使之贫。”
而且
且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单音词:
贪婪 婴儿 糟粕
《楚辞·离骚》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 《玉篇》:“男曰儿,女曰婴。” 《释名》:“酒滓曰糟,浮米曰粕。”
不要误将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当作现代的双音词: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古汉语偏义复词形成原因探析

古汉语偏义复词形成原因探析
柯莉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1
【摘要】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也是我们阅读古籍的一个难点。

想要准确无误地判定偏义复词 ,只有追溯它的起源、分析它的用例、寻求它的成因。

本文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偏义复词的影响入手 ,研究它的形成原因。

【总页数】3页(P69-71)
【关键词】复合词;偏义;词素;音节
【作者】柯莉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相关文献】
1.古汉语偏义复词研究 [J], 刘意红;
2.古汉语偏义复词的成因探析 [J], 任坚
3.古汉语中偏义复词 [J], 王志耀
4.古汉语偏义复词研究 [J], 刘意红
5.偏义复词和复词的偏义用法——兼谈刘瑞明、祝中熹二同志的分歧 [J], 许宰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古代偏义复词

() 7 举事 而候 星月 , 月盛 壮则攻 战 , 亏则 退 兵 。 月
( 义偏 “ ” 史 记 ・ 月 。《 匈奴 传》 ) ( ) 公 失权 势 , 8廉 门馆 有 盈 虚 。 ( 义偏 “ ” 虚 。沈
作者 简 介 : 海 燕 (97一)女 , 南 新 乡人 , 州 大 学 文 学 院 20 李 17 , 河 郑 04级 硕 士 研究 生 。
语 言 环 境 , 不 复存 在 。也 正 由 于 只 能 出现 在 语 境 中 , 时造 成 了其 临 时 性 的 特 点 。临 时性 主 要 表 现 在 : .同一 组 合 , 就 同 1
有 时 偏 义 , 时 不偏 义 ; .同 一 组合 , 可 偏 前 也 可 偏 后 。 有 2 义
维普资讯
殊 , 因为它 不象 现代 汉语 中 的“ 是 国家 ” “ 、 窗户 ” “ 、忘 记” 等偏 义 复词那 样能 够独 立存 在 , 义偏 于一 隅必 其 须 在文 句 中才 能 实 现 。 因其 产 生 的 条件 , 以说 它 可 是 一种 意义 由语境 决定 的双音 节复合 词 。 由于偏 义 复词 的这种 依赖 语境决 定 的意义 偏指 其 中一个 词 素 的特 殊 性 , 而 使偏 义 复词 在 文 句 中 从 出现语 义搭 配 上 的 问题 。根 据 其 是 否 合语 义 搭 配 ,
反或是相 类 相近 的 词 素构 成 的复 合 词 , 意 义偏 指 其 其 中一个 词 素 , 另一 个 词 素 作 为 陪 衬 而无 义 。关 于 这种语 言现 象 , 人 早 已注 意 到 了。如 : 古 《 传・ 左 昭公 十 三 年》 “ , 男 也 , 使 从 公侯 :郑 伯 而 之贡 。 王 肃注 :郑 , 爵 , ” “ 伯 而连 男言 之 , 犹言 日公侯 , 足句辞 也 。 [ ( 7 清 俞 樾 赞 赏 说 : 王 说 得 之 。郑 ” ] 3 P1 “ 众、 服虔 云郑在 男服 , 贾逵 云男 当作 南 , 南 面之君 , 谓 并 曲说 耳 。 I ( 3 ” J4’ P 继王 肃之 后 , 孔颖 达又 提 出 了“ 唐 连言 ” 礼 记 。《

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及作用

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及作用
刘海燕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4)003
【摘要】偏义复词在词汇意义方面具有随意性、狭义性、模糊性特点,在结构组合方面具有不固定性、不稳定性特点.偏义复词是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段,它能协调音节、舒缓语气,同时能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刘海燕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古汉语偏义复词释义说略 [J], 蔡菲菲
2.古汉语偏义复词的成因探析 [J], 任坚
3.古汉语中偏义复词 [J], 王志耀
4.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 [J], 何传跃
5.古汉语中奇妙的偏义复词现象 [J], 何英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外汉语偏义复词教学浅析

对外汉语偏义复词教学浅析作者:刘潇慧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可分为语素意义相关和相反的词汇,其语义指向的基本特点是类义偏前,反义偏否,其形成与汉民族伦常、主次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礼仪之邦有关。

偏义复词对留学生习得而言较难,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研究偏义复词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一个口诀:偏义复词取偏义,类义取前,反义取否,“大小”多取“大”,“动静”多取“动”,“主从”多取“主”,“主次”多取“次”,“好壞”多取“坏”,以便让留学生得体地运用汉语。

关键词:偏义复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方法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就已出现,随着语言的发展,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有些保留且已成为固定的词汇。

随着汉语双音节词汇化的发展,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能流传至今的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则有它存在的必然性。

作为具有汉语特色的偏义复词,由于其词义和形式不对应,对于留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习得难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教学。

一、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概述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如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通鉴注”举“爱憎,憎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等,这些词语的整体语义集中在其中一个语素义上,属言语层面,是一种言语现象,为临时偏指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偏指语义。

与古汉语中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为词汇层次上的偏义复合词,其所偏指的意义作为义项已经固定下来,并且进入词汇意义系统。

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通常是指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上相关或相反的单音词语素并列组合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词义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在形式上作为陪衬,仅有一个语音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本文共查找收录在《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偏义复词共37个,根据各语素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其中,语素意义相关的偏义复词有24个,名词类有19个:步伐、窗户、灯火、国家、狐狸、家庭、脚步、面目、面孔、模样、人物、诗歌、世界、消息、眼睛、宇宙、云彩、质量、嘴唇,动词类有2个:死亡、听见,形容词类有3个:方便、干净、舒服;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有13个,名词类有6个:长短、动静、女儿、妻子、危机、兄弟,动词类有5个:教学、没有、睡觉、舍得、忘记,形容词类有2个:紧张、痛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
摘要: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与一般的复音词不同,虽然由两个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仅作为陪衬。

本文从偏义复词的词义和结构组合关系两方面来剖析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的特点。

关键词:古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结构组合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

王力先生说:“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值得注意。

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1]这段话非常明确地给偏义复词下了定义,并突出了偏义复词的鲜明特点。

然而从古代汉语的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结论显然只说出了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代,偏义复词词义本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的特性。

现从偏义复词的词汇意义、组合结构等方面来谈谈古汉语词汇中的偏义复词的特点。

一、词汇意义上的特点
复合词作为一级语言单位,具有凝固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已经形成,意义和用法就不能随意变化。

偏义复合词也应具备这种性质,现代汉语偏义复合词正是这样。

然而,古代汉语中所谓偏义复词,其意义和用法一般不具有稳定性。

分析古汉语偏义复词的词义特点对进一步把握其特征有着重要意义。

1.词义的随意性
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有时偏义于前一个语素,有时偏义于后一个语素,有时无偏义,保留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词义具有随意性。

偏义复词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的受到上文语义的制约,有的受到下文语义的制约,根据上下文语义便可看出它的正偏所在。

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3)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

齐风。

东方未明》)
例(1)中的“公姥”偏义在后一个字“姥”,“公”是衬字。

例(2)中的“作息“偏义在前一个字“作”,“息”是衬字。

例(3)中的“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
指下裙,保留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

甚至许多相同的偏义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偏向前一语素,也可以偏向后一个语素。

如: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

项羽本纪》)
(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例(4)和例(5)中的“出入”都是偏义复词。

在例(4)中主要强调防备盗贼进入,故词义偏在“入”上;在例(5)中要强调出门没有完整的衣裙,词义偏在“出”
上。

以上例子说明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偏义复词,偏指义具有随意性,语素的定位时前时后的特点。

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的偏指义不固定,导致其词形与词义不像现代汉语偏义复词那样是一一对应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词义的狭义性
偏义复词在其表意方式上有一个特点,即它的词义比构词语素的意义要狭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由多义单音词充当的语素身上。

狭义性主要通过古汉语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的限定作用来实现。

【2】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楚辞。

渔父》)中的“形容”是偏义复词,偏义于“容”,它的词义就要比单音词“容”词义狭窄,“容”有“容纳”、“宽容”、“打扮”等词义,但在这里作为偏义复词“容”却只有“容貌”的意思,这就是由于陪衬语素“形”
起到了限定词义的作用,使其词义变得单一。

二、结构组合关系上的特点
古汉语词汇中的偏义复词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

由于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

因此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同时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

【3】例:
①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②吾闯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
③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史记·游侠列传》)
④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盐铁论·本议》)
⑤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邺风·绿衣》)
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齐风。

东方未明》)
以上例①根据上下文意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

例②“国家”无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

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例③“缓急”联系下文“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

例④“缓急”无偏义,“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

例⑤“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

例⑥“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

特点二是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

例:
⑦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

(《脏腑记叙》)
8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疏无长短也。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9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

项羽本纪》)
10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例7中的“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例8“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

“短”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例9“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例10“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以上例子都说明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中,其陪衬语素具有时前时后不定位的特点,这与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结构定型化特点是不相同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的剖析,对我们了解古代汉语构词法,语言运用中的特殊性、准确性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刘海燕。

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及作用【J】。

新乡学院学报,2010(24):125
【3】王永革浅谈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