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

如何通过基地建设,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发展的指示精神,做好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我们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任务更加集中、思路更加清晰了。基地课程建设是当前社会实践基地健康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应该包括核心理念、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活动体系、管理评价体系、资源体系等等。无论是中小学,还是社会实践基地,都涉及到这些基本的要素。我们要从这些课程要素入手,加强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

一、基地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

教育部正在研究启动“立德树人”工程。基地从实践育人着手,是“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地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基地的教育活动,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生活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要深入挖掘德育课程各要素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当然,这并不是说基地一定要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在素质拓展课程中,对学生思想意识、积极的态度、对生命的理解等等,应该体现在课程的目标设计中。

2.坚持能力为重

基地的课程实施,一定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等等,要有一些核心的指标。现在很多人提出,基地建设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基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基地教学活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性方面。社会实践基

地,无论是专项基地,还是综合性基地、特色性基地,都要有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追求。长期以来,我们缺乏科学完善的中小学生核心能力表现的基本标准,以及有效的培养体系。基地的教学活动,在起点阶段就应该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注重理念建设和思想建设,注重培训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要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处理好学思关系是中国教育千百年来的精华。综合实践活动要超越模仿层面的学,引导学生基于问题,提升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学与思是不能分离的,基地课程的每一个主题,每一个活动项目,在总结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问题感,要有深度思维,注重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要注重知行统一。现在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有知没有行”,基地的课程建设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行没有知”。我们到张家港基地去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就是“行知广场”。这个基地的建设,从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知行统一”的理念。我们基地的教育活动,一定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我比较担心,基地的活动变成单一的“行”的过程——没有观念的重建,没有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以及自我的新知,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归纳,没有总结,没有对问题的探讨,没有感悟的提升。这是我们需要着力克服的问题。

二、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价值定位

(一)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类型

1. 附设性基地与体制性基地

有人说,基地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基地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是双规,是并重的,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我们对基地教育功能的认识要重新定位,我觉得基地本身就是一所学校,在功能定位上,与中小学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基地教育虽处课堂之外、学校之外,但仍居课程之内、教育之内。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课外校外教育基地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一是实践资源优势,二是技术资源优势,三是社会资源优势,四是对社会情境的选择、平衡和净化。这次到张家港来,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张家港基地已经把周边的奶牛养殖场、生态农业园、科技园都纳入到基地的课程开发中来。这种做法非常好。基地也应该在教育活动中是开放的,在空间上是开放的,不是把学生圈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所以,每一个基地的负责人,都要认真考虑基地和学校的关系,和社区、家庭的关系。我建议,条件好的基地可以利用寒暑假的实践,面向家庭开展一些开放性的活动,例如亲子体验的实践活动。某些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基地,要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

2.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核心价值依然是“发展价值”

我们面向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所以我们承担的教育责任依然是基础性。它不是职业取向的。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是职业教育。我们要致力于学生基础性的能力,比如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观察能力等等;依然是致力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实践能力。

基地教育的特质是实践育人。它不是通过告诉、讲授来“知识育人”,不是以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来育人。所以,它的实践性、体验性、过程性是基地的教育活动的第一法则。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要把体验性、过程性、操作

性和实践性体现得更充分。那么,实践育人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第一个是情境,包括对情境的理解、情境的创设、情境必备的资源等等;第二个是问题。每一个活动都是从问题出发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第三个是方法,包括思维的方法、操作的方法。

常态的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认知,它强调理解,理解是中小学知识教学最基本的东西。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也强调理解,但是它的理解主要是对方法和技术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通过体验和操作来实现的。所以,基地的教育活动应该建立区别于常规学校的教育体系,包括基地的价值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评价系统和资源系统。

3.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教育涵养”

教育涵养是指教育机构充分体现教育的真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素质的发展性、精神的感召力、文化的浸润力。社会实践基地除了常规建设以外,要思考文化的问题。基地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地的教育活动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究竟改变了学生哪些核心素质。要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是很难的。

实现基地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价值,教学活动具有意义感和自我感,并建构基地生活的仪式感。“自我感”是指每个人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活动,能够找到自己,引起思考、归纳、总结、反思和提升,而不只是游戏。基地的课程如果只是停留在游戏层面,层次就偏低了。

体现实践的教育价值,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发展方式。再过几年之后,如果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调研,问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真正有影响的教育经历是什么。恐怕会有很多学生所回答的不是学校的语文、数学课堂,而是在基地的生活。人的成长需要有多种兴趣的满足,多种内在需要的满足。约翰·杜威提出,人生来有四大本能:探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