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再植术后预防血管危象的护理 武汉弘济骨科 胡汉兰
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分析

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分析我们来了解一下罂粟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这两种药物。
罂粟碱是一种能够扩张血管的药物,可以帮助增加术后断指再植部位的血流量,从而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几率。
而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抗血栓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的形成,保持血管通畅。
将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术后患者,可以达到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
接下来,我们将对该药物组合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一项针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治疗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这说明,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在预防术后血管危象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患者在使用该药物组合后,术后恢复情况也更好,伤口愈合时间更短,术后功能恢复更快。
这些临床数据都充分证明了该药物组合方案的有效性。
除了临床疗效外,我们还需要考虑该药物组合的安全性。
经过多项临床试验和观察,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不仅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在患者身体的耐受性上也有较好的表现。
该药物组合方案在预防术后血管危象的还能保证患者的安全。
我们需要对该药物组合方案的应用规范进行总结。
对于使用该药物组合方案的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严格按照医嘱进行。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的身体情况,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医生在开展该药物组合方案的应用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作为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药物组合方案,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是一种可靠的药物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该药物组合方案,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促进术后康复。
希望该药物组合方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需要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带来福音。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对策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3-05-27T15:00:16.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黄幼梅[导读] 严密观察血液循环术后严密观察再植指血运情况,色泽,皮温,张力,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及患手敷料有无渗出[5]。
黄幼梅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医院 3630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426-02【摘要】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因素与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12月断指再植病例198例212指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例198例212指中发生血管危象23指,其中动脉危象13指,静脉危象10指,经及时发现、对症处理,18指成活,救治成活率78.26%。
结论血管危象的发生与疼痛、吸烟、体位及神经体液等多因素有关。
正确处理血管危象的发生因素,可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
【关键词】断指再植血管危象护理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手部创伤修复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断指再植术成为挽救离断手指、恢复手功能的有效治疗措施。
而血管危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术后再植指的顺利成活。
有效预防和治疗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已成为手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1]。
1、临床资料本组198例患者中,男114例,女84例;平均年龄(40.15± 1.16);受伤机制均为外伤性完全或不全离断,其中拇指21指,食指78指,中指71指,无名指26指,小指16指。
伤后40min~6h入院,平均2.5h。
2、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原因血管危象包括动脉危象和静脉危象。
动脉危象表现为指体皮肤苍白、指温降低、指腹张力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2S以上);静脉危象则表现为指体皮肤暗紫、指温低、张力偏高、指腹饱满,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1S)。
2.1 情绪因素断指损伤对患者心理上是一种严重的打击,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再植指的成活率和功能恢复情况,考虑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是否受到影响而焦虑不安,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痉挛,这不仅使局部血液供应不足,同时使吻合口的血流缓慢,容易发生血栓堵塞血管[2]。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初探及护理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初探及护理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并总结相关护理方法。
方法:将48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干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及再植指成活率。
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和断指再植成活率分别为37.5%和81.8%,观察组分别为8.3%和95.8%,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标签:断指再植;血管危象;原因;护理断指再植是手外科和显微外科的一种专项技术,即将完全或不完全断离指体进行修复,其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即为血管危象,这主要是由吻合的动静脉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直接影响到断再植指的成活率,因此,合理预防和处理血管危象尤为关键[1]。
現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8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行断指再植术患者48例(共73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
对照组男17例(28指),女7例(9指),年龄范围为10~58岁,平均年龄为(34.2±5.3)岁,其中完全离断23指,不完全离断14指,致伤原因为:刀伤7例,电锯伤9例,绞伤5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19例(29指),女5例(7指),年龄范围为12~61岁,平均年龄为(35.4±6.2)岁,其中完全离断22指,不完全离断14指,致伤原因为:刀伤9例,电锯伤8例,绞伤3例,其他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吸氧、抗感染、血运观察等内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干预护理方法,具体内容为:①心理护理。
小儿断指再植术后迟发性血液循环危象原因及护理

小儿断指再植术后迟发性血液循环危象原因及护理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是指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指尖或术区缺血、坏死甚至再次坏死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血液栓塞:术后血管再通后,由于术后创口和修复区域的出血、血栓形成以及血管内膜损伤等因素,很有可能会引起血液栓塞,导致术后血液循环不顺畅,甚至完全阻塞。
2.血管痉挛:术后局部组织充血、炎症反应等因素可能导致血管痉挛,进一步影响血液供应,导致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的发生。
3.微观血栓:在术后的修复区域,由于修复血管的内皮细胞对凝血功能的恢复比较缓慢,可能会出现微观血栓的形成,这也是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在术后的护理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早期抗凝治疗:在术后早期,应及时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液栓塞的发生,尽早恢复血液循环。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具体用法和用量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2.改善血液供应:通过鼓励患儿主动运动或进行物理治疗,增加术区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保持术区温暖,避免受冷,提高局部血液循环的灌注。
3.减少血管痉挛:在术后护理过程中,应避免术区受到寒冷刺激,适当使用热敷或盐水浸泡等方法来减轻组织充血,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
4.加强监测:术后应严密观察术区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末梢血流量、皮肤颜色、温度等指标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保持休息:术后的患儿需要保持充分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受到外力的撞击,保证体内的血液循环不受到干扰。
6.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证术后的恢复效果。
总而言之,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是小儿断指再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包括血液栓塞、血管痉挛和微观血栓的形成。
通过早期抗凝治疗、改善血液供应、减少血管痉挛、加强监测、保持休息以及定期复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促进术后患儿的康复。
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分析

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分析断指再植术是一种复杂的微创手术,其成功与否往往受到术后血管危象的干扰。
血管危象是指术后断指再植术病人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血管闭塞和局部缺血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再植断指的失败。
为了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临床上常采用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预防。
本文将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作用机制罂粟碱是一种中枢镇痛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来扩张血管,增加患部的血流量,改善组织的缺血状态。
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抗凝血和抗栓形成药物,通过促进红细胞变形、减少血液粘稠度来改善微循环的通畅性。
罂粟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使用可以协同作用,有效地增加患部的血液供应,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
二、临床研究分析1.血管危象发生率在进行断指再植术的病人中,分别采用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和常规处理的两组病人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显示,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明显降低,几乎没有出现血管危象导致再植断指失败的情况,而常规处理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较高。
2.术后恢复情况对比观察发现,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组的病人在术后的恢复情况更好,伤口愈合更快,患部功能的恢复更完善。
而常规处理组的病人恢复情况较差,愈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血管危象导致的再次手术的情况,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三、总结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改善患部的血液供应,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能够有效地提高断指再植术的成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在临床上推广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充分发挥该预防方法的效果。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继续完善和发展断指再植术后的治疗方法。
多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因素及预防性护理对策

多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因素及预防性护理对策断指再植术是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离断手指的血管、神经等组织进行重建与修复的外科手术,再植指是否成活主要依赖于重建血管的循环功能[1]。
血管危象是断指再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适当预防并积极处理血管危象是提高再植指成活率的关键。
既往研究认为血管危象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合理护理关系密切[2]。
笔者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153例(共361个手指)行断指再植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因素,总结预防性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共361个手指)行断指再植术患者15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1例)和对照组(82例)。
实验组男45例(97指),女26例(63指),最大年龄49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295±76)岁,其中拇指28指,食指36指,中指59指,无名指23指,小指14指;损伤两个手指的37例,损伤三个手指的14例,损伤四个手指的6例,全部手指损伤的4例;完全性离断损伤29例,不完全性离断损伤42例。
对照组男47例(107指),女35例(94指),最大年龄52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325±92)岁,其中拇指36指,食指41指,中指68指,还指25指,小指31指,损伤两个手指的41例,损伤三个手指的19例,损伤四个手指的8例,全部手指损伤的6例,完全性离断损伤39例,不完全性离断损伤43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病人均否认结核、糖尿病等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受伤部位等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12因素分析121断指污染严重或长时间缺血:断指术前污染严重,未做彻底清洗,残留的有害物质产生排斥反应,从而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了缺血。
患者受伤地远离医院,未做及时有效的冷藏,断指缺血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血管损伤[3]。
122手术因素:断指术中是否清创彻底、血管清创后张力调节是否适当、吻合口处血管是否旋转、缝合皮肤时血管是否受压,吻合口处血管外膜剥离是否过长等都是影响断指再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旨在减少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断指再植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有患者因素、环境等。
结果本组60例患者,手术手指共计134指,其中术后血管危象13例(34指),发生率为25.37%,经过及时发现,及时对症处理,24指成活,救治成活率为70.58%。
结论精神紧张、寒冷、血肿及敷料的压迫、体位不妥、便秘、吸烟、下床活动太早可导致血管危象的发生。
及时正确处理血管危象是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加强术后早期的血运观察及处理,及时控制疼痛,做好心理护理,掌握并发血管危象的常见诱因,做好健康宣教是防止血管危象的有效措施。
标签:断指再植术;血管危象;护理血管危象是断指再植术后因吻合的动静脉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动脉危象和静脉危象,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是影响再植指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而导致血管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好发时间多见于术后24~48 h。
对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住笔者所在医院行断指再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血管危象的因素,并而更好地预防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全部断指再植病例60例,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1岁,平均32.2岁。
断指原因:电锯伤32例,刀切伤12例,挤压伤6例,其他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 h。
手术手指共计134指,分别为拇指9指,食指98指,中指13指,环指14指,其中完全离断78指,不完全离断56指。
其中术后血管危象13例(34指),发生率为25.37%,其中动脉危象20指,静脉危象14指,经过及时发现,及时对症处理,24指成活,救治成活率为70.58%。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护理干预分析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护理干预分析摘要:目的: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进行观察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断指再植术患者共计70例(115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面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情况、断指再植成活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危象发生率、断指再植成活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给予全面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血管危象;护理干预断指再植术是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对完全或不完全离断的肢体进行清创、血管吻合、骨骼固定的一种修复方法,其能修复断指神经和功能,然而患者术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发生血管危象[1],导致再植肢体缺血、坏死,进而使再植失败。
因此,在断指再植术后,有必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断指成活率。
笔者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断指再植患者进行观察,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断指再植术患者共计70例(115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
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3.1±9.8)岁。
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2.8±10.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1.2.1有效镇痛:患者在夜间安静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因此疼痛会更加明显,再加上迷走神经在夜间也更加兴奋,导致小血管保持收缩状态,提高血管危象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