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科宝用来预防生姜姜瘟病效果好

02
03
效果评估
结论
经过科宝处理的地块,生姜长势 良好,产量明显高于未使用科宝 的地块
科宝在预防生姜姜瘟病方面具有 很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提高生姜 产量和品质
04 科宝预防生姜姜 瘟病的优势
提高生姜产量和质量
生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生姜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对于 农民的收益至关重要。科宝作为一种高效的植物免疫剂,能 够显著提高生姜的产量和质量。
生姜叶片逐渐枯萎,叶色 变黄,最终脱落。
根茎腐烂
生姜根茎部出现腐烂,表 面有菌脓,散发出腥臭味 。
生姜姜瘟病的病因
细菌
姜瘟病是由一种叫做细菌 性软腐病的细菌引起的。
传播途径
该细菌可以通过水流、昆 虫、土壤等多种途径传播 。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 于细菌繁殖和病害发生。
生姜姜瘟病的影响
产量下降
科宝用来预防生姜姜瘟病效 果好
2023-11-12
目录
• 生姜姜瘟病介绍 • 科宝产品介绍 • 科宝预防生姜姜瘟病的效果 • 科宝预防生姜姜瘟病的优势 • 科宝预防生姜姜瘟病的案例
01 生姜姜瘟病介绍
生姜姜瘟病的病症
01
02
03
病斑
生姜叶片和根茎部出现黄 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边缘 颜色较深。
叶片枯萎
广谱性
科宝对多种细菌和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 够有效地预防多种植物病害。
科宝产品的成分与作用
有效成分
科宝主要含有一种叫做"苯并咪唑"的化学 物质,这种物质对多种细菌和真菌都有 很好的抑制作用。
VS
作用机制
科宝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和繁殖,从而减少生姜姜瘟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
生姜姜瘟病及茎基腐病防治方案

生姜姜瘟病及茎基腐病防治方案一、病害说明生姜茎基腐病(又叫“烂脖子病”)是由真菌危害,主要为害茎基部,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周,导致茎基部组织逐渐腐烂,无臭味,危害季节集中在生长前期。
生姜姜瘟病是由细菌危害,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挤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
姜瘟病原菌潜伏期长,发病条件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一般是因使用带菌种姜或种姜被土壤中病菌侵染开始至在生姜膨大期后逐渐致害。
二、传播途径姜瘟病病菌在土壤及种姜内越冬,并可在土壤内存活2年。
播种病姜后,在田间零星发生病,通过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造成全田发病,蔓延十分迅速。
病菌自伤口侵入,也可由茎、叶侵入维管束,向下扩展至根茎,并进入薄壁组织,造成组织崩溃和腐烂,全株死亡。
温度高湿度大的粘质土壤发病重。
茎基腐病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姜及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即可发病。
一般5月开始发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种姜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3月播种时。
三、发病条件姜瘟病(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2)环境:高温多湿,时晴时雨,土温变化激烈易发病,形成流行。
6~9月份,每降大雨后1周左右,田间即出现1次发病高峰。
(3)栽培:植地连作、低洼、土质黏重、无覆盖物、多中耕锄草和偏施氮肥的发病重。
茎基腐病高温高湿有利于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0℃-25℃.生姜属喜光耐旱植物,通风和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黄泥壤土、黏性重的土壤易发病重。
重茬连作地块田间菌源量累积,发病较重。
四、防治现状及用药分析上述病害多发生于连续种植多年的重茬地块,具有发病迅速、猛烈、致害严重、抗药性强、防治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制定方案时应选择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新型生物制剂,早防早治、综合管理。
近年来很多生姜种植区,采取“熏地”方法防治姜瘟病及线虫,采用的药剂一般是高度剧毒药剂,连续使用多年的用药量越来越多,抗药性越来越强,需要逐渐增加药剂用量才能取得一定效果,致使病害防治系数增大。
姜瘟病

姜瘟病目录简介预防姜瘟净特点适用作物及防治对象产品性能使用方法用药方法简介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积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
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
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该菌在姜块内或土壤中越冬,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病菌需借助伤口侵入。
通常6月开始发病,8--9月高温季节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无病地留种并要精选健种,单收单藏,贮窖及时消毒。
②轮作换茬、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起高垅种植,并要增施磷钾肥,生长前期进行遮荫。
姜瘟病③姜种消毒,用600倍氟派酸+600倍“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浸种。
大姜培土前,土壤处理:用500克挪威86.2%的铜大师(氧化亚铜)冲施或者撒施,连续施用2--3次,20天左右用一次。
④注意观察,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并随即浇灌600倍氟派酸药液或500倍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药液或500倍23%络铵铜药液,每穴200毫升以上,杀灭土壤残留病菌,防止继续传播。
⑤注意预防,用1:1:100波尔多液、1000倍裕丰18或用2000倍世高水分散粒剂液、或用6000倍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液,分别掺加600倍天达—2116地下根茎专用型液,每10--15天喷洒一次,每次每667m2用药液75千克,连续喷洒2--3次,防治效果可达98%以上。
姜瘟病的发病条件一是要有病源(病姜种和带菌土)的存在;二是要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三是生姜自身的生长状况。
在有病源在的前提下,温度(特别是土温)和降雨量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二个重要因素,尤以雨后姜田积水,又遇烈日曝晒大发生最为严重。
此外,若姜块自身抵抗力差,例如:姜块处于膨大期,外皮出现伤口,则均易于侵染形成病害。
经实践及试验证明:一般旬均温达24℃左右时,病害开始流行,当气温在26-31℃,具有充足的水量,形成田间积水时,病害迅速发展蔓延。
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

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姜瘟病是制约大姜生产的重要原因,那么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怎么预防与治疗呢?今天店铺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
黄姜茎基腐病的特点黄姜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该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借水流、耕作传播,通过根茎伤口或直接从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
生育期中多雨、湿度大、气温高、管理粗放、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发病初期,靠近地表面茎秆上产生大小不等的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后期病斑环茎基一周,皮下组织疏松发黑,逐渐腐烂,地上部茎叶发黑,茎秆枯萎、死亡,但不落叶。
(1)从耕作方式来说:长期单一种植黄姜的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
二是水田和平坝地发病重,坡地发病轻。
三是垄作搭架栽培的发病轻,平栽和未搭架的发病重。
(2)合理施用磷、钾肥和硼锌等微肥地块发病轻。
(3)黄姜耐旱、耐肥、怕水、怕涝,因而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湿气滞留的情况下发病重,反之,则轻。
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针对黄姜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采取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轮作倒茬,高畦垄作,搭架栽培辅之以药剂防治,使黄姜茎基腐病得到有效控制。
(1)选用无病虫、无霉烂种薯,保证苗全苗壮。
播种时,每100千克种子用多菌灵200克,加水100千克,浸种4~5分钟,晾干后待播。
(2)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每亩选用70%托布津、50%多菌灵、50%敌克松或福美双1~1.5千克拌细土30千克撒施土中。
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可预防土传病害。
(3)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巧施硼锌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一般亩施农家肥1500~2000千克,磷肥50千克,钾肥25千克或黄姜专用肥75~100千克,以基肥为主。
(5)垄作搭架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茎生长。
按1米宽作垄,垄高20厘米,当苗高30厘米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防病控害。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这样防治用药效果快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这样防治用药效果快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症变现主要为害地下茎及根部,常从茎基部开始发病,病部初呈暗紫色,后呈黄褐色水浸状,病姜内部组织软化腐烂,挤压病部流出污白色汁液,有臭味;剖开病姜可见维管束呈褐色。
地上部初期萎蔫,随病情的发展逐渐枯死。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发生原因1.姜瘟病病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上越冬,因而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料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再侵染源。
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病菌需借助伤口及自然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汗液可借助水流传播。
姜瘟病流行期长,为害严重。
田间识别的重要特征为:①病株断茬用手挤压有白色的汁液,有恶臭味;②一闻腐烂的姜块有臭味。
③腐烂是从内向外烂;④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
2.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自然孔口侵人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汗液可借助借灌溉水、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并可借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姜瘟病流行期长,为害严重。
大姜生姜姜瘟病茎部腐烂黄叶解决方法:1.轮作换茬。
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已发病地块,间隔3年以上才可种姜。
种植生姜的前茬最好选用新茬或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菜园地以葱蒜茬较好,种过茄科作物并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姜。
2.严格选种。
收获前,在无病姜田里严格选种,选长势强,分枝多,无病害症状的健壮植株,单独收获和贮藏;第二年催芽前再选颜色黄白,表皮光滑,无病害表现的肥大姜块做姜种,避免姜种带菌传播病害。
3.选地和整地。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壤地块。
整地时地面要平,姜沟不宜过长,以防排水不畅,姜田还应设排水沟,防止雨季田间积水。
4.施干净肥料。
姜田所用肥料应保证无病菌,因此,切不可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土壤沤肥,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
姜瘟病可防可治

姜瘟病可防可治姜瘟又称姜腐烂病、姜软腐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由于目前暂无有效专治姜瘟的杀菌剂,因此,要以农业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围绕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病害蔓延为中心,严把以下7个防治环节:1、土地选择、实行轮作:姜瘟的病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至6年,是发病的初浸染源。
所以,采取品种轮换和水旱轮作(一年种生姜、2年种水稻)不能解决防病的根本问题。
必须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前茬作物不种生姜、番茄、辣椒、茄子、土豆、花生等及与以上作物同科的地块轮种。
2、选择姜种:带病姜块下地能导致姜瘟病在地下根部传播。
因此,要严格选种和引种,引种后经晒2天太阳,剔除肉质变色、变软、水渍状、表皮易脱落的姜块;选择无病害、无虫伤、肥大整齐、色泽光亮、芽口好的姜块做姜种。
3、种姜及土壤消毒:(1)选用噻菌铜(龙克菌)浸种:500倍液3小时消毒并促进发芽1~2个,但不要时间太长,时间超过6个小时,发芽就太多,影响发芽出苗不壮。
或1:1:150倍液的波尔多液浸种15~30min消毒。
然后用草木灰或300倍噻菌铜(龙克菌)对姜块分瓣后的伤口消毒,控制大田土壤中的细菌从种姜伤口浸入。
(2)大田土壤消毒:播种前7天开好垄穴,喷施甲醛同时用地膜复盖4天揭开后3天播种;或开好垄穴喷施20%噻菌铜(龙克菌)500倍。
4、栽培管理:一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忌用病姜的茎、叶、杆和带菌土来沤制土杂肥;二要平整田地,深沟窄厢,开好四周及行间排水沟,防止雨天姜地积水;三要做好姜田隔离,切忌串排、串灌,严禁发病姜田的水流入无病田块;四要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和串草木灰,忌偏施氮肥;五要勤查姜田,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将病株及周围植株挖掉,带到田外集中消毁,并在病穴及四周喷灌5%漂白粉溶液或新鲜石灰粉,做好田园清洁工作,防止病害扩散曼延;六要加强预防,整个生长期可选用20%噻菌铜(龙克菌)或波尔多液喷3~4次。
5、统防统治:做到群众防治与专业防治、重点防治与普遍防治、农业防治与药物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技术、统一施药。
姜瘟病及防治方法

姜瘟病及防治方法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为姜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种植地区都常年发生,以南方种植区发病严重。
一般病株10%-30%,严重地块发病率可达60%-80%,常造成植株成片坏死腐烂。
[症状]此病主要侵害地下茎及根部,发病后肉质茎初呈水浸状,灰黄色至黄褐色,以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表皮,挤压病部即可渗出污白色菌液,散发臭味。
根部受害亦呈淡黄褐色坏死,最后腐烂。
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最后仅残留丝状维管束。
叶片染病,叶色淡黄,边缘卷曲并逐渐萎蔫,终至全株下垂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种姜越冬,成为远距离传播和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也可随根茎及其他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
种植带菌种姜,苗期即可发病,成为大田发病的中心病株,通过浇水、雨水、田间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扩散。
病菌由根茎伤口侵入,经薄壁组织进入输导组织,迅速致全株发病。
时晴时雨、高温高湿、地温变化剧烈有利发病。
寄主生长期降雨多、雨量大病害严重。
通常每次大雨或暴雨后5-10天即出现发病高峰。
此外,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多年连作或地下害虫重和管理不当造成根伤和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1.种窖在贮姜前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0%福尔马林80倍液消毒灭菌。
选用无病姜留种,种姜单收单贮,贮前适当晾晒。
2.重病地区轮作换茬,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或在盛夏深翻整地后分别施生石灰和碎稻草4500-7500千克/公顷,耕翻均匀后灌水覆地膜10―20天进行高温灭菌。
3.选择地势高燥,易排易浇的地块,采用高垄或高畦配合地膜种植。
增施磷肥、钾肥,有条件的在行间覆盖遮荫,控制发病。
4.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可选用浙江铁杆青、临平小型姜、新昌小型竹边姜、义鸟首姜、广东细肉姜等品种。
5.种姜消毒灭菌,种植前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盐酸溶液浸种24―48小时后晾干播种。
姜瘟病防治技术原理解析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姜瘟病也被称为腐烂病,这种病的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生姜、土豆等许多农作物都是它的受害者。
青枯假单胞杆菌与一般病菌不同的是可以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可存活2年以上。
姜瘟病的发生与蔓延是与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巨大关系的。
姜从种植的开始,到生姜成熟进入市场,成长期要在六个月以上。
姜瘟病会导致几天之内绝收,相当的严重。
因此,预防和治理姜瘟病的方法是直接关系的生姜等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
一、姜瘟病的症状姜瘟病是一种危害生姜茎部与根部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发生,其症状会导致生姜的地上茎与地上茎产生水渍状,初期有黄褐色的症状,生姜根部及茎部产生软化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腐烂发臭,最终姜瘟病会导致生姜地下茎除表皮外的组织发生病变消解,转化为乳白色、黏稠状、发臭的液体。
而生姜地上茎的部分由于感染了姜瘟病,茎部会逐步呈暗紫色,除纤维外其他部分逐渐变为褐色进而腐烂。
在姜瘟病后期,整株生姜作物叶片萎烂进而枯死。
二、姜瘟病的发病规律姜瘟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该病害的病菌可以感染将近三百种植物,是严重影响作物生长的严重病害。
姜瘟病的致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存活温度较低,为5-10℃,病原菌是由土壤进行传播的,由于姜瘟病病原菌的存活温度较低,因此病菌可以在土壤种、生姜内进行过冬,是一种极易传播的病害。
姜瘟病的发病高峰期是每年的8-9月,感染性极强,一株完好的作物在感染了姜瘟病后,一天之内就能发现病症显露。
三、姜瘟病的发病原因姜瘟病作为一种病原菌寄生于土壤中的病害,其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水源。
姜瘟病的发病时间与密度是与该地区降水量有直接关系的。
就一般地区来说,其温度越高、降水量越高,姜瘟病的传染蔓延就越高,当某一地区出现高温降水天气密集时,极易出现姜瘟病的大规模传染,导致短时间内有大量的作物出现发病症状。
反之,如果某地区气温普遍不高,没有接近于姜瘟病的适宜生长温度,且当年降水量较小,降水密度不大,则该地区的姜瘟病发病较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瘟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植物保护(药) 2008级苏克跃 20080625摘要:本文概述了大田作物生姜姜瘟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现状以及现阶段主要的防治措施。
论述了生姜姜瘟病菌的流行规律。
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概述生姜姜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为农业生姜生产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
关键字:姜瘟病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前言: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属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及东南弧热带地区,现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生姜经济效益好,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
我国生姜制品的年出口量在1000吨左右,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
生姜的营养丰富,是很好的调味品,根茎中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质元素、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油。
其中根茎中所含的挥发油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龙脑、枸橼醛、芳樟醇、桉油精、姜辣素,此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内服本品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
生姜在生产中常发生姜腐烂病、姜斑点病和姜炭疽病,而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是生产中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青枯病,此病原菌寄主广泛,可侵染44个科300多种植物,主要寄主有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等植物。
病原菌主要侵染姜根部、地下茎和地上茎。
被害根部呈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被害地下的肉质茎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留残存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浊状液,散发臭味: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
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片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枯死。
具统计,我国主要栽姜区常年由于姜瘟病的危害而损失10%~30%,重病田损失高达70%以上。
腐烂的生姜中还含有黄樟素,可使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因此姜瘟病严重影响着我国生姜的产量和品质。
而且,现在生产上还没有理想的方法防治此病害。
1.病原菌的研究1.1病原菌的确立早在1981年任欣正等发现我国的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 Smith)引起的。
此后刘达风、姚革、承河元、陈卫军等、孙晓扬等、郭晓丽等、张广民等、任清盛等分别对江西、四川、安徽、山东等地的姜瘟病进行研究,证明其姜瘟病也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的。
姚革等研究还发现,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spp.)作为次生致病菌可加重姜瘟的危害,受潜伏侵染的姜块在运输过程中也可引起姜块的腐烂。
孙晓扬掣6l从南部县腐烂生姜中,获得多种分离物,其中有属于真菌的镰刀菌(Fusarium spp.)和核菌(Rhizoctonia spp.),但分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1.2病原菌的特性姜瘟病原菌为杆状,两端钝圆,菌体大小为0.5~0.8×1.3~2.2urn,极生鞭毛I一4根,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在TZC平板划线培养48h 可出现两种不同的菌落,有较宽的白边,为致病性强的野生菌落,另一种菌落较小,圆形,干燥扁平,呈玫瑰色,白边很窄,为致病力弱的菌落,病原菌多次转代后致病力容易丧失。
27℃~37℃生长良好,4l℃以上则不生长。
1.3病原菌侵染、致病因子与作用机理青枯菌通常可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直接进入导管系统,引起发病,但在天然条件下,也能从没有受伤的次生根的根冠部位侵入,植物生长时在次生根的根冠和主根的表皮间形成鞘,青枯菌能够穿过这层鞘,进而侵入皮层于细胞间隙生长。
破坏细胞间中胶层,使细胞质壁分离、变形,形成空腔:继而侵染木质部薄壁组织,使导管附近的小细胞受刺激形成侵填体(Tyloses),并移入侵填体,侵填体破裂后即被释放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大量增殖和快速传播扩张,从而引起植株萎蔫和死亡。
1.4病害发生流行特点1.4.1侵染源带菌种姜和重茬姜田是导致翌年田间姜瘟发生的侵染源。
张立本等(1991)在河南省镇平县调查表明:水是传播姜瘟病的主要媒介。
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3 年以上。
姚革等(1993)( 孙晓扬等(1998)(承河元等(1993)(王金陵等(1995)等的研究表明:种姜(土壤都带病菌时发病率最高达90% 。
土壤带菌而种姜不带菌的发病率为60%而种姜不带菌种在不带菌土壤中则一般不发病。
1.4.2气候因素中国5-10 月是姜瘟病的高发季节!此间温度高、雨量多利于病害的发生及流行。
病害能否发生与温度有较密切关系,特别是土温对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
孙晓扬等(1998)在建兴等地调查发现:旬均温在24℃左右,病害开始出现,发病率5.4 % -8.7 % ,土温28℃左右,土壤高湿病害大流行。
1.4.3土肥因素肥料因素姜瘟发病与施肥关系密切,追施尿素可加重发病率。
据王金陵等(1995)研究:基肥不足,追肥过量,尤其是氮肥施用过量的田块,姜瘟发病重。
而土质肥厚,有机质多,在生长期施磷钾肥较多的田块,姜瘟发病较轻。
吴德广等(2003)施用不同肥料:腐熟大豆饼,化肥,腐熟鸡粪,试验证明:不同处理对生姜姜瘟病的发生产生较大差异。
腐熟大豆饼作肥料的处理,发病时期明显滞后。
且发病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1.4.4流行特点在山东姜地主产区通常6月末至7月上、中旬开端发病,7月中、下旬进入发病盛期,8月至9月上旬出现严重发病,整个发病期长达近百天,病原细菌在土壤和根茎内越冬,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带菌地根茎是同一块田间发病时地初侵染来源,同时又是远距离传播地首要病源。
种姜播种后,开端在田间零星发病,病原通过流水、风雨和地下害虫进行多次传播,从植株地伤口或叶片都能侵入抵达维管束组织,然后沿维管束向上、下各部位迅速蔓延,使临近地薄壁组织受损、腐烂直至全株死亡。
根茎腐烂后,病菌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或遇寄主生长期持续侵染。
2.姜瘟病的防治2.1化学防治由于青枯病为土传病害、病原菌变异大、寄主范围广,因而防治较为困难,目前我国采用了化学防治的方法。
郭晓丽、张正国田间药剂筛选试验表明,使用氯化苦熏蒸土壤或结合用消菌灵浸种可有效的防治姜瘟病,使生姜增产45.63%一61.88%。
王金陵等发现药剂防治中以敌克松粉剂及铜氨合剂防病效果最为理想。
魏仲军等药剂浸种防病试验结果表明:25%多菌灵250倍、50%代森锰锌600倍效果较好,分别为59.74%、52.45%,又具有较明显的保产效果。
杨寿光等研究发现: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d喷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药液浇灌病株根部,效果较好。
郑有文等用灭菌威防治姜瘟病的试验发现:掌握在发病初期连续多次用药,防效可达98%以上。
邹华娇等在福建宁德进行克菌康防治姜瘟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300倍先种子处理,姜出苗后用600--800倍进行大田灌根,防效可达85%以上。
张国淳等用95%克枯灵800倍液防治姜瘟病,防效达87%以上。
2.2姜瘟病的生物防治1986年,任欣正等从1991株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出B130菌株,在盆栽条件下B130能在生姜块茎周围有效定殖和转移,显著降低青枯病菌的群体数量,表现出较好的防病效果,但拮抗菌株普遍存在对已侵染块茎的病原菌抑制作用比较差,因而治病效果并不佳;1994年郭坚华等对B130菌株的拮抗物质进行研究,2001年杨合同等进一步研究将B130菌株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山东省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复合菌剂姜瘟灵,B130是姜瘟灵的主要成分,防治后可增产40%左右。
此外,木霉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防制剂。
孙彩云等筛选得到一株可有效抑制姜瘟菌的木霉菌株SMF2(Tricoderma spp.SMF2),证实其胞外分泌的抗生素一木霉素是抑制姜瘟菌的主要物质。
自然界70%以上的抗生素是由Streptomyces spp.产生的,此类菌可直接用于病害的生防。
3个链霉菌菌株:灰白链霉菌(s canescen$).柠檬荧光链霉菌(.S.citrecofluorescens)和极美链霉菌(&pulcher)分别制成种衣剂处理种,可在42---63d内控制引起的青枯病R.solanacearum。
2.3姜瘟病的农业防治重病地区轮作换茬, 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或在盛夏深翻整地后每667 米2分别施生石灰和碎稻草200~400 公斤,耕翻均匀后浇水覆地膜10~20 天高温灭菌。
选择地势高燥, 易排易浇的地块。
采用高垄或高畦配合地膜种植。
增施磷肥钾肥, 有条件可在行间覆盖稻草或秸秆遮阴,控制发病。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浙江铁秆青. 临平小型姜、新昌小型竹边姜、义鸟首姜、广东细肉姜等品种。
生长期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大水漫灌。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病穴喷浇药液灭菌。
参考文献[1]承河元.安徽省姜瘟病菌的鉴定[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8,(1):34-40[2]刘达,杨寅贵,刘德力.生姜腐烂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1,13(2):154-157[3]姚革,彭化贤.四川省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苗系及分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12(5):536-539[4]承河元.安徽省姜青枯假单胞菌生物型鉴定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1992,20(3):276-277[5]陈卫军,何立新,李迈和,等。
双牌县生姜姜瘟病的防治研究Ⅲ.湖南林业科技,1997,24(2):27-31[6]孙晓扬,刘光珍,邓先明.姜青枯腐败病发生规律和系统控制技术[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3(1):122-125[7]郭晓丽,王元庆,程玉琴,等.莱州姜瘟病的病原鉴定和防治技术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0,17(4):258-261[8]张广民,范国强,朱汉城,等.山东姜瘟病病原菌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4):418-422[9]任清盛,于广霞.山东省生姜姜瘟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2003,(9):39-40[10]姚革,彭化贤.姜瘟病原菌及其潜伏侵染[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6:27—32[11]Buddenhangen I W,Kelman A.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bacterial wiltcaused by Pseudomonassolanacearum [J]Ann.Rev.phytopathol,1964,2:203~230 [12]Yabuuchi E,Kosako Y,et a1.Proposal ofBurkholderiagen OOV.and transfer ofsevenspecies of genus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homology group II to the new genus,with the type species Burkholderia cepacia(Palleroni and Holmes1981)comb.nov[J].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2,36:1251-1275[13]杨寿光淳口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