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二冲程发动机排放控制与分析.

合集下载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编写:王文斌一、汽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硫化物微粒(又碳烟、铅氧化物等重金属氧化物和烟灰等组成)。

就CO来说,如果把汽油发动机CO排放量当作1的话,则液化气发动机的CO 排放量为1/2,而柴油发动机的CO排放量为1/100。

可以看出,柴油发动机与其有发动机相比,其CO排出量要小得多。

而且,柴油发动机的HC排出量也较少,但NOx 排出量则和汽油机差不多。

以HC为主要成分(约占HC总排量的25%),并含有CO等其他成分的窜气,从曲轴箱排出;在不同运行工况,从发动机废气排出不同成分的CO、HC(约占HC总排量的55%)及NOx等有害气体;汽油从油箱、化油器浮子室及油泵接头处蒸发,散发出HC(约占HC总排量的20%)。

1、一氧化碳(CO)在内然发动机中,CO是空气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不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O吸入人体后,非常容易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它的亲和力是氧的300倍。

因此,肺里的血红蛋白不与氧结合而与CO结合,致使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是造成死亡。

2、碳氢化合物(HC)HC是指发动机废气中的未燃部分,还包括供油系中燃料的蒸发和滴漏。

单独的HC只有在浓度相当高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作用不大,但它却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成分。

3、氮氧化合物(NOx)NOx是发动机大负荷工作时大量产生的一种褐色的有臭味的废气。

发动机废气刚一排出时,气内存在的NO毒性较小,但NO很快氧化成毒性较大的NO2等其他氮氧化合物。

这些氮氧化合物,我们统称为NOx。

NOx进入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

亚硝酸盐则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变性血红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组织缺氧NOx与HC受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当光化学烟雾种的光化学氧化剂超过一定浓度时,具有明显的刺激性。

发动机新技术毕业论文讲解

发动机新技术毕业论文讲解

设计(论文)题目: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概况与结构原理学院名称: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专业:汽车运用技术班级:汽车(15)班姓名:郭建平学号:5 1 0 3 0 1 9指导教师:李春芾2013年04月 07日目录绪论:一.汽车发电机发展历史回顾1.1 汽车的起步阶段1.2 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1.3 奔驰的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1.4 四冲程发动机的应用1.5 化油器发动机的淘汰1. 6 电喷发动机的应用二.发动机进排气控制技术2.1 可变气门2.2 可变气门正时2.3 可变进气系统三.汽油缸内直喷技术3.1 缸内直喷技术概念简述3.2 缸内直喷的优点分析3.3 缸内直喷的广泛运用四.发动机均质充量压缩燃烧技术4.1 发动机均质充量压缩燃烧技术概述4.2 HCCI的燃烧机理4.3 HCCI 的优点4.4 HCCI缺点4.5 HCCI特点及其重要意义五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5.1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5.2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组成5.3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工作原理5.4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特点六.结论七.参考文献正文绪论:21世纪的内燃机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它将义无返顾地朝着节约能源、燃料多样化、提高功率、延长寿命、提高可靠性、降低排放和噪声、减轻质量、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简化维护保养等方向迅猛发展。

在21世纪,天然气、醇类、植物油及氢等代用燃料将为内燃机增添新的活力,而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在提高品质的同时也延长了内燃机行业的“生命”。

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革命,为21世纪内燃机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推动力。

21世纪的内燃机,将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不断弥补自身缺陷,以尽可能完美的形象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一.汽车发电机发展历史回顾1.1 汽车的起步阶段汽车的起步阶段,那时的汽车被马车嘲笑,污染严重,但起步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汽车整体技术日新月异,而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显得更受关注。

如今介绍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双顶置凸轮轴技术,缸内直喷技术,VCM汽缸管理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等都已经运用的相当广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全铝发动机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汽车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于是新能源技术,包括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但回顾一下发动机的历史或许更能理解这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四冲程与二冲程发动机的比较

四冲程与二冲程发动机的比较

四冲程与二冲程发动机的比较
员力勋
【期刊名称】《摩托车》
【年(卷),期】2001(000)009
【摘要】@@ 一、从工作过程和结构特点上比较rn从二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上可以看出,曲轴旋转360°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它是靠缸壁上的扫气口与排气口进行进、排气过程的,结构较为简单.四冲程汽油机是在曲轴旋转720°时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它是靠用凸轮轴控制进、排气门进行进、排气过程的.这样,二冲程汽油机在相同的曲轴转速下作功比四冲程发动机高一倍,因为扫气损失,实际功率输出比四冲程汽油机高50%~70%.由于二冲程汽油机曲轴转一周作一次功,所以它的扭矩较四冲程汽油机均匀.
【总页数】1页(P15)
【作者】员力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83
【相关文献】
1.二冲程与四冲程汽油机的比较 [J], 董家康
2.以汽油和甲醇为燃料时小型二冲程发动机摩擦特性比较 [J], 卫飞; 易世雄; 郝佳胜; 杨万里; 王瑞平
3.二冲程发动机气缸珩磨工艺探讨 [J], 李嘉俊
4.小型二冲程发动机气缸磨耗对活塞表面状况的影响分析 [J], 钟赛君;张擎鸣;王强胜;肖阳
5.为二冲程发动机提供更大的气缸润滑灵活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动机原理之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

发动机原理之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

9.1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9.1.1有害排放物的种类及危害
6.硫氧化物(SO x) ●成分:内燃机排放的硫氧化物主要是SO 2,也有少量的SO3,总称 SOx。 ●危害:Sox直接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排放到大气中的Sox出了是形 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外,还会有50%变成硫酸盐,形成二次微粒。
9.1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发动机原理之有害排放物的 生成与控制
9.7非排放污 染物控制技术
9.6柴油机排 放后处理技术
9.1有害排放物的 生成机理
有害排放 物的生成 与平控制
9.2排放法规及 测试法
9.3汽油机的 机内净化技术
9.5汽油机排 放后处理技术
9.4柴油机的 机内净化技术
9.1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9.1.1有害排放物的种类及危害
9.1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9.1.1有害排放物的种类及危害
1.一氧化碳(CO) ●成分:CO是一种无色、无臭、窒息性很强的气体。 ●危害:CO与血液中作为输氧载体的血红素蛋白(Hb)的亲和力比 O2 高200~300倍很容易结合成碳氧血红丝蛋白(CO-Hb),使血液的输 氧能力大大降低,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轻度CO中毒 时,会出现头晕、头痛、呼吸障碍等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将受到损害 ;严重CO中毒时,会出现恶心、心痛、昏迷等症状、甚至死亡。大气 中的CO浓度超过0.3%时,30min之内可致人死亡。
9.1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9.1.3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1)柴油机微粒的基本特征
①微粒的构成及主要成分 柴油机微粒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 (干)碳烟、可溶性有机物和硫酸 盐。
②PM的粒径和排放数量 20世纪80年代前的车用柴油机微 粒粒径在1~10μm范围内,后来随 高压喷射技术的采用和汽油混合过 程的改善,粒径已基本在1μm以 下。

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分析

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分析

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分析近年来,重型柴油车的污染物排放一直是环保及交通管理领域内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着科技和工艺的不断进步,污染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本文将分析当前主流的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及其优缺点。

一、尾气后处理技术尾气后处理技术是目前重型柴油车最主流的污染控制技术之一。

尾气后处理系统包含颗粒捕集器、SCR技术、DOC技术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尾气中的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必要技术手段之一。

1.颗粒捕集器颗粒捕集器(DPF)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柴油车尾气净化设备之一。

它的运行基于物理捕集原理,通过过滤器中的孔径拦截尾气中的固体颗粒物,从而降低颗粒物排放。

然而,颗粒捕集器的滤料通常需要进行低温燃烧再生处理,不仅能耗大,而且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2.SCR技术SCR技术是一种将尿素溶液 (32.5%尿素水溶液) 注入到尾气中,使氮氧化物与尿素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的技术。

该技术的优点是可靠性高、处理效率好、经济性高,是目前最主流的尾气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之一。

但是,SCR技术需要额外的尿素溶液储存器和注射系统,增加了系统成本和复杂度。

3.DOC技术DOC技术是指将氧化剂喷入尾气中,使气体中的氧化性物质得到氧化,从而有效降低尾气中的排放物。

DOC技术主要用于采用“低碳燃料”(如液化天然气)的柴油车上,而采用传统柴油燃料的情况下,DOC技术并不能有效控制尾气排放。

二、电动及混合动力技术电动及混合动力技术是另一个有潜力降低柴油车污染排放的技术。

纯电动车辆的零排放优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其能源密度仍比较低,电池续航里程有限,同时充电设施还存在不足。

因此,目前主流的重型柴油车污染控制技术是混合动力技术。

混合动力技术主要通过增加电动机、电池和电控系统等部件,让柴油机和电机在不同的行驶场景下交替工作,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大多数混合动力柴油车采用系列混合式动力,即在低速行驶和启动时,只由电动机驱动;而在高速行驶时,由柴油机和电动机协同工作。

二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

二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

二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
二冲程汽油机是一种利用汽油燃烧产生热能驱动活塞运动的发动机。

它与四冲程汽油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二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活塞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完成两个冲程,即:压缩冲程和动力冲程。

在压缩冲程时,活塞朝上运动,将混合气压缩至汽缸顶部;而在动力冲程时,活塞朝下运动,将已经压缩好的混合气推入燃烧室,然后点火。

燃烧时,燃料与空气混合物被点燃,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从而输出动力。

同时,在活塞运动过程中,废气通过排气口排出。

为了实现上述工作原理,二冲程汽油机还需要一些辅助装置,如:点火系统、供油系统、排气系统等。

点火系统负责在动力冲程开始时点燃混合气,引发燃烧反应。

供油系统负责提供正确的混合气供给到汽缸中,确保燃烧效果良好。

排气系统则负责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

总的来说,二冲程汽油机利用汽油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输出动力。

它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适用于体积和重量要求较为苛刻的场合。

然而,由于其排放污染较多,目前更多地被四冲程汽油机取代。

二冲机油配比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二冲机油配比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二冲机油配比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撰写长文《二冲机油配比标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主题进行一个概述。

二冲机油配比标准是指用于内燃机中的润滑油的配比比例的指导标准。

在使用内燃机的过程中,润滑油的适当配比对于保护和延长内燃机的寿命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并遵循适当的二冲机油配比标准成为了保障内燃机工作效能和使用寿命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冲机油配比标准涉及润滑油的配方和比例。

根据不同类型的内燃机及其工作条件,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的机油配比。

正确的机油配比能够确保内燃机各个部件的充分润滑,并能有效减少摩擦和磨损,降低能量损失。

另外,适当的机油配比还能够提供良好的冷却效果,有效降低内燃机的温度,增加其工作效率。

针对二冲机油配比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内燃机类型、工作环境、季节等。

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可以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专业的技术研究,以确保内燃机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够得到合适的润滑和保护。

此外,标准的制定还需要结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以确保机油配比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二冲机油配比标准在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护和延长了内燃机的使用寿命,还提高了内燃机的工作效率和节能减排效果。

通过准确遵循标准制定的机油配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使用内燃机,并为环境保护做出我们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二冲机油配比标准的相关内容:1. 引言:首先,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二冲机油配比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背景介绍: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二冲机油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二冲机油的配比。

我们将探讨二冲机油在发动机中的功能,以及配比不当可能引起的问题。

3. 二冲机油配比的重要性:本节将深入探讨二冲机油配比的重要性。

我们将介绍合适的二冲机油配比能够确保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并提高其效率和寿命。

同时,我们将讨论配比不当可能引起的发动机故障,并举例说明配比错误的后果。

二冲程甲醇发动机工作原理

二冲程甲醇发动机工作原理

二冲程甲醇发动机工作原理
二冲程甲醇发动机是一种使用甲醇作为燃料的发动机,它的工
作原理与传统的内燃机有所不同。

二冲程发动机在工作原理上和四
冲程发动机有所不同,它在工作循环中只需要两个冲程来完成。


面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二冲程甲醇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二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爆炸和排气
四个过程。

在第一次冲程中,活塞向下运动,同时进气门打开,混
合气体进入气缸;在活塞到达底死点时,进气门关闭,同时活塞向
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接着点火系统点燃混合气体,产生爆炸,活塞向下运动,驱动曲轴旋转,完成一次工作循环;最后,活塞再
次向上运动,排出燃烧后的废气,同时进气门再次打开,开始下一
轮工作循环。

其次,二冲程发动机没有独立的机油润滑系统,通常采用混合
油润滑,即将润滑油与燃油混合,通过混合物的燃烧来实现对发动
机内部的润滑。

这种设计简化了发动机结构,减少了零部件数量,
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

另外,甲醇作为二冲程发动机的燃料具有较高的辛烷值和清洁
燃烧的特性,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排放量较低,有利于
环境保护。

总的来说,二冲程甲醇发动机通过简化结构、采用混合油润滑
和利用甲醇清洁燃烧的特性,实现了高效、可靠和环保的工作原理。

这种发动机在一些特定的应用场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
些挑战,例如在控制混合气体进出和废气排放方面需要更加精细的
工程设计和技术支持。

希望这样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绪论 ..................................... 1 1.1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1.2车用二冲程摩托车排放在国外、国内研究现状 ..................................................... 1 1.2.1国外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放标准 ............................................................... 1 1.3.1我国车用二冲程摩托车排放标准 .................................................................... 2 第二章 二冲程发动机结构与基本原理与分析 ............... 4

2.1车用二冲程发动机结构特点 ..................................................................................... 4 2.1.1二冲程汽油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4 2.2二冲程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 ......................................................................... 6 2.2.1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 6 2.2.2车用二冲程发动机排放特性 ........................................................................... 8 2.3车用二冲程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来源及成因 ........................................................... 9 2.3.1CO生成机理 ..................................................................................................... 9 2.3.2碳氢化合物HC的生成机理 ........................................................................... 9 2.3.3氮氧化物NOx的生成机理 ........................................................................... 10 第三章 控制车用二冲程发动机排放途径与分析方法 .......... 11

3.1国内车用二冲程发动机控制排放的途径 ................................................................ 11 3.1.1电喷技术 .......................................................................................................... 11 3.1.2废气再循环系统 .............................................................................................. 11 3.1.3汽油蒸发控制系统 ......................................................................................... 12 3.2目前车用二冲程发动机主要采取的控制方法 ....................................................... 12 3.2.1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的应用 ............................................................................. 12 3.2.2排气催化转化器系统的应用 ......................................................................... 13 3.2.3曲轴箱窜气污染物的控制 ............................................................................. 14 结 论 ........................................ 15

致 谢 ........................................ 16 参考文献 ....................................... 17 I

摘 要 随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其大气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因此,世界各国已相应地制定法规标准,而且随着节能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汽车排放控制的法规标准日趋强化。我国摩托车产品在不采取专门的净化措施的情况下,二冲程产品几乎达不到标准,每年将有400万辆摩托车排放不达标,形势非常严峻,因此研究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非常重要。 针对车用二冲程发动机结构与原理的分析,调整车用二冲程发动机化油器的安装位置,采用催化转化技术,合理布置催化器并采用合乎规格的催化器。通过试验分析:对比控制前后排放性能。改进后二冲程发动机保持了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机构简单、维修方便等突出优点,同时又解决了其存在的油耗高、排气污染严重的问题。力争在不降低发动机动力性的基础上,实现二冲程发动机低排放、高效率和高经济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二冲程;发动机;排放;控制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the increase in cars, 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Therefore,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s been a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of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and along with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Control of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become more enhanced. Motorcycle products in China do not take special measures in the case of purification, almost two-stroke products are not up to standard, Each year there will be four million motorcycle emissions standards do not, the situation was very seriou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otorcycle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og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wo-stroke engine vehicl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s of analysis, Adjust the vehicle's two-stroke carburetor engine placement, the use of catalytic converter technology, Ra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use of catalytic converters and catalytic converters meet the specifications. Through experimental analysi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mission control performance. Improved two-stroke engine has maintained a small size, light weight, power, and institutions simply to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easy maintenance. Sol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ence of the high fuel consumption, exhaust pollution problem. Strive to reduce the engine power is not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two-stroke engine with low emissions,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technical requirements.

Keywords: two-stroke; engine; emissions; contr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