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地旅游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特征研究

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特征研究

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特征研究随着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规律,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科学家对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

山地生态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将重点讨论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研究进展。

一、垂直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垂直生态系统是指在山地环境中,由海拔高度不同的自然植被和动物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

垂直生态系统呈现出明显的高度分层结构,不同高度的地带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特征,因此生长着截然不同的植被和动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

垂直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1. 高度分层结构鲜明垂直生态系统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高度分层结构的鲜明度。

从海拔较低的丘陵山地开始逐渐进入山地,森林分开生长,荒野草地逐步向着雪线消失,最终呈现出雪山高原。

2. 物种多样性显著在高度和环境条件不同的地带,物种多样性也有所不同。

在垂直生态系统中,不同高度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植被和动物,行为和习性也完全不同。

3. 拥有广泛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垂直生态系统不仅是生命的宝库,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各种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垂直生态系统中,许多植物和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同时也是旅游热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和多样性,吸引了许多生态学专家进行深入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被人们了解和应用。

1. 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垂直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的是中部山地带和亚高山带,而物种数量相对较少的是海拔高位的亚极带带和寒温带带。

2. 植被分布垂直生态系统植被分布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湿度逐渐减少,植被也会相应地改变。

研究表明,垂直生态系统中不同高度区域的植被类型分布与环境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

论地震灾后复兴山地运动旅游

论地震灾后复兴山地运动旅游

登 山运 动 的参 与者必 须具有 较强 的耐 力和体 力, 必须具有登山器材的使用技能( 包括绳索 、 锁具 、 上升器 、 下降器的使用 等) 最重要 的是应具 有 良好 , 的心理因 素 . 在攀 登 活动 中 , 与者应 具备 高 度集 参 中的注意力 和身 体在 登 山过程 中所 需要 的平 衡 以 及垂直 的技巧 , 甚至是紧急情况下的撤离技巧 .
界. 近几年来 ,漂流旅游” “ 在我国各地蓬勃兴起 , 水上 漂流项 目呈 现 飞 速发 展 的 势 头 . 流 活 动 也 漂
机缘 , 应按照科学规 划、 分布 实施的策略 , 步复兴 山地运动旅游 . 逐
关 键 词 :山地 旅 游 ; 动体 验 ; 运 灾后 重 建 中图 分 类 号 :85 c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O 引 言
所谓“ 山地 旅游 ” 就 是依 托 山地 资 源 开展 的 ,

1 1 登 山运动 .
摘 要 :山地 运 动旅 游 是 山地 旅 游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开发 前 景 广 阔 . 川汶 川 大地 震 在 一 定 程 度上 对 山地 运 动 四
旅 游 产 生 了 负面影 响 , 灾后 重建 中 需要 客观 分 析 其 得 失 . 震遗 留景 观 为 山地 运 动 旅 游 的 后 续发展 创造 了新 的 地
的惊险刺激和超常体验 . 一般的溜索方式是采用
卧式 , 溜 索 者 如 燕 飞 天 , 觉 跳 伞 般 的 惊 险 刺 使 感 激. 因此 , 索旅 游 活 动 的 参 与者 必 须 身体 健 康 , 溜 不能有 心脏病 或高血 压 , 不 能有恐 高症 , 还 体重 必 须得 当 ( 体重太 轻者 溜不起来 ) . 13 蹦极 运动 . 在群 山中飞 跃 的上 升 和下 降 , 验极 限 的心 体 跳感 觉 . 7 1 9年 4月 1日, 国牛津 大学 冒险 俱乐 9 英 部成员 从 7.8m高 的克 里 夫顿 大桥 上用 一根 弹 46 性绳 索飞身 跳 下 , 从此 蹦 极 就 成 为 山地 竞 技 活动 “ 勇敢 者 的游 戏 ” 它 让 参 与者 体 验一 种 贴 近 生命 ,

三清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三清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三清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目录1.引言 (1)2.三清山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2)3.三清山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1 三清山景区的交通仍不发达 (3)3.2 三清山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 (3)3.3 三清山旅游接待受季节性影响仍然严重 (3)4.三清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4)4.1三清山的发展前景良好 (4)4.2三清山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 (5)4.3三清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 (5)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三清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不断的开发与发展,三清山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三清山旅游资源在景区开发中处于什么样的现状,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研究解决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景区开发中旅游资源的一些问题、现状,解决办法等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三清山;旅游资源;问题;看法1.引言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德兴市与玉山县的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取道教典籍之意将三清山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上清、太清命名,得名三清。

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2008年7月8日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三清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三清山景区的面积达398平方公里,素有“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之美誉。

它“东险西奇,南绝北秀”,是大自然献给世界的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

俗话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三清归来不看黄”,近年来三清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三清山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山僻壤到世界自然遗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并且在世界自然旅游资源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2.三清山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怀玉山脉中段,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伟,种类齐全,景点众多。

1988年8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岔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三岔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三岔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阳肖舒睿【摘要】在旅游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湿地生态旅游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1].位于简阳市境内的三岔湖是四川省第二大湖泊,也是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2016年简阳市划归成都市管辖、天府新区的大力发展以及天府国际机场的修建使三岔湖景区正经历着历史上的大变革.并且,天府新区资阳片区拟建三岔湖湿地公园,2015年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预计建成后或将成为成都周边最大的湿地公园,旅游业也将随之得到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结合SWOT分析法,对三岔湖建设湿地公园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对三岔湖湿地公园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给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7(038)004【总页数】5页(P110-114)【关键词】SWOT分析法;生态旅游【作者】阳肖舒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7三岔湖景区位于四川简阳市龙泉山东麓三岔镇,以三岔水库为中心的风景区。

北距成都45 km,东北距简阳市32km。

1977年3月三岔湖水库建成蓄水。

三岔湖是都江堰龙泉山灌区水利工程的大型蓄水湖泊,也是四川省第2大湖泊和四川省拥有岛屿数量最多的人工湖泊。

蓄水达2.23亿m3,湖周长240 km,南北长18 km,东西宽7 km,湖水总面积110 km2。

三岔湖旅游区含27 km2水域、113个岛屿和165个半岛,属湖泊型和山地型复合旅游度假区,也是四川省新5大旅游区“两湖一山”的核心区,天府新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的核心区之一。

是四川省旅游度假区和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2015年6月起天府新区资阳片区拟建三岔湖湿地公园,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预计建成后或将成为成都周边最大的湿地公园。

另外还将建造三岔湖滨湖生态湿地景观工程。

工程主要由滨湖路和滨湖景观带两部分组成。

其中,三岔湖滨湖路总长约50 km,全线将按高等级绿道标准建设,未来可举办国际马拉松全程赛、环湖自行车赛等赛事。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西南地区的山地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引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物理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将探讨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评估,同时提出一些保护对策。

西南地区的山地生态环境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开采、土地利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山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了解和评估这一脆弱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要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物理特征进行评估。

这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

地形因素直接影响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概率。

气候因素如降水和温度对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水文因素则决定了水资源的供给和分配。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初步了解到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其次,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扩张和过度开发给山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压力。

例如,大规模的清理和开垦土地、非法砍伐和盗采自然资源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评估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脆弱性的程度。

另外,要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

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等因素,这些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成为保护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为了应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保护对策。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实施。

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政策,打击非法砍伐、盗采和污染行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和破坏。

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土地的压力。

此外,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为那些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奖励,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专家解读蜀道:大道风情蕴千古山川常在望未来

专家解读蜀道:大道风情蕴千古山川常在望未来

专家解读蜀道:大道风情蕴千古山川常在望未来│文本刊全媒体记者章梦晗发自四川广元重庆如今,蜀道的交通属性虽然已经在日新月异的道路发展中渐渐消失,但它仍然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独特道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范本,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近日专访了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马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小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赵静,西华师范大学中华档案文献研究院院长金生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曾潍嘉等蜀道研究专家学者,围绕当下如何对蜀道进行保护与价值挖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回看过往经验拓宽蜀道价值挖掘维度廉政瞭望·观察室:独特的地质构造造就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天府之国,也让蜀地与外界有了山川阻隔。

蜀道作为古代交通基础设施,串起三千多年中华民族改造自然、沟通往来的史诗。

蜀道在过去主要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值得人们重新去挖掘其价值?马强:蜀道是中国古代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于王朝中央统治西南地区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及其在国家反分裂、捍卫国家统一进程中,蜀道也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我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蜀道文化”这个地域文化概念,认为蜀道并非仅具有古代交通史意义,它还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带,包括中国古代山地道路剑阁县仙峰观彩虹映古寺。

41工程技术、中国古代行旅文学、中国古代书法史、中国古代军事遗产、古代移民通道、秦巴山地生态环境变迁等综合要素。

从现在来看,蜀道的价值也应多方面、多维度地去挖掘,而不是单一论之,比如石刻、诗歌、民俗、生态价值等。

国内山岳旅游地研究综述与展望

国内山岳旅游地研究综述与展望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国内山岳旅游地研究综述与展望作者:琚胜利, 陆林, JU Sheng-li, LU Lin作者单位:琚胜利,JU Sheng-li(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8), 陆林,LU Lin(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名: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年,卷(期):2008,24(4)参考文献(54条)1.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区 19962.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 1997(02)3.郭金海;任黎秀;钟士恩基于供求关系的庐山旅游地生命周期驱动力分析[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02)4.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2(05)5.厉以猷国家风景名胜区门票专营权分析[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2(02)6.罗佳明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3(01)7.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4(04)8.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上)[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2(06)9.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中)[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3(01)10.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3(02)11.王莹中美风景区管理比较研究 1996(06)12.费宝仓中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06)13.郑霖论中国名山的分类 1998(01)14.江月启巧布神州游--中国旅游景观地理学 199215.周学军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3(02)16.孙毓飞黄山地貌新探 1994(02)17.朱诚;俞锦标;赵宁曦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成因及旅游景观特色[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0(06)18.田友萍;何复胜论旅游资源中石灰华景观的形态建成过程--以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等地石灰华群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0(05)19.程占红;张金屯不同距离带上旅游植被景观的特征差异[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3(06)20.郭康;邸明慧嶂石岩地貌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03)21.吴必虎;李咪咪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1(03)22.冯淑华;沙润;康勇卫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02)23.李贞;保继刚;覃朝锋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8(06)24.李进华野生灵长类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关系探讨[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1998(04)25.俞穆清;朱颜明;田卫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1999(02)26.全华;陈田;杨竹莘张家界的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关系[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2(05)27.葛小东;李文军;朱忠福网络有效性:评价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一个新指标[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2002(03)28.程占红;张金屯山西芦芽山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05)29.陆林山岳风景区经济效益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 1995(06)30.全华从武陵园看自然风景区的区域社会效应 1994(04)31.王宪礼;朴正吉;黄永炫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旅游的社会影响分析[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1999(02)32.刘庆友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4)33.张建;汪宇明论旅游功能系统演进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以神农架为例[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4)34.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 1996(03)35.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6(04)36.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 1997(01)37.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2(06)38.张捷;都金康;周寅康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以九寨沟、黄山及福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 1999(01)39.张捷;都金康;周寅康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1999(04)40.王铮;周嵬;李山基于铁路廊道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场域分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1(02)41.琚胜利;张建春;章锦河天柱山旅游产品组合与客流时空分布分析[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2)42.保继刚;彭华旅游地拓展开发研究--以丹霞山阳元石景区为例 1995(01)43.万绪才;丁登山;汤家法安徽省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开发 1998(04)44.鄢和琳川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规划设计[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1(04)45.程占红;张金屯;上官铁梁芦芽山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区划[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2(03)46.王兴中三清山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与设计[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4(01)47.冯德显;吕连琴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3(03)48.杨效忠;陆林;张光生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05)49.钟士恩;任黎秀;欧阳怀龙世界遗产地庐山"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04)50.唐伽拉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为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3(03)51.吴承照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现状调查 1993(03)52.黄成林黄山风景区物质容量研究[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7(02)53.崔凤军山岳型风景旅游区生态负荷与环境建设研究:泰山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1999(05)54.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02)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1.张红雨我国山岳型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学位论文]20082.刘肖梅.LIU Xiao-mei创新风景名胜区政府管理体制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泰山学院学报2009,31(1)3.刘家明.刘爱利.陈田传统型山岳旅游地旅游产品创新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会议论文]-20044.唐善茂.王志云近十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9(10)5.何晓.金丽山岳风景区开发的问题与对策——以绵山为例[期刊论文]-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1)6.陈睿西安市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2006(15)7.郭泺.夏北成.GUO Luo.XIA Bei-cheng山岳风景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8.陈水映河南省山岳型旅游景区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学位论文]2010本文链接:/Periodical_dlxygtyj200804024.aspx。

山地用地规划方案

山地用地规划方案

山地用地规划方案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用地规划越来越重要。

山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形类型,具有独特的地质、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

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地用地,对于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发展山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山地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并提出一种山地用地规划方案。

1. 山地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山地用地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1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山地用地规划中,应注重保护山地森林、水源、动植物等生态系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2 综合利用原则山地用地规划应注重综合利用山地资源,促进山地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结合山地旅游、农业、林业等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山地居民收入。

1.3 合理布局原则山地用地规划应合理布局,考虑山地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特殊保护区进行开发。

同时,应注重山地防灾减灾规划,减少灾害损失。

1.4 人文景观保护原则山地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应注重保护山地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

在山地用地规划中,应合理保留和开发这些人文景观,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2. 山地用地规划的步骤根据山地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调查研究在山地用地规划的初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山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调查,以及山地人口、经济、文化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为后续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2.2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山地用地规划的目标。

规划目标应明确具体,符合山地的特点和需求,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

2.3 制定规划原则根据山地用地规划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应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利用、合理布局和人文景观保护的基本原则,具体针对山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原则。

2.4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制定具体的山地用地规划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山地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论文在立足当前山地旅游的概念和资源特征对四川省山地旅游资源的梳理和对比分析,明确四川山地旅游资源分布、初步总结山地旅游发展动力模式和阶段过程、明确四川山地旅游时空演化过程等,分析研判四川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四川山地旅游开发中的应对策略和初步构想,旨在为今后四川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提供理论参考,为四川山地生态旅游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山地旅游;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旅游规划

一、山地旅游的概念 山地旅游就是以山地自然环境为主要的旅游环境载体,以复杂多变的山体景观、各种山地水体、丰富的动植物景观、山地立体气候、区域小气候等自然资源和山地居民适应山地环境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传统人文活动流传至今形成的特定文化底蕴等人文资源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山地攀登、探险、考察、野外拓展等为特色旅游项目,兼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教育、运动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 山地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旅游形式,随着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摆脱了传统山地观光旅游的开发框架,已发展出符合旅游发展趋势的山地旅游产品及开发模式。 二、山地旅游资源特征 (一)景观类型丰富 山地旅游资源从大的方面可以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部分。自然旅游资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山体、丘陵、陡坡、悬崖、峡谷、沟壑等地质构造形成形式多样的地貌组合,构成山地景观的硬质骨架;山谷中分布的河流和湖泊与山体骨架形成刚柔并济的景观对照;受水平和垂直气候带的影响,山地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观;此外,复杂的地形变化所形成的山地小气候及由此衍生的山地天象景观也是构成山地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山地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山地居民适应山地环境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包括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山地农耕文化等内容。由此可见,山地是陆地上景观最为丰富的立地类型。 (二)资源原生性强 山地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少,自然资源和环境较好地保持着原始状态,相比于平原地带受人为活动破坏小,因此其自然旅游资源原生性强;另一方面,山区居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其生活习俗和民风较好地继承了原生文化,相对于受现代生活冲击强烈的城市环境,山地保存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三)生态环境优越 由于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现代工业社会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少,且山地多为植被覆盖集中区域,因此山地的生态环境显著优于其它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名山都渗透了文化遗迹,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山地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互穿插,紧密结合,古建筑、宗教寺庙、名人墨迹、传说典故丰富多彩,成为独特的风景名胜。 (五)旅游综合效益明显 山地旅游资源本身就具备较高的综合效益,山地环境是山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山地自然资源价值主要表现在生物价值、生态价值、传统产业(农业、林业)经济价值。山地旅游的开发能进一步增加山地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不同的景观资源类型可以根据游客消费习惯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在不削减原有资源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的旅游价值。 (六)旅游资源相对脆弱 按照传统资源分类来看,山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开发活动以生态效益为第一效益,山地为旅游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将是可持续的,合理的旅游开发将是山地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如果以纯经济利益为目的、恶意开发,山地资源和环境就很容易被破坏,而且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如珍稀生物资源、特殊地质资源等。这会对山地旅游资源的利用带来阻碍。 三、四川山地旅游资源概况 (一)四川山地旅游形成条件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地跨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及青藏高原三大地貌单元。四川自然景观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地质作用控制了四川盆地的形成、盆周山地的崛起和川西高原的隆升,形成了四川自然山水景观的基本骨架,也影响了四川气候的分带性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具有成因联系的四川自然旅游资源谱系。按照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属性及分布,可将四川自然旅游资源谱系可概括为“一个微型古核、两大构造板块、三大地貌单元、四大景观体系、四条四川古道”。 (二)四川山地旅游资源分布 四川名山大川富集,四川盆地四周为山地环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东缘巫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南缘大娄山属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属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川西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 四川山岳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东侧的横断山系及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地。境内高山险峰数以百计,名山众多。其中“蜀山之王”贡嘎山、“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峨眉山、青城山等已经开展了观光、登山、徒步、探险、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还有众多山地具有开发潜力。

四、四川山地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一)资源丰富多样,分布相对集中 四川山地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呈现出西部地区密集、东部地区零星群团状的分布格局,东西部差异明显。西部的甘孜、阿坝两州生态旅游区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是四川山地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二)资源品位高,开发潜力巨大 四川很多深山原始林区、雪山草地和高山峡谷等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保持着良好的原生状态,景观独特、神秘感强,给人以强烈的新奇刺激。这些生态旅游资源是西部旅游资源中的极品,如“蜀山之王”贡嘎山、“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以及神秘独特的藏羌文化等,利用其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山地生态旅游,已成为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但是,由于受交通、通讯、人才资源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尚有一批极优质生态旅游资源没有开发利用。如措普国家森林公园、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察青松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都可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山地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三)空间组合配套好,东西部差异明显,互补性强。 受地貌单元空间格局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东部盆地成为开发强度较高的地区,原生性生态旅游资源较少;西部山区则与之相反,原生性资源众多,规模大且分布集中。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气候类型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形成多个风格各异的山地旅游资源区,互补性强,有利于进行合理分区建设和多层次开发。 (四)资源环境脆弱,交通条件亟待改善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分布着流量丰富的大江大河,植被景观资源是长江生态屏障的骨干,景观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旅游资源集中的川西地区环境具典型脆弱性。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传统体系的过渡、交错及融合,构成了川西山地复合生态系统有别于其它任何系统的特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复杂而多样化的过渡交错性,说明了景观资源较强的相互依赖性和对干扰的敏感性。表明山地系统对外界的人为干扰行为的抵抗力弱,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必须严格控制在其承受能力和弹性调节限度内,否则,将引起系统的退化。此外,川西地区山高坡陡,交通状况较差,有的线路尚待开发。 五、四川省山地旅游开发构想 (一)指导思想 四川拥有我国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在科学有效保护基础上加快山地旅游产品规划建设,培育四川旅游新的消费点,拉动就业,促进山区百姓脱贫致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四川山地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山地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切实保护好山地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开发模式,加快山地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和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构建,建设一批山地旅游示范区和精品线路,配套完善山地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功能,实现四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策略 1、遵循生态优先、具有可操作、经济效益优化的原则 由于山地区特殊的资源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基础条件,在山地区进行旅游开发应该有较严格的研究,结合资源的原始吸引性、市场需求特征,对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要求旅游既能给当地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又能够帮助地方文化进步、又不脱离地方自然和文化现实,满足生态保护优先化原则、综合经济效益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山地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它是人类生存的保障,防止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是山地旅游开发的前提,其次是旅游开发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论证和可行性论证,保证经济收益最优化。 2、创新开发山地旅游项目 山地自然条件良好,是开发以自然为背景的旅游活动的最佳场所,空气清新、含较高的氧气、负氧离子,有益于人们身体和神经系统健康,帮助旅游者恢复、放松身心。根据旅游市场需要特征,山地区将是旅游活动的集中地区之一。 深入挖掘山地旅游资源内涵,把单纯观光同文化、历史、科研、会议、民俗、疗养等相结合,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接轨,开发系列配套的旅游产品。 第一,科普教育旅游产品。山地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景象万千的自然和人文博物馆,山地资源是人类最大的知识宝库。利用山地旅游资源可以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旅游产品:地质地貌资源可以开发地质教育产品,林地可开展生物教育,居民区可开展农耕农事教育等。通过各类科普教育产品的开发,可将山地旅游与教育紧密结合,融教育于游乐之中。 第二,山地体验旅游产品。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重视游客的参与性,参与体验应该成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重心。山地旅游可以为现代都市人提供山地环境体验、山野劳作体验、山地文化体验等各类体验产品。 第三,山地疗养度假旅游产品。山地有别于其他旅游地的显著之处在于其优良的原生性生态环境,特殊而复杂的离地类型使山地拥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优美的景观、洁净的水体等各种类型的疗养度假资源,立足于这些资源可以开展具有健身、度假、疗养、保健等多种功能的疗养度假旅游产品。 第四,山地运动旅游产品。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在环境优越的野外参加各类活动。山地正式开展运动旅游的优良场所。在山地环境下可以开展攀岩、探险、山地自行车运动、野外生存、户外拓展等各类运动产品。 第五,山地特色旅游产品。山地区域具备许多其他环境下不存在的特色资源,根据这些特色资源可以开展多种山地特色旅游产品。利用良好的森林环境加以人工改造可开展森林保健产品;利用合适的地形条件辅以人工喂养方式可开展捕猎产品;利用特殊的海拔和气候条件开展滑雪项目;利用山地特定的文化底蕴可开发独特的文化产品等。 3、建设一批山地旅游示范基地 应对开发较早,较成熟的山地旅游区,如四姑娘山、峨眉山等地,要进行深度开发,高水平开发一些山地旅游活动项目,率先建设成为山地旅游示范基地,推动旅游区的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区竞争力。 与此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优先加快开发建设新山地旅游资源,特别是川西、攀西和秦巴等山地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结合生态建设、新村建设和扶贫建设,加快山地旅游开发,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提高四川旅游吸引力。 4、规划建设一批山地旅游特色小镇 旅游城镇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游客集散中心和客源地,改善旅游城镇生态环境尤为重要。结合全省“两化互动”战略,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越、旅游服务功能较好的山地型特色旅游小镇。旅游城镇建设要突出特色和个性,要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强化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5、完善山地生态与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1)进行积极持续的科技(智力)投入 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山地“人一地”旅游开发系统需要积极的智力投入,一方面,引入先进技术开发旅游项目,全面渗透到旅游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运用科学技术,改善对资源利用的方式,减轻或消除对环境的破坏,应用科技对山地环境治理,保护生态。 (2)积极推进社会环境道德进步 推广环境意识,从社会道德角度进行宣传。主要包括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爱惜动植物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等内容。 (3)引导社会监督,进行公众抵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