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逍遥义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逍遥游》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1. 问:道家思想中:《道德经》与《逍遥游》的主体思想区别在哪儿这个《逍遥游》出自《庄子》,你可以网搜《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有好多答案,这不是数学题,想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二人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自然的理解,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但老庄之言,有着严重的虚无观,这一点要注意,这是他们的弊病。
至于“无为”和“自在”,你可以看《庄子》中‘材与非材’的故事,道家讲的应该是“无为之为”,“得机得势”这种感觉,不是“无为”而是以“无为”之心有为。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嘛!个人见解,见谅!2.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
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
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
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
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
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
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楚庄王的后裔,原是楚国的贵族,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安徽的蒙城县)。
庄子生活在战国,群雄逐鹿,战争频繁,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庄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后来辞官归隐。
庄子生活贫苦,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打草鞋为业,还经常入不敷出,甚至有时候要靠借贷度日。
庄子他鄙弃荣华、蔑视权贵,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推崇精神的绝对自由。
因此庄子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保持着自己高尚独立的人格,庄子喜好在山水之间,逍遥遨游,怡乐性情。
庄子也是我过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创始人。
庄子在唐朝时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经》。
二、《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顾名思义,文章的主题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的含义是指不用任何凭借就能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宇宙。
课文通过对四种境界的描述和比较,而得出结论: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的开篇第一段,庄子就以一种恢宏阔大的气势,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此,庄子向读者们描绘了一个阔大高远的境界,它带给读者一种广袤无边的感觉。
文章的一开头,庄子就产生了“一鸣惊人”的效果,也是这种气势才有感动人的效果。
庄子接着叙述:“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蝉和斑鸠也嘲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想飞就能够一下子飞起来,遇到榆树、枋树就停歇在上面,偶尔力气不够无法飞到,落到地面就可以了。
何苦要飞到九万里而到那千里迢迢的南海呢?”蜩与学鸠无法理解大鹏所达到的境界和志向因此而嘲笑它。
《庄子》之“逍遥”论

《庄子》之“逍遥”论作者简介:韩倩(1987—),女,四川巴中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魏晋南北朝。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其“逍遥游”一说构建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总体纲领。
庄子的各部著作中都贯穿了“逍遥”这一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故以“逍遥”为视角进行的探讨,能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庄子的著作及其思想内涵提供帮助。
关键词:逍遥;逍遥游;庄子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8-0000-01庄子,名周,字子休,是先秦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与作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并称为“老庄”。
作为道家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子的哲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而其“逍遥”一说构建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总体纲领。
在庄子的各部著作中都贯穿了“逍遥”这一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庄子赋予了“逍遥”全新的含义,使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
故以“逍遥”为角度对庄子文学作品以及思想内涵进行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庄子乃至整个道家的文学思想,哲学内涵所进行的研究。
一、“逍遥”的含义“逍遥”一词,今之可见,最早载录于《诗经》。
《诗经·郑风》有《清人》篇,其言曰:“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1]231又有《桧风·羔裘》有云:“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1]386。
由《清人》以及《羊裘》篇可知,早在《诗经》中便有“逍遥”一词,而“逍遥”的具体含义又为何呢?朱熹解释为“游戏之貌”,“游戏以自乐”,且与翱翔同义。
[2]124而“逍遥”一词在《楚辞》中一共出现了十一次,例如:《九章·哀郢》有:“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九歌·湘君》又有“聊逍遥兮容与”之语,王逸《楚辞集注》对其的注解为“逍遥,游戏也,言富贵有命,天时难值,不可数得,聊且游戏,以尽年寿也”。
[3]33再如:《离骚》有:“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庄子的无用与逍遥

庄子的“无用”与“逍遥”李耀南庄子深谙世人只知“有用之用”而昧于“无用之用”,在先秦诸子里最先也是最深刻地辨析了“无用”、“不材”等理论问题。
笔者注意到,现学界多从生态哲学角度阐释庄子的无用之用,但生态哲学毕竟是因当今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及万物的生命存在而产生的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物的意义与价值的现代思潮。
生态危机应当并不存在于庄子之时,生态伦理的问题谅也不会进入两千多年前庄子的视界,庄子不会为了解决所谓生态问题而提出无用之用。
那么,什么是庄子倡言“无用”的初衷呢?“逍遥者,无用之大用也”(潘基庆《华南经集注》,见严灵峰,1972年,第12册,第63页)——“无用”之论盖从多层面透显出“逍遥”之意。
一、言的无用与逍遥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擁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遊》)①这段文字置于《逍遥游》之末,自当关乎逍遥。
惠子以无用之树讥刺庄子之言“大而无用”,那什么是惠子所责于言的“用”呢?惠子现实上重政治事功,自许有“全国家,安社稷”(《说苑.杂言》)之能,理论上重视思想对于现实的实际作用,自视其言无小用而有大用,②其“历物十事”作为“自然哲学”(韦政通,第232页),旨在藉名言分析和逻辑推论,研求天地万物之理,认为一切时间空间以及事物异同的区分俱非实有,从而推出“天地一体”之说,确立“泛爱万物”(钱穆,第214页)之义。
“泛爱万物”或许是惠子之言对于现实的“大用”。
庄子之言吞吐宇宙、凌迈俗情,荡佚于逻辑名理之外,非规矩绳墨所能限范,连“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秋水》)的名家巨子公孙龙,面对庄子的言说时亦不禁茫然自失,难以置喙;此等杂出无绪之言在惠子看来迂阔而不切实际,不能产生具体的现实效用。
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 论文

题目: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作者:师清媛Zhuang 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ABSTRACT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aoist thought, it advocates is a kind of easy and harmonious, transcendence and freedom , against people as "material ", despise the social climate of steep profits, and this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 the outlook on life, are often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nd appear all sorts of deviation, is difficult to left the secular concept, also cannot according to their true willingness to make a correct choice. By learning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can help students treat money and ranks correctly, and help them to out of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setbacks and adversity remain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beyond the self. 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utlook on life is a life purpose, life attitude and life valu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system elaborated the zhuangzi’s free thought of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eveals the "peripateticism" unique value in the outlook on life, i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Zhuangzi free and unfettered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1.引言庄子,原名庄周,又称庄子或南华真人,是先秦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庄子逍遥义
作者:水凌波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4期
摘要:《庄子·逍遥游》行文至末才提出了“逍遥”二字,令古今之人多不得“逍遥”要义。
想走近庄子的逍遥义,必先回到魏晋。
笔者认为,庄子《逍遥游》是一曲“无挂搭生命”的无声之歌。
“无挂搭”三个字中便包含了一种向往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又无不饱含沉痛和矛盾。
关键词:逍遥;魏晋;人物论;无挂搭;沉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1-0011-02
《庄子·逍遥游》篇汪洋辟阖,语意跌宕,行文至末,庄子才明确提出了“逍遥”二字:“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令古今之人多不得“逍遥”要义。
闻一多在其论文《庄子》中认为,中国文化史上开始留下庄子的烙印始于魏晋。
崔撰、向秀、郭象、司马彪等先后为《庄子》作注,东晋有支遁,宋有罗勉道,清有林云铭,众说纷纭,各成一家。
但他们的论述究竟还是与庄子“逍遥”的本义隔着一层。
想走近庄子的逍遥义,必先回到魏晋。
一、人物才性论:陈寅恪《探源》中的魏晋
陈寅恪先生《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一文用短小的篇幅精辟地指出,向、郭的“适性即逍遥”理论受到了魏晋“才性论”的影响,而支遁身为名僧,其解“逍遥游”又难免带上佛教般若的思想印迹。
陈寅恪先生引用了《世说新语》和《人物志》中的部分篇章,论述了魏晋时品评人物始重才性的事实。
风流清谈成为魏晋人的生活情调,也使魏晋人多高贵的飘逸之气,美学境界中的贵贱俗雅的价值观念成为评判人物的标准。
观干宝《论晋》,其辞痛彻心扉,点到要处。
乱世之中,庄子思想中那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的一面被魏晋人充分发掘出来。
人们探寻着如何挣脱“生命之纷驰、意念之造作、观念之系统”的枷锁,达到自由自在、自我解脱的境界。
人们往往置庄于老之上,尤好庄子《逍遥游》及《齐物论》。
适当此时,郭象注《逍遥游》:“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大鹏、蜩与学鸠无论大小,列子、至人和圣人无论有待无待,皆因顺自然本性,各得其所,都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适性即逍遥,是郭象逍遥义的核心。
诚如汤用彤所言:“老庄之得势,则是由经世致用至此转为个人之逍遥抱一。
又其时佛之渐盛,亦见经世之转为出世。
”①虽如此,读《老》《庄》并不能决定魏晋名士的进退。
当时名士并没有真正严肃的政治理想,只是随现实的推移,个人遭遇便改变。
二、精神自由与处事原则:逍遥义的两种解读
在郭象以后,又有无数解庄、注庄者对《逍遥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离郭象较近的一位是西晋名僧支遁。
支遁除了反驳郭象,他的创见在于:“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
……岂所以逍遥乎!”支遁指出,大鹏和小鸟都是“有所待”的,因此都是不逍遥的。
陈寅恪以后,学者们对郭象逍遥义偏离庄子本义已基本达成一致。
各家对庄子逍遥义的理解大致有两个观点。
其一,《逍遥游》讲述的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因此逍遥义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如陈鼓应《老庄新论》中认为,小鸟是不逍遥的,大鹏是逍遥的。
至人无己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除为形骸、智巧嗜欲所左右的小我,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隘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而成其大我、宇宙我,最终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方勇亦持“精神绝对自由”的观点:“无己正是取得逍遥的最大困难,一旦能做到就能拥有最无限制的自由,进入逍遥的至大境界——至人。
”②与陈鼓应不同,方勇认为大鹏“有所待”,也是不逍遥的,亦是庄子笔下所否定的对象。
其二,《逍遥游》与《人间世》关系莫大,因此逍遥义实指无为而游世的处世态度。
如张松辉从考据学角度考证了“逍遥”一词从“辵”,在晋以前类似于今天的“散步”“闲逛”,不带感情色彩,甚至在具体语境中还多少带有伤感色彩,“逍遥”者多是为了用散步的方式消解心中的苦闷。
”③这固然为解庄子逍遥义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论著的思路,但其考据却不甚严谨。
颜世安的观点则更注重沉痛的历史现实对庄子文义的影响,认为支遁义和郭义这两种逍遥义以晋代士族寻求玄远逸思的普遍情绪为背景,首先就假定了逍遥是把人从现实束缚中解救出来,导向一种快乐的境界。
正因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庄子的“逍遥”中便含有一种不同于“避世”的“游世”,和《人间世》应该结合起来看。
④
三、“无挂搭生命”:逍遥义之我见
笔者认为,庄子《逍遥游》是一曲“无挂搭生命”的无声之歌。
“无挂搭之生命”一词源自牟宗三先生的《玄理与才性》:
以浪漫文人之生命为底子,则一切礼法皆非为我而设。
在此,一个“非人文”的生命与礼法有永恒之冲突。
……依此,它必冲决一切藩篱,一直向上冲,直向原始之洪荒与苍茫之宇宙而奔赴。
这是一个无挂搭之生命,只想挂搭于原始之洪荒与苍茫之宇宙。
不但俗世之一切礼法不能挂搭,即任何“教”之系统与“学”之系统亦不能挂搭。
此即所谓四不着边。
⑤
虽然这段话是谈论阮籍的,但拿来形容庄子未尝不可,他们在“无挂搭”上有着隔世的共同之处。
牟先生指出,所以说“无挂搭”,是因为他不信任何礼法,他的生命只愿冲着“原始之洪荒”和“苍茫之宇宙”而去。
“无挂搭”三个字包含了一种向往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无挂搭”就是“无所待”,无牵无挂,又宽厚宏大至极。
就像樗树,“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正因为它所向往的是洪荒、是宇宙,生命才显得如此阔大,如此豁达,达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如此说来,鲲鹏、蜩与学鸠都是不逍遥的,他们皆“有所待”,没能做到“四不着边”。
然而,“无挂搭”三个字中又不无饱含沉痛之感。
一个人真的能忘怀于现实而遨游于幻觉吗?在庄子心中,虚幻是实有,实有也是虚幻,这两个观点反反复复。
现实究竟是不可能忘记的,“中于机辟,死于罔罟”的狸狌,奔走忙碌而死于非命的智士英杰,庄子都无法忘记。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
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
…旧国旧都,望之怅然,‟是人情之常,纵使故乡是在时间以前、空间以外的一个缥缈极了的…无何有之乡‟,谁能不追忆、不怅望?何况羁旅中的生活又是那般龌龊、逼仄、孤凄、烦闷?”⑥悲歌当泣,远望当归,庄子故意把自己放逐在世界之外,不肯与现实和解。
“无挂搭”之“逍遥”,也算用咀嚼旧梦的方式做了一回无声反抗了。
庄子那极冷与极热交织的思想显示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内心重重的矛盾使之只能固守于寂寞。
读庄子,会时时感动于行文中充沛的情绪,如同宋人唐子西在惠州品酒,称温和的叫“养生主”,性烈的叫“齐物论”。
庄子像一棵孤独的樗树,游心于寂寞,无为无求,却在深夜为我们看守心灵的月亮。
而《逍遥游》正是这样一个“无挂搭生命”的一曲无声之歌。
他四无牵挂,向往精神的绝对自由,只冲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至纯至厚而去。
注释:
①汤用彤.魏晋玄学和文学理论.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317页.
②方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卮言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56页.
③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辩.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页.
④颜世安.《庄子评传》第四章《人生理想》.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⑤牟宗三.玄理与才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251页.
⑥闻一多.庄子.《闻一多全集》第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参考文献:
[1]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8.
[2]方勇.卮言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3]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
[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6]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7]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辩[M].北京:中华书局,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