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境界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逍遥游》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浅析《庄子》中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97浅析《庄子》中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杨舒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摘 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著作,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对于《庄子》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其所提倡的“逍遥”境界的解读还未曾停止过,本文罗列了学界的四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同时,对《庄子》中所提倡的这种“逍遥”境界对后世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庄子;逍遥;当代启示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97-03《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著作,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庄子》的讨论自先秦延绵至今,足以见出其在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性。
《庄子》为全人类提供的精神财富宝库是巨大的,而本篇仅以《庄子》首篇《逍遥游》及其相关篇章为例,探讨《庄子》中的“逍遥”境界,以及庄子在其首篇就予以强调的这种自由精神对当代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
一、《庄子》中的“逍遥”境界解读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以鲲、鹏;蜩、学鸠等形象画面在展现庄子议论高超手段的同时,实则也以此向世界推出了一个已经绵延两千年,但至今似乎还未曾解决的课题——什么才是“逍遥”?至今学界对“逍遥”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
从西晋玄学家郭象最早的关于“逍遥”的注解至今,关于《庄子》中“‘逍遥’究竟应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的探讨与论争依旧在延续。
结合自郭象以来的诸多评述,学界关于“逍遥”境界的解读大抵有四种。
(一)“适性说”作者简介:杨舒珺(1993—),女,江苏连云港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体研究。
这一种观点认为,《庄子》中所提倡的“逍遥”境界实则是一种对于性情的契合,即“适性”。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14气 功丹 道2012.04第一种境界是“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合真而得逍遥,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之境界。
林希逸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游》,即在一个“乐”字。
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而为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的死生祸福的精神“至足”之乐。
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这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所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
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焚。
而达逍遥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
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
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争之人才是真正没有人可以跟他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在《应帝王》中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马信任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逍遥”一词。
自此“逍遥”这一词语作为人们心之所向,一直被世人所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达到逍遥的境界。
通过庄子《逍遥游》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庄子逍遥的境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概念,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5丹 道气 功2012.04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谈《逍遥游》中的三重境界

的 自我 才是真实 有用 的,所 以庄子称颂这 种大智大 贤,赞 辋川 闲居 的题诗 作画 ,也 曾经被 李叔 同诠 释 为佛前 一炷
无 法享天年 ,死于非命 。由于人们 觉得它无用 ,它方能活 最高理想,也是他 认知 的最高境界 。
到今 天 ,所 以人 们 的 “ 无用 ”对 树 本身 才是 真 正 的 “ 有
用 ” 。所 谓 大 而无 用 ,也 是 无用 而 大 。
这种 自由,是在大 干世界 自然规 律了然于心 的前提 下 心灵 自由的驰骋 ,是社会 自然进 化下无为的状态 。心 的 自
八 千岁为秋”。而彭祖 “ 乃今以久特 闻”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得道者能够 “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 自由,这才是庄子 的最高理想。老庄在 逍遥游》中,展现 了人 与 自然的三重境 界 :小、大和无极。真正的无极在我们 的心中。
关键 词 : 《 逍遥 游 三 重境 界 小 、 大和 无极
人 其 《 秋水》 中写道 “ 秋水 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挨 我 们 描 述 。 在 《 间 世 》 中 有 一 栎 树 “ 大 蔽 数 千 牛 , 渚 崖 之 间 , 不 辨 牛 马 。 于 是 焉 河 伯 欣 然 自喜 , 以天 下 之 美 絮 之 百 围 ,其 高 临 山 十 仞 而 后 有 枝 ,其 可 以 为 舟 者 旁 十 为尽在 己”,不辨牛 马的黄河让河伯 ( 黄河水神 )以为天 数 ” ,这 棵 大 树 被 人 们 奉 为神 树 。 庄 子 有 个 朋 友 叫 惠 施 ,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逍遥境界人的本性应该是无羁无拌的,只有保持,释放了人的本性,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认为的最高境界。
顺其自然,逍遥自在便是庄子的人生观。
一、庄子及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的开放多是表现在战乱时期,在战乱中,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功夫来禁锢思想,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而庄子就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动乱的战国时期,他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却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他却隐居不仕,终老天年。
但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崇尚逍遥,主张无为,他是孤独的平民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庄子的思想当然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也有联系,《庄子》可以说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先秦著作,因为他的浪漫主义,他的寓言色彩很浓厚,它带给我们的是无边无际的奇异的想象与联想,这是与荆楚文化的“奇谲浪漫”分不开的,这是从文学的形式来说,而从内容上来说,《庄子》所体现的思想又是与中原文化分不开的,在《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的“无为”与中原文化的团结和谐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都知道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是不拘俗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文人雅士都有这样的风气,像阮籍,嵇康等,人们都认为他们狂人有狂语,殊不知,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已经是这样一个狂人了,他可以放弃时间的名利,逍遥于世间,那不狂么,他可以“鼓盆而歌”,那不狂么,在《逍遥游》中就将庄子的狂体现的淋漓尽致。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任逍遥。
二、何谓逍遥“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表现的是某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逍遥”又四种解释,第一种是徜徉,缓慢行走的样子,这在《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中的“逍遥”就是这个意思;第二种就是斟酌,玩味的意思,这在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
”就取其意;第三种意思是彷徨,徘徊不进,在《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体现;而现在我们公认的意思便是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意思,“悠闲自得”、“安闲自在”之意。
在《逍遥游》中,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状态,不仅仅是平时的悠闲自得,顺其自然而已,而是要从心出发,由内而外的一种超然的境界,这种“逍遥游”的境界也被庄子认为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在这个逍遥的旅程中,“有德的内充,有道的显现,有知的遗忘,有形的戒慎...”(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在体会《逍遥游》时就会深刻理解庄子的哲学,理解庄子的心境。
《逍遥游》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庄子思想的体现,都是庄子逍遥境界的化身。
三、从《逍遥游》中看庄子思想境界《逍遥游》作为《庄子》的第一篇,是有其深刻含义的,《逍遥游》以极为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庄子的逍遥,一个个夸张的,形象的意象,以及人们认为不可思议的故事,或是很浅显的道理体现在寓言之中,从写作手法来看这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写作特色。
但是从内容上来看《逍遥游》则反映了庄子的生活态度,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认为人的本性最高的境界,是超然脱物的,是最本真,最自然的生活,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①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关于大小的问题,无疑是《逍遥游》的重要问题,也是《逍遥游》的重要的思想。
在文中开篇即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水中游的是北冥的大鱼,但是他却要变化,于是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还是很大。
它的特色就在一个“大”字。
大鹏给人的印象是非常不错的,我们经常说“大鹏展翅”就是说要翱翔了。
那么《逍遥游》是怎样形容大鹏高举的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是何等的大气,何等的豪迈啊。
可是什么又是“小”呢?“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 大鹏展翅了,可是蜩与学鸠却笑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没有大鹏的大,所以它们看到的世界只能是小小的世界,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像大鹏一样翱翔。
这就看出了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就是这个道理才导致这些小虫没有大鹏的境界,这除了外形上的大小之分以外,还有内心的大小,就是境界的大小,眼光的高低。
但庄子的浪漫还不仅仅如此,除了将大鹏与小虫对于外,他还用了另外一个形象的寓言说明自己的结论,也就证实了“小年不及大年”,即“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就是证实了境界的不同,眼光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的内心,决定了一个人的心境。
寓言的言外之意就体现了庄子的思想,鲲鹏的寓言,体现的不在于形体的大小,知识的大小,而是眼界的大小,也就是境界的大小,这不是说与知识无关,而是一种超越知识的内心的境界。
重要的不是执着于外物,而是自己。
小物之所以小,是因为执着于自己;大物之所以大,是因为有了超越,化而为鸟,就说明不仅仅限于鱼,看水里的世界,而是要超越自己,去更广阔的天空。
②超越名利,达到无我的境界我们都知道庄子的思想有“无为”,也有“无我”。
“无我”就是“忘我”,这在《逍遥游》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有这么一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看来,只要能够顺其自然,把握规律,就可以遨游于宇宙,在他的心目中,功名都在不重要的,他认为“至人”“神人”“圣人”这三种人中最好的是“至人”因为他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所推崇的。
而神人和圣人一个无功,一个无名,没有超脱名利,也没有达到无我的境界。
在《逍遥游》中还有这么一则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就是庄子的逍遥游的境界,能够超越名利。
有一个淡泊的心态。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人们看重名利,要想真正的超越名利是很难的,要想有一个淡泊的心态就难上加难了,可是庄子就做到了。
当然在《逍遥游》中,庄子并没有说我要超越名利,而是采用了他一贯的手法,以一个寓言故事道明了他的心志,就是“荛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荛是中国人公认的圣君,是天下的明君,他要让位于一位传说中的高人隐士许由。
但是许由拒绝了他,这就是体现了庄子的拒绝,大家都知道庄子愿意做泥里拖着尾巴的自由的乌龟,而拒绝了楚威王,而在《逍遥游》中,许由就是庄子的代言人,许由的隐居,不也体现了庄子的隐居,许由的淡泊,想想荛让的不是一个小小的官位,而是天下啊,但是许由拒绝了,这就说明庄子也会拒绝同样的事情,正体现了庄子的超脱名利。
只有超脱了名利之人,才能有淡泊的心态,才能真正的达到无我的境界,才是庄子心目中的“至人”。
才能去真正的享受自由的快乐,才能看到藐姑射之山,一个完全不同于世俗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③内心的磅礴万物这是真正的大境界,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将万物融为一体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修道之人,一个叫肩吾,一个叫连叔,一天,肩吾去问连叔:“我听说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还可以在天地间自由地翱翔,你说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连叔回答说:“你不相信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你没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我告诉你吧,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他可以磅礴万物,做起事来气定神闲。
”连叔就用了这么一个词“磅礴万物”来回答,就是说我们不一定要借助神仙的功力,而是要靠我们定力。
也许靠我们的体力,智慧,以正常的人的观点来看,那的确是很不现实的,可是当我们以内心的强大,超越万物,凌驾于万物之上就可以做到,即是很不现实的事情也可以将他实现,这虽然是一个虚假的故事,但庄子所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经验和觉悟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内心,决定了我们的眼界。
④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在《逍遥游》的最后两段中,讲的就是关于有用与无用的故事:宋国有人贩运“章甫”到越国去卖;越国人,头发剃得精光,身上刺着花纹,这种帽子对于他们是无用的。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成长而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不能胜任;把它锯开来做瓢,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
它不是不大,我认为他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这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个人,善于制造不龟裂手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
有个客人听说了,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
于是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所得不过数金;现今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可得百金,我看还是卖了吧。
’这位客人得了这个药方,去游说吴王。
这时越国正有困难,吴王就派他为将,率兵在冬天跟越国水战,因为有不龟裂手的药,大败越国;吴王就划分了土地封赏给他。
同是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现在你有五百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就不想到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只是愁它大得无处容纳,可见你的心如茅塞一般没有开通啊!”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把它叫做‘樗’。
庞大树身那么臃肿,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那么卷曲,不能合乎规矩。
生长在大路旁边;经过的匠人都不肯理睬它。
现在你的言论,大而无用,是大家都不相信的。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那野猫和黄鼠狼吗?卑伏着身子,等待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掠夺,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
再看那嫠牛,庞大的身子象遮盖天空的云气,有大的本领,但不能捕鼠。
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的乡土里,广大无边的旷野里;无所为地在它旁边徘徊,逍遥自在地在它下边躺着,不遭受斧头砍伐,也没有东西会来侵害它。
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又有什么祸患呢!”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有不同的效果呢,这是因为我们境界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不一样,我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当我们认为无用的时候,试着换个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