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之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合集下载

名著读后感《庄子》读后感范文5篇

名著读后感《庄子》读后感范文5篇

名著读后感《庄子》读后感范文5篇这段时间读完了庄子,小有感悟,很欣赏他达生的生活态度和那份超脱世俗的潇洒,但圣人的思想只能借鉴,我可以将世俗名利看淡,但无法做到其逍遥游的境界。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庄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庄子》读后感范文1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

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

”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

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庄子》读后感范文2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相关推荐庄子逍遥游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逍遥游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1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

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

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

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

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

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

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

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

《庄子》杂篇·天下原文及译文

《庄子》杂篇·天下原文及译文

《庄子》杂篇·天下原文及译文杂篇·天下作者:庄子及门徒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道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

为之大过,已之大顺。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

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

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

庄子与道同游的思想境界

庄子与道同游的思想境界

庄子与道同游的思想境界*导读:《庄子天下》谈到当时的七派思想,其中关于庄子自身的描述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庄子天下》谈到当时的七派思想,其中关于庄子自身的描述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庄子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质问别人的是非,而能与世俗相处。

在上与造物者同游,在下与超脱生死、忘怀始终的人做朋友。

在此,庄子把道具体描写为造物者,因为道是万物之源;同时,他也把造物者视为天地精神,亦即造物者是使天地成为天地的力量;换言之,庄子并未把天地视为道,因为道并非天地,而是天地之本。

由此可知,庄子自己无疑是悟道者,然后,他在人间的表现如何?他随遇而安,不过问别人的是非,但是,他也少有朋友可以来往。

听来有些感伤(当然这是我们读者的感觉),在《庄子》全书中,庄子有名有姓的朋友只有一位,就是惠施,而这位惠施经常扮演唱反调的角色,距离与庄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好友层次,可谓十万八千里。

不仅如此,庄子有名有姓的学生也只有一位,就是蔺且,但是他的背景及思想皆不详。

换言之,庄子在人间是十分孤独的。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悟道者如何处世?庄子的秘诀是不得已三个字。

不过,所谓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被动、无奈、委屈,而是明白自身的处境及相关条件的配合,进而采取顺应的态度。

譬如,身体若有残疾或衰老,则视之为气的变化过程,如此就连死亡也不必在乎了。

又如,贫穷只是不愿曲学阿世,真正可悲的是未闻大道、虚度一生。

即使就算命而言,庄子也认为世间祸福相生相倚,与其希求福报,不如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欲望,使自己不受外物的干扰。

那么,庄子对于儒家最为重视的孝道有何看法呢?他提出了六个由下而上、由易而难的层次,依序是:敬亲,爱亲,忘亲(忘记父母的角色而与父母和谐相处),使亲忘我(使父母忘记我的角色而与我自在相处),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优秀7篇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优秀7篇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优秀7篇庄子《逍遥游》读后感篇一直到人生过了40岁才第一次比较系统把老庄的逍遥游通读一遍,读完之后,做个小结。

由于知识有限,认识不足,恐贻笑大方,有读到的网友,还请帮忙批评指正。

庄子以超乎常人认知的大鱼大鸟开篇,极力描写鲲鹏体型之大,并暗示到南冥的路途遥远;同时点出鲲鹏迁徙南冥的过程虽然非常气势磅礴,但是也离不开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宽大的海面及强的风势助力。

接着提出风和水能发挥大的作用也需要有条件,水要足够深才能撑起大船,风要足够强才能撑起大鹏的羽翼;而大鹏要飞到遥远的南冥这种壮举时小鸟和蝉这种小动物无法理解的行为,因为小实在无法理解大。

为了说明小和大的区别,庄子用朝菌和蟪蛄为例,说明了物种不同,彼此无法理解对方的世界,比如楚国的神龟寿命非常长,500年对它来说也就是一个春、夏;上古的神木椿树更是神奇,8000年对它来说也不过一个春、秋。

更是拿平常人的寿命和800岁的彭祖相比。

得出小的物种有时候是非常难以理解大的物种的,因为格局境界不一样!通过鲲鹏和蝉及小鸟、小年大年的强烈对比后,庄子转而讨论人(人才是庄子要说的重点),有三种人:才能能胜任一方的官员,行为合乎一乡认可的乡间能人,德行可以取信于一国之君可以治理国家的大臣,这三种人一般都自视甚高!但是这些人就像小沼泽里面的小麻雀一样罢了,他们离逍遥的距离之远自不必说!这些人宋荣子就嗤之以鼻,后人以此评价宋荣子:“全世界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非议他他也不会沮丧”,因为宋荣子他已经做到能清楚认清楚自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对于光荣和耻辱有自己确定的观点。

宋荣子虽然修为极高,但还是距离逍遥的境界甚远!转而描述了御风而行的列子,虽然他们能做到乘风而行,相对于常人他们来去自如,但是也离不开风这种介质。

距离逍遥的境界也还有距离!所以庄子提出真正的逍遥乃是顺应自然,把握六气的变化,无所待地来回于无穷的领域。

庄子于是提出著名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文800字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文800字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文800字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

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称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

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

在成篇的三十三篇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处事的哲学与大道。

我体会到他文章中主要体现的三观: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一、生死观孔夫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死,焉知生。

”而庄子是怎样认为的呢?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庄子—X乐》妻子去世了,庄子鼓盆而歌,乍看之下,似乎无情无义。

而其实庄子却是个至情至性之人。

他说: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同样的观点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认为:人死了,人的灵魂不死,死亡是人的灵魂离开了肉体这个监狱而获得了自由。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看来是有道理的。

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与共同生活在肚子里的不少益菌是好朋友。

十月之后,瓜熟蒂落。

对我们来说他出生了,而母亲肚子里的益菌却很悲伤,他们感叹:“宝宝死了,因为他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来了。

”同样的道理,毛虫化蛹,破茧成蝶。

那一刻,丑陋的毛虫死了;那一刻,美丽的蝴蝶诞生了。

庄子死前遗言:“我的尸体扔在外面是会被老鹰和乌鸦吃掉的,但埋在土里,最后也是被蝼蚁吃掉,你们现在是要从老鹰和乌鸦嘴里抢东西给蝼蚁吃吗?我把天地当棺木,日月当玉璧,星辰当珠玑,万物当祭品,一切葬具都齐全了,还要什么呢?”由此看来,庄子的思想完全超越了世人的固有思维模式。

我们普遍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他永远离开了人世,而庄子却告诉我们人死是另一种再生。

在自然面前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没有动态的事物,他们都是自然赐予的,没有高低贵贱,生死限制。

就如郭沫若先生有诗《XX涅槃》凤凰在每隔五百年在衰老之前会自焚一次,之后凤凰会浴火重生,成为一只新生的凤凰,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一样,‘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生,也没有绝对的死,只有相对的生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逍遥之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导读:清人王先谦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

若求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最好的方法或是首先从厘清其反面的边界切入
对于《庄子》一书,历代俱有文人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解析与诠释。

围绕其产生的口舌笔墨之争或能堆出煌煌一巨制:庄子其人?《庄子》一书执笔者?《庄子》的哲学与文辞史家欲以《庄子》为窗口探寻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绵延轨迹,文学家常对《庄子》洸洋自恣的文辞爱不释手,哲学界对于《庄子》的探讨更呈百家争鸣、星火燎原之状。

面对如此显学,识见俱乏的笔者似乎并无写作露拙之必要。

故本文仅为简单的阅读《庄子》时所得之感受做一记录。

在《庄子》的篇章结构分析方面,笔者较为认可杨国荣先生的观点在文本之序上,《逍遥游》构成了《庄子》的首篇,但在思想的内在脉络上,逍遥则展开为庄子哲学系统的逻辑终点。

[杨国荣先生的解读对于笔者理解《庄子》甚有帮助,是笔者的主要参考文本。

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因此,笔者以为,在笔者可驾驭的范围内讨论庄子的哲学
思想,《逍遥游》似为一较为适宜的切入点。

玄远哲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清人王先谦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

若求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最好的方法或是首先从厘清其反面的边界切入。

于是,庄子在《逍遥游》开篇所率先提到的,是几种有所待的事物。

庄子写鲲鹏虽大,然其欲上青天则仍需借助好风。

这一点,与小生物者如蜩与学鸠、斥鶕等并无差异。

在这里,所谓有所待指的是对于外物的凭借(或者说依赖)。

具体到人身上,庄子要指出的是人常常自觉凭借外在的世俗规范以塑造良好的自我,成为能被世俗普遍认可的典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这一层含义是庄子针对有所待的世俗行为所进行的最基本的批判:对于外界所设定的礼俗规范的批判(这里强调外界的规范性),更进一步说,是对于外界出于社会秩序的考虑而设定了将人物化[对于物化这一概念本应由更为详细的辨析。

然笔者在此仅以此指外界强加给人却未必符合人的本性的标准。

]以
长治久安的规定的批判(这里强调的则是外界设定规范的真正目的)。

批判的同时,庄子通过将鲲、鹏与蜩、学鸠、斥鶕等大小各异的生物并列共置,暗示了自己全部批判的出发点(或曰,基本解决方案)万物齐一。

亦即所谓的大小之别不过是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自然之性[自然之性同样也是一个值得辨析的概念,笔者将在下文的论述中稍加分析。

])是相通的。

[这是庄子逍遥于世的其中一个标准齐物论,同时也是达到逍遥境界的认知前提。

]
接着,庄子将有所待进一步定位在自我的规范上。

蜩与学鸠、斥鶕满足于自己所能达到的莽苍与蓬蒿之境,对于鲲、鹏的图南之志(而后乃今将图南)并不理解既然在莽苍与蓬蒿之境已能达到满足的心境,何必再去追寻九万里之高远呢?
这一沾沾自喜并略带嘲笑的不解,看似是蜩与学鸠、斥鶕自身外在的条件限制(飞之至也,即他们所能飞达的最大高度决定了他们的视域范围),实际所指则是他们的认知境界[因庄子对于
知识看法在学界争议甚大,所以笔者不知在此以认知一词来表述庄子的意思是否合适,还望老师指点。

]的局限他们用自己所知道的去解释整个世界。

将世界设定在自己的存在境域中,不能有所超越,这是有别于外界限制的自我设限。

在庄子的眼中,自我设限似乎比外在限制更值得关注,更需要批判。

庄子举宋荣子之例,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这一看似不为外界所动的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严格内外之分(自我与外界)的认知。

如果说外界的限制尚能容易察觉并加以反思,内在的自我设限则常常是隐蔽的,因此也是难以认识并有所超越的。

庄子描绘宋荣子对世人征合礼俗规矩犹然笑之,寥寥四字已经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宋荣子对于自己能明乎外界限制之弊的沾沾自喜,点透了宋荣子未尝察觉自身已被自己设定的内外迷蔽了双眼的情况。

无论是外在限制还是自我设限,事实上都是有所待。

论述至此,庄子的无所待似乎渐有了轮廓。

既然万物齐一,那么要达到无所待则关键在解决自我设限这一问题。

自我设定内外之分,换句话说就是执著于界限。

更进一步追问,其实就是杨国荣先生指出的问题:具有不同存在规定的个体之间,如何沟通?事实上,杨先生在这里已经解读出了庄子解决有所待的办法用理解去消解界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笔者以为,这一句话既是所谓的逍遥,又是达到逍遥之境的途径,亦即达到互相理解以消解界限的具体方法。

成玄英又指出,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实一也。

说明这三者其实三位一体。

《逍遥游》中,庄子首先以许由拒绝接受尧所治的天下为例说明何谓无名。

许由拒绝的理由是,自己若贸然接受在尧手中已治的天下,不过徒得一个天下之主的名声。

所谓名者实之宾也,是将人的实际状态(包括生存情况与思想境界)与社会名望进行对比观照。

生存,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思想,看到现实(名望对于社会生存的重要性)同时看得更远(超越存在之境的拘囿)。

因此,无名不是对社会名声的简单拒斥,而是在理解的层面上进行自我消解。

庄子借统治者用世之道来说明神人无功。

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无需尧平海内之政时所用的治理手段,正如断发文身的越人不需要章甫一样,说的是根据事物自身的状态以寻找因应之道。

[诚然,在庄子笔下,尧治的天下与藐姑射之山等圣地是不能相
提并论的,庄子精神世界中所真正向往的正是自然而然的藐姑射之山。

但是,笔者认为,庄子很清楚神山不可再现于现实,所以对庄子在这里的意思或可作如此解读。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普世之道,不以自己的情况衡量(限制)他人,庄子消解界限的努力至此又进了一步。

瓠与樗,皆被惠子说成无用,庄子顺势以有用-无用-有用的逻辑来解释至人无己。

用,在此可作价值解。

庄子批驳惠子,先以不龟手之药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价值来说明价值的可变性与
进行价值重估的必要性,然后指出瓠的价值所在腰舟以自渡。

再以狸狌和氂牛的例子论述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说明樗树的价值。

庄子善以自然界生物为其寓言对象,然其实际所指仍然是人。

从其多次强调价值的重估来看,所谓的无己并不是消解自我。

笔者以为,或可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角度进行理解。

能盛水、能容物,是人判断瓠之价值的最大标准,但人的主观标准与瓠的自身情况并不契合。

庄子认为瓠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大樽而浮于江湖,既顺于瓠虚脆不坚且平浅不容多物的体质,又不逆于外界对它的用之期待(腰舟、渡人)。

樗树的寓言,亦可同等观之。

落实到人身上,则是社会价值(礼俗规范)与自我价值的辨析。

社会价值有其存在的理由,然而未必契合人的自我价值,强调的是人对自我的认知与对现实的超越。

这一点,庄子已在原文中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点出。

因此,至人无己似乎是对圣人无名、神人无功的深化。

庄子用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消解了界限,但同时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人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或者说,如何能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综观《庄子》一书,笔者以为尽其所受乎天便是庄子对此问题的正面回答。

然而,全文洋洋洒洒十万言,庄子在字里行间不断强调的意思似乎更多的是顺乎人的自然之性。

因此,在真正解答该问题之前,还应厘清庄子思想中的天-自然-人-本性的确切所指,亦即学者所谓的天人之辨。

依杨国荣先生对于尽其所受乎天的解释,是不断地去除或消解与天性相对的世俗影响。

与前文分析相对照,所谓的与天性相对的世俗,似乎就是礼俗等为安定秩序而设的外在规范,以及看似洞明地执著于内外之分。

如前所述,这样坚守界限其实就是违逆本性、强制自己去迎合某一评判标准。

换个说法,岂不就是没有顺乎人的自然之性?所以,尽其所受乎天与顺乎人的自然之性其实都是指向合乎人性的存在。

或可认为,在庄子那里,所谓的天人之辨其实是天人合一。

因此,顺乎本性而生,不为现实所牵绊而能超越存在境域的拘囿去对待万事万物,则能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行文至此,庄子的逍遥之境已经呼之欲出。

若从《庄子》原文来描画逍遥之境,笔者认为,《天下》篇中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一句,是对庄子逍遥之境最为形象的表述。

而同篇中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说法,则无疑是对庄子逍遥哲学的最佳概括。

以上,笔者试图沿着《逍遥游》的文本脉络分析庄子的逍遥哲学。

同时,也可一窥庄子在思辨其哲学观念时使用的基本方法。

在庄子看似散漫的诗化语言中,庄子每一步的论述都绝无虚笔,环环相扣,周而复始。

刘凤苞以层层脱卸,云委波兴来形容庄子的行文,成玄英则说,千盘百折可想见惨淡经营之致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