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庄子第一章逍遥的境界

合集下载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逍遥游》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逍遥游》知识概要重点难点突破《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已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部分。

首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接着,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最后,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庄子的文章有极强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庄子的文章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甚小。

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

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

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

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知识延伸检索】1.课文中“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的具体内容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浅析《庄子》中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浅析《庄子》中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97浅析《庄子》中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杨舒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摘 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著作,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对于《庄子》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其所提倡的“逍遥”境界的解读还未曾停止过,本文罗列了学界的四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同时,对《庄子》中所提倡的这种“逍遥”境界对后世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庄子;逍遥;当代启示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97-03《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著作,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庄子》的讨论自先秦延绵至今,足以见出其在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性。

《庄子》为全人类提供的精神财富宝库是巨大的,而本篇仅以《庄子》首篇《逍遥游》及其相关篇章为例,探讨《庄子》中的“逍遥”境界,以及庄子在其首篇就予以强调的这种自由精神对当代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

一、《庄子》中的“逍遥”境界解读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以鲲、鹏;蜩、学鸠等形象画面在展现庄子议论高超手段的同时,实则也以此向世界推出了一个已经绵延两千年,但至今似乎还未曾解决的课题——什么才是“逍遥”?至今学界对“逍遥”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

从西晋玄学家郭象最早的关于“逍遥”的注解至今,关于《庄子》中“‘逍遥’究竟应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的探讨与论争依旧在延续。

结合自郭象以来的诸多评述,学界关于“逍遥”境界的解读大抵有四种。

(一)“适性说”作者简介:杨舒珺(1993—),女,江苏连云港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体研究。

这一种观点认为,《庄子》中所提倡的“逍遥”境界实则是一种对于性情的契合,即“适性”。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者,逍遥之游也"逍遥,谓自由自在"游,谓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须先以达观之大智,解除小智之拘束"小智之拘束为何?谓从个己观察一切,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达观之大智为何?谓从大道观察一切,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小智不及大智,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此其大旨也"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14气 功丹 道2012.04第一种境界是“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合真而得逍遥,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之境界。

林希逸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游》,即在一个“乐”字。

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而为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的死生祸福的精神“至足”之乐。

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这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所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

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焚。

而达逍遥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

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

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争之人才是真正没有人可以跟他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在《应帝王》中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马信任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逍遥”一词。

自此“逍遥”这一词语作为人们心之所向,一直被世人所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达到逍遥的境界。

通过庄子《逍遥游》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庄子逍遥的境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概念,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5丹 道气 功2012.04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庄子第一章逍遥的境界1庄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概是这样的吧:热情、诗意、广阔无边的心界还有浪漫洒脱的诗情。

他面对楚威王的使者持杆不顾,面对惠子全国内的搜查冷嘲热讽。

在他看来,连绵不断的战争仿佛蜗牛触角一样不值一提,游说王侯获得奖赏同用嘴添脓一般卑躬屈膝。

世界一片混乱、黑暗,他却仿佛像个出生的孩子,一味地笑着,世人所看重的荣华、名利在他看来都不值一提,世人所深恶痛绝的死亡、贫苦,他却对此平静的接受。

他又是一个投身自然的诗人,望着天地,远离尘世,思索着宇宙人生的玄理。

有时候,我们羡慕他的纯真:试想谁能毫无牵挂的活着?在现代社会,人们早已摆脱饥饿的困扰,却摆不脱富贵、名利以及得失的迷惑。

但我们身心疲惫之时,内心迷茫之时,翻开他的书,仿佛沉浸于一场美梦,却有不可成真。

有时候,我们羡慕他的诗意:宇宙万物在庄子心中,皆有情,皆有灵性,蛇羡慕风的灵动,影子的影子与影子谈话,风吹过石木发出各式各样的地籁之音——万千的诗情与难以理解的哲理便融入了灵动的自然万物之中。

我们羡慕他,却又疑惑,他是怎么做到的?看淡人生的一切,写文章一泻汪洋,对世间一切都嘻戏怒骂……在精神上,他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可又是一位深沉的智者。

他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思索,他眼中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可是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因为他逍遥在自己所创造的哲学世界中。

他认为,有一个至高的境界,超出万物之上,超出形象之外。

不如说,他用诗的语言创造了那样一个至美的意境。

正因他有自己独到的思索,所以他会做出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他会说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语言。

但是,逍遥的背后,是一种苦痛,潇洒的背后,是一种消极。

没有经历过痛苦、挫折却装作看淡一切的人,只能算是玩世不恭,唯有历经乱世的苦难,才能有超脱的大智慧。

辛词有云:“如今尝遍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必庄子也或许是如此吧,当他从世俗社会中逃离出来,或是他的家乡刚刚遭受乱世的磨难,他面对天高地阔,宇宙无穷,心中一阵悲凉,无限感慨,本想一吐哀思,却平静地、默默的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思绪一下便飞向了无穷的宇宙。

2读庄子,不如用一些想象去读吧。

假如你穿越千年,长途跋涉至蒙地,走进一座破烂的屋子,去拜访庄子。

你问到:“先生写了真么多文章,是为了什么呢?”庄子会对你说:“想让世人达到逍遥的境界啊!”你又问道:“什么才是逍遥呢?”庄子站起来,拉着你走到房外,带你看远方一望无际的天空。

他告诉你,遥远的天空下,有一片宽广的大海,叫做南冥,有一只巨大的鱼,叫做鲲,它会化为一只足以遮蔽天空的鸟,叫作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你又会问:“像鲲鹏这样巨大的生物,飞翔几千里都不在话下。

先生是想告诉我,逍遥就像这样吗?”庄子摇摇头,说:“大鹏也不自在啊,它也要有所凭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庄子又告诉你:传说啊,上古有活了七百岁的人,叫彭祖,别人都羡慕他的长寿;听说列子可以驾驭着风,在天空自由自在的行走;据说宋荣子可以做到平静对待一切,哪怕全世界都非议或赞赏他。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113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他们可以算是逍遥了吗?”“不行啊!他们即使已经超然物外了,可也要有所凭借啊。

”“我还是不明白先生所说的逍遥,先生为什么只说了逍遥不是什么,却并没有说它是什么呢?”“逍遥不是一个冰冷的概念,它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它是有灵性的,是最动人的境界。

没有哪些枯燥的定义可以用来描述它,我也无法想到最合适的语言。

我只想告诉你我想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无际的天空,我想到了远古的传说,上古的真人,我的思绪飞到了九万里的浩茫高空,俯视茫茫的万千河山。

我想到了楚国南方的大椿树,它已经活了千岁了;我想到了朝生暮死的朝菌——我想到了逍遥是与大小、长短、寿夭无关的啊!我感动于生命的美好,自然的神奇,我想,最美好的,莫过于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虽然大鹏、列子、宋荣子、彭祖,他们都没有算的上完美,但我还是想到了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我认识了生命的本真,感受到了自然的多姿。

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逍遥’不是什么,我也悟到了真正的‘逍遥’是什么……”“我明白了,先生不直接告诉我什么是‘逍遥’,而只是告诉了我您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是为了引导我,是为了让我用心去感悟啊!”“如果你真能做到这点,那我们就是知音了!如果不能,我也勉强给你一个结论吧:“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之首篇,开宗明义,提出了庄子心中的最高境界。

所以,全书所有的文章,不论谈及哲学,或是处事之法,其目的,都是要叫人如何逍遥的。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庄子在这里,以一个又一个寓言,一幅又一幅壮阔的场面,告诉你逍遥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使人陶醉!如果把庄子全书比作一处云雾缭绕的山水仙境,那么此篇仿佛一处仙境外面的一座瞭望台,庄子带着你,走上观景台,指着远处朦胧的仙境,带你看那仙境的美景,告诉你,你要想去那里,继续往下读吧!《逍遥游》仿佛一座连接尘世与仙境的桥梁,它带你走进、了解庄子奇妙的哲学世界。

逍遥者有哪些特点呢?其一,便是无所凭借。

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

有了凭借,就有了依靠,有了牵挂,有了羁绊,有了限制。

大鹏、列子、宋荣子,他们相较于学鸠,可以算是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了,可是却离绝对的自由还有一定的距离。

可是自然界中的万物都要有所凭借,人要凭借与大地,生物凭借彼此的气息,那还有没有真正的逍遥呢?有的人觉得,庄子层层设喻,描绘了种种生物、人,却没有一个达到了逍遥,所以可见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了,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庄子能把它提出来,就一定可以做到。

如何做到?本文却只是寥寥数笔,一句带过:“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

”可见圣人不凭借于外物,而只凭借与自然的大道了。

其二,在于无所比较。

为什么人们会羡慕彭祖?因为比较。

彭祖活了八百年,谁能与其相比。

可是与冥灵相比,与大椿树相比,有时显得多么的不值一提啊!宋金严可以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却还没有做到完美,只是因为他对于那些世俗之人“犹然笑之”,还是有了比较,还是有了是非高下之别了,真正的圣人当时不会因自己的智慧而去嘲讽别人的。

若是一个人的快乐源于比较,那么一个人的忧虑自然也会因不断的比较而产生了。

因为有了比较,你便会凭借自己的优势而自得愉悦,那还是有所凭借啊。

如果陷入了无穷的比较之中,那么还能逍遥自在吗?正如《秋水》所言:“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人生于广袤的天地之间,何其渺小啊!如果忘记了自己的本性,一味去比较,那只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陷入无穷的快乐与忧虑的错综交织之中,那不是在错误迷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吗?庄子不厌其烦的向我们一一进行比较,从上古的仙人、灵树,到传说的鲲鹏展翅,思绪从无尽的天空山川,到渺小的蟪蛄,只是想给我们一个忠告,不必去比了。

其实二者之理相同。

有了比较,便有了高低、喜怒、贵贱之别。

庄子深感于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所谓有喜则有悲,有高则有下,所以说“不如守中”。

心中没有比较,自然不会因自己的长处儿子的,自然也无所牵挂,自然超脱淡然,无所忧虑。

这便是逍遥的境界!4庄子心中,有一处仙境,在貌姑射之山上。

他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假托在了两个世外高人的谈话上。

遥想千年之前,他的心中一定说道:“我的话就同星河一般缥缈无极啊!我幻想遥远的仙山上,居住着一位美貌的仙子。

她不用吃饭,不用担心生计;春天来了,她吸进清新的春风,黎明她饮着叶子边上的露珠——她早已同自然融为一体了!白日里,她乘着悠悠的闲云,漫无目的的在空中游走,她能召唤来远方的飞龙,在人们所不知道的一片天地中逍遥自在。

在那里,谷物丰收,没有灾祸,人们从来没有痛苦啊!“这是在痴人说梦吗?大概这种地方只能在四海之外了吧?别人会笑话我成天说一些空话吗?可是,如果我不能在仙境中生存,我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得到解脱,远离尘世的苦痛吗?至人不怕世间的种种灾难,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处仙境吧?”人们总是将“老庄”并称,这源于晋朝了。

但是,与老子一比,便有许多不同。

老子探讨的,更多是有无、善恶、前后的转化,但是庄子不像老子一般冷静客观。

他想做的,只是想让个人解脱。

所以他像个诗人一样,他看到的各种纷杂扰乱的差别,但他不想把它弄清楚,,所以他要做的,便是在错综复杂的对立之上,凌空架起一层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

他认为,在这一个层面上,没有差异,无所担忧。

所以,庄子看似与自然为友,但,他眼中的自然,已不是真正的实际的那个大自然了。

那是个诗意的、有灵性的自然,是诗人眼中的自然,是他心中创造出来的自然了。

所以,庄子心中的世界,乃是一个没有灾难,人人尽情自由自在的世界,他希望人们能无所凭借,尽可以招一朵云来在天中奔驰,尽可以唤一条龙来驾驭飞奔,那是个没有规律、没有秩序、没有道理、没有逻辑的世界。

在一个黑暗的战乱年代,世界荒唐到了极致,庄子笔下的梦境便也荒唐到了极致,好像一个人在痛苦压抑之中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

他宁可希望这个世界是没有规律可言的,这样逍遥还怎不会做不到呢?可是,事实是,万物有一个“道”,纷杂的变化之中,有一个规律。

既然无法在现实实现,那只能在心中了,所以,庄子不得不叹一口气,告诉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要想无所待,只能顺应天地之大道,才能逍遥。

5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话大而无用,所有人都远离你了。

”这或许是许多精通逻辑,或是注重现实的人的共同想法。

《逍遥游》难道仅仅是一部文艺作品吗?仅仅是一首抒情诗吗?它高出了常物,那么玄奥,可望而不可即,有什么用呢?庄子告诉他了几个现实中的故事:其一: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其二: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当庄子的思绪飞到无穷的时空中时,他的脚还紧紧踩在了地上。

庄子一边躺在旷野上的大树的荫蔽之中,思索着“无何有之乡”,一边也想为更多的人谋求一些全生之法。

正因为庄子的话大而玄奥,所以他的思想极其自由,大不以为是大,小也不以为是小,总有常人看来新奇的论调。

这只是从俗人的角度上陈述逍遥的用处,下面且看他自己的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