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dsa血管造影

dsa血管造影

dsa血管造影dsa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可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瘤、狭窄和栓塞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dsa血管造影的原理、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dsa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数字减影技术来观察血管影像的诊断方法。

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管显像技术之一,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操作简便等优点。

dsa血管造影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造影剂注入、数字减影、图像获取和图像解读。

首先,在进行dsa血管造影之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并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检查的目的和可能的风险。

然后,将患者置于检查床上,通常是俯卧位或仰卧位,并对检查区域进行局部麻醉。

接下来,医生会在检查区域(通常是颈部、股动脉或肘腕等部位)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

导管一般经皮肤插入,并沿着血管穿过至需要检查的位置。

在插入导管的过程中,医生会使用透视仪来引导导管的位置,确保准确无误。

当导管插入到位后,医生会通过导管向血管内注入一种特殊的造影剂。

造影剂能够产生血管对比效果,使医生在减影过程中更清晰地观察血管的情况。

注入造影剂时,患者有可能会感觉到一些热痛或异样感,但这通常是短暂的。

注射造影剂后,医生会立即进行数字减影。

数字减影是通过对比未经造影剂处理的图像(即基线图像)与经造影剂处理的图像之间的差异来获得血管影像。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去除基线图像中与血管无关的结构,使医生更容易识别血管的位置和病变。

完成数字减影后,医生会使用专门的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来获取图像。

这些设备能够产生高质量、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并能够将这些影像保存在计算机中。

医生可以通过调整图像的对比度、亮度和放大比例等参数来优化图像质量。

最后,医生会对所获得的dsa血管造影影像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观察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和病变特征,医生可以对患者的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dsa血管造影

dsa血管造影

dsa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使用血管造影剂和X射线来评估和诊断血管疾病。

该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且详细的血管图像,是临床医生进行心脏和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DSA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一位名叫吉尔伯特(Charles Dotter)的医生开发出来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DSA技术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创新,成为一种非常可靠和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和治疗多种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DSA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造影和成像。

首先,在进行造影之前,医生会在患者的静脉中注射一种特殊的造影剂。

该造影剂通常是由一种含碘的溶液制成的,可以通过X射线成像。

接下来,患者会被放置在X射线机的床上,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以确保准确的成像。

然后,医生会操作X射线机,通过不断地控制X射线的方向和强度,来获取血管的多个角度图像。

这些图像会被传输到电脑中,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通过DSA技术,医生可以获得非常详细的血管图像,包括血管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信息。

DSA技术在诊断和评估血管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血流是否受阻,还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冠心病的诊断中,DSA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并引导他们在血管内放置支架等治疗措施。

此外,DSA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血管搭桥手术的效果,以及检测脑血管病变和动脉瘤等疾病。

尽管DSA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限制。

首先,由于需要使用造影剂和X射线,对一些特定患者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和放射线损伤的风险。

此外,由于DSA技术需要在手术室或放射科环境中进行,所以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辐射剂量,并可能需要额外的麻醉和监测。

另外,由于DSA技术主要依赖于X射线成像,对于一些细小的血管和病灶,可能存在一定的检出限制。

448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448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血管造影一.全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1.颅内外血管性病变。

如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

2.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检查。

3.头面部富血运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

4.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

5.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禁忌证】1.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

2.有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

【操作技术】1.常规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消毒铺单,暴露两侧腹股沟部;2.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置入血管鞘;3.在透视下依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颈内、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

必要时可行双侧甲状颈干及肋颈干造影。

血管迂曲导管不能到位时,可使用导丝辅助;4.怀疑缺血性病变或老年患者应自下而上分段行各主动脉弓造影和弓上各级血管造影;5.必要时在行颅内血管造影时使用旋转DSA或3DDSA等DSA的特殊功能。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穿刺和插管所致并发症暂时性动脉痉挛、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插管器械动脉内折断、动脉切割、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血管破裂、血肿形成、气栓;2.对比剂所致并发症休克、惊厥、喉头水肿、喉头或(和)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横断性脊髓炎、癫痫、和脑水肿。

二.肺动脉造影【适应证】1. 肺动静脉瘘2. 周围肺动脉狭窄3. 肺栓塞【禁忌证】1. 药物有关禁忌证2. 肺水肿和重度肺动脉高压3. 休克【操作技术】1.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插入心导管。

2.测量右心房压力曲线及从肺动脉至右心室连续拉出测压力曲线,观察记录心电图。

3.将导管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附近或肺动脉主干中段。

4.通过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注射速度10~15ml/s,对比剂用量成人每次为20~30ml,如做左、右肺动脉造影时,可分别将导管置于左、右肺动脉,对比剂和注射流速酌减。

5.快速连续摄影或DSA检查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各种摄影方法均采用前后位(或半坐位)及左侧位摄影。

DSA造影检查(X线检查技术课件)

DSA造影检查(X线检查技术课件)
• 操作者应掌握各减影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 围。
• 阅读病历资料,根据病情及检查要求,确 定减影方式。
(五)选择及确定采集时机及帧率
• 原则:摄取对比剂最大浓度时刻,并尽可能减少曝 光量次数。
• 方式:键盘输入指令按设定程序执行。 • 高压注射器选择---照射延迟/注射延迟。 • 延迟的选择取决于:造影方法、导管顶端至造影部
为切口较大,出血较多,易感染。 • (二)经皮穿刺插管法:
DSA的插管方式
IV-DSA
非选择性
选择性
中心法 外周法
IA-DSA
选择性 超选择性
IA-DSA
• 穿刺途径: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少数经颈 动脉、锁骨下动脉。
• 选择性:将导管尖置于受检查部位近端约2厘米 处注射对比剂。主要用于主动脉及主干分支。
造影导管头端出厂时就塑 选插不同部位的血管
3.导引钢丝
• 由不锈钢的内芯和不锈钢细丝组成的弹簧状的 外层组成,顶端较细并较柔软,可以弯曲,长 度为50cm~140cm不等,最长可达260cm,一 般要求导丝比导管长20cm,其目的为了方便操 作。根据使用物理特性不同可以分为:超滑导 丝、超硬导丝、超长的交换导丝
扩张管和导管鞘
7.穿刺针
• 其作用是将导丝和导管引入血管,不锈钢,针 尖锋利、切缘光滑,针的大小用“号 ”(gauge)表示,常用18号(内径1.06mm, 外径1.22mm)或19号(内径0.78mm,外径 1.02mm),7cm长。
8.球囊
9.支架
• 按展开方式:自膨式

球囊扩张
心 电 监 护 仪
• 单位:PSI(磅/平方英寸)。
(七)DSA图像记录、存储与传输
• 1.激光打印照片 • 2.X线影像录像片 • 3.数字图像工作站记录光盘

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机理、实施情况、与经股动脉造影术优点、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出现手麻处理等健康宣教

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机理、实施情况、与经股动脉造影术优点、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出现手麻处理等健康宣教

临床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机理、实施情况、与经股动脉造影术优点、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出现手麻处理等疾病健康宣教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是指经桡动脉置入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依次将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

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DSA造影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的一种显影技术。

怀疑以下疾病需做全脑血管造影情况1)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2)怀疑脑静脉病变;3)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4)头面部肿瘤术前检查;5)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定性;6)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7)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治疗;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与经股动脉造影术有优点术后注意事项1)休息。

卧床休息,穿刺侧手臂勿用力。

2)饮水。

术后无恶心、呕吐,可配合多饮水以便于清除造影剂保护肾功能,补充血容量(术后4h饮水量>1000ml,术后4-6h内尿量应达到1000-2000ml)如出现排尿困难应通知护士。

3)饮食。

进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避免过饱,避免牛奶、豆浆等易胀气食物。

4)术肢活动指导:患肢。

术后穿刺侧肢体略抬高,不可下垂。

术后2小时内不能做屈腕动作。

护士会每两小时为您松动一次压迫器,请勿自行放松或取下压迫器。

伤口。

1天内勿揉抓穿刺点,1-3天内尽量不在穿刺侧肢体测量血压、进行静脉输液和提重物。

3天后再洗澡。

如发现穿刺点有渗血、瘀斑、血肿、水肿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

术后出现手麻处理若术后出现手麻,请您配合进行以下手指操训练,分按摩、数指、弹指、抓指、手指爬行5个步骤,每个步骤进行10-15次。

1)按摩:用健侧拇指、食指及中指揉捏穿刺侧的手指,从指尖到掌心,反复10-15次。

介入科血管造影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科血管造影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科血管造影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现行的血管造影大部分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1.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下的检查技术,数字减影的方式、具体操作技术等主要是由医生来完成。

因此,DSA的内容将会在《临床诊疗指南》中加以叙述和规范。

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概述常规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其他软组织重叠,血管显示不清。

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将骨骼及其他软组织减影的一种技术。

目前,在血管造影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已普遍应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一种专门显示血管的技术包含了两部分内涵,一是数字化,二是减影。

首先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提供给计算机处理。

所谓减影就是通过计算机将两帧影像相反的信息相减,消除骨骼及其他软组织,以保留血管影像。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成像方式DSA的成像方式分静脉DSA(IVDSA)和动脉DSA(IADSA)o静脉DSA又分外周静脉法和中心静脉法。

动脉DSA又分选择性动脉DSA和超选择性动脉DSA0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及广泛的临床应用,以选择性和超选择性动脉DSA为主。

1.静脉DSA(IVDSA)发展DSA最初的动机是希望从静脉注射方式显示动脉系统。

因此,最早应用的DSA是采用外周静脉(如肘静脉)注射大量对比剂。

但是,静脉内团注的对比剂在到达兴趣动脉之前要经各心腔与循环系统稀释。

这就是说,当对比剂从外周静脉到达动脉系统时,其原来的平均碘浓度已被稀释为1/200o归纳起来,静脉DSA有以下缺点:①静脉内注射的对比剂到达兴趣动脉之前要经历约200倍的稀释;②需要高浓度和大剂量的对比剂;③显影血管相互重叠对小血管显示不满意;④并非无损伤性,特别是中心静脉法DSA。

2.动脉DSA(IADSA)动脉DSA应用广泛,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低,对比剂团块不需长时间的传输与涂布,并在注射参数的选择上有许多灵活性。

同时影像重叠少,图像清晰,质量高,DSA成像受病人的影响减小,对病人的损伤也小。

全脑血管造影术PPT课件

全脑血管造影术PPT课件


5、将穿刺针金属针芯抽出,用肝素盐水冲洗塑料套管。

6、用浸湿肝素盐水的纱布块擦拭导管表面,并用注射器抽取肝素盐水自导管尾端注入,冲洗导管。

7、抽取局麻药物:护士打开利多卡因,由医师使用5ml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5~10ml。技师将高压注射器抽取造影剂。
18
相关手术器械
19
相关手术器械
20
不建议行造影检查 • 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造影前数天停用华法林改用
肝素抗凝,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降到1.4以下 • 心功能2~3级的患者需注意造影剂用量并尽量缩短造影
时间
8
全脑血管造影术前的准备
• 告知患者及家属了解脑血管造影的必要性 和风险。
• 脑血管造影相关的并发症(卒中和死亡) 在无症状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0.3%,在有 症状患者中的发生几率约为0.5%。
4块为无菌大单,铺在小无菌单上,只露出患者头部。 • • 第5块无菌单铺在造影床尾部。 • 注意事项: • 从无菌操作台上取无菌单时手不能触及无菌操作台,铺单时手不能触
及患者身体及造影床。铺第4、5块无菌单应在穿好手术衣并戴好无菌 手套后进行,并完全覆盖造影床
16
第三步 穿刺部位消毒及手术台准备
• 操作台准备 • 1、由手术护士将造影包拿于器械台,检查造影包消毒时间及过期时间,检
如无血液抽出,方可注入麻醉药。
22
第四步 麻醉及穿刺
• 穿刺

以手术刀片轻触穿刺点皮肤,待患者无明显疼痛感时,在穿刺点皮肤作一小切口(深度至皮下)。

固定股动脉 用左手示指及中指放在皮肤切口上方股动脉两侧,手指方向对准,在二指之间将股动
• 脉固定。

全脑血管造影技术 ppt课件

全脑血管造影技术  ppt课件
用。 8.相关培训。
ppt课件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条件
1.必须具备:透视设备,C型壁,高压注射器等。 2.消毒灭菌条件,监测设备,氧气,吸引器等。 3.常备药品:肝素钠针,鱼精蛋白针,硝普钠,尿激酶,罂粟碱,
钙离子拮抗药,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麻醉及抗EP药。 4.防护设备:铅衣,铅眼睛,铅围脖等。 5.基本人员配备:医师,麻醉师,技术员,护士。 6.一次性使用材料:椎动脉导管,猪尾造影管,高压注射器,血
ppt课件
26
脑血管造影操作程序
14、颈内动脉造影 ①如果颈内动脉开口狭窄,导丝、导管不通过狭窄段,导管置于 颈总动脉造影,一般造影剂5~6ml/秒,总量6~9ml,压力200Pa, 投照。
②若无颈内动脉开口狭窄,颈总动脉造影后做路径图,上导丝到颈 内动脉,沿导丝推进导管到颈动脉窦远端,撤出导丝。
ppt课件
20
脑血管造影操作程序
10、穿刺置鞘: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 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 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 (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 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 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 /min左右持续冲洗。
9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禁忌证
1.对碘过敏者(需经过脱敏治疗后进行,或使用 不含碘的造影剂)。 2.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3.有严重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肝或肾功能 不全者。 4.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5. 生命体征难以维持的。 6.未能控制的高血压。 7.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ppt课件
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在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观察护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对62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53~82岁,平均72.6岁。其中大于70岁者32例占51.6%,DSA成功率100%。 1.2 设备与材料:美国GE全身血管造影机,18F套管穿刺针,15cm 5F动脉鞘,5F单弯造影导管,5F猪尾造影导管,035/150cmJ型超滑导丝,碘海醇造影剂等。 2 结果 62例DSA术后均成功完成护理,其中有2例出现穿刺点局部小血肿,经局部热敷等护理均完全好转。未出现脑梗死、假性动脉瘤、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 护理要点 3.1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每1h观察1次并记录。6h后根据病情决定观察时间长短,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一旦有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加强监护。 3.2 观察穿刺部位:患者返回病房后,首先测量足背动脉,若搏动良好,则在穿刺包扎部位用沙袋压迫止血,重新测量足背动脉,若无异常表明沙袋压迫得当。同时应观察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以便及早发现血肿及出血等并发症。 3.3 基础护理: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h,6h后病人可左右移动或取侧卧位,静卧24h,24h后可下床活动。同时给患者以心理护理,消除其精神紧张、烦躁、恐惧等心理反应。护士应稳定患者情绪,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手术过程及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特别要告知患者术中要保持平卧尤其在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切不可晃动头部,以免影响成像效果。对躁动不安者,给予适量镇静剂,并对穿刺肢体局部制动。 3.4 穿刺部位血肿、出血观察及护理:术中应用肝素过多、拔出动脉鞘后压迫时间不够、以及沙袋移位、患者穿刺肢体过早活动均可致其发生。本文对象中有2例出现穿刺点局部小血肿,均为患者过早活动右下肢有关。经局部热敷后一周血肿完全消退。对大血肿者,采用穿刺部位伤口包扎方法,由原来拔管后手压伤口20min,用宽胶布固定加沙袋压迫6h,改为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h[2]。患者在6h内肢体完全制动,绝对卧床24h,有效减少出血的发生。 此外,脑梗死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下肢股动脉血管夹层、腹膜后血肿等,均可能在术中、术后发生,宜注意观察,本组未发现一例上述并发症。 4 讨论 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操作简捷、具有微创性;可直接触及病灶、可重复性好;适应症广、定位精确;副作用小、对全身影响小、并发症低等特点。本组62例观察对象中,只有2例患者因过早活动右下肢出现穿刺点局部小血肿,但经局部热敷等护理均完全好转。尽管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系有创检查,但术中、术后经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原有疾病加重、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感染、脑血管痉挛、脑梗死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并发症,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本观察组中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进一步表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范

、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规范的意义 1.国内各培训机构造影方法不统一,医院内参与脑血管造影的科室众多:放射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于出血性和其它性质的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往往偏大,血管常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操作不当易出现硬化斑块表面栓子脱落。 二、参考资料来源 1、《介入神经放射诊断治疗规范》――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 2、全军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导刘建民教授指导记录 3、2005美国强生医疗学术中心神经介入培训班资料 4、2005上海《颈动脉狭窄论坛》会议资料 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姜卫剑主编 三、遵循原则 2

1、安全:⑴病人安全 ⑵造影医师安全。 2、省时 3、经济 4、全面:不遗漏各段脑供血动脉和静脉窦,显示病变血管及代偿情况。 四、术前准备 1、造影医师了解病人情况 ①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尤其麻醉药、造影剂)。 ②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注意:双侧股动脉搏动。 ③ 查阅TCD、CT、MRI等资料,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术中重视。 2、完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PT、INR、APTT 、肝、肾功能、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抗体、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签定手术协议书 ①客观地介绍手术情况、获益、风险。 ②病人(病情不允许时注明)和家属同时签字、盖手印。 4、病人准备 ①双腹股沟备皮 ②术前6h禁饮食 ③术前保留导尿 5、器械准备 18G穿刺针、5F动脉鞘(长、短)、5F猪尾造影管管、5F单弯造影管、5F猎人头造影管2型、5F西蒙造影管2型、超滑导丝(0.035×125、0.038×125、0.032×125)、Y形阀、三通阀2个、注射器(2ml、10ml、20ml)、连接管、高压注射器。 6、药物准备 非离子型造影剂200ml、2%利多卡因10ml、软包0.9%氯化钠1000ml×2、肝素钠4支、鱼精蛋白2支、0.9%氯化钠500ml×2及常用抗过敏、降压药和抢救用药物。 7、术前用药 术前3h尼莫地平静脉微量泵3ml/h、术前30分钟鲁米那0.1肌注、碘过敏试验(术前造影剂1ml静脉注射,15min后观察有无心慌、胸闷、皮疹等)。静脉通道平衡盐液500ml 五、操作程序 1、体位:病人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 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 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10、穿刺置鞘: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左右持续冲洗。 11、肝素化: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的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12、主动脉弓造影: ①连接猪尾管与Y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700pa 3

投照 ③插入泥鳅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 13、颈总动脉造影 ①肝素水浸泡造影管,接Y阀,冲洗管腔,进泥鳅导丝,导丝不出头,造影管头进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达升主动脉弓,导丝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无名动脉(或左颈内动脉),固定导管,撤出导丝,做路径图,路径图下将导丝置合适位置,沿导丝上导管达颈总动脉起始部。 ②摆体位:标准侧位,上缘到眶下线水平,第三颈椎位于屏幕正中,一般造影剂5ml/秒,总量7mL,压力300Pa,投照,如发现血管重叠或病变显示不好,可右侧斜适当角度(一般45度)再次投照。 14、 颈内动脉造影 ①如果颈内动脉开口狭窄,导丝、导管不通过狭窄段(红绿灯原则),导管置于颈总动脉造影,一般造影剂5~6ml/秒,总量6~9ml,压力200Pa, 投照。 ②若无颈内动脉开口狭窄,颈总动脉造影后做路径图,上导丝到颈内动脉,沿导丝推进导管到颈动脉窦远端,撤出导丝。摆体位:侧位,上界平颅盖骨,左界到额骨前缘。正位+汤氏位:上界平颅盖骨,下界平牙齿。造影剂一般用5ml/秒,总量7ml,压力200Pa投照。 15、 锁骨下动脉造影 无名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作路径图,如有锁骨下动脉狭窄即投照,一般5ml/秒,总量7ml,压力200Pa。如无狭窄即上导丝,将造影管头端置于椎动脉开口近端行椎动脉造影。 16、 椎动脉造影 ①路径图下造影管沿导丝推进到椎动脉开口近端,撤出导丝,投照(如椎动脉开口显示不好,可适当加汤氏位并对侧斜),一般造影剂4~5ml/秒,总量6~7ml,压力200Pa。 ② 颅内造影,正位时头颅位于屏幕正中,侧位时屏幕下界平第二颈椎椎体下缘、屏幕右界平枕骨最后部造影,一般造影剂4~5ml/秒,总量6~7ml,压力200Pa。 弓上血管造影: 原则上先做已知病变血管,也可由右侧向左侧依次造影,或导管进入那条血管,做哪条血管。根据主动脉弓造影情况选择造影管,常用导管5F单弯管、猎人头管2型、西蒙管2型 五、 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肝素化:手术全程肝素化,术后鱼精蛋白按1:1~1.5中和。 ②双冲洗:术中持续双冲洗,注意排空管道和Y形阀内气体。 ③导丝:导丝沿路径图推进,导丝头端不超出视野,导丝一般不通过狭窄段。 ④导管:根据主动脉弓造影选择不同的导管,导管尽可能沿导丝进退,以减少导管头对血管壁的损伤,导管头端尽可能不触及血管壁,导管一般不进入狭窄段和椎动脉内。 ⑤各段脑供血动脉和颅内静脉窦不可遗漏。 ⑥发现狭窄病变后,调整影像增强器,使影像增强器沿狭窄段血管轴线变换投照位,多角度投照,找出狭窄切线位放大投照。 ⑦测量钢球尽可能靠近病变,并放在影像增强器的中心,以保障测量准确。 ⑧中和肝素10min后拔动脉鞘,压迫股动脉15min,无出血后加压包扎,2kg盐袋压迫穿刺点5~6h,穿刺侧下肢制动24h,每30min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⑨术后预防感染用广谱抗生素3天。

在局部麻醉情况下,以右侧腹股沟处股动脉为穿刺点,穿刺置鞘后以5F猪尾导管在导丝指引下到主动脉升段造影并摄片,再以5F单弯导管在导丝指引下分别到右•左侧颈总动脉•左侧椎动脉造影并摄片,术中密切观察脑血管情况,术毕拔鞘,以股动脉缝合器缝合穿刺处,观察无渗血包扎固定,安全返回内科病房。6小时后病人即下床行动自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