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的研究
公路工程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伦建凤

公路工程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伦建凤发布时间:2023-06-14T08:28:01.874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3年7期作者:伦建凤[导读] 现代化的公路交通逐渐呈现货车轴载增大、车流量大幅增加以及渠化行驶普遍等特点,因此要求公路沥青路面具备更好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以及耐磨损等路用性能,以延长公路服役年限,减少后期维修费用,而通过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是关键举措之一。
在高速公路工程上面层和中面层施工中采用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本文主要对公路工程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提高沥青路面各项使用性能,并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身份证号码:37078319830107XXXX 山东淄博 255000摘要:现代化的公路交通逐渐呈现货车轴载增大、车流量大幅增加以及渠化行驶普遍等特点,因此要求公路沥青路面具备更好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以及耐磨损等路用性能,以延长公路服役年限,减少后期维修费用,而通过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是关键举措之一。
在高速公路工程上面层和中面层施工中采用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本文主要对公路工程SBS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提高沥青路面各项使用性能,并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关键词:公路工程;SBS;改性;沥青路面引言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以沥青混凝土结构形式为主,沥青路面类型较多,实际应用设计时需结合具体情况,例如,在高温地区,进行沥青路面设计时需确保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满足要求,以免出现路面车辙、老化、裂缝等病害。
现阶段,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常采用SBS改性沥青,SBS改性剂的掺加可极大地增强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以及抗车辙能力,使用性较强,本文围绕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点展开分析,并在具体工程中进行应用。
1改性沥青及其应用特性作为一类复杂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传统的沥青材料属于温度敏感性材料,在一定的高温条件或受荷状态下,极易呈现为黏弹塑性,并在高温和紫外光照射下存在显著的老化现象。
重载路面沥青混凝土高模量化研究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重载路面沥青混凝土高模量化研究中
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重载路面沥青混凝土高模量化研究与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重载交通对路面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沥青混凝土路面因其优良的行车舒适性、低噪音和低维护成本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公路。
然而,重载交通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易出现车辙、开裂等早期损坏现象,严重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载路面沥青混凝土高模量化研究应运而生。
该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沥青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设计方法,提高其模量和承载能力,以适应重载交通的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变形特性和破坏机理,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公路交通领域的最高奖项,一直致力于推动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重载路面沥青混凝土高模量化研究成果的获奖,不仅体现了该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也标志着我国在重载路面沥青混凝土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重载路面沥青混凝土高模量化研究将继续深入,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将继续发挥其引领和激励作用,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科技创新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车辙防治的探讨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车辙防治的探讨重载交通对于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一直是道路管理者和交通工程师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车辙是指车辆在行驶时在路面上形成的凹槽或凸起,它们不仅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还会加速路面磨损,缩短路面使用寿命。
如何有效防治重载交通引发的沥青路面车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重载交通引发的沥青路面车辙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我们需要了解重载交通对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
重载车辆通常指的是载重量较大的货车、工程车辆等,它们在行驶过程中对路面的作用力较大,导致路面产生较为明显的车辙。
重载交通引发的车辙不仅会减少路面的使用寿命,还会增加车辆行驶的阻力,降低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而且,车辙还会积水,导致路面湿滑,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对重载交通引发的车辙进行防治势在必行。
针对重载交通引发的车辙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合理设计和施工沥青路面是预防车辙的首要措施。
路面的材料和结构应该符合承载重载车辆的要求,路面的密实度和抗剥落性等指标需要符合相关标准,以减少重载交通对路面的作用力。
定期维护和检查路面是防治车辙的重要手段。
定期维护可以及时修复路面的破损和裂缝,检查可以发现路面变形及时予以治理,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科学管理和控制重载交通也是防治车辙的重要途径。
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重载车辆通行政策,规范和控制重载车辆的通行数量和路线,减少对路面的损坏。
除了以上的措施,我们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防治重载交通引发的车辙。
采用适当的路面材料和结构,选择抗车辙性能好的路面材料来减少重载交通对路面的影响;利用新型路面材料和技术,如橡胶沥青混合料、添加纤维增强剂等,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抗车辙性能;研发新型路面结构,如双层沥青路面、悬浮式路面等,来减少车辙的产生。
利用智能交通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重载车辆的通行状况和路面的损坏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有针对性地进行路面维护和修复,以减少车辙。
重载交通引发的沥青路面车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综合运用路面设计、维护管理和技术手段。
基于GTM的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基于GTM的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GTM的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然后详细阐述了GTM技术的原理,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原理以及施工技术研究。
接着对性能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在结论部分指出基于GTM 的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具有一定优势,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GTM技术,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原理,施工技术,性能评价,影响因素,优势,实际应用,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城市交通日益繁忙的情况下,重载交通对路面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施工技术难以满足重载交通的要求,因此基于GTM的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GTM技术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在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应用研究更是稀缺。
开展基于GTM的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对于提高道路耐久性、减少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重载交通对路面造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路面变形、裂缝、剥落等问题,传统的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通过GTM技术,可以更精细地设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从而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抗久性和耐疲劳性,为重载交通提供更加可靠的路面保障。
进行相关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重载交通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提高路面性能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基础上,探讨基于GTM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通过对GTM技术进行深入了解,结合重载交通要求,研究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GTM技术,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耐久性。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摘要:在城市公路建设中,沥青混凝土是常用的材料之一。
为提高公路建设质量,需确保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
基于此,文章着重分析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施工技术及应用。
关键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引言为了保证我国城市交通的顺畅无阻,我国公路的建设数量近几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公路施工质量不仅对于保证公路交通状况良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对于我国的车辆安全、人民安全等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重要性沥青摊铺施工技术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公路路面的质量问题,因为现在材料设备市场的环境正呈现出多元化、多形式的特点,这对于沥青摊铺施工技术在掌握和应用方面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所以,公路路面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大力度对施工技术进行革新与优化。
二、公路路面儿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2.1路面发生断裂、泛油等问题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路面上的交通量也随之增大,故而公路沥青路面势必会出现一些车辙印、泛油、路面发生断裂等问题,再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自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问题。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沥青路面受到长期的压力和自身的施工材料的关系,所以才会产生裂痕,导致沥青路面的质量大幅度的降低。
因此,只有确保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将路面基层的建筑质量增大、使路面的载重能力提升,才能保证沥青路面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2.2沥青路面中水的影响众所周知,公路路面是长期处在露天环境中的,因此会受到季节、自然因素的影响与破坏,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就是沥青路面的水损坏,水损坏主要是指沥青路面在降雨之后,会存在大量的积水,这样在温度和外界压力共同影响之下,大量的积水会慢慢进入到沥青的表层当中去,形成一种名叫渗透压的情况,导致沥青表层结构被损坏,粘合力、耐疲劳等性能也在减弱,这是众多沥青路面中最普遍的质量问题。
其次,作为公路路面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加大力度确保沥青混合料的粘度和承重能力,无论是在施工前还是竣工之后都要对质量进行严格地监督与管理,并且还要定时、定期对沥青路面进行仔细、认真地检查与维护,以此来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高速公路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高速公路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各位老司机,今天咱们要聊的是高速公路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老朋友”——长寿命沥青路面。
这些路面可是咱们开车时的大功臣,它们不仅让高速公路变得平坦、宽敞,还保证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
但是,你知道怎么设计和修建这样的路面吗?别急,跟着我一起,咱们轻松搞定!
首先得说说这路面选材,这可是关键中的关键。
咱们得选那种既耐磨又耐候的材料,这样才能保证路面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好状态。
比如说,咱们常用的改性沥青,它就像个全能战士,既能抗高温又能抗低温,还能抵抗各种车辆的压力呢!
接下来说说施工技术,这可是决定路面质量的关键。
咱们得按照科学的步骤来,一步步来,不能急。
比如,咱们先得铺一层碎石层,然后再铺上沥青混凝土,最后再在上面撒上一层石屑,这样就能保证路面既平整又结实了。
咱们在施工过程中还得注意保护环境。
咱们得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比如减少噪音、粉尘等污染。
咱们还得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对路面造成损害。
咱们还得定期对路面进行检查和维护。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保证路面的正常使用。
比如说,咱们可以定期检查路面是否有裂缝、坑洼等问题,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设计和施工长寿命沥青路面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材料选择到施工技术再到后期维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建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高速公路,让咱们的出行更加安全、舒适。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高速公路长寿命沥青路面的问题或者建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哦!记得关注我,下次再见!。
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摘要:长寿命沥青路面具有使用年限长、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公路建设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在重载交通作用下沥青路面如何实现长寿命是路面结构研究的一种发展方向。
本文对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设计理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长寿命沥青路面的理念及模型结构,并结合工程案例,对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结构设计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愈来愈严重,重载已成为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和缩短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我国公路建设中,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现象及使用年限低等问题愈来愈突出,成为了制约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此,引进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长寿命沥青路面具有使用年限长,在使用期间路面的损坏仅发生在表层,不会发生结构性破坏,维修方便等优点。
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 沥青路面设计理念1.1 长寿命沥青路面理念长寿命沥青路面在美国被称为长效性或永久性路面。
美国沥青路面协会(APA)对于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定义为:路面使用年限达40年的沥青路面,并且在设计周期内确保路面不发生结构性破坏,破坏只发生在路面表面,仅需根据表面破损情况进行日常养护,平均罩面时间不小于12年。
加拿大、欧洲、日本与南非亦对长寿命沥青路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主体设计思想与美国基本一致。
根据定义可知,长寿命沥青路面不是一直不损坏,而是不存在结构性损坏,发生在路面表层的功能性破坏可以通过预防性养护进行修复。
维修时无需进行结构性大修,只需将沥青面层铣刨,然后铺设新的沥青面层即可,维修方便快捷,可大大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同时,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长寿命沥青路面能够承受更大的交通量和更重的交通荷载,初期投资偏高,但运营期的养护费用较低,在全寿命周期内总费用效益比最大。
1.2 长寿命沥青路面模型结构长寿命沥青路面基本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1)轮载下100~150mm区域是高受力区域,也是各种损坏(主要为轮辙)的发生区域。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摘要: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山区地形地势复杂多样,且气候环境多变,导致高速公路设计中路线和纵坡标准值与一般高速公路不一致,因此,在山区建设高速公路的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更容易受到行车荷载的影响,其产生病害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也更高,也更加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因此,在实际建设中需针对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进行重点控制。
本文对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进行研究,重点对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设计及施工工艺进行分析,并在具体工程中进行应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大纵坡段;沥青路面1 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工程特性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常会遇到长大纵坡,建设过程中需投入更多的成本,沥青路面纵坡的长度和宽度往往较大,会带来极大的施工难度,因此,进行沥青路面施工时需结合纵坡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专项施工方案。
在长大纵坡沥青路面施工时,前期勘察工作尤为重要,需做好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根据纵坡特点对沥青路面设计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纵坡满足设计要求。
另外,长大纵坡路段容易受到外界多方荷载的影响,其中以车辆荷载为主,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在受到车辆长期荷载作用下其耐久性和稳定性会大幅度降低,进而导致车辙、裂缝等病害产生,给高速公路后期运营造成较大影响。
2 工程概况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线长共计113.645 km,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m/h,双向四车道设计标准,路基宽度为27 m。
该高速公路处于山区地带,全线桥隧比共计84.3%,地形复杂且山体纵横,多数路段处纵坡高达6%及以上,因此,在路面设计中,面层采用SMA沥青混合料,以减少长大纵坡路段处沥青路面病害问题。
该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为4 cm SMA-13沥青混合料上面层+6 cm AC-20沥青混合料中面层+10 cm ATB-30沥青稳定碎石下面层,本文重点对长大纵坡段SMA混合料上面层施工专项技术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的研究 报告简本
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重载交通公路的沥青路面,研究目标是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达到长寿命要求,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课题除室内分析、试验研究外,要真正建成一条达到研究目标的试验路。路面结构按20世纪60年代初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路面组提出的“强基薄面稳土基”设计理论及其所含四个内容进行。即路面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厚度设计、路基路面综合设计。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 新SAC系列在工程实践中的成功应用 新SAC系列的设计理念:将沥青面层的早期破坏与达到面层的功能要求结合在一起同时解决。采用《多碎石沥青混凝土SAC系列的设计与施工》一书的研究成果。 SAC系列包括常用做基层、底面层、中面层和表面层的SAC-30、SAC-25、SAC-20、SAC-16、SAC-13和SAC-10等多种。矿料级配中粗细集料的分界筛孔统一为4.75mm,即≥4.75mm的颗粒称粗集料,≤4.75mm的颗粒称细集料,<0.075mm的颗粒称填料。因此,粗、中、细SAC的粗集料可筛分的粒级是不同的。例如,SAC-25的粗集料可筛分成26.5~19mm、19~13.2mm、13.2~9.5mm和9.5~4.75mm四个粒级;SAC-16的粗集料,只能筛分成16~13.2mm、13.2~9.5mm和9.5~4.75mm三个粒级。而全部SAC的细集料都可以筛分成4.75~2.36mm、2.36~1.18mm、1.18~0.6mm、0.6~0.3mm、0.3~0.15mm和0.15~0.075mm共六个 2
粒级。 1.1 SAC粗集料断级配的矿料级配设计 所谓粗集料断级配是指矿料级配中以粗集料为主,或占多数(通常不少于60%),设计粗集料的级配时,是一个幂函数,设计细集料的级配时,又是另一个幂函数。提出的矿料级配设计方法,分粗、细集料各个筛孔通过量的设计。所用的基本方程为式(1)。 BidiD
dAP
max (1)
此式中的Dmax是实际最大粒径。以往标称最大粒径以上还有0~10%的较大颗粒。此少量大颗粒不利于室内平行试验的均匀性,也不利于施工现场该层表面的均匀性;所以在SAC的设计中,设定Dmax的通过率为100%。 由于式(1)中有两个未知数A和B,要解这两个未知数必须建立两个联立方程。设计SAC粗、细集料各个筛孔的通过量需要有三个控制点,一个是Dmax的通过量100%,第二个是4.75mm的通过量30%~40%,第三个是0.075mm的通过量4%~8%,且Dmax
愈大,0.075mm的通过量愈小。 计算SAC-25粗集料各个筛孔通过量的方程式为式(2) 7004.05.26100ididP (2)
计算SAC-25细集料各个筛孔通过量的方程式为(3) 4857.075.430ididP (3)
1.2 建立了两阶段检验理论和检验方法 为了检验规定矿料级配是否适合某种岩石品种的粗集料,研 3
究得到了两阶段检验理论和检验方法。第一阶段对原材料进行检验,称VCADRF方法,第二阶段对沥青混凝土试件进行检验,称VCAAC方法。这两个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粗集料骨架间的孔隙率恰好被细集料、填料、沥青的体积填满,同时保留部分空气率(如2%~4%)。上述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方法和检验方法,于2007年3月7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1.3 完善并提出了SAC系列的四种不同结构,即紧密骨架密实结构(粗集料含量70%左右),一般骨架密实结构(粗集料含量65%左右),疏松骨架密实结构(粗集料含量约60%)和悬浮式密实结构(粗集料含量不足60%)。这四种结构分别用于不同场合。 1.4 新SAC系列的六个优点 1) 密实透水性小,不易产生水破坏; 2) SAC是国内所用级配中,高温抗永久形变能力最强的; 3) 表面构造深度大,秦皇岛试验路竣工后,测得50个点的表面构造深度TD平均1.18mm,变异系数Cv=14.2%; 4) 可以趁沥青混合料温度高时,用振动压路机从开始到复压终了都振动碾压。既不会产生沥青混合料推移,也不会出现横向裂纹现象; 5) 很少粗细集料离析,表观现象美观; 6) 价格低廉,由于SAC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小,SAC-25的油石比只有3.4%~3.5%,SAC-16只有4.4%~4.5%,SAC-13只有4.5%~4.6%,它比SMA的油石比(6.0%)小得多,也比规范中的AC-I型明显小,但性能好。可以说SAC是价廉物美。 2. 设计新水泥碎石级配的理念 粗集料断级配密实水泥稳定粒料的级配设计方法及其密实性 4
检验方法的研究成果于2006年9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07年公开。设计方法采用的基本方程同式(1)。其粗、细集料各个筛孔通过量(%)的设计方法与SAC的设计方法基本相同。 为了求解式(1)中A和B的值,需要建立两个联立方程。为此设定,di=26.5mm时,P26.5=100%;di=4.75mm时,P4.75=36%。采用P4.75=36%是因为现场容易碾压密实。由此可得计算粗集料(4.75mm~26.5mm)各个筛孔通过量的方程为式(4)。 594.05.26100ididP (4)
计算细集料级配的方程时,一个控制点是4.75mm的通过量36%,另一个控制点是0.075mm的通过量,其值为3%~5%。为提高水泥碎石的抗弯拉强度和回弹模量,矿料级配中应有3%~5%<0.075mm的粉料。用此建立两个联立方程后,得计算细集料各个筛孔通过量的方程式为式(5)。 4759.075.436ididP (5)
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混合料设计用重型击实试验法得到7天龄期设计抗压强度6MPa的水泥剂量、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后,计算试件中粗集料的含量,孔隙率;此孔隙率被水泥、细集料、粉料和有效水的体积填满后,还余留1.6%~2%空气率。秦皇岛试验路满足此条件的水泥碎石基层养生结束后,曝晒2.5~3个月,其表面虽被行车跑散3~5mm,但无坑洞,扫除松散料后仍是一块完整板体,在近5km的路段上,只有363m一小段,由于施工时下雨产生了7条间距8~106m的横向收缩裂缝,90%多路段无裂缝。被认为是奇迹。研究还得到了对CBG-25强度很不敏 5
感的级配范围。其上限是美国100年前用于沥青混合料的富勒公式的级配曲线,下限是笔者研究得到的中断级配曲线。 3. 在土基下1.5m处设置水平沥青膜隔断层,阻止气态水上升,底基层底面向下两侧用防水土工膜做垂直向下直至隔断层的防水墙,以保持此深度范围内的土基强度稳定。这是国内首次实现稳土基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要求。 4. 水泥碎石基层和沥青面层施工方法 研究得到的新工艺,主要针对CBG和SAC的拌和厂的设备配置和改造(详见p.7中8.2.3~8.2.4),保证冷料有达到要求的稳定的级配。水泥碎石基层与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方法于2006年11月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正式公开。 5.研制成功粗集料单一粒级专用筛分机。可将CBG-25和SAC25的粗集料筛成26.5~19mm,19~13.2mm,13.2~9.5mm和9.5~4.75mm四个单一粒级的料。此设备是我国发明的。第一台样机在秦皇岛试验路的碎石厂首次试用,基本成功。筛得的粗集料中很少粉尘和泥土颗粒,除满足上述新施工方法外,还有利于提高混合料的质量。 6. 应用上述研究成果的实体工程 实体工程之一是2007年5月完成的基本符合要求的湖南省醴潭高速公路试验路,长2910m。另一条是2007年10月完成的完全实现设计思想的河北省沿海高速公路秦皇岛试验路,长2740m,另加对比段共约5km,含一座大桥长880.7m。以下介绍秦皇岛试验路。 7. 秦皇岛试验路设计的5个创新思想 7.1 设置沥青膜隔断层和垂直防水墙。 6
7.2 将中下面层总厚无论是8cm、11cm或14cm合成一层,称为底面层,采用SAC25-1级配和AH-30硬质沥青,便于备料及一次摊铺一次碾压。 7.3 考虑水泥碎石基层CBG可与SAC底面层用同一种岩石破碎的粗集料,采用CBG级配的最大粒径与SAC25相同,便于备料。所备粗集料可先用于CBG-25,后用于SAC25-1。 7.4 CBG-25采用粗集料含量64%的中断级配,既易于压实,强度又高,干缩性也显著减小。 7.5. 从源头抓起,狠抓备料。 8.秦皇岛试验路的路面结构 8.1 试验路的竣工路面结构见图1,SAC均为紧密骨架密实结构。
8.2 试验路施工采用的6个创新措施 8.2.1 在2740m长的试验路上,随路基高度而变,实施了隔断层和防水墙,隔断层的实际深度为0.8m~1.5m,见图2。土基竣工时用贝克曼梁测得土基顶面97.7%概率的代表弯沉值在1.95mm~2.72mm之间,相应的土基回弹模量为61.7~43.2MPa。
图1 试验路路面结构图
4cm,SBS改性沥青,SAC16-1 SBS改性沥青粘结防水层
70号沥青粘结层 8-14cm,AH-30,SAC25-1
19cm,CBG-25水泥稳定碎石
70号沥青隔断层 19cm,LFS石灰粉煤灰土
0.8-1.5m深土基 压实路基
19cm,LFS石灰粉煤灰土
19cm,CBG-25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粉或净浆粘结
互相紧固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