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语 隐 喻 的 理 解

合集下载

隐喻简介——精选推荐

隐喻简介——精选推荐

隐喻是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语法隐喻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概念。

它与传统的词汇隐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本文主要从语法隐喻中的人际隐喻方面分析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语法隐喻,旨在为政治性演说文体提供新的评判标准,从而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性演说文体背后的真实目的。

关键词:人际隐喻功能分析就职演说一、语法隐喻语法隐喻由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在1985年的《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

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

他认为隐喻是有语法结构的,同一种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却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获取预想的效果。

Halliday还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这两个类别分别或结构分别代表了同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达方式。

它们分别是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换”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致性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

Halliday指出隐喻性的表达必然是相对某种非隐喻性的或字面的表达形式而言的,他用一致式的表达代替了字面性的表达。

草在歌唱》,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运用可以拓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莱辛的人生简历,主要文学作品,影响莱辛创作的非洲殖民背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女性主题,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与生态女性主义联系起来思考。

由于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流派,因此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沿革,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及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都是探讨莱辛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所要考虑的。

由于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新兴起来的理论,大部分人对它的主要理论还不熟悉,因此有必要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简单的介绍。

汉英熟语的隐喻认知与翻译

汉英熟语的隐喻认知与翻译
h a v e a d i f f e r e n t me a n i n g wh e n u s e d t o g e t h e r f r o m t h e o n e t h e y w o u l d h a v e i f y o u t o o k t h e me a n i n g o f
言 中存在大量 的熟语都带有隐喻性 , 反映出各 自
独 特 的思 维 方 式 和 生 活 习 惯 。熟 语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均根 植 于其 不 同的文 化 土壤 , 有 着 各 自的历 史 哲 学 渊源 , 是 汉 英互 译 的难 点 所在 。隐 喻在 语 言 和 认 知之 间起 到重 要 的桥 梁作 用 , 今 天 人们 对 隐 喻 的认 识 已经 跨 越 了修 辞 学 , 意识到 “ 我 们 要 认
词典给熟语下 的定义均包含如下要点 : 熟语是一 个 固定 的词组 , 语 法上 的异常搭配 , 其意义跟其
组 成 成分 的 总和不 同。如 r a i n c a t s a n d d o g s ( 瓢 泼
大雨 ) 就不能改为 r a i n d o g s a n d c a t s , b l a c k a n d
丰富而在 日常交际 中广为使用 。随着我国对外
交 往 的 日益 发 展 与 深 人 , 从 出 国 留学 到 旅 游 , 从
广告到招贴 , 从 中国文化的宣传到公开出版物的
发行 , 无一 不 涉及 到熟语 的使 用 和翻 译 。汉 英语
把熟语定义为“ A n i d i o m i s a g r o u p o f w o r d s w h i c h

要: 熟语是人类语言 的精 华, 熟语 的结构稳 定 , 意 义丰 富, 其 内涵意 义通 常不能从 字面意义推 测。 隐

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病狂英语S论版R3CRAZY ENGUSH PRO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王娅妮(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把隐喻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隐喻 逐渐被视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质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涉及和文化有关的判断和推理。

隐喻汉英翻译的关键在于恰当处理汉语和英语的文化意象转化问题,使英语译文能够保留原汉语的喻义特征,译文 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信息和意象感受。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圣经翻译中,也可以有效地指导隐喻汉英的翻译。

“功能对等”包含3个要素,分别为“对等”“自然”和"最近似"。

文章在“功能对等”这3个要素的指导下总结出处理喻体的3种基本方法,即直译喻体5增加释义、转换喻体和扩张喻体,补出寓意,以保证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具有最大程度的一致。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54-3 doi:10. 3969/j.issn.1006-2831. 2018. 04. 063引言对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把隐喻认为是一种 修辞手段和具有修饰功能的语言现象。

随着隐喻的深 人发展,人们分别从认知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 对隐喻进行了广泛而深刻地综合研究,在众多研究成果中,莱考夫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 etaphor)尤为引人注目,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们理解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是人 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从此,隐喻研究冲出文学和修辞学的传统理论局限,一跃升人认知语言 学的范畴。

莱考夫和约翰逊还提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 行动中。

汉英隐喻性谚语的概念隐喻认知类型分析

汉英隐喻性谚语的概念隐喻认知类型分析

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 , 更是一种认 知方式乃至 行为方式 , 其本质 特征是 以一种事物来 理解 和体 会另一种事物 J 。由此可见 , 隐喻包括概念隐喻 和语言隐喻两个层次。概念隐喻是隐喻的深层结
喻对人 的认 知思维能力 , 特 别是在 对抽 象事物进行理解 和表 述 的过程 中起到 了重要作 用。同时 , 汉英谚语 多
数具有 隐喻 性 , 其 句式 简洁、 寓意深刻 , 是人 类认知 活动 的产物 , 蕴藏 着各 自的民族 文化 和 生活经验 , 对概 念 隐喻 的认知 类型及应用特点的研 究有很 大帮 助。
第3 9卷 第 1期
2 01 3 年 1 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f J i a n g s u N o r m a l U n i .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谚语具有传统或普遍意义上 的真理性 , 蕴含着一 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的集体智慧 , 折射 出人们对某 种现象或事件 的评价态度 。有些谚语也 为 自 。
身作 了定义 , 如汉谚 : “ 茄子不开虚花 , 谚语 都是 实话” ; “ 泉水最清 , 谚语最精” ; “ 水滴积 多盛满
盆, 谚语 积多 成学 问 ” 。又如英 谚 : “ P r o v e r b i s o n e m a n 台w i t a n d a l l me n w i s d o m” ( 谚语 是 个人 的悟 性与大众 的智 慧) ; “ P r o v e r b s a r e s h o r t s e n t e n c e s
[ 中图分类号 】 I 1 7 / H 0 3 4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到要进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提高阅读力量,可见阅读教学之重要性。

结合高中英语课文从词汇、句子及语境三个层次分析了隐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隐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人类熟识事物无不是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隐喻架起了详细到抽象的桥梁。

阅读是猎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环节。

隐喻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经常以词、短语、句子或整段消失。

有意识地让同学了解各种隐喻现象,对文章的理解大有裨益。

隐喻最重要的语义特征是冲突性、模糊性、不行穷尽性和系统性等,因此它的意义不存在于词典中,也不是机械的产生于宇而意义[D7(I}s>。

对于涉猎领域较少、词汇量不多的高中生来说,了解隐喻思维可以关心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建构相关话语的意义,对于阅读教学肯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概念隐喻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加强同学语言及文化学问认知力量的最正确手段之一。

学问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简单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阅历和学问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例如头是人体的一个局部“头”映射到空间概念,指的是物体的顶部或前端,如the head of the bullet the head of the queue 头”具备思索的功能,于是可有理智、思索和记忆等含义,如out of head } put our heads togethero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从隐喻角度来认知、联想,势必能使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促进作用。

隐喻观与阅读理解教学一、隐喻的认知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语言中布满了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曾经说过:“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消失一个隐喻"。

Lakol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隐喻的认知观,指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浅析英译汉中的隐喻翻译

浅析英译汉中的隐喻翻译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总第28期隐喻又称暗喻,是用一种事物喻指另一种事物。

最初,隐喻的产生是出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匮乏或是词汇的贫乏,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隐喻逐渐固化成为一种语言模式。

只有对隐喻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将相关作品翻译出来。

隐喻这种语言形式,并不是按照常规的语言单位来组成句子的。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词义要融合语境分析,才能得出最恰当的语义。

语境的作用便是排除一部分语义成分而偏向于另一部分语义成分,构成隐喻。

由于语境可以排除一些语义成分,选择出另一些语义成分,所以对英文的汉译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就语言单位而言,虽然语义上有重叠的地方,却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有效地在翻译过程中传递原文的相关信息,下面就不同类型隐喻的英译汉方法进行分析。

一、名词性隐喻的英译汉分析名词性隐喻是英文中一种常见的隐喻类型,它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不改变原喻体,将英语隐喻译为汉语隐喻或借喻。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情况如下:1.英汉语中隐喻的喻体和喻意皆一致的情况。

从原因上来看又可以细分为两类。

其中之一就表现为人类思维方式的相近性,喻体有类似的语义,这是第一类。

例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待我);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水滴石穿)。

第二类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导致的。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彼此吸收融合,某些语言的思维方式会相互影响。

例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G 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给你点颜色瞧瞧),都是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2.中英文的喻体不一样,但是由于人类认识与思维的普遍性和相似性,就是不换成中文的喻体而直译成中文,也不会影响中国人的理解,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还显得更加新鲜有趣。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一、引言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

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

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

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

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

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

”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

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

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

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

英汉语中“尖”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语中“尖”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人类对世界 的感知构成 了语 言结构的基础 , 因此 许多研究者对人 类的基本 感觉 和情 感做 了大量研究 。S et r 19 ) w e e(9 0 从 s
隐喻 的角度 , 建立了英语感觉动词 的隐喻投射 : 视觉一知 晓 ; 听觉一 听从 ; 味觉一喜恶 ; 嗅觉一反感 ; 觉一 情感。在她看来 , 触 英
二、 英汉语 中“ 的概念 隐喻对 比研究 尖”
“ 的本义 为物体锐利 的末端 ( 尖” 顶端 ) 或细小部 分 , 但是 随着 人类经验的发展 , 引 申义不断扩大到人 的其他身体认 知方 其
6】
面 。下 面 我们 根 据 语 料 对 英 汉 语 中“ ” 尖 的概 念 投 射 进 行 具 体 的对 比分 析 。
( ) 汉 中“ 的 概念 隐喻 的共性分 析 一 英 尖”
人是感知世界 的主体 , 由于世界各地 的人拥有基本相 同的身体经验 , 以各 民族 以相 同的身体经验为 基础形成 的概念及 所
料库 ( 英国国家语料库——T eBis a oa C ru , h ri N tn l o s北京 大学现代汉语语 料库 ) th i p 以及权威 的英 汉语工 具书 , 牛津高 阶英 如《 汉双解词典》 简称《 ( 牛津高阶》 、现代汉语 词典》 简称《 汉》 、 汉语 大词 典》 《 汉双解 剑桥 国际英 语词典 》 简称《 )《 ( 现 )《 、英 ( 英 汉双解》 等 ) ) 。
的研究 , 没有 进行 英汉对 比分析 。总之 , 内外 学者 都倾 向于认 为触 觉是 一 种 比较 主观 、 但 国 被动 的感 觉 , 少 向思 维领 域 很
投射 。
英汉语 中触觉范 畴的词 很多 , 如表示触觉 动作的有“ 、 等 ; 摸 触” 触觉感受 的有 “ 、 、 、 、 、 软 、 、 、 、 、 、 钝 尖 轻 重 松 紧、 硬 热 温 冷 凉 寒 、 、 、 等 ( 清 ,9 1 。本文选取触觉范畴 中的“ 概念 作为考 察的对象 , 痛 疼 痒” 杨 18 ) 尖” 采用 丰富 的语 料 , 入分析对 比其在英 汉 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 语 隐 喻 的 理 解(1) 字体: 小 中 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作者: 权威论文 来源: 发表论文 查看: 2次 摘 要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生动语体。但由于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且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这给准确理解英语隐喻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其教学作了探讨,希望对学习者和教师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隐喻理解 想象力 词汇运用 隐喻(metaphor)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作者用其魔幻般的文笔把一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和内涵转嫁于另一事物之上,触动读者的心弦,在读者身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隐喻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揭示“知识的获取和交流”以及语言知识的本质和局限,所以长期以来语言学和哲学家对隐喻怀有浓厚的兴趣。

事实上,隐喻是极其难以理解的,其中涉及到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还要求读者具备较宽的知识和较丰富的经历,对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作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1 隐喻的意义取决词汇的运用 在隐喻中,词汇可以用来抬高和贬低、祈祷和宣传、描写和规定。不同的词汇运用反映了作者不同的用意,也表达了各种话语的不同意义。隐喻中的词汇运用,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去注意那些具有非命题性质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给人以想象、回味的空间。比如“Ideas are food”这一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 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 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我们可以至少作如下几种诠释: (1)Ideas can be digested. (2)Ideas can be swallowed or devo- ured (3)Ideas can be nourishing. (4) I can leave a good or bad taste in our mouths. (5) Ideas can offer us some food for thought.

(6) Ideas can be spoon-fed. 词汇的运用有拙劣和高明之分。如果用“wind”代替“food”,那么“Ideas are winds”这一句话就没有什么隐喻的意义可言。又如:

(7) The pianist is a butcher.

(8)The surgeon is a butcher. (7)句中“pianist”和“butcher”之间没有什么隐喻可言。(8)“surgeon”和“butcher”之间有相似点,意指“surgeon”在技术上的粗劣。总之,隐喻属于运用领域,其意义是由词汇独创性运用来决定的。 最常见的是“名词化(nominaliza?鄄tion)”。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试见以下各例:

(9) is impaired by alcohol→alcohol impairment (10) they allocate an extra packer→the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 (11) some shorter, some longer→of varying length

(12) they are able to reach the com?鄄puter →their access to the computer

(13) 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 →ad?鄄vances in technology 同样,本来由名词词组体现的参与者可隐喻为过程,如butter和knife原为表实体的名词,被隐喻化为表物质过程的动词:

(14)We buttered the bread. (15)The man knifed the lady. 2 从关系过程及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来理解隐喻 及物性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修辞学中的隐喻、转喻和举喻都是及物性的关系过程的隐喻化。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活动可描写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主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一个过程又可按精密度细分为若干个次过程,如关系过程可进一步区分为“集约型(intensive type)”,“环境型(circumstantial type)”和“所有型(pos?鄄sessive type)”。例如:

1a. The government still hopes to stem the tide of inflation.(隐喻)

b. To resist the force is to stem the tide.(集约型关系过程) 2a. Keep your eyes on the ball.(转喻) b. The gaze is (directed) from the eye.(环境型关系过程)

3a. At this point the strings take over.(举喻) b. Violins have/contain strings.(所有型关系过程) 以上各个例句表明,像“to stem the tide”,“keep your eyes”和“the strings”都是各种关系过程的转喻。也就是说,1a、2a和3a的斜体部分都是喻体,1b、2b和3b说明这些表达式如何转成隐喻。

及物性系统中的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如下例所示。

1a. They climbed the mountain on the fifth day.(物质过程)→ b. The fifth day saw their ascent on the mountain.(心理过程) 2a. They danced in Hungarian style.(行为过程)→ b. They did a Hungarian dance.(物质过程)

3a. We ate there in the evening.(物质过程)→ b. We had supper there.(关系过程) 由于过程的转化,与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因子也发生变化。如例1a中的on the fifth day原为表环境的语义成分,在句法中体现为状语,但在1b中转喻成了The fifth day,是心理过程的“感觉者(sensor)”,体现为名词词组;以动词体现的“过程”climbed则转换为ascent,隐喻为由名词词组体现的“现象”(phe?鄄nomenon)原来的the mountain的语义功能为“范围(range)”,变成on the moun?鄄tain后,隐喻为环境成分,句法上是个介词短语体现的状况。对其余两句我们也可做类似的分析。这样,这类语法不是具体的事物之间的比喻,而是功能结构之间的隐喻化。本来是物质过程,可隐喻化为心理过程或关系过程;本来是行为过程,可隐喻化为物质过程。韩礼德把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句式,如1、2、3例中的a句,叫做“一致式(the congruent form)”,把隐喻化的句式叫做“隐喻式(the metaphorical form)”,如各例中相应的b句。

3 隐喻的理解需借助于想象力 不论作者的创造还是读者的诠释,均离不开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不等于头脑的空想,其根源应追溯到现实世界的生活经历。正是由于这种经历,我们才得以知道哪些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相似之处。 例: This ship plows the sea. “plow”用来表达船过大海的情景,读者仿佛可清晰地看到一艘雄伟的船只在蓝蓝的大海中沉稳有力快速地鼓浪前进,船身两边湛蓝的海相互辉映,一张绝妙的海上破浪图。

如何区别隐喻和非隐喻呢?只要看句子是否含有想象的成分即可。 (1) Marriage is work of art (2)Marriage is a school of thought. 凭想象,我们可判定前一句含有隐喻,后一句话则 是毫无意义的单词拼凑物。前一句婚姻被想象成一件艺术品,从而使我们对婚姻可作许许多多的诠释。

(1) Marriage is work. (2)Marriage is an aesthetic experience (3)Marriage involves creativity. (4)Marriage reveals your personality. (5)Marriage calls for time and energy. (6)Marriage needs investment (7)Marriage requires sacrifice. 4 隐喻的理解与应用建立在说话者和听者之间共享要领的基础上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两种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对事物认知的迥异。例: (1)I can only say that he is pig-head?鄄ed.(我只能说他长了个猪脑子) (2)I re?鄄gret so much that I wasted my golden ages by playing, going dancing and getting drunk. (我很后悔我黄金时期都浪费在玩耍、跳舞和酿酒中了)

例(1)中作者的本意不说他像猪一样蠢,在中国文化中猪经常被看成愚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