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号放大技术的黄曲霉毒素B_1等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研究解读
黄曲霉毒素B1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 说明书

1ELISA kit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一、概要黄曲霉毒素主要是两种霉菌黄曲霉及 A.paraticus的二级代谢物。
这些霉菌在湿热的环境和耕作土地上污染的植物产生。
黄曲霉毒素B1(AFB1)属于自然最强烈的致癌物质,它一般产生于花生、玉米、巴西坚果和棉花种子中。
本试剂盒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各种谷物、饲料及其他食品中的AFB1含量进行快速、定量检测。
二、原理本试剂盒是利用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微孔模式进行检测,灵敏度可达0.1 µg/kg(ppb)。
样品或标准品中游离的黄曲霉毒素B1与酶标抗原竞争结合包被在微孔中的抗体上的结合位点,经洗板洗去多余的酶标抗原与黄曲霉毒素B1后加入显色剂与反应底物,其与酶标物作用而成蓝色,加入反应停止液后颜色由蓝色转变为黄色,黄色越深则表明黄曲霉毒素B1越少,用酶标仪在450 nm处测定光吸收值可准确定量检测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水平。
三、试剂盒构成1、反应板支架……………………………………………………………………………1块2 黄曲霉毒素B1抗体包被反应板……………………………………………………96孔3、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溶液(0 ppb,0.1 ppb,0.25 ppb,0.5 ppb,1 ppb,2 ppb)…1套4、酶标记物…………………………………………………………………4瓶5、酶稀释液……………………………………………………………………1瓶6、样品稀释液………………………………………………………………1瓶7、显色剂溶液………………………………………………………………………1瓶8、反应底物溶液………………………………………………………………1瓶9、终止液………………………………………………………………………………1瓶10、浓缩洗涤液(20 X)………………………………………………………1瓶四、注意事项1、试剂盒请置放于2-8℃条件下保存,使用过程中不要让微孔干燥,使用后立即将试剂放回至2-8℃条件下冷藏。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1.引言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食品、饲料中的毒素,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有效的检测至关重要。
金标免疫层析法作为一种快速、准确并且易于使用的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领域。
本文将就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进行探讨,并提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分析,以期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检测技术。
2.金标免疫层析法的原理金标免疫层析法是一种基于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原理的检测方法。
简单来说,它利用了抗体对特定分子的高度特异性识别能力,通过在复杂样品中将目标分子与标记有金纳米颗粒的抗体结合,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定量和定性检测。
金标免疫层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不需要仪器设备等特点,因此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黄曲霉毒素B1的特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热稳定性很强的毒素,它容易在食品和饲料中积累。
长期摄入受污染的食品或饲料会导致人类和动物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表现为呕吐、腹泻、免疫抑制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肝癌等疾病的发生。
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至关重要,金标免疫层析法作为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并控制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污染。
4.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步骤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步骤通常包括样品制备、抗体标记金纳米颗粒、检测纸条制备和数据读取等。
将样品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并将其与标记有金纳米颗粒的抗体结合。
将混合物加载到检测纸条上,金标免疫层析法会在纸条上形成不同程度的色带,根据色带浓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出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通过专门的读取设备或者肉眼观察检测纸条上色带的变化来获得测试结果。
5.金标免疫层析法的优势金标免疫层析法作为一种快速、准确、便捷的检测方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它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使用者无需专业的技术背景即可进行检测。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操作次序加入量孔号123456789150微升50微升A 00.10.250.512……DCCC C C CCC混匀23孔号234567891.890 1.548 1.2410.9190.6700.509 1.586 1.5400引言黄曲霉毒素B 1是一种高毒性、高致癌性的物质,除可引发肝癌外,也可引起其他部位如肾、胃、支气管、腺体和皮下组织的癌肿,是食品卫生部门常规的检测项目之一。
之前的方法都不能更好的检测出粮食作物、饲料和发酵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今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能更灵敏准确的检出。
该法是把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其主要依据有三点:第一,抗原(抗体)能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并仍保持其免疫活性;第二,抗体(抗原)与酶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仍保持免疫活性和酶的活性;第三,结合物与相应的抗原(抗体)反应后,结合的酶仍能催化底物生成有色物质,而颜色的深浅可定量抗体(抗原)的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主要有三种测定方法:即间接法、抗体夹心法和竞争法。
前两种主要用于测定抗体和大分子抗原,适用于临床诊断上;而竞争法是测定小分子抗原的方法,因而尤其适用于食品卫生分析,该法主要有四步:1)将人工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温育后清洗;2)加入含有抗原的待测液和抗体,温育后洗涤;3)加入酶标抗体,温育后清洗;4)加酶底物,温育后显色,并进行检测和结果判断。
图1黄曲霉毒素化学结构1实验部分1.1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原理利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原理,将AFB 1特异性抗体包被与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的空穴中,再加入样品提取液(未加抗原)及酶标AFB 1抗原(已知抗原),使两者与抗体之间进行免疫竞争及应,然后加酶底物显色,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抗体和酶标AFB 1抗原结合的量,即样品中AFB 1多,则被抗体结合酶标AFB 1抗原少,颜色浅,反之则深。
总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

总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总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B1,AFB1)是一种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素菌(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种强烈致癌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在人类和动物体内会引起多种癌症,如肝癌、食管癌、胃癌等。
因此,检测和去除环境和食品中的总黄曲霉毒素对于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检测和去除总黄曲霉毒素,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方法,其中之一就是使用总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
这种免疫亲和柱是通过利用特异性抗体对总黄曲霉毒素进行捕捉,从而实现检测和去除的目的。
总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的制备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需要获得针对总黄曲霉毒素的特异性抗体。
这可以通过免疫小鼠(如小鼠、兔子等)或体外合成的方法获得。
然后,将抗体与固相材料(如琼脂糖、硅胶等)结合,形成免疫亲和柱。
接下来,将待测样品加入免疫亲和柱中,允许总黄曲霉毒素与抗体结合。
最后,用适当的缓冲液洗脱并收集样品,得到含有总黄曲霉毒素的纯净溶液。
总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的检测原理是基于特异性抗体与总黄曲霉毒素的亲和作用。
一旦待测样品中存在总黄曲霉毒素,它们会与免疫亲和柱中的抗体结合。
通过洗脱的步骤,可以将结合的总黄曲霉毒素从样品中分离出来,从而完成检测过程。
除了检测相关,总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还可以用于去除总黄曲霉毒素。
已经结合总黄曲霉毒素的免疫亲和柱可以用于净化食品和饲料,去除其中的毒素。
这是因为抗体与毒素之间的结合力较强,可以有效地捕捉和去除总黄曲霉毒素。
总的来说,总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用于检测和去除环境和食品中的总黄曲霉毒素。
通过结合特异性抗体和固相材料,免疫亲和柱可以捕捉和去除总黄曲霉毒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免疫亲和柱的制备过程较为繁琐且耗时,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实验准备和操作。
对于总黄曲霉毒素的免疫亲和柱的研究和应用仍在不断发展中。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将有更多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总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去除效果,进一步保障人类的健康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信号放大技术的黄曲霉毒素B_1等的压电免疫
传感器研究
压电免疫传感器是结合了压电效应的高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具有简便、快速、灵敏、成本低、响应谱广、可实时数据输出等优点,在生物技术、临床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工业、医药和军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纳米材料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传感器的响应性能。
此外,酶和纳米颗粒标记的生物分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已被广泛用于生化分析。
本文利用酶和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结合有效的生物活性组分的固定方法,采用信号放大技术提高分析信号、降低检测下限,发展了三种新型的压电免疫传感器以及一种过氧化氢传感器。
主要内容如下:(1)研制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用于黄曲霉毒素B_1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B_1是一种小分子物质,很难用压电法直接检测,本文采用间接竞争免疫法。
纳米金标记羊抗鼠IgG 抗体用于放大响应信号。
在0.1~100 ng mL~(-1)的范围内,该传感器的响应信号与AFB_1浓度的对数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该传感器可以检测到AFB_1的最低浓度为0.01 ng mL~(-1),定量能力与经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相接近。
该传感器界面可用甘氨酸溶液实现再生,并可重复使用9次且其灵敏度没有明显降低。
(2)发展了一种基于间接竞争免疫反应和酶催化沉积放大的黄曲霉毒素
B_1压电检测方法。
先在石英晶振表面包被一层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再共价结合BSA-AFB_1偶联抗原,接着待测物AFB_1与BSA-AFB_1偶联抗原竞争结合鼠抗AFB_1抗体,然后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
在H_2O_2存在时,HRP酶催化氧化4-氯-1-萘酚生成不溶物4-氯-1-萘醌沉积在电极表面,引起显著的质量变化,从而导致明显的频率响应。
该传感器可获得黄曲霉毒素
B_1的浓度检测范围为0.01~10 ng mL~(-1)。
通过对人工加料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够有效地检测牛奶样品中AFB_1的含量,可望用于实际样品检测。
(3)提出了一种简便的基于SiO_2纳米颗粒免疫凝集的压电免疫传感器对人IgG的直接检测。
待测物人IgG会同时被晶振表面的羊抗人IgG抗体和检测介质中SiO_2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识别,引起检测介质中的SiO_2在传感界面上特异性凝集,从而引起晶振表面的巨大质量变化和检测介质密度和粘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修饰的探针不仅能充分地减少背景干扰,而且能显著地放大响应信号。
实验中,采用扫描电镜(SEM)考察了探针表面在发生免疫凝集反应前后的形貌变化。
此外,还考察了免疫凝集促进剂PEG及离子强度控制剂NaCl的使用对实验的影响。
该传感器的频率响应与人IgG浓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084μg mL~(-1)。
(4)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高分散的普鲁士蓝(PB),制备了一种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粒子,再结合多壁碳纳米管(MWCNT)修饰玻碳电极,获得了一种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将不同比例的PVP和Fe~(2+)混合反应,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粒径的粒子,计时电流试验表明当PVP: Fe~(2+)为1:1时,响应最好。
透射电镜(TEM)显示此时的粒径大小大约为100 nm。
该传感器充分利用了无机粒子易合成,催化活性强,选择性高的优点,而且稳定性和重现性也得到了改善。
同时,采用循环伏安法(CV)对膜的氧化还原性能进行了考察,在0.2 V和0.9 V左右分别出现了电对Fe~(3+)/~(2+)和Fe(CN)_6~(3-/4-)的峰。
还考察了PVP-PB粒子和MWCNT含量的影响,最终均选择了1 mg mL~(-1)。
用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复合膜对过氧化氢进行催化,获得了理想的结果,线性范围为5×10~(-7)~7.5×10~(-3) M,检测下限为8×10~(-8) M。
该方法为一些以H_2O_2为底物的酶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分析化学; 压电免疫传感器; 间接竞争免疫法; 免疫凝集法; 纳米颗粒; 酶催化沉积放大; 黄曲霉毒素B_1; 过氧化氢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湖南大学;分析化学;沈国励;金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