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补原理讲课教案

插补原理讲课教案
插补原理讲课教案

插补

开放分类:技术数控技术高新技术

数控装置根据输入的零件程序的信息,将程序段所描述的曲线的起点、终点之间的空间进行数据密化,从而形成要求的轮廓轨迹,这种“数据密化”机能就称为“插补”。

编辑摘要

插补- 概述

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控制执行

插补

机构按预定的轨迹运动。一般情况是

一致运动轨迹的起点坐标、终点坐标

和轨迹的曲线方程,由数控系统实施

地算出各个中间点的坐标。在数控机

床中,刀具不能严格地按照要求加工

的曲线运动,只能用折线轨迹逼近所

要加工的曲线。机床数控系统依照

一定方法确定刀具运动轨迹的过程。

也可以说,已知曲线上的某些数据,

按照某种算法计算已知点之间的中

间点的方法,也称为“数据点的密

化”。

数控装置根据输入的零件程序的信

息,将程序段所描述的曲线的起点、

终点之间的空间进行数据密化,从而

形成要求的轮廓轨迹,这种“数据密

化”机能就称为“插补”。插补计算就是数控装置根据输入的基本数据,通过计算,把工件轮廓的形状描述出来,边计算边根据计算结果向各坐标发出进给脉冲,对应每个脉冲,机床在响应的坐标方向上移动一个脉冲当量的距离,从而将工件加工出所需要轮廓的形状。插补- 分类

1、直线插补

直线插补(Llne Interpolation)这是车床上常用的一种插补方式,在此方式中,两点间的插补沿着直线的点群来逼近,沿此直线控制刀具的运动。一个零件的轮廓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直线,有圆弧,也有可能是任意曲线,样条线等. 数控机床的刀具往往是不能以曲线的实际轮廓去走刀的,而是近似地以若干条很小的直线去走刀,走刀的方向一般是x和y方向. 插补方式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抛物线插补,样条线插补等所谓直线插补就是只能用于实际轮廓是直线的插补方式(如果不是直线,也可以用逼近的方式把曲线用一段段线段去逼近,从而每一段线段就可以用直线插补了).首先假设在实际轮廓起始点处沿x方向走一小段(一个脉冲当量),发现终点在实际轮廓的下方,则下一条线段沿y方向走一小段,此时如果线段终点还在实际轮廓下方,则继续沿y方向走一小段,直到在实际轮廓上方以后,再向x方向走一小段,依次循环类推.直到到达轮廓终点为止.这样,实际轮廓就由一段段的折线拼接而成,虽然是折线,但是如果我们每一段走刀线段都非常小(在精度允许范围内),那么此段折线和实际轮廓还是可以近似地看成相同的曲线的--------这就是直线插补.

2、圆弧插补

圆弧插补(Circula : Interpolation)这是一种插补方式,在此方式中,根据两端点间的插补数字信息,计算出逼近实际圆弧的点群,控制刀具沿这些点运动,加工出圆弧曲线。

3、刀具半径补偿

刀具半径补偿(Cutter Compensation)垂直于刀具轨迹的位移,用来修正实际的刀具半径与编程的刀具半径的差异。数控系统刀具半径补偿的含义是将刀具中心轨迹,沿着程编轨迹偏置一个距离,加工程序与刀具半径大小无关,它的功能是仅用一个程序就可以完成粗、精加工,或采用不同刀具直径加工时,可以不要重写加工程序。通常刀具半径补偿功能仅适用于二维编程加工,数控系统中规定沿着刀具加工方向向右偏置,称为右补,采用指令G42;向左偏置,称为左补,采用指令G41。

插补- 原理

在实际加工中,被加工工件的轮廓形状千差万别,严格说来,为了满足几何尺寸精度的要求,刀具中心轨迹应该准确地依照工件的轮廓形状来生成,对于简单的曲线数控系统可以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于较复杂的形状,若直接生成会使算法变得很复杂,计算机的工作量也相应地大大增加,因此,实际应用中,常采用一小段直线或圆弧去进行拟合就可满足精度要求(也有需要抛物线和高次曲线拟合的情况),这种拟合方法就是“插补”,实质上插补就是数据密化的过程。

数控车床的运动控制中,工作台(刀具)X、Y、Z轴的最小移动单位是一个脉冲当量。因此,刀具的运动轨迹是具有极小台阶所组成的折线(数据点密化)。例如,用数控车床加工直线OA、曲线OB,刀具是沿X轴移动一步或几步(一个或几个脉冲当量Dx),再沿Y轴方向移动一步或几步(一个或几个脉冲当量Dy),直至到达目标点。从而合成所需的运动轨迹(直线或曲线)。数控系统根据给定的直线、圆弧(曲线)函数,在理想的轨迹上的已知点之间,进行数据点密化,确定一些中间点的方法,称为插补。

插补的任务是根据进给速度的要求,在轮廓起点和终点之间计算出若干个中间点的坐标值,每个中间点计算所需时间直接影响系统的控制速度,而插补中间点坐标值的计算精度又影响到数控系统的控制精度,因此,插补算法是整个数控系统控制的核心。

插补- 算法

插补算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断成熟,种类很多。一般说来,从产生的数学模型来分,主要有直线插补、二次曲线插补等;从插补计算输出的数值形式来分,主要有脉冲增量插补(也称为基准脉冲插补)和数据采样插补。

1、数字积分插补

数字积分插补是脉冲增量插补的一种。下面将首先阐述一下脉冲增量插补的工作原理。

2、脉冲增量插补

脉冲增量插补是行程标量插补,每次插补结束产生一个行程增量,以脉冲的方式输出。这种插补算法主要应用在开环数控系统中,在插补计算过程中不断向各坐标轴发出互相协调的进给脉冲,驱动电机运动。一个脉冲所产生的坐标轴移动量叫做脉冲当量。脉冲当量是脉冲分配的基本单位,按机床设计的加工精度选定,普通精度的机床一般取脉冲当量为:0.01mm,较精密的机床取1 或0.5 。采用脉冲增量插补算法的数控系统,其坐标轴进给速度主要受插补程序运行时间的限制,一般为1~3m/min。

脉冲增量插补主要有逐点比较法、数据积分插补法等。

逐点比较法最初称为区域判别法,或代数运算法,或醉步式近似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计算机在控制加工过程中,能逐点地计算和判别加工偏差,以控制坐标进给,按规定图形加工出所需要的工件,用步进电机或电液脉冲马达拖动机床,其进给方式是步进式的,插补器控制机床。逐点比较法既可以实现直线插补也可以实现圆弧等插补,它的特点是运算直观,插补误差小于一个脉冲当量,输出脉冲均匀,速度变化小,调节方便,因此在两个坐标开环的CNC系统中应用比较普遍。但这种方法不能实现多轴联动,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1]

数控装置的插补原理

2008年3月17日22:32:28 发布:sunlight

数控装置CNC的插补原理

一、插补的概念

为了加工零件的轮廓,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保证刀具相对工件时刻运动的位置是在零件轮廓的轨迹上,这就需要知道不同时刻刀具相对工件运动的位置坐标,以便实现位置控制。而在零件加工程序中仅提供了描述轮廓线形所必须的参数:直线—起点和终点坐标;圆弧—起点、终点坐标以及顺圆或逆圆。这就需要在加工(运动)过程中,实时地根据给定轮廓线形和给定进给速度要求计算出不同时刻刀具相对工件的位置,即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若干个中间点。这就是插补的概念。

插补定义:插补就是根据给定进给速度给定轮廓线形的要求,在轮廓已知点之间,确定一些中间点的方法,称为插补方法或插补原理。

每种线形的插补方法,有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来实现,那么,具体实现插补原理的计算方法称为插补算法。

插补算法的优劣直接影响CNC系统的性能指标。

二、评价插补算法的指标

1.稳定性指标

插补运算是一种迭代运算,即由上一次计算结果求得本次的计算结果:X i=X i-1+Δi。作为数值计算,每次计算会存在计算误差和舍入误差。

计算误差:指由于采用近似计算而产生的误差;

舍入误差:指计算结果圆整时所产生的误差。

对于某一算法,误差可能不随迭代次数的增加而积累,而另一算法误差可能随迭代的次数增加而积累,那么,一种算法对计算误差和舍入误差有没有积累效应,就是算法的稳定性。为了确保轮廓加工精度,插补算法必须是稳定的。插补算法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插补计算过程中,其舍入误差和计算误差不随迭代次数的增加而积累。

2.插补精度指标

插补精度指插补轮廓与给定轮廓的符合程度,可用插补误差来评价。

插补误差包括:逼近误差δa、计算误差δc、圆整误差δr。

逼近误差和计算误差与插补算法密切相关。

要求:插补误差(轨迹误差)不大于系统的最小运动指令或脉冲当量。

3.合成速度的均匀性指标

合成速度的均匀性是指插补运算输出的各轴进给量,经运动合成的实际速度与给定的进给速度的符合程度,由速度不均匀系数描述:

式中,F—给定的进给速度;Fc—实际合成进给速度。

合成进给速度F c是给定进给速度经过一系列变换得到的,变化过程必产生误差,后果是F c 偏离F或F c在F上下波动。若偏离或波动过大,势必会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率。波动过大,严重时造成加工过程中的过大振动和噪声,降低刀具、机床的使用寿命。

4.插补算法要尽可能简单,要便于编程

三、插补方法的分类

1.脉冲增量插补(行程标量插补)

这类算法的特点是:

(1)每次插补的结果仅产生一个单位的位移增量(一个脉冲当量),以一个脉冲的方式输出给步进电机。基本思想是:用折线逼近曲线。

(2)插补速度与进给速度密切相关。还受步进电机最高运行频率的限制。

(3)脉冲增量插补的实现方法比较简单(通常只用加法和移位运算)

用于采用步进电机驱动的CNC系统。

2. 数字增量法(时间标量插补)

这类算法的特点是:

(1)插补程序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插补周期)运行,在每个插补周期内,根据进给速度计算出各坐标轴在下一插补周期内的位移增量(数字量)。基本思想是:用直线段(内接弦线、内外均差弦线、切线)来逼近曲线。

(2)插补运算速度与进给速度无严格的关系。可达到较高进给速度。

(3)实现算法较脉冲增量插补复杂,对计算机运算速度有一定要求。

主要用于交、直流伺服电机驱动的闭环、半闭环CNC系统。也可用于步进电机开环系统。

数控系统读书笔记-----插补原理发布时间:2008-11-07 19:25:17

技术类别:工业控制

1.插补的基本概念

说白了,插补就是如何移动(刀具,工件)以生成相应的形状的方法。很多算法是图形学中的算法的变体而已。

决定坐标轴联动过程中各坐标轴的运动顺序、位移、方向和速度的协调过程即为插补。(interpolation)

在CNC中,插补功能由软件或者软硬件结合来实现,称为插补器。

插补器基本要求:

(1)插补所需的原始数据较少。

(2)有较高的插补精度,插补结果没有累计误差,局部偏差不能超过允许的误差(一般应保证小于规定的分辨率)。

(3)沿进给路线,进给速度恒定且符合加工要求。

(4)硬件实现简单可靠,软件算法简洁,计算速度快。

2.插补方法的分类

A: 按软硬件完成的工作,可分为硬件插补器和软件插补器或者软硬结合。

B: 按数学模型来分,有一次(直线)插补器,二次(圆,抛物线等)插补器及高次曲线插补器等,大多数数控机床的数控装置都具有直线插补器和圆弧插补器。

C: 根据插补所采用的原理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可有许多插补方法,可分为脉冲增量插补和数字增量插补两类。

脉冲增量插补又称为基准脉冲插补,适用于以步进电机驱动的开环数控系统中。在控制过程中通过不断向各坐标轴驱动电机发出相互协调的进给脉冲,每个脉冲通过补给电机驱动装置转过一个固定的角度(步距角),并使机床工作台产生相应的位移。该位移成为脉冲当量,是最小指令位移。脉冲增量插补算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逐点比较法、数字积分法以及它们的派生算法。

数字增量插补是根据编制的进给速度,将轮廓曲线分割为插补采样周期的进给段----即轮廓步长,在每一插补周期中,插补程序被调用一次,为下一周期计算出坐标轴应行进的增长段(而不是单个脉冲)ΔX或ΔY等然后计算出相应插补点(动点)位置的坐标值。在CNC系统中,数字增量插补通常采用时间分割插补算法。

典型的插补方法

1.逐点比较法(空间上分割)

属于脉冲插补,基本思想是被控制对象按要求的轨迹运动时,没走一步都要与理论的轨迹比较一下,根据比较结果来决定下一步的移动方向。该方法可以进行直线和圆弧插补。

特点是:运算直观,容易理解,插补误差小于一个脉冲当量,输出脉冲均匀,因此在两坐标轴差不多的开环步进系统中应用很普遍。

(1)直线插补

(2)圆弧插补

(3)象限处理(转换即可)

2.时间分割插补算法(时间上分割,转化成物理上的分割)

时间分割插补算法是把加工一段直线或圆弧的时间分为许多相等的时间间隔,该时间间隔称为单位时间间隔,亦称插补周期。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间隔就进行一次插补计算,计算出各

个坐标轴在一个插补周期内的进给量。计算出一个插补周期的进给量后,根据刀具运动轨迹与坐标轴的几何关系,就可以求出各轴在一个插补周期内的进给量ΔX或ΔY。

时间分割法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选择插补周期。因为插补周期与插补精度、速度等有关。而是计算如何在一个周期内各坐标值的增量值。有了前一个插补周期计算的动点位置值和本次插补周期内坐标轴的增量值,就很容易计算出本插补周期内的动点坐标值。

插补周期恒定,但插补速度不定,需要每次给出。

(1)直线插补

(2)圆弧插补

3.其他算法

比较积积分法

数字积分法

直接函数法

时差法等等

化工原理的教案

化工原理教案 ★每章编写概要: 1、本章内容大串联:包括主要内容简介、重点难点提示、突出“三基”内容和工程观点。 2、典型实例:密切结合生产实例,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拟补相关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考研题解。 3、工程观点及概念补充练习题。 ★课程特点: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中,既有详细的过程分析,又有大刀阔斧的粗描概略;既有详尽的理论分析,又有许多的经验总结。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工程观点、培养专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化工原理也是化工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由于它讨论的各种单元操作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其它工业过程,同时也是制药、食品、冶金、纺织、材料等类专业的选考课。目前全国开设此课的院校有百多家,教材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谭天恩、清华大学等所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编写格局大致相同,局部内容有差异。因此同学在报考不同院校时,首先应注意选择教材,其次应熟悉各院校的出题思路。各院校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即:是否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是否具备定量计算能力;是否树立了工程观点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升学考试还是专业学习,化工原理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十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工程观点的建立,在每一章后都补充相应的概念题,主要是把重要的工程观点和基本概念通过练习题书面化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另外在具体知识的讲解中,再三强调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将实验研究方法、因次理论下的实验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介绍给学生。 化工原理主要研究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设计及操作调节等,又称为化学工程基础或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生产中涉及到大大小小几十种单元操作,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一一介绍,那么对于一个新的单元操作应如何分析和掌握哪些内容呢? ★如何着手分析某一单元操作? 一、单元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二、单元操作的依据是什么? 三、采取什么措施? 四、典型设备的操作与调节 五、过程的经济性 单元操作从理论上分析,可归结为三大类:遵循动量传递规律、遵循热量传递规律、遵循质量传递规律。因此化工原理的重点内容为:流体流动及输送、传热、精馏、吸收、干燥等。这也是课程学习中需加深理解、重点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流体流动及输送

体育理论课教案

理论课第一课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教案 执教年级:七年级执教人:重庆市綦江中学王源 一、教材内容: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九年级教科书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这章节共3学时, 本课是第1学时,这一章节内容与其它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故本课又是本章节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他们的生理特点是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抽象性强的知识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初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全面。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和直观性动画进行启发学生,通过小团队相互间的合作讨论、探究,使学生由易到难,从浅入深地掌握全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 3、情感目标: 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五、教学手段:引导、演示、启发、讲授法、讨论法、自我评价法等 六、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体育课,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4分钟)插入视频图象。。。。。。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讲授新课 1、首先让我们一起看下面的两个实验,边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化工原理教案(下册)

化工原理教案(下册) 第一章蒸馏(下册)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蒸馏的基本概念和蒸馏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 (1)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汽液平衡关系 (2)蒸馏过程的原理 (3)两组分连续精馏过程的计算(物料衡算与进料热状况的影响、理论板层数的计算与回流比的影响、塔板效率) 3. 教学难点 进料热状况参数及对精馏的影响;多侧线的精馏塔理论板层数的求解;间歇精馏的计算。 4. 本章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汽液平衡关系是精馏过程计算的基础,要理解平衡常数、相对挥发度等基本概念,熟练地运用汽液平衡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2)两组分连续精馏过程计算的主要内容是物料衡算、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及塔高和塔径的计算,涉及到进料热状况、最小回流比和回流比、塔板效率等诸多概念,要理解上述概念,熟练地掌握各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3)两组分连续精馏过程计算所涉及的公式较多,学习时不要机械地记忆,应注意掌握其推导过程。 (4)塔板效率计算通常需联立操作线方程、汽液平衡方程及塔板效率定义式,应注意给出有关组成可计算塔板效率;给出塔板效率亦可计算有关组成。计算时应注意所求塔板的位置和类型(是理论板还是实际板)。 5.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 6. 本章学习资料 (1)夏清等.化工原理,下册.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2)姚玉英等. 化工原理,下册.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3)大连理工大学. 化工原理,下册.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4) 贾绍义,柴诚敬.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蒋维钧,雷良恒,刘茂林.化工原理,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1-1 蒸馏过程概述与汽液平衡关系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144 实验学时:24 先修课程 :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 :应用化工技术 1、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其 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它在 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然科学 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 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 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 、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这些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以培养学生应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 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的: 《化工原理》属于工科课程,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际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以理论到实践所涉及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1.绪论 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 ,单位与单位换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 2.流体流动与输送设备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流体的物理性 质,静止流体的 压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流 量、流速、稳态流动、非稳态流动的概念,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柏努利方程的应用流体流动现象 :流体流动类型,蕾诺数,管内流体速度分布,边界层的概念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直管阻力,局部 阻力,总能量损失管路计算:简单管路计算,复杂管路计算流量测量:测速管,孔板流量计,文 丘里 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离心泵:工作原理,主要部件,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 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允许安装高度,工 作点,流量调节,选型与使用其它类型液体输送机械:往复泵,旋转泵,旋涡泵,各类泵性能比较。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离心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旋转 鼓风机、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真空泵 3.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颗粒及颗粒床层的特性:颗粒及 颗粒床层的特性,颗粒床层的特性,流体 通过床层的压降 沉降分离:重力沉降,离心沉降 过 滤:过滤基本方程式,恒压过滤,恒 速过滤,过滤常数的测定,过滤设备,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4. 传热 概述:传热的基本方式,冷热 流体热交换方式,传热速率、热通量、稳态传热、非稳态传热的 概念,载热体及其选择 热传导: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通过平壁的稳态热传导,通过圆筒壁的稳 态热传导 对流传热概述:对流传热 速率方程,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热机理,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传热过程计算:热量衡算,总传热速 率微分方程,总传热系数,平均温度差,总传热速率方程,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单元数法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对流传热过程的 量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上册102 学时,下册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或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过程传热、蒸发、蒸馏、吸收、萃取和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在第五、六学期(四年制)开设。教材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学生选读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读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不作要求。 本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112学时,其中上册102学时(课堂讲授80学时,习题课1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下册60学时(课堂讲授56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 本课程课件依照学时安排制作,每次课一个文件,内容包括每次课讲授内容,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每次课后留2~3个作业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情况布置综合练习题和安排习题讨论课。本课程每周安排课外答疑一次(3小时)。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流体静力学;能量衡算方程及其应用;流体的流动现象;流动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管路计算;流量测量。 2.流体输送机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流量调节以及安装;其他液体输送机械简介;气体输送机械简介。 3.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颗粒与颗粒床特性;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原理和操作;过滤分离原理与设备。 4.液体搅拌。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搅拌功率简介。 5.传热。传热概述;热传导;对流传热概述;传热过程计算;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辐射传热简介;换热器简介。 6.蒸发。蒸发设备、流程与操作特点;单效蒸发计算;多效蒸发简介。 7.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质量传递的方式;传质设备简介。 8.气体吸收。吸收过程的平衡关系;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包

化工原理干燥教案

H w a H υυυ+= 273273773.027********.22t t a +?=+?= υ 273273244 .12732731841.22t t w +=+?=υ ) ,(273273)244.1773.0(t H f t H H =++=υ 另一关系: ??? ? ?+???? ? ? =??? ??+???? ??-= 273273184.22* 273273294.22t p p H v t p p p v W H W H (四)温度类性质 1. 干球温度 t 干球温度t 是用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 2. 湿球温度w t 湿球温度计:温度计的感温球用纱布包裹,纱布用水保持湿润,这支温度计为湿球温度计。 湿球温度(w t ):湿球温度计在温度为t 、湿度为H 的空气流中,在绝热条件下达到稳定时所显示的温度。 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w t 低于干球温度t 。 ) (H H r k t t r k t t H H w w H w w H w w -- =-=--α α

第二授课单元 教案容备注* 一.教学目的 1.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温度 2.熟悉空气湿度图的绘制方法 3.掌握空气湿度图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 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图的绘制、空气湿度图的用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1.重点 空气湿度图的用法 2.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空气湿度图的绘制、某些用法 四.教学方法、手段 讲解、练习 五.板式设计 第一节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续) 一、湿空气的性质(续) 3. 绝热饱和温度as t 定义:空气绝热增湿至饱和时的温度。 绝热饱和器工作原理分析: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空气失去的显热与汽化 水分的潜热相等。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doc

《化工原理B》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5170/1 总学时:64H 学分:4 基本面向:生物工程、制药工程 所属单位:生物工程教研室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属工程学科,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用自然科学方法考察、解释和处理化工生产中传质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设计计算和操作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二)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常规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 (三)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 (四)了解化工生产的各单元操作中的故障,能够寻找和分析原因,并提出消除故障和改进过程及设备的途径。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上册 绪论 (一)了解化学工程发展史; (二)了解化工原理的任务性质及内容; (三)了解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过程速率及平衡关系; (四)掌握单位制及单位换算,了解因次的概念及因次式。 重点: 化工原理课程中三大单元操作的分类和过程速率的重要概念的内涵。 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程性质的了解,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思维逐步转移到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在经济效益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工程"观念。 第1章流体流动 (一)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1、掌握流体的性质 2、掌握流体静力学方程式及其应用 (二)流体在管内的流动 1、掌握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流量和流速 2、熟练掌握定常与非定常流动的概念 3、连续性方程与机械能衡算式极其应用 (三)流体的流动现象 流体的粘性,牛顿粘性定律 流动类型,雷诺数、边界层的概念

医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一:临床医学本科教案模板 西北民族大学 内科学理论课教案 临床医学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内科学理论课教案 西北民族大学内科学理论课教案 篇二:医学类教案模板 教案首页 1 2 3 4 教案末页 5 篇三:教案设计模板 二、教学设计基本模板 注:蓝色字体标注可写可不写,要略写;红色字体必须写,详写;黑色写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要简写,学情分析要多;写几十个字就可以) *******知识处于***水平*******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 情:教育心理学常识及学生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主线)例:本课要完成的*********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课时(一般就考1课的教学设计,可忽略不写)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主体)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深入探讨,探索心知 (三)知识延伸,拓展升华 (四)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板书设计] 课题:**************** 一:**************** 1.****************** 2.******************* (1)***************** (2)***************** 三、教学模板主体板块的扩展内容讲解 1、首先要做的是熟悉你所考试科目的课标和教材(通读和精读)--百度可搜索 (一)教学目标: 1.实验: 2.目标(具体化、操作化)与目的 3.怎样确定目标:课标要求,学生实际 使学生记住***事实,理解***概念,形成***技能,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应用***定律分析***问题,坚定***信念,养成***习惯***热情。教给学生******,教师将分析****。(黄字标注不能出现)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主要列出几项即可)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机械制图》、《算法语言》、《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化工原理》是研究和探讨化工生产中大规模改变物质物理性质的工程技术学科,它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研究物理加工过程的基本规律,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规律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若干单元操作。《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这一学科中最早形成、基础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学科分支。 2.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自学、设备实物或模型现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辅。 3.课程学习目标与基本要求 (1)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是流体力学(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理论。通过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工艺计算和典型设备结构与设计;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如数学模型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2)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各单元操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特点,进行“单元过程和设备”选择的能力、过程的计算和设备设计的能力;具备进行单元过程的操作和调节以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具备单元过程在操作中发生故障时如何寻找故障的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单元操作辅助计算的能力;具备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

(3)通过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良好素质。一是针对现有生产过程单元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善于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动脑分析、动手解决;二是针对现有单元操作中技术上不合理的地方,能够发现并提出改进措施,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的目的。 4.课程总学时: 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制药类专业110学时,其中化工原理(一)A 55学时,化工原理(一)B 55学时。 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90学时, 其中化工原理(二)A 45学时,化工原理(二)B 45学时。 生物化工、食品工程及环境工程类专业90学时, 其中化工原理(三)A 45学时,化工原理(三)B 45学时。 化学专业54学时,其中授课48学时,实验6学时。 5.课程类型:必修课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物理、算法语言、数值方法、物理化学 7.后续课程:化工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 二、课程结构 [(一)A的内容为1~6点、(一)B的内容为7~13(除去11)点] [(二)A的内容为1~6点、(二)B的内容为7~12(除去11)点] 生物化工、食品工程类专业[(三)A的内容为1、2、3、6点、(三)B的内容为4、5、7、9、12、13点] 环境工程类专业[(三)A的内容为1、4、5、6、7、12点、(三)B的内容为8~11点]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绪论化工原理就是研究除化学反应以外的诸物理操作步骤原理和所用设备的课程。 化工原理是实验性很强的工科课程,是化工类和相近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主要介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典型设备的结构、计算和选用。 计算包括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两种。 设计型计算是指对给定的任务计算出设备的工艺尺寸;操作型计算是指对已有的设备进行查定计算。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初步具有以下能力: (1)能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和经济的观点处理遇到的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问题。 (2)会筛选恰当的单元操作去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3)在设计设备计算工作中能寻找出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及适宜的公式;(4)能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转,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及时排除;(5)应具有强化设备与初步创新的能力。 各单元操作原理及设备的计算都是以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传递速率和平衡关系的概念为依据,有关内容在以后各章中陆续介绍。 一、化工生产过程与单元操作 1、化学工业所谓化学 1 / 3

工业,是指将原料进行化学加工以得到有用的产品的工业,即: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无机、有机及生化产品。 若按产品用途及性能来分有染(颜)料化工、塑料橡胶化工、油脂化工、石油化工、食品化工、涂料化工、日用化工等等。 当今如何评价化学工业呢?评价可能为让你欢喜让你忧。 欢喜的是化学工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近二、三十年以来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化工产品处处可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已离不开它。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引进了大型化肥、石油化工成套生产技术及成套设备,如 30 万吨合成氨, 45 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及技术; 30 万吨乙烯, 45 万吨芳烃的成套设备及技术。 金山石化, 扬子石化, 齐鲁石化令人忧虑的是化学工业带来的污染十分严重。 水污染、空气污染、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及发展。 2、化工生产过程不论化工生产产品的品种不同、规模大小的差异,一个化工产品生产过程总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核心部分和辅助部分。 核心为化学反应过程,辅助部分为前、后处理过程。 为了保证化工生产过程经济合理有效地进行,这就要求反应器内必须保持最适宜的(最佳的)反应条件,如适宜的压强、温度和物料的组成等。

化工原理教案

化工原理教案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专业 第一授课单元 离心泵的操作原理、构造、类型、主要性能参数

T T BQ A H -= 线性关系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有流量,压头,轴功率,效率和气蚀余量等。离心泵性能参数间的关系通常用特性曲线来表示 (一) 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1.流量 Q 2.压头 H 3.功率与效率 N=HQ r g= HQ r /102 [KW] η=(Ne/N)′100% η小于1,离心泵在输送液体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主要有三种: (1)容积损失 (2)机械损失 (3)水力损失 离心泵的效率反映上述三项能量损失的总和,故又称为总效率,因此总效率为上述三个效率的乘积,即: h = h V h m h h 离心泵输送液体中的能量传递、变化过程: 六、思考题 离心泵为何采用后弯叶片? 2、课程实验内容及目的 第二授课单元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影响因素 * 1、主要参考书目 2、课程实验内容及目的

第三授课单元 离心泵汽蚀现象、允许吸上真空度、汽蚀余量、离心泵的工作点和管路特性曲线、安装高度计 算。 教案内容备注* 一、教学目的 掌握离心泵汽蚀现象、允许吸上真空度、汽蚀余量、离心泵的工作点 和管路特性曲线、安装高度计算。 二、教学内容 离心泵汽蚀现象、允许吸上真空度、汽蚀余量、离心泵的工作点和管路 特性曲线。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1.重点:离心泵汽蚀现象、允许吸上真空度、汽蚀余量、离心泵的工 作点和管路特性曲线、安装高度计算 四、教学方法、手段 课堂教学。 五、板式设计 离心泵的气蚀现象与允许吸上高度 (一)气蚀现象 为避免气蚀现象产生,叶片入口附近的最低压强不能低于输送温度 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泵的安装高度不能过高)泵内最低压强的位置 不易确定,一般都规定泵入口处的最低压强,称为入口处允许的最低压 强。 姚玉英等编著化工原理 上册 刘佩茹编著化工过程与 设备 王志魁主编化工原理 第二版

理论教案

体育锻炼与合理营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素概念和在体内的作用。 2、了解不同运动项目锻炼中如何加强营养素的补充。 3、掌握不同气候条件下锻炼时的膳食问题。 4、学会运动与营养的合理搭配。 教学重点:营养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锻炼项目对合理营养的需求 教学内容: 一、营养与健康 1、营养的涵义与合理营养 生命的存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各种生命活动及体育活动的进行,都依赖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机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新的构成细胞的物质、能源和其他活性物质,而且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这一获得与利用食物的过程,称为营养。营养是保证机体生命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条件。 2、营养膳食的合理性 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营养,而科学合理的营养则是增强机体质量、完善生理机能、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先决条件之一。 营养膳食的合理性原则,就是要求膳食中必须含有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素,而且含量适当,种类互补,全面满足身体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此外,营养的合理性还要求食物是易消化吸收,不含对机体有害成分。 3、营养素概念:营养素是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供给热能,构成机体组织成分,调节生理机能,为机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须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类。营养素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身体同时也需要适当的体育锻炼,所以营养与体育锻炼时密不可分的。 二、营养素在体内的作用 1、蛋白质在体内的主要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中第一重要物质,它在人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机体组织、促进生长发育;构成酶和激素成分,调节酸碱平衡及全身生理机能;增强机体抗病免疫能力;供给热能等。机体一旦缺乏蛋白质,首先影响机体生长发育,肌肉萎缩,甚至贫血,并出现抗病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易疲劳,伤口不愈合等现象。 2、脂肪在体内的主要作用:脂肪在体内构成细胞膜及一些重要组织,参加代谢,供给热量,保护内脏,保持体温,并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作用。 3、糖类在体内的主要作用:糖类在体内的首要作用是供给热能,人体所需能量的百分之六十是由糖类供应的。其次还构成组织成分并参与其他物质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营养作用,调节脂类代谢,具有解毒作用,保护肝脏等功能。机体缺糖使血糖下降,首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机能,使其兴奋性下降,反

临床教学教案

铜陵市中医院康复科临床教学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脑梗死 授课时间: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熟悉脑梗死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2.掌握脑梗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 治疗要点 3.掌握脑梗死早期康复计划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脑梗死临床表现、治疗要点 2. 脑梗死早期康复计划 难点: 1. 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 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案

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 型□多媒体□ 幻灯□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1. 脑梗死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15分钟 2.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 点 25分钟 3. 脑梗死早期康复计划 30分钟 4.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环节 15分钟 5.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5分钟

具体内容: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临床表现: (一)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对侧偏瘫、面舌瘫、偏身感 觉障碍、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有 失语,可有一过性单眼盲。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化工原理》教案

《化工原理》教案 主讲教师:蒋卉 教学班级:环境工程04级 章节点名称:第一章化工分离过程概论1-4节 教学序次:第1次课 教学内容: 1.化工分离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 2. 混合物类型与分离目的 3.分散质和分散介质的概念 4. 分离的目的 5. 分离的依据 6. 分离的基本方法 7.混合物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化工生产相关的基本概念 2.掌握混合物组成表示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于计算 本次课重点: 混合物表示方法 本次课难点: 常见的混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课后要求: 复习教材本章节内容,理解相关基本概念,并完成课后习题参考资料: 1.《化工原理》蒋维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化工原理》姚玉英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3《有害气体控制工程》赵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章节点名称:第一章化工分离过程概论5-7节 教学序次:第2次课 教学内容: 1.传质分离过程热力学基础

2.平衡分离过程 3. 平衡曲线 4. 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基本方法 5.传质分离过程的基本操作方法 6.常见接触方式 1)单级接触操作 2)并流式接触操作 3)逆流式接触操作 4)错流式接触操作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基本方法 2.熟悉传质分离过程热力学基础 3.了解几种常见接触方式 本次课重点: 传质分离过程热力学基础 本次课难点: 传质分离过程热力学基础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课后要求: 复习教材本章节内容,理解相关基本概念,并完成课后习题参考资料: 1.《化工原理》蒋维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化工原理》姚玉英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3《有害气体控制工程》赵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章节点名称:第一章化工分离过程概论8-9节 教学序次:第3次课 教学内容: 1.传质分离过程的两种方法和设备 2.传质分离过程的动力学 3.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的概念 4.单向中物质的扩散 5.费克定律

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理论就是人们在思考教学中所形成的旨在探讨、解释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教学关系和矛盾运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进一步说,教学理论是人们思考或思索教学的结果;是一组思想和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认识、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映。从教学理论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正如孙可平在《现代教学设计纲要》一书中所指出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设计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教学理论的研究。”事实证明,解决教学问题必须研究教学理论,应用教学理论。因此,把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设计 教学观念(简称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观念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教学观念的内容角度,可以将教学观念分解为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教学交往观、教学方法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评价观、自我教学发展观等几部分;以不同的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划分,教学观念包括行为主义教学观、认知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以及人本主义教学观。教学观念为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不同的教学观念包含着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所谓模式是提供我们思考一种过程或结构的有用方法。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具体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在不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围绕不同的主题、所涉及的因素和各种关系展开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别。 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教学模式可以大致分为集体授课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教学模式等。按照师生活动的关系分类,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以教师为主的模式,以夸美纽斯(J.A.Comenius)和凯洛夫(И.А.Кайров)的教学模式为代表;(2)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模式,以克伯屈(W.H.Kilpatrick)和道尔顿(J.Dalton)的教学模式为代表;(3)综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代表有塔巴(H.Taba)的归纳教学模式和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按照学派观点归类,将教学模式分为四种类型:(1)经典性教学模式,以克拉夫基(W.Klafki)的范例教学模式和布卢姆(B.S.Bloom)的掌

体育理论课教案

理论课-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四、板书设计 1.题目用红色笔写出 2.小标题用白色笔写出 3.板书要写清楚 五、教学内容与程序 (一)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一提到“健康”,很多同学便会脱口而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呗。”其实这种理解是不 全面的,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二)身心之间的关系 1.身体不健康对心理有影响 当我们身体健康时,就能够愉快的生活;反之,会引起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例如心脏病人常常惶惶不安;癌症病人会感到生活无乐趣,甚至产生死亡将临的恐惧。 2. 心理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人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食欲旺盛、精力充沛,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习效率提高。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劣性生理机能的改变,因而导致

失眠、便秘、消化不良、心绞痛、心率失常和月经失调等症状的产生。最新研究还发现:65%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引起的压抑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情绪不好引起的。 总之,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 2.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3.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4.有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 5.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 6.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 7.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 8.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四)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1. 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因 运动愉快感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后产生的满足、快乐、舒畅、振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感觉,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因。相反,在运动中没有获得运动愉快感,也是远离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合理地锻炼,你会从中体验到较多运动愉快感,并能使你主动坚持体育锻炼。 2. 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化工原理干燥教案

干燥概述和湿空气的性质

当0〈1时:几Y几,湿空气未达饱和,可作为干燥介质。 0越小,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越远,干燥能力越大。 思考:/增加,H ,几,0如何变化? 相对湿度0与湿度〃的关系: H = 0.622 吧 P-叫 【例13-1,2】湿空气中水的蒸汽分压^ =17. 5mmHg,总压P=760mmHg,求 ⑴日; (2)30°C时的相对湿度(p ; (3)若空气分别被加热到50&C和70°C,求卩值。 (二)焙和热容 湿比热(湿热)c// [kJ/kg干气? U 定义:在常压下,将lkg干空气和其所带有的"kg水汽升髙温度1工所需的热量。 c H =c a+c w H = 1.01 + 1.88/7 = f(H) 干空气比热=1.01 kJ/kg干气?£ 水汽比热=1.88 kJ/kg水汽? °C 恰(热含量)/ [kJ/kg干气] 定义:干空气焙+水汽焙/kg干空气。 计算基准:以LC干空气及0工液态水的焙值为0作基准。 /=(0°C水(rcA >/°C汽热量] + [0°C气?址》广C气热量] ------ H千克------ I = 2492H + (1.01 +1.88H) / =心H + 切/ (三)湿空气的比容(湿比容)u〃[m3湿空气/畑干气] 定义:每单位质量绝干空气中所具有的湿空气(绝干空气和水蒸汽)的总体积。

22.41 273+/ 273+r u = ------ x --------- = 0.773x --------- " 29 273 273 22.41 273+r t ^AA273+t = ------- x --------- = 1.244----------- 18 273 273 u〃= (0.773+1.244/7)^1^ = f(Hj) 另一关系: (四)温度类性质 1.干球温度t 干球温度广是用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 2.湿球温度儿 湿球温度计:温度计的感温球用纱布包裹,纱布用水保持湿润,这支温度计为湿球温度计。 湿球温度(5):湿球温度计在温度为t.湿度为〃的空气流中,在绝热条件下达到稳定时所显示的温度。 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人低于干球温度 干 ,_ 22.4 r V,,=^~[p- Pw人 273 口 * 22.4 %=H木 (273+t 18 Pw A 〔273 + /] 273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汇总讲课教案

前言 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学习化工设计基本知识的初次尝试。通过课程设计,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 蒸发是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含有不挥发性杂质(如盐类)的溶液沸腾,除去其中被汽化单位部分杂质,使溶液得以浓缩的单元操作过程。 蒸发操作广泛用于浓缩各种不挥发性物质的水溶液,是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中较为常见的单元操作。化工生产中蒸发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目的:1获得浓缩的溶液产品; 2、将溶液蒸发增浓后,冷却结晶,用以获得固体产品,如烧碱、抗生素、糖等产品; 3、脱除杂质,获得纯净的溶剂或半成品,如海水淡化。进行蒸发操作的设备叫做蒸发器。 本次设计的主要是三效蒸发装置。 第一章设计方案的确定 1.1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 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主要指蒸发器加热蒸汽压强(或温度)、冷凝器操作压强(或温度)的选定。正确选择蒸发过程的操作条件,对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极为重要。 1.1.1加热蒸汽压强的确定 通常被蒸发的溶液有一个被允许的最高温度,若超过此温度物料就会变质、破坏或分解,这是确定加热蒸汽压强的一个依据。应使操作在低于最大温度范围内进行,可以采用加压蒸发、常压蒸发或真空蒸发。 蒸发是一个消耗大量加热蒸汽而又产生大量二次蒸汽的过程。从节能观点出发,应充分利用二次蒸汽作为后续蒸发过程或者其它加热用的热源,即要求蒸发

装置能够提供温度较高的二次蒸汽。这样既可以减少锅炉产生蒸汽的消耗量,又可减少末效进入冷凝器的二次蒸汽量,提高蒸汽的利用率。因此,能够采用较高温度的饱和蒸汽作为加热蒸汽是有利的,但通常所用饱和蒸汽的温度不超过180℃,超过时相应的压强就很高,这将增加加热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一般的加热蒸汽压强在400―800kPa范围之内。 本设计选700kPa。 1.1.2冷凝器操作压强的确定 若一次采用较高压强的加热蒸汽,则末效可采用常压或加压蒸发,此时末效产生的二次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度,可以全部利用。而且各效操作温度较高时,溶液粘度低,传热效果好。若一效加热蒸汽压强低,末效应采用真空操作,此时各效二次蒸汽温度低,进入冷凝器冷凝需要消耗大量冷却水,而且溶液粘度大,传热差。但对于那些热敏性物料的蒸发,为充分利用热源还是经常采用真空蒸发的。对混合式冷凝器,其最大真空度取决于冷凝器内的水温和真空装置的性能。通常冷凝器的最大真空度为80―90kPa。 本设计冷凝器的绝对压力选20kPa。 1.2蒸发器的类型及其选择 1.2.1蒸发器的类型 蒸发设备的作用是使进入蒸发器的原料液被加热,部分气化,得到浓缩的完成液,同时需要排出二次蒸汽,并使之与所夹带的液滴和雾沫相分离。 蒸发的主体设备是蒸发器,它主要由加热室和蒸发室组成。蒸发的辅助设备包括:使液沫进一步分离的除沫器,和使二次蒸汽全部冷凝的冷凝器。减压操作时还需真空装置。分述如下: 由于生产要求的不同,蒸发设备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型式。对常用的间壁传热式蒸发器,按溶液在蒸发器中的运动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1)循环型蒸发器 特点:溶液在蒸发器中做循环流动,蒸发器内溶液浓度基本相同,接近于完成液的浓度。操作稳定。此类蒸发器主要有: a.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 b.悬筐式蒸发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