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_1断块油气藏相态分析

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_1断块油气藏相态分析

收稿日期:2004-11-02;修订日期:2004-11-29第一作者简介:马青芸(1968-),女,陕西宝鸡人,助理工程师, 1990年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工作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1断块油气藏相态分析马青芸,罗权生,苟第章(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哈密 839009)1 相态问题阐述温南1-1断块油气藏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1断块构造上,该断块三面受逆断层控制,北界的马红断层断距最大,垂直断距大于100 m.平面上由西向东,断距逐渐减小;控制断块南界的温南1号断层的断距较小,一般为50~80 m(图1).图1 温南1-1断块三间房组下油组顶面构造图 1.含气范围;2.含油范围;3.推测含油范围;4.等值线;5.断层;6.井位 1999年在温南1号构造高点布置了滚动探井温南1-1井,在钻井过程中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的录井油气显示活跃,气测在 2 460~2 470 m 出现异常,全烃、甲烷值均较高,C 1-C 5五峰俱全.组分相对百分比C 1为93.24%、C 2为3.2%、C 3为2.12%、i C 4为0.4%、n C 4为0.39%、H 2为0%、CO 2为0.64%,3H 图版在气/凝析油区.综合解释为油层.完井后对 2 464~2 474 m 井段试油,射孔后获天然气近6×104 m 3/d,凝析油23 t/d.温南1-1井PVT 分析表明,地层温度下的露点为23.70 MPa,与地层压力24.44 MPa 相比,地露压差小,仅为0.74 MPa,井流物组分具有中间烃含量较高而重质组份含量较低的特点;C 1含量为70.89%,中间烃(C 2-C 6)含量为22.23%,C 7+含量为1.99%.凝析油地面原油密度为0.712 3 g/cm 3,证实为凝析气藏.该段在声波测井曲线上无明显的高时差响应,从射孔井段上下砂层的电性曲线看,明显低于该段,因此,该气藏是否含有油环?笔者利用PVT 资料,结合测井、地震等多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判断.2 相态综合分析2.1 C 5+含量判别法由C 5+含量判断,下油组属带油环的凝析气藏.该方法的判别标准是C 5+含量(摩尔组成)<1.75%属无油环的凝析气藏;反之,大于 1.75%则属带油环的凝析气藏.温南1-1下油组气体C 5+含量为3.252%,故温南1-1下油组属带油环的凝析气藏.2.2 C 1/ C 5+比值判别法该方法的界限值为C 1/C 5+=52,小于52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大于52为无油环的凝析气藏.该方法根据102 个凝析气藏检验,符合率为86%.温南1-1下油组气体C 1/C 5+比值为21.81,故温南1-1下油组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 2.3 等级分类判别法(φ)该方法的要点是选择对确定油气藏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参数,如C 1/C 5+、(C 2+C 3+C 4)/C 5+;C 2/C 3和C 5+,再把每个参数按其值大小分为6个等级,分别用5、4、3、2、1、0表示,将样品各特征参数和秩数相加,得分类函数φ值.φ=∑R xi式中:R xi ——各参数的秩数.若φ>11,为具油环的凝析气藏;φ<9,则为无油环的凝析气藏;φ=9~11,则为2种类型的混合物.根据对102个油气藏的检验表明,符合率为91%.温南1-1下油组φ=14,所以,温南1-1下油组应属具油环的凝析气藏. 2.4 Z 因子判别法判别因子式为:Z 1=(0.88C 5++0.99C 1/C 5++0.97C 2/C 3+0.99F )/3.71 Z 2=(0.79C 5++0.98C 1/C 5++0.95C 2/C 3+0.99F )/3.71F=(C2+C3+C4)/C5+判别准则为:当Z1<17,Z2<17时,为带大油环的凝析气藏或油藏;当17<Z1<21,17<Z2<20.5时,为带小油环的凝析气藏;当Z1>21,Z2>20.5时,为无油环的凝析气藏.温南1-1下油组Z1=8.947,Z2=8.796,均小于17,故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2.5 测井、地震综合分析法从理论上讲,当声波通过某地层时,由于岩石孔隙中流体对高频成份的吸收影响使得声速(纵波)发生明显衰减,从而出现声速降低,表现在3条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出现声波时差急剧增大、密度、中子减小,即出现所谓的“挖掘效应”.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出现频率下降、反射波振幅增强,即形成所谓的“亮点”.这一现象在岩石孔隙被油或水充填饱和时不甚明显,而在岩石孔隙被气充填饱和时十分明显.因此,声速降低、频率下降、振幅增强常常成为判别气层的重要标志[1].同一构造带上已知的温8块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下油组是一典型的带油环的凝析气藏.气层段与油层段相比,层速度偏低,前者为3 508 m/s;后者为3 846 m/s,二者相差338 m/s.温南1-1井侏罗统三间房组下油组顶部一般在 2 464~ 2 474 m,10 m厚的地层层速度为3 703 m/s,而其下2 480~2 485 m 厚5 m的地层层速度为3 884 m/s,与温8块下油组油环的层速度相近,表现出油环的速度特征.再下面的2 520~2 540 m,为水层厚20 m,层速度为4 000 m/s.从速度特征看,2 462~2 540 m从上到下层速度呈现低—高—更高,声波时差呈现高—低—更低特征,类比温8块,推断为砂岩气顶与水层之间夹了一个厚5 m的砂岩油环.上述推断可以从三维地震反射剖面上得到验证(图2).温南1-1井及其周围1 844~1 866 ms之间,下油组顶面地震反射出现低频“亮点”,反射波波谷和波峰同相轴变粗,频率降低,振幅增强,显示气顶对地震波高频成分的吸收.由下油组顶面向下,这一现象明显减弱,单个同相轴逐渐分界为两个轴.综合相态、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主要指标均具有油环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温南1-1下油组在地下相态可能为具凝析气顶和油环的两相油气藏.参考文献[1] 刘震.储层地震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218-221.图2温南1-1断块典型剖面。

第六章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

第六章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

6 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多年来,泌阳凹陷作为“小而肥”的典型而广为人知,各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比较充分,但是随着油气成藏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田的勘探方向不断改变。

目前,在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寻找陡坡砂砾岩体形成的各类岩性油气藏成为该带的主要方向,与整个凹陷相比较,这一区带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并不成熟,油气分布规律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导该区带的勘探,所以,分析这一区带的油气成藏规律,是指导下一步陡坡带油气勘探的关键。

6.1 成藏条件6.1.1储层发育特征6.1.1.1.储层概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自西向东发现双河油田、赵凹—安棚油田和下二门油田。

双河油田、赵凹—安棚油田储层主要为核三段扇三角洲砂体,下二门油田储层主要为核二段侯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

双河油田储层为平氏扇三角洲砂体,纵向上基本包括了核三段所有砂组。

具有岩性粗、分选差、成熟度低、横向变化大、非均质强的特点。

靠近边界断裂的扇三角洲近源水下分支河道为块状砂砾和泥质的混杂堆积,泥岩隔层薄,储集性能差,含油情况不好。

扇体中部为远源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沉积,岩性主要为砾状砂岩,储集物性变化较大:孔隙度33.71~0.97%,平均18.34%,渗透率0.01~15.8×10-3μm2,平均0.9658×10-3μm2。

扇端砂岩厚度变薄,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物性较好,孔隙度15~20%,渗透率0.14~2.0×10-3μm2。

赵凹—安棚油田物源为平氏扇三角洲和栗园扇三角洲砂体,西北部赵凹地区储层主要为中深度层系的平氏扇三角洲砂体,岩性和物性与双河油田东部相似,南部安棚油田储层主要是栗园扇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在核三下亚段,垂向上,随着时代的更新(从大仓房组至核三上亚段),石英含量由41.00%增加到68.49%,岩屑含量由39.90%减少到13.24%,长石含量相对比较稳定(15%~20%)。

吐哈盆地温吉桑_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吐哈盆地温吉桑_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¹ 参加本项工作的还有陈荷立、邸世祥、王震亮、汤锡元、张金功等同志。

收稿日期:1996-09-24吐哈盆地温吉桑-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¹冯 乔1 张小莉1 袁明生2 王武和2 张世焕2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 710069) 2(吐哈油田,哈密 839001)提 要 本文从构造作用、热演化及流体压力孕育与油气运聚等成藏动力作用,探讨了温吉桑—丘东地区的成藏演化,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油气成藏体系。

第一成藏体系从早中侏罗世到老第三纪,尤以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为成藏活跃期;第二成藏体系从新第三纪到第四纪,其中上新世末至今为成藏活跃期。

油气聚集以第一成藏体系为主。

根据流体动力势场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的关系,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温西、温吉桑油田主要形成于以油为主的第一成藏体系,米登油田为一个油、气并重的油气藏,丘东气田主要形成于第二成藏体系。

关键词 流体势 成藏体系 油气聚集 温吉桑—丘东地区分类号 T E 12 P 618.130.2第一作者简介 冯 乔 男 33岁 讲师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1 地质概况温吉桑—丘东地区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鄯善弧形构造带的东翼,其北、北东紧邻丘东次凹和小草湖次凹,西为胜北次凹。

该地区主要由两条逆冲断层及其间所夹持的一些小型逆断层、反向逆断层和逆冲断块组成,整体呈北北东向延伸(图1)。

两条主逆冲断层分别称米登-丘东逆冲断层和温吉桑逆冲断层,倾向北西,呈北东东向波状弯曲延伸。

它们控制图1 台北凹陷构造格架及研究区位置图Fig .1 R egio nal t ect onic patter n o f the T aibei depr essio n and position of t he st udied area了该地区主要油气田的分布,在其上升盘形成了8个含油气构造,共构成23个油气藏。

该地区主要由第四系西域组(Q )、上新统葡萄沟组(N 2p )、中新统桃树园组(N 1t )、下第三系鄯善群(E sh )、下白垩统吐谷鲁群(K 1tg )、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 3q )、中统七克台组(J 2q )、三间房组(J 2s )、西山窑组(J 2x )及下侏罗统等地层层序组成,缺失上白垩统库木塔克组和上侏罗统喀拉扎组。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12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
3.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由于地下柔性物质受不均衡压力作用而向压力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变形而 形成的背斜圈闭,在国外有广泛的分布。地下柔性物质常见的有盐岩和泥质岩类,即常见 为盐丘和泥火山,其中以盐丘为主,与这种类型油气藏相伴生的还有其他类型的油气藏。 4.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古侵蚀面上常存在各种地形凸起,可以是结晶基岩,致密坚硬的沉积岩及生物礁块 等。在沉积过程中当新的沉积物堆积时,凸起上堆积较薄,而凸起的周围堆积较厚,因而 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厚度不同,负荷相差悬殊,因此产生差异压实作用,即凸起顶部 压实程度较小周围压实程度大,结果在凸起的上覆岩层中,形成背斜构造 (常称披盖构造)。 其特点是凸起上部背斜常反映下伏古地形凸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古地 形凸起的高度小,并向上递减直至消失,倾角也向上变小。这种构造往往聚集丰富的油气 而形成油气藏。
课本:正常、侧变式、顶生、自生自储自盖;
7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
不同的圈闭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 探井井位、井深的依据之一,而且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油气藏中油气的地质储量, 所以研究圈闭是非常重要的。 圈闭的最大容积 圈闭的最大容积是指某一圈闭内可以容纳流体的最大容量。决定于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孔隙度和圈闭的闭合高度以及闭合面积,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背斜圈闭为例,说明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 a溢出点: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直到不能再容纳时开始向外溢 出,此时圈闭中容纳的流体量达到其最大容积,
1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migration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

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

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

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

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

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气族群互相转化,因此,掌握油气藏的演化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桑吉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桑吉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对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对含油气系统的成藏静态要素一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层等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对成藏动态过程一油气生成和排出、油气运聚、圈闭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利用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流体包裹体等综合研究方法,将东营凹陷确定为两期成藏:古近纪东营期和新近纪馆陶末一明化镇时期,以晚期成藏为主。

通过全区精细油源对比,阐明了成熟烃源岩与油气聚集的成因关系,明确了该区沙四上、沙三段两套有效烃源岩及其相关的三种类型原油:将t凹陷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沙四上一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沙三一沙二段、沙三段,含油气系统,它们构成东营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划分为四个复合亚含油气系统。

根据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原则,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成藏系统。

研究认为,利津亚系统是东营凹陷油气最富集的亚系统,中央隆起带是油气聚集条件最好的成藏系统。

系统总结了东营凹陷5种成藏模式,分析了油气的宏观分布规律,指出中央隆起带型和陡坡带型成藏模式是凹陷内主要油气聚集形式。

[关键词]: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圈闭ABSTRTCTGeological,geochemical,geophysical data,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is paper,the research method of petroleum system,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ird series petroleum system in Dongying depression of Bohai Bay Basin in eastern china.The petroleum system of reservoir static elements of a hydrocarbon source rock,reservoir,cap layer,transport layer,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servoir,a dynamic process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formation of traps are studied.The main source rock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reservoir saturation pressure,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other methods,the Dongying depression is determined as:two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in Dongying period and Neogene Guantao last Minghuazhen period,the late accumulation.Through the fine oil source the contrast,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 and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mature hydrocarbon source,the District Sha Sha three section four,two sets of effectiv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three types of crude oil in Dongying sag can be divided into:two petroleum systems:a sand sand four four sand,two petroleum system,Sha Sha two section three one,sand three petroleum system,they constitute the composite petroleum system in Dongying depression.In order to sag as the cen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omposite petroleum sub system.According to oil and gas into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dividing the reservoir system,Dongying sag can be divided into 8 reservoir system.Research thinks,Lijin subsystem is the 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 in Dongying depression,central uplift belt is hidden system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into the best.Dongying depression is summarized 5 reservoir models,macro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are analyzed,pointed out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and slope belt type accumulation mode is the main oil gas accumulation forms in the sag.[Key Words]:oil and gas system;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rap目录第1章前言 (1)第1章成藏条件 (2)1.1储层发育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滨里海盆地Sagizski区块盐上层系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

滨里海盆地Sagizski区块盐上层系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

6 . 62
; 2.I l ・
统 外 ,储 层物性 较好 ,孔 隙度一般 为 l .%~4 .%, 63 29
平 均为1 .%~3 .‰ 渗透率一般 为1 . ~16 .mD, 79 46 43 647
30 5

27 8. 5
平 均为 l . ~62 1 43 6 .mD ( 2 图 4 图 至 、表 1 。 ) 2 3 层分析 盖
盐上组合具有很好的盖层条件 ,早三叠世一上新
世 各时期 发 育的 厚 层泥页岩 均具 有很 好的封 闭能力而
使下伏储 层中的油气能够得以有效封盖和保存。各油
气 区的盖 层岩性 均为 页岩 ,但分 布 层位具 有一 定的差 异 。 已钻遇 的情 况看 , 从 盐上 白垩 系 、 罗系和 三叠 系 侏 大多为砂 泥岩 互层 。 中下 白垩统 上部 、 其 中侏 罗统 上部 及 上三 叠统 及 中三 叠统上部 有较 厚泥 岩发 育 ,单 层常
孔 隙度( ) %
1 .~2 . 12 39 l . ~3 . 20 20 2 . ~3 . 6 1 17 1 . ~3 . 82 63
渗透率 ( ) mm
00 ~2 . .3 1 2 3. 0 0~7 00 0 . 4 . ~5 0 6 1 5
T su u ak d k
T su u ak d kW Sr u k ayk ma Kad s n r ay Dua lt
超 过 4 m ,为很好 的局部 盖 层 。 0
ll i t 中国石油勘探 21 年第2 5 02 期 8
2. 4油气 运 移条件 分析 根 据研 究 , 区块盐 底 埋深呈 西北 低、东南 高的趋 S 势 , 下古生 界生成 的油 气逐 步 向高处 运移 , 对 处于 盐 相

吐_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吐_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18卷 第3期O IL&GAS GEOLOG Y1997年9月 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冯 乔(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可划分为2个旋回和4个阶段。

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以渗透水文地质作用为主,流体交替积极,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

温吉桑地区的断裂带附近地层水遭到了渗透水的改造,而远离断裂带的地层水封闭较好。

根据U VZ法计算的三间房组的低气势区与已知油气田吻合较好。

关键词 水文地质旋回 U VZ法 油气聚集 吐哈盆地作者简介 冯乔 男 34岁 讲师(硕士) 盆地综合研究与油气地质温吉桑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的中部,是盆地内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形成侏罗系内部自生自储式的油气藏。

本文试图从现代水文地质的角度,探讨该地区油气的聚集与分布。

1 水文地质旋回1 1 旋回的划分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旋回是一个地区的沉降 沉积 剥蚀的全过程。

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开始接受水西沟群沉积以来,经历了燕山和喜山两次较为重要的构造运动,分别造成吐谷鲁群(K1tg)与下伏地层齐古组(J3q)和第四系(Q)与葡萄沟组(N2p)的区域性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并使得前者缺失喀拉扎组(J3k)和部分齐古组,后者使得葡萄沟组部分被削蚀。

这样,可将本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划分为两个旋回,即侏罗纪至白垩纪水文地质旋回和第三纪至第四纪水文地质旋回(表1)。

在整个水文地质旋回中,因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不同,水文地质作用有很大的差别。

当处于构造沉降和沉积作用时,地层中发生的主要是沉积水文地质作用,即沉积水与古渗透水或沉积水与沉积水的交替,这一阶段称为沉积水文地质作用阶段;当地壳隆升和剥蚀作用时,地层中主要发生的是渗透水文地质作用,即渗透水与沉积水或古渗透水的交替,这一阶段可称为渗透水文地质作用阶段。

每个阶段的水文地质作用对油气生、运、聚、保都有各自不同的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对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对含油气系统的成藏静态要素一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层等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对成藏动态过程一油气生成和排出、油气运聚、圈闭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利用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流体包裹体等综合研究方法,将东营凹陷确定为两期成藏:古近纪东营期和新近纪馆陶末一明化镇时期,以晚期成藏为主。

通过全区精细油源对比,阐明了成熟烃源岩与油气聚集的成因关系,明确了该区沙四上、沙三段两套有效烃源岩及其相关的三种类型原油:将t凹陷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沙四上一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沙三一沙二段、沙三段,含油气系统,它们构成东营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划分为四个复合亚含油气系统。

根据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原则,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成藏系统。

研究认为,利津亚系统是东营凹陷油气最富集的亚系统,中央隆起带是油气聚集条件最好的成藏系统。

系统总结了东营凹陷5种成藏模式,分析了油气的宏观分布规律,指出中央隆起带型和陡坡带型成藏模式是凹陷内主要油气聚集形式。

[关键词]: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圈闭ABSTRTCTGeological,geochemical,geophysical data,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is paper,the research method of petroleum system,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ird series petroleum system in Dongying depression of Bohai Bay Basin in eastern china.The petroleum system of reservoir static elements of a hydrocarbon source rock,reservoir,cap layer,transport layer,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servoir,a dynamic process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formation of traps are studied.The main source rock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reservoir saturation pressure,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other methods,the Dongying depression is determined as:two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in Dongying period and Neogene Guantao last Minghuazhen period,the late accumulation.Through the fine oil source the contrast,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 and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mature hydrocarbon source,the District Sha Sha three section four,two sets of effectiv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three types of crude oil in Dongying sag can be divided into:two petroleum systems:a sand sand four four sand,two petroleum system,Sha Sha two section three one,sand three petroleum system,they constitute the composite petroleum system in Dongying depression.In order to sag as the cen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omposite petroleum sub system.According to oil and gas into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dividing the reservoir system,Dongying sag can be divided into 8 reservoir system.Research thinks,Lijin subsystem is the 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 in Dongying depression,central uplift belt is hidden system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into the best.Dongying depression is summarized 5 reservoir models,macro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are analyzed,pointed out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and slope belt type accumulation mode is the main oil gas accumulation forms in the sag.[Key Words]:oil and gas system;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rap目录第1章前言 (1)第1章成藏条件 (2)1.1储层发育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巨厚成熟的烃源岩 (4)1.1.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油气成藏的输导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渗透层(骨架砂体)输导体系 (4)1.2.2断裂输导体系 (6)1.2.3不整合输导体系 (7)1.2.4局部盖层裂缝型扩散输导体系 (8)第2章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 (11)2.1油气藏类型 (11)2.1.1构造油气藏 (11)2.1.2岩性油气藏 (11)2.2油气分布规律 (13)2.3油气成藏模式 (15)第3章桑吉油田分布规律 (18)3.1削截不整合成藏条件分析 (18)3.2不整合油气藏特征和规律 (21)致谢 (23)参考文献 (24)第1章前言塔河油田于1996年部署的沙46井在奥陶系钻遇高产油气后,经历了早期的潜山高点钻探、非构造圈闭钻探、岩溶储集体钻探、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多层系立体勘探等多个勘探阶段,成为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复式油气田。

经过10余年的勘探和开发研究,累计在13个层系发现工业油气藏(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桑塔木组、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下石炭统卡拉沙依组、中三叠统阿克库勒组、上三叠统哈拉哈塘组、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

主力产层奥陶系是一个以岩溶储集体为主的大型古生界不整合圈闭,具有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3大主力油气产层。

塔河油田油气品质类型多样,有中质油、稠油、凝析油、气等,油气品质类型变化复杂,同一口井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原油品质都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综合研究认为,塔河复式油田经历了至少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喜山晚期3期成藏,运移和成藏格局十分复杂。

前期的成藏地质研究认为,塔河油田位于长期发育的阿克库勒凸起上,长期面向满加尔坳陷,是寒武系盆地相烃源岩供烃有利指向区。

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古斜坡和多期构造运动、多期次油气运移充注、良好的顶封、侧封条件和多期调整运移是形成塔河大型复式油气田的有利成藏条件。

这些认识对塔河油田勘探评价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就成藏研究来说,这些认识仍然是宏观层面的。

在成藏研究方面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影响到对塔河油田成藏模式及演化过程的合理建立。

第1章成藏条件塔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了缺失侏罗系和大面积缺失震旦系外,从寒武系至新近系均有分布。

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下奥陶统以白云岩为主;中上奥陶统在塔中Ⅰ号断裂南北两侧岩性存在显著差异,断裂以南发育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以北则发育盆地相的砂泥岩建造。

志留系、泥盆系主要为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

石炭系为开阔台地相与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互层,自上而下可分为小海子组、卡拉沙依组及巴楚组。

二叠系至新近系为陆相盆地沉积阶段。

二叠系平面分布具有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征,上部为棕褐色泥岩夹薄层灰色粉细砂岩;中部为火山岩层,岩性由玄武岩、凝灰岩组成,隆起西部火山岩尤其发育;下部为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细砂岩。

中新生界在塔中地区厚近3000m,总体上为泛滥平原、冲积平原相的陆源碎屑岩沉积,缺失侏罗系。

塔中地区虽然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但许多层系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剥蚀,地层之间表现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这些不整合是构造运动的产物,反映了塔中隆起演化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的特点。

1.1烃源岩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塔中4油田的油气来自于满加尔坳陷下古生界烃源岩和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

塔参(Tc)1井完钻井深7200m,揭示了塔中地区沉积地层中寒武系—下奥陶统厚近3000m。

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纪地温梯度为 3.2~3.3℃/(100m),志留—泥盆纪地温梯度为3℃/(100m),二叠纪火山活动十分活跃,地温梯度高达3.5℃/(100m)。

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奥陶纪末期就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晚海西期(二叠纪)有机质成熟度约为2%,目前有机质成熟度已大于2%,主要是一套气源岩。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二叠纪晚期进入生油门限,在中生代仍处于低成熟阶段,自白垩纪以来,塔中一直处于持续沉降阶段,使其现今仍处于生油高峰期;下奥陶统二叠纪中期进入生油窗,现今已达到生油晚期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