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共29页文档
脑血管疾病PPT课件合集 教学课件

3/27/2021
病因&发病机制
1.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 50% ②动静脉畸形: 15%,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 大脑中动脉区常见 ③脑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13%,高血压\动脉粥样硬 化所致 ④Moyamoya病: 占儿童SAH的20% ⑤其他: 霉菌性动脉瘤\颅内肿瘤\垂体卒中 \脑血管炎\血 液病&凝血障碍疾病 \颅内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⑥原因不明占10%
3/27/2021
六、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27/202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性格、种族、遗传等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和脑卒中史、
•
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
避孕药、肥胖、不适当的生活方式等
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规律体力活动,戒烟、 控制饮酒、 保持正常体重、 用含水果和蔬菜的低脂饮食
(6)其他
(7)原因未明 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Ⅳ.脑血管性痴呆 Ⅴ.高血压脑病 Ⅵ.颅内动脉瘤 Ⅶ.颅内血管畸形 Ⅷ .脑动脉炎 Ⅸ .其他动脉疾病 Ⅹ .颅内静脉病、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Ⅺ 颅外段动静脉疾病
3/27/2021
四、脑的血液循环—1.脑的血液供应
颈内动脉系统
(前循环)
供应眼部和大脑
病理&病理生理
1. 病理
出血后,红细胞沉积在脑底、脑池、脑沟 (鞍上池\桥小脑角池\环池\小脑延髓池\终池)
大量出血可见薄层血凝块覆盖大脑表面,导致急 性颅内压增高,刺激脑膜引起无菌性脑膜炎
3/27/2021
病理&病理生理
2. 病理生理
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氧合血红 \5-H \血栓烷A2(TXA2)\组织胺),发生弥漫性血
【医学课件】脑血管病

前交通动脉 an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
后交通动脉 pos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脉络膜前动脉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主要供应: 眼及以下组织 额叶 frontal lobe 顶叶 parietal lobe 颞叶 temporal lobe 基底节 basal ganglion
二 预防合并症
1 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
2 膀胱功能障碍与感染
3 DVT的防治
4 卒中后抑郁
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针对健康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 ,减少或消除可干预危险因素,预防卒中发生
二级预防:针对卒中人群,积极干预危险因素 ,预防卒中再发生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
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他汀调脂、抗炎、稳定斑块 高血压治疗 治疗糖尿病 房颤:抗凝治疗 脑动脉狭窄:抗血小板/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等血
小脑上动脉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主要供应: 枕叶 occipital lobe 脑干 brain stem 小脑 cerebellum
正常脑的动脉系统
大脑中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脑血循环的特点
侧支循环丰富 解剖变异多 血管结构特殊性 血流自动调节
侧支循环丰富
1)双侧前循环之间的侧支循环:前交通动脉
2)前后循环之间的侧支循环:后交通动脉
3)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间的侧支循环: ① 颈内动脉的眼动脉末梢分支和颈外动脉的颌面动脉间 ② 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与大脑前、后动脉的软脑膜动脉间 ③ 颈内动脉的垂体动脉与颈外动脉的脑膜动脉间的吻合
脑梗塞的患病趋势与流行病学调查

脑梗塞的患病趋势与流行病学调查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常因脑动脉阻塞导致脑区缺血缺氧而发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塞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的分析,探讨脑梗塞的患病趋势以及可能的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脑梗塞的患病趋势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脑梗塞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5百万人患上脑梗塞,是导致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脑梗塞已经成为人口健康的重大问题。
二、脑梗塞的流行病学调查1. 年龄和性别的关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塞的患病率逐渐增高。
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脑梗塞的风险显著升高。
此外,男性在脑梗塞中的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由于寿命更长,在总体上患病人数相对较多。
2.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研究发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都会增加患脑梗塞的可能性。
3. 慢性病和疾病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是导致脑梗塞的主要风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这些慢性病与脑梗塞的关联性较高,控制好这些疾病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三、预防与治疗策略在了解脑梗塞的患病趋势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来降低患者的风险和改善患者的病情。
1.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能够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特别是在中年以及存在慢性病风险的人群中,更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患者,积极控制病情,定期检测相关指标,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3. 教育与宣传加强对脑梗塞的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脑梗塞风险的认识,促使大家关注自身健康,了解预防措施,及早发现病情。
脑小血管病PPT【30页】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表现:临床腔隙综合征是腔梗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会 导致认知障碍及痴呆的发生,病灶多位于丘脑或多发性腔梗 。
CAA导致的症状性脑叶出血。 研究发现,所谓的静息性腔梗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脑白质损害与卒中、认知及情感障碍、痴呆、步态及小便困
难等疾病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脑白质损害不会导致各 认知领域的全面损害,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 精神运动性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其机制 可能与额叶皮层下联络纤维受损有关。 CMB以及VRS也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认知障碍随小血管病的进展而逐步加重。
局限在脑叶的微出血与CAA相关。
4、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
PVS)
也称how-Robin腔(VRS),是神经系统内的 正常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免疫功能
VRS与软脑膜下腔接续,但与蛛网膜下腔不直接相 通。VRS充满组织间液,而不是脑脊液
MRI能够显示这一结构,研究发现VRS的增多和扩 大与多种神经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表现可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它们虽然不 是CSVD唯一特有表现,但高度提示CSVD。
腔隙性脑 梗死
脑白质病 变
微出血 扩大的血
脑小血管病的病理
血管的病理改变:
小动脉硬化:微粥样硬化斑、玻璃样变性、纤维素 样坏死、微动脉瘤、节段性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常 见。同时可见脑深部白质出血、微血管迂曲、毛细 血管密度减少等。
流行病学显示: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卒中的42.5%;小动 脉闭塞型脑梗占17.2%;白质病变及微出血非常多见。
规范化的诊断标准缺乏
脑小血管病(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脑血管病 ppt课件

ppt课件
34
TIA: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表现。
特征性症状:
神经科急症手术指征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35脑室内脉络丛动脉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小量脑室出血多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血性csf无意识障碍局灶神经体征酷似sah可完全恢复预后好大量脑室出血起病急骤迅速陷入昏迷频繁呕吐四肢弛缓性瘫去脑强直发作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浮动病情危笃迅速死亡ct检查可以确诊诊断鉴别诊断其他类型脑血管病诊断鉴别诊断鉴别诊断线索ct检查病史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加强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控制高血压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和调整头位床头高度过高抬高床头约30度45度正常床头放下过低头位放低持续过低升压药20甘露醇250m1静脉滴注30min每日24甘油果糖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2040mg静脉注射每812小时白蛋白1020g静脉滴注每日1次感染应激性溃疡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脑耗盐综合征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1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体征意识水平下降等壳核出血30ml2小脑半球血肿量10ml或蚓部6ml脑干受压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3重症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4脑叶出血特别是avm所致占位效应明显者1高龄而有心脏或其他内脏疾患2血压过高生命体征很不稳定3血液病出血倾向4出血破入脑室系统5出血部位位于内囊深处丘脑脑干止血药物的应用非常规使用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科不常规使用止血药物对于全身其它部位的出血特别是合并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对于应用溶栓药物相关的脑出血必须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外伤性sah多伴发于颅脑外伤继发性sah脑实质出血破入占sah的5080前循环多见8090先天性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