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小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防治
橘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橘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作者:孙洪波谢宜芝来源:《果农之友》2024年第07期摘要:橘小实蝇属柑橘小实蝇属双翅目,实蝇科,寡毛实蝇亚科。
在果园中,大多数的橘小实蝇在活动时都在上午的10时之前或者是下午的16时左右。
而对于橘小实蝇来说,最适合的取食、产卵、交配时间是12:00—16:00,尤其是在黄昏时,最适合进行交配活动。
橘小实蝇迁移能力极强,该群体的越冬过程并没有严格的规律,这种害虫一般是在柑橘果实进入着色期之后才开始进入到果园中,随机的选择成熟优质的果实进行产卵,非常容易造成果实掉落和果实腐烂。
通过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加强植物检疫能有效防治橘小实蝇的发生。
关键词:橘小实蝇;形态特征;防治技术永州市地处桂北-湘南-赣南柑橘优势产业带,柑橘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22年底种植规模超过125万亩,在近年的柑橘产业发展中,规模化、精准化生产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也成为永州市农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1]。
但是近几年以来橘小实蝇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高发趋势,在当地大部分的果园中橘小实蝇的危害程度较高,对种植者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1]。
橘小实蝇是是一种主要危害柑橘、梨等水果的最主要的害虫[2]。
一般是在柑橘果实进入着色期之后才开始进入果园,随机选择成熟、优质的果实进行产卵,并且成熟时间越久的果实上橘小实蝇产卵的数量越多,这种害虫一般会将卵产在柑橘皮的下面,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卵孵化成为幼虫向果实的内部侵害,非常容易造成果实掉落和腐烂[3]。
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橘小实蝇在柑橘果园中的发生特点,从而针对性地提出防治的依据,随机将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柑橘基地的橘小实蝇作为调研对象,对这些害虫进行系统的监测和防治。
1 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1.1 形态特征橘小实蝇成虫的体长都在6~9毫米,翅膀整体呈透明色,翅脉黄褐色,并且在翅膀的表面有三角形的黑黄色的翅痣。
胸部和背部的整体颜色呈黑色,并且有明显的“U”形黄色斑纹。
虫害防治柑橘实蝇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虫害防治柑橘实蝇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桔小实蝇各形态发育特性:卵
↑一般情况卵在夏季1天,春秋季2天,冬季3-6天就可以孵化成幼虫。
主要产于果皮和果肉内
2桔小实蝇各形态发育特性:幼虫
↑幼虫分3个龄期,刚孵化的幼虫乳白色,在果实内取食,逐渐向果肉深层扩展,直到果实腐烂。
从幼虫到蛹平均需要16天。
当温度高于33°时,幼虫大量死亡
3桔小实蝇各形态发育特性:蛹
↑幼虫成熟后需要跳入沙土内化蛹,大概历经平均11天就羽化成成虫,低于15°或高于33°都不利于蛹的生存。
土壤干燥或湿度大于85%也不利于蛹的生存。
4桔小实蝇各形态发育特性:成虫
↑雌虫以产卵管刺伤寄主果实吸取分泌出的蜜露。
28°一下,大概羽化7-12天就可以交尾
二. 桔小实蝇危害症状有虫卵/果皮腐烂/果肉腐烂
三:桔小实蝇田间防治方法防治桔小实蝇危害,没有一招就搞定的,应该从综合性防控,主要的方法如下:1诱杀雄虫。
6-10月份是桔小实蝇的高峰期,一亩地果园悬挂引诱剂10个左右,离地面1.5m 左右,挂在枝叶繁茂的枝条上,不要裸露在阳光下,大概20-30天换一次性引诱剂
2诱杀雌虫。
利用黄熟石榴或蛋白类,酵母类,糖蜜类拌上溴氰菊酯药液装入诱笼,每10天更换一次诱饵
3用黄色粘板诱杀成虫。
应在发生高峰期,特别是果实专色成熟期,特别引诱桔小实蝇,这个时候应该双管齐下。
4药剂捕杀。
特别在果实采收期前1个月左右,应该使用2.5%溴氰菊酯1500倍进行喷雾,7到10天一次。
5已危害果实回收及统一用石灰深埋销毁,防止幼虫化蛹。
桔小实蝇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又称东方果实蝇、黄苍蝇、果蛆,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性害虫,危害柑桔类、石榴、杨梅、桃、枇杷、香蕉等250余种水果、蔬菜及其他植物。
幼虫蛀食果实,致使果实腐烂脱落,被称之为水果的“头号杀手”。
雌成虫在瓤瓣与果皮之间产卵,孵化后幼虫在果实内取食、发育。
幼虫老熟后直接落地或随被害果落地后钻入表土化蛹。
桔小实蝇南方各省(区、市)1年3-8代。
无冬季地区以成虫越冬,冬季地区以蛹越冬。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防止疫区苗木、梢头、粗枝、果实等调运到种植区。
(2)清洁田园。
及时摘除被害果、收拾落果,用塑料袋包好在太阳下暴晒,或深埋80厘米以下,或用水浸泡8天以上。
(3)秋冬耕园松土,使落地老熟幼虫不能正常化蛹、羽化。
(4)引诱剂诱杀。
用“蛀果虫”专用性引诱剂吸引几百米外的雄成虫。
可用甲基丁香酚等引诱剂与敌敌畏等有熏蒸作用的杀虫剂混合装在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做成的诱瓶中,自制诱芯可用纤维板。
诱瓶挂在1.5米高左右并能遮荫的树枝上,要避免日晒。
每亩挂3-5个。
诱芯一端加入1-1.5毫升的引诱剂,另一端加入1毫升的杀虫剂。
虫害高峰期每7-10天、低峰期每15-20天添加一次引诱剂和杀虫剂。
桔小实蝇迁飞性强,所以应大面积对其开展诱杀。
果食成熟期在果园的外围多挂诱瓶以诱杀园外飞来的小实蝇。
另外诱杀剂中加入香茅油或甜橙香精油还能诱杀一定的雌虫。
(5)果实套袋。
应在果实2-3厘米大、未受病虫危害前进行套袋。
套袋前彻底打一次防病防虫的农药,打药后应在5天内套完,如套不完或遇雨应补打。
(6)化学防治。
当田间诱虫量较大时,用阿维菌素、乐斯本、农地乐等农药进行树冠喷药;将48%乐斯本(新农宝、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在土面泼浇。
每隔2个月1次,杀灭脱果入土的幼虫和出土的成虫。
(7)应用昆虫不育技术。
大量人工饲养桔小实蝇,经过辐射处理后,连续释放不育雄虫,与野生雌虫交配产生不育后代,将桔小实蝇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甚至将其彻底根除。
橘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控

橘小实蝇属双翅目实蝇科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等特点,主要为害李、桃、梨、柑橘、番石榴、柿子、西瓜、甜瓜等20多种果树、瓜类,目前已成为果树、瓜类生产上为害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
一、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橘小实蝇以雌虫将卵产于果皮下,卵孵化后幼虫啃食果肉,造成果实腐烂或未熟先黄脱落,严重影响果实的经济价值。
橘小实蝇在福建省永泰县一年发生6~8代,田间世代重叠,多集中发生在两个时期:一是4月底成虫开始大量出现,6—8月出现持续高峰,主要为害李果;其次是10—11月出现小高峰,主要为害柑橘和柿子。
12月以后,随着气温降低,发生逐渐减少。
成虫在适宜的环境下种群增殖速度很快,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增殖高峰。
二、防控措施1.性诱剂诱杀。
在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地区,利用废弃矿泉水瓶、可乐瓶等容器,内置蘸湿诱蝇醚(甲基丁香酚)的棉球诱芯,制成诱捕器,在诱捕器中加适量肥皂水。
每亩悬挂4个,每个月换1次诱芯,可明显减少害虫的发生量。
2.物理粘杀。
在果园中悬挂果实蝇黏胶板、仿生诱虫球、捕虫笼,每亩悬挂15~20片(粒);或用实蝇黏胶剂喷在废弃矿泉水瓶等容器外面,然后将瓶子悬挂在果园,每亩挂15~20个,可有效粘杀成虫。
3.饵剂诱杀。
果实转色前,在果园中涂抹“聪绿”果实蝇饵剂,每亩涂抹40个点,每个点用量2毫升,涂在高1.5~2.0米内的树杈上即可。
每次用药持效期25~30天。
以后每月涂抹1次,直到采收。
4.食物诱饵诱杀。
在成虫羽化出土盛期尚未产卵时,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加30%红糖制成毒饵,喷洒树冠浓密荫蔽处。
每隔5天喷1次,连续喷7~8次,可诱杀大量未产卵的成虫。
5.清除虫果。
及时捡拾落果、橘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控编辑/刘本福172273877@q q.c o m现代种养DOI:10.19433/ki.1006-9119.2019.15.0142019/15现 代 种 养烂果,并在果实转熟期间,定期摘除虫果。
桔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An u r. c B l2 1 ,60 ) h i iS i u1 0 0I (4 Ag . .
桔 小 实蝇 的发 生 与 防 治 技 术
刘雪芳 黄红 宇 徐彩 虹
( 蕉岭县长潭农 业站 , 广东蕉 岭5 4 8 1 15)
摘 的防治方法 。 文献标 识码B 文章编号1 0 — 7 1( )0 — 0 0 2 7 0 7 3 21 0 0 4 1 0 2-
进行 一 次重 点 防治 。 一个 小 高峰 出现 后 的6~ 7 第 B是 控 制桔 小实 蝇在 番 石榴 等喜 食 寄主 中扩 散蔓 延 , 低8 9 压 、月
将 要出现 的发 生高峰的关键 防治时间 。
5 防 治措 施
5 1 农 业 防 治 措 施 .
幼虫 和成虫 的发育 , 受气 温的影 响 , 蛹在 土中的发 育 , 主 则
同 时同地 各种 虫态 并存 。 年 中最 早 f 现 的小高 峰在 5 6 一 { J 、 月 , 大 的成 虫发生 高峰期是 8 9 1 成虫都 集 中在 午前羽 最 、 ̄ 。
化 , 在 8 羽 化 量 最 多 。 虫 活 动 盛 期 在 上 午 1 1 时 并 时 成 0 1
诱芯 上加2 敌敌畏 , 辟 h 1 滴 每5 充 次农药 , 半年换 1 次诱 芯。 5 . 田问放置诱饲 当专用诱瓶每周每瓶可诱到l 头以上 .2 2 O
个体将成为来 年发生危害 的虫源 。
521 挂 引诱瓶 于成虫 大发生期 , .. 在树冠 隐蔽 处挂桔小实 蝇 引诱 瓶 , 6 m 五 、 每6 7 六个 每 1d H ml 蝇 醚 引诱 剂 , 5 ̄2 诱 在
桔 小实 蝇各代 生活 史极 为交错 , 因此 , 其世 代不 整齐 ,
永安市桔小实蝇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永安市桔小实蝇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摘要介绍桔小实蝇在永安市柑桔类果园发生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为当地桔小实蝇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桔小实蝇;危害症状;发生特点;防控措施;福建永安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山地、丘陵多,占全市总面积的90.87%,是典型的山区。
常年种植柑桔类面积7 200 hm2,其中芦柑4 000 hm2、蜜桔2 200 hm2、脐橙1 000 hm2,年产量逾10万t,柑桔产业是该市农业主导产业,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近年来,桔小实蝇在永安市柑桔园普遍发生,损失率10%~20%,局部危害较重损失率高达30%以上,已成为柑橘类的重大害虫之一,严重危胁永安市柑橘类安全生产。
为了有效防控桔小实蝇蔓延危害,近年来市植保站根据福建省植保站的部署,监测桔小实蝇发生情况并组织实施《桔小实蝇综合防控技术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桔小实蝇主要危害症状桔小实蝇属双翅目实蝇科昆虫,该虫食性复杂,其寄主达250余种水果,在永安市主要为害柑桔、柿子、李子、番石榴等水果。
其危害症状是果实产卵处周围有油渍状变色斑。
随着时间的延长,幼虫(蛆)孵化后群集在果肉吸食果汁,被害果肉成糊状,但外表仍似好果,造成果实局部变黄,而后全果腐烂变臭,造成大量落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凝结着流胶,畸形下陷,果皮硬实,果味苦涩,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据观察,桔小实蝇产卵危害时间主要集中在果实转色期间[1-2]。
2 发生特点2.1 发生时间2004年在果园诱到桔小实蝇,但未发现危害。
2004年至今,市植保站对桔小实蝇实施监测。
根据永安市柑桔类种植分布情况,在小陶镇、洪田镇、西洋镇果园分别设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挂5个性诱器,监测时间从4月6日开始至11月30日止。
根据多年来对桔小实蝇的监测,该虫在当地有明显的越冬现象,但在果园成虫始见期一般在4月下旬,随着温度的变化成虫数量也发生变化,其中8—10月成虫达到高峰。
08桔小实蝇及其防治

桔小实蝇及其防治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分布与危害:桔小实蝇是国际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原产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已成为中国、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和夏威夷群岛一带的危险性果蔬害虫。
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福建、海南、云南、四川、台湾等省区。
该虫寄主范围广,能取食香蕉、柑橘、杨桃、番石榴、芒果、茄子、辣椒等46个科250多种水果和蔬菜。
桔小实蝇主要以幼虫取食为害作物,幼虫从卵中孵化后即在果实中取食为害。
桔小实蝇雌成虫将卵产在新鲜瓜、果表皮下,造成机械损伤,为其它病菌的入侵提供条件。
卵在果实内孵化,初孵化幼虫具有群集取食的习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渐渐收缩,体色也变为淡黄色。
随着龄期的增加幼虫的食量也逐渐增大,并向果肉深层扩展取食,在果肉组织内形成潜道,致使大多受害瓜果腐烂、脱落。
待到果实腐烂,老熟幼虫从果实内钻出,以弹跳方式在地面移动寻找适宜地点化蛹,有些未脱离果实的老熟幼虫也可在果实内部化蛹。
幼虫潜居果实危害的特性使得实蝇难以察觉,而随被害瓜果进行远距离传播,不仅使疫区的作物本身遭受严重破坏,造成落果或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而且当传入非疫区的国家或地区,若环境条件适宜,就有可能在新侵入区迅速蔓延和流行,对当地的果蔬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以致酿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都把它列为重要的检验检疫对象。
主要形态特征:成虫头黄色或黄褐色;雌虫一般比雄虫体长稍长;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4~16毫米,体色暗褐色。
额上有3对褐色侧纹和一个中央的褐色原斑,触角细长,第三节为第二节长的2倍,翅透明,前缘及臀室有褐色代纹,腹部椭圆,上下扁平。
中颜板具圆形黑色颜面斑l对,中胸背板大部黑色,缝后黄色侧纵条l对,伸达内后翅上鬃之后;肩胛、背侧胛完全黄色,小盾片除基部一黑色狭横带外,其余均为黄色;头、胸部鬃序为,侧额鬃为1:2,颊鬃、内项鬃、外顶鬃、中侧鬃、前翅上鬃、小盾前鬃及小盾鬃各1对,肩板鬃、背侧鬃、后翅上鬃各2对;翅前缘带褐色,伸达翅尖,较狭窄,其宽度不超过R2+3脉,臀条褐色,不达后缘;中胸背板具有2条黄色纵带;足大部黄色,后胫节通常为褐色至黑色,中足胫节具一红褐色端距;腹部黄色至黄褐色,第二背板前缘有一黑色狭带,未达到两侧,第三背板的前半部有一黑色宽横带,第三至第五背板中央有一黑色纵带,第一背板深褐色至黑色,有时第四和第五背板前缘偏一旁处有一黑色斑点,第五背板具腺斑1对;雄虫第三背板具栉毛;产卵管基节棕黄色,扁平可见,与第五背板长度等长,针突末端尖锐。
柑橘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

4.4化学防治秋季移栽、春季新梢生长时或发病初期,松土 后,选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50〇音液、25%吡 唑醚菌酯乳油2 00〇音液、4%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等进行土壤消毒,然后喷雾防治2 ~3次,7 ~10 d 喷一次,病区周围2 m 范围内的健康植株也需施药 预防。
参考文献:[文春艳,刘琼英.犍为茉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3(19:25.[2]罗明,孙道伦.四川犍为县举办首届茉莉花文化节J中国茶叶,2015(8):5.科並蚩农植物医生科曰思农ZHIWUYISHENG[3] 覃丽萍,黄思良.茉莉白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06,37(2):39-141.[4] 欧善生.茉莉花白绢病的发生及其防治[].中国植 物病理学会.2005年中南、西南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 菌物学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 ].中国植物病理学 会,2005:3.[黄芬.茉莉花白绢病的防治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08(9:44-45.[6]杨琼丽.茉莉花白绢病的防治J 云南农业科技, 2009(2)45.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014N20112)。
项目名 称:茉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与研究。
I *柑橘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王增盛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农技站,福建武平364302柑橘小实蝇,属双翅目实蝇科实蝇属,是一种 为害250多种果树、蔬菜类果实的毁灭性害虫。
武平 县已发现柑橘小实蝇在脐橙、柚子、芦柑、温州蜜 柑、番石榴、梨等果树上为害,近几年来有加重发生 的趋势,轻者损失10% ~20%,重者损失50%以上。
2014—2015年武平县部分果园采取深翻土壤、捡除 虫果、诱杀成虫、果实套袋、提前采收、化学防治等 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柑橘小实蝇的为害, 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为害特点成虫喜欢在成熟的果实、幼果、烂果较软的部 位产卵,产卵孔似针头状小点,刚产过卵的果实,表 皮有汁液流出,后凝结成一个突起的小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桔小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防治 【摘要】: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危害热带、亚热带水果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桔小实蝇的主要生物学、生态学特点、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 桔小实蝇别名柑桔小实蝇,隶属双翅目、实蝇科。是为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的重要害虫.该虫分布较广,原产东南亚,我国于1911年在台湾首次发现,1937年谢蕴贞报导大陆有该虫记录.被列为国家检疫对象,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湖南、台湾等省,目前,该虫已扩散到北美洲、大洋州和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该虫在我国华南地区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为害柑桔、甜橙、酸橙、柚、柠檬、杏、枇杷、柿、黑枣、葡萄、无花果、西瓜、辣椒、番茄、茄子等250余种栽培果蔬作物,已影响到水果、蔬菜产区的生产,成为制约该地区果蔬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 1、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7—8mm,全体深黑色和黄色相间。胸部共有鬃1I对,多为黄褐色,包括肩板鬃2对,背侧鬃2对,前翅鬃1对,后翅鬃2对,中侧板鬃1对,翅侧片鬃1对,小盾前鬃1对,小盾端鬃1对。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但黄色的“u”字形斑纹十分明显。腹部黄色。第l、2节背面各有1条黑色横带,从第3节开始中央有1条黑色的纵带直抵腹端,构成明显的“T”字形斑纹。雌虫产卵管发达。由3节组成。【1】 (2)卵。梭形,长约Imm,宽约0.Imm,乳白色,尾端较钝圆。【2】 (3)幼虫。蛆形,1龄幼虫体长1.2~1.3mm.2龄2.5-6.8mm。3龄7~1lmm。1龄幼虫体半透明,2龄、3龄为乳白色,3龄以后的老熟幼虫为橙黄色。体圆锥形,前端小而尖:口钩黑色,前气门具有9"10个指状突,肛门隆起明显突出,全部伸到侧区的下缘,形成长椭圆形的后端。【2】 (4)蛹。为围蛹,椭圆形,长约5mm,淡黄色。初化蛹呈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羽化时呈棕黄色。【3】 2.生物学特性 2.1成虫 桔小实蝇成虫全天均可羽化,但以上午08:00~10:00羽化最盛【4】.成虫羽化后,雌虫以产卵管刺伤寄主果实(或自然受伤果实)吸取分泌出的蜜露和一些植物分泌的花蜜。在田间,成虫多喜欢上午取食.而在室内,成虫则可整天取食.只要有光照,夜间也不停止取食,桔小实蝇羽化7~12 d便开始交尾【5】,每次交尾持续2~12 h.桔小实蝇雄虫在求偶过程中通过振动翅膀传递信息,包括声音信息和嗅觉信息,嗅觉信息的化合物质为雄虫直肠腺体分泌的苯丙烷衍生物【6】。雌虫则在日落黄昏前后四处飞舞并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虫,雌虫可多次交尾,仅交尾1次的雌虫可持续产卵达27 d之久,其产卵量及平均日产卵量均不及多次交尾者多,而且所产卵的孵化率有随产卵日数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交配过的雌虫更偏好于与同一雄虫交尾【5】 22℃及RH 80%的条件下,桔小实蝇的产卵前期为52~53 d,而在25~26℃下,其产卵前期缩短为9~12 d.桔小实蝇雌虫一般在白天产卵,但不喜欢在已有幼虫为害的果上产卵【7】.在同一水果上遇到同种雌虫时,会用推撞等身体攻击办法保护已产卵的位置。成虫产卵1~40粒或更多,雌虫平均产卵400-1 800粒【8】,日产卵量的分布受雌虫个体大小的影响。桔小实蝇成虫的寿命与食料和环境有关.成虫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能存活3 d,如仅提供水,则可存活5 d,成虫的扩散能力较强,雄虫能飞6.5—8km,并能横跨两岛之间(相距14.5 km)的海面。【9】 2.2卵 桔小实蝇产卵于果皮和果肉内,第1 d所产卵的孵化率最低为77.6%,第7 d为90.33%,第14 d为80.33%,第21 d为79.33%.卵孵化率在第10 d前后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卵的孵化率还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10】埋于寄主组织中的卵孵化率高、发育快,裸露或非湿润状态下的卵发育迟缓,孵化率低旧。【11】 2.3幼虫 桔小实蝇幼虫分3个龄期.在果实中取食时,由于果内水分多,幼虫腹末露于液面,便于通过气门吸取空气,受惊时潜入果液中,稍后回复原状.幼虫一般不会从一个寄主果实转移到另一个寄主果实,除非果实之间紧贴.1~2龄幼虫不会弹跳,第3龄老熟幼虫会从果中弹跳到土表,找适当地点化蛹,跳跃距离可达15~25 cm,高度可达10~15 cm,并可连续跳跃多次。【5】 2.4蛹 老熟幼虫弹跳或爬行到潮湿疏松的土表下2~3 cm,经1~2 d预蛹后化蛹.土壤的含水量影响化蛹的深度和蛹的存活率.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幼虫入土快,预蛹期短.在干沙土中,97.2%的幼虫化蛹深度为0~5.5mm;在湿沙土中,95.5%的幼虫化蛹深度为0—27.5mm【12】.干沙土中的蛹死亡率比湿沙土中的高50%.将老熟幼虫分别放在30、20、10、5和0cm深度的土壤里试验,成虫的羽化率分别为0、20%、65%、45%和30%,说明将被害果埋在30 cm以上深度的土壤中较为合适.【13】 3、发生危害规律 成虫每年发生3-5代,无严格的越冬过程,世代各种虫态并存,但在有明显的冬季地区以蛹越冬。在果实转色后,虫口数量急剧上升,果实受害严重。以成虫产卵于柑桔果实中,每雌产卵量200-400粒,孵化出的幼虫蛀食果瓤,常引起果实未熟先黄,内部腐烂,造成大量落果,影响树势和产量。寄主植物除柑桔外,还有桃、李、杧果、枇杷、无花果、荔枝、龙眼、木瓜、香蕉等多种果树。【14】 4主要防控技术 4.1检疫措施 从为害区调运柑类水果时,严格检查,减少或杜绝为害。 4.2人工防治 (1)人工摘除树上虫青果。柑桔小实蝇属全变态型,切断任一转化链都可降低下一代的繁殖系数。受害果园在落果期要及时清除落果,落果初期5~7d清除1次,盛期至末期每月清除1次:同时还要经常摘除树上虫青果。有虫果可用水浸(8d)、深埋(45cm以上)、焚烧(1h以上)、水烫(2min)等方法杀死果内幼虫。 (2)果实套袋。在幼果期果实尚未被虫为害时进行套袋,可有效防止成虫产卵而造成为害。既提高水果品质和商品价值,又能生产无公害水果。 4.3物理防治 主要使用性引诱剂杀雄虫。此方法简单实用。但需要时间较长。应用性引诱剂诱杀,经过连续较长时间的诱杀,能大大降低果园的虫口密度,且对环境安全,果实不易受污染,高效专一,不易产生抗药性。是目前较理想有效减少虫源的主要方法。具体做法是:将诱捕器悬挂于离地面约1.2m以上的树冠上,挂45-75个/hmz。诱捕器可利用废弃可乐瓶或矿泉水瓶自行制作。在瓶的中上部割开2个高lcm、宽2cm的小洞。取一瓶性诱剂,在其顶端系上涂有凡士林的棉线,瓶壁上戳数个小孔。在瓶盖上钻孔。将棉线穿过瓶盖打结,棉线约为瓶长的1/3—1/2,瓶底加水并滴几滴敌敌畏或马拉硫磷农药或放入洗衣粉液【15】),采用梅花式排列,选取有利风向,避免树叶直接遮蔽和阳光直射。第1次注入量4mL,以后每隔lO~15d注入2mL,这样就能利用性诱剂发生类似雌虫的气味诱杀雄虫,大大减少柑桔小实蝇的为害【3】 4.4化学防治 (1)土壤杀虫处理。重点应放在受害严重的果树树冠下的土表层。一般5~8月为柑桔小实蝇成虫的羽化高峰期,用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1 000倍液,喷洒果园地面,每7d喷1次,连续喷杀2-'-3次,杀灭人士化蛹的老熟幼虫和出土羽化的成虫。【16】 (2)树冠喷药处理。在5—11月成虫发生高峰期,用1%水解蛋白加90%敌百虫600倍液。或用900/6晶体敌自虫1 000倍液加3%红糖,或用敌敌畏800-1 000倍液对树冠和果园周围的杂草进行喷雾杀灭成虫。喷杀时间为上午10~11时或下午4"-6时。lOd喷1次,连喷3—4次,连续防治2q年.虫口可减少80%以上。【17】 4.3生物防治 目前采用性引诱剂诱捕桔小实蝇成虫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在诱捕器内设置毒饵,诱杀桔小实蝇成虫。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不污染环境。【18】 5,、展望 对于桔小实蝇的研究,需要加强其生态治理的综合性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如植物类引诱剂,有效自然天敌的繁殖利用,雄性不育剂和病原病毒的研究。低毒高效农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获得更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清源,林振基,刘金耀,等.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J].华东昆虫学报,1998,7(2):65—68. 【2】张彬 刘映红等 桔小实蝇研究进展 中固农学通报通报 第24卷第11期2008年11月 【3】吕艳君 柑桔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 《先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8期 【4】清源,林振基,刘金耀,等.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J].华东昆虫学报,1998,7(2):65—68. 【5】刘玉章.台湾东方果实蝇之研究[J].兴大昆虫学会会报,1981,16(1):9—26. 【6】林进添 曾玲 陆永跃等 桔小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进展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7(I):60~67,2004 【7】许益镌 曾玲 陆永既等.桔小实蝇对不同水果产卵的选择性.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1):25-26. 【8】刘玉章,黄莉欣.食物因子作用下之东方果实蝇族群统计学介量[J].中华昆虫,1990,10(3):279-299. 【9】梁帆,吴佳教,梁广勤.桔小实蝇飞行能力测定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259.260. 【10】蒋小龙,和万忠,肖枢,等.桔小实蝇在云南边境生物学研究及适生性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6):510-517. 【11】肖枢,蒋小龙,张朝良,等.瑞丽桔小实蝇、瓜实蝇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植物检疫,2001,15(6):332-336. 【12】袁盛勇,肖春,李正跃,等.桔小实蝇实验室饲养技术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4):577.580. 【13】和万忠,孙兵召,立翠菊,等。云南河口县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昆虫知识,2002,39(1):50—52. 【14】王明清.柑桔桔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册.湖北植保,200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