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读赏析——课标分析

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鲁祯荣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在引导学生聚焦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反复朗读,揣摩含义,体会作者激动、敬慕、鼓舞,到无限追思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在朗读中逐步领悟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标第二阶段(3-4年级)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授课中,引导学生背诵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延伸到课外积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读赏析——

教材分析

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鲁祯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课文通过两件事情追忆叶老:一件是15岁那年叶老为我精心修改作文,我为之深深感动;另一件是叶老请我到他家里作客,这次见面对我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似乎懂得了作家是怎么做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以此表现叶老具有海纳百川的学识和待人随和的品质,抒发自己对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追思。这篇课文很多地方是写修改文章的,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样命题呢?我深入钻研了课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叶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难以忘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初到他家时看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正是借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叶老的人品和作品。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读出、悟出三处景和两件事的巧妙联系是个难点,怎样将爬山虎的生机美与叶老的人格美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便是我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根据教学目标,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

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二)突出重点

课文明明写了两件事,为什么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我将这个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突破难点

课文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揣摩其含义。

(四)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部分内容后,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学生通过文中的两件事先了解叶老的人品和作品。当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读赏析——学情分析

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鲁祯荣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缺少对叶圣陶和肖复兴认识了解,课上便借助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加深对他们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但是很难从叶老修改作文与“邀”我做客上真正体会叶圣陶的人品,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向课外拓展延伸,先是出示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原稿,直观感受到叶老修改作文的一丝不苟,接着出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中叶老和肖复兴的谈话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感悟,切身体会到叶老的人品。当提到借景抒情时,有些同学开始很难接受,所以我先拿出一处景物描写进行引导,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含义。等学生掌握这一方法了,再自学其它两处,并借助练习巩固借景抒情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充分掌握,能学以致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读赏析——教学设计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鲁祯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并能迁移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叶圣陶先生堪称楷模的作品和人品,明白作者为何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二、教学重点: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对比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师:肖复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师:是什么样的偶遇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检查预习,出示预习提示:

(1)找出《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3、学生汇报,完成预习单。预设:学生分别从作者、主要内容、文章类型说出不同点,相同点是题目都和爬山虎有关。小结:两篇课文题目很相似,但从文章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是属

于不同类型的文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课文来导入,由《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内容是写事,而题目是写景切入正文,并引出“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景物描写,初步感受

1、过渡:这篇课文明明是写事的文章,为什么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文中有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吗?指课前预习要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指名读一读。

2、这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层层深入的过程。初读三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学生还不能领悟到它的用处,因此,只能先从简单地读和修辞方法上入手,为下文先埋下伏笔。】

三、就事看景,深入体会过渡:这几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和文中两件事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1、第一件事:修改作文

(1)出示修改原稿,学生先说自己看到的,再从文中找出肖复兴看到什么?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重点体会“密密麻麻”“到处”两词,感受叶老一丝不苟的文品。

小结:对呀我们都没见过叶老先生,却从这密密麻麻的小字中感受到了他一丝不苟的文品。【设计意图: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到处”两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2)指名读这段话。

(3)出示作者感受,师引读:难怪作者会这样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如春风拂面。”

(4)当我回到家,仔细看了几遍叶老的修改,又发现了?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补充填空:修改作文应该做到用字(),句子()、()。

引出叶老的话,课件出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师:叶老认为读文章一个字都不能放过,每句话都要认真领悟含义,因此对肖复兴要发表的作文,他也用这个要求一字一词地批改。

(5)品读评语师:修改完后,作文后面还有一则评语呢。指名读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说出理由。师: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温暖。

再次引读: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师:对一位15岁少年的一篇参赛作文是如此费心竭力,可见他一丝不苟的文品,因此他的一生有着辉煌的成就。(出示叶圣陶资料,学生自读)

师:当时,他68岁的高龄了,白天,他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他拿起作文,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批改。师:所以,我,你,在座的每一个同学,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指生读)小结:刚才,我们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借助人物生平资料,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2、第二件事:邀请做客过渡:一次修改作文,让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交谈又给肖复兴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1)学生默读,划出感受并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