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
本文对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及实证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模型一、概述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管理层还可以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
学界把这种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并使其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称为真实盈余管理。
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实证研究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是盈余管理)。
而应计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 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 模型。
(一)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和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1.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为被管理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
换句话说,该模型假设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其表达式为: t t t TA TA ξ+=-1或t t t t TA TA TA DA ∆=-=-1其中,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 DA =第t 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

研 究 概 述
(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一
H ay wa ln ( 9 e l & he 1 9)和 S hp e 9 c ip r
( 8 1 9)认 为 披 露 盈 余 管 理 主 要 是 指 通 过 9
Gr h m e l 2 0 通 过研 究指 a ta ( 0 5) a
出 ,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行 为 当 中 最 主 要 的 原 在 因 集 中 在 三 个 动机 :满 足 和 达 到 上 一 年 的
公认会计准则中利用会计准则来控制盈余 , 而真实盈余管理包括改变 以后商业活动 的
时 间 和 规模 来达 到 控 制 盈 余 的 目的 。 这 样
盈利 目标 ;满足 和达到分析 家的预测 ;避
相 对 集 中 ,而 对 真 实盈 余 管 理 的研 究
还 未 起 步 , 本 文 旨在 对 真 实盈 余 管 理
程 度 的 估 计 方 法 和 相 应 的 经 验 证 据 进 行 探 讨 , 以 期 对 这 一 领 域 的研 究提 供
一
少单位产品成本。企业所生产产 品的成本
由 企 业 在 生 产 该 产 品过 程 中 发生 的各 项 生 产 耗 费 构 成 。 在 这 些 生 产 耗 费 中 ,有 一些
费 用属于固定费用 ,当产量在一定范 围内 变动时 ,固定费用总额不 变。因此 ,当产
关 键 词 :真 实 盈 余 管理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程 度 计 量 模 型 经 验 证 据
量 增加时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会 下降 ,管
理者 为了增 加盈 利而增加产量 ,从而来降 低单位产 品成本 。因为减少的单位 固定成
定 的借 鉴 意 义
在我 国,盈余 管理 的研究一般集 中在 披露盈余 管理 领域 ,而真实盈余管理 的研 究还很少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 国外 以研究 真实盈余管理计量 模型进行分析 ,并对其 思路进行探讨 ,这对我 国真实盈余管理 的
盈余管理动机研究:—个文献综述?

、
盈余 管理 的动机
H a . he 1 9 认为: e l W ln( 9) ya 9 盈余管理发生在企业管理 当局运用职 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 告时。 旨在误 导利 益相关者 对公 司业 绩表现的理解或者 影响以会计报告盈余 为基础 的 签约 的结果。 要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证明的确发生 了盈 余管理是一件 困难 的 事情 。然而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以明确 哪些企业 更容易 却可 发生盈 余管理以及通过 哪些 途径进行 了盈余 管理 。 1、资 本市 场 动机 ( IO 1) P 动机 I0 P 动机具体可分为两个 目的: 迎合监管层对I 0 P 会计 业绩条件的 要 求; 在市盈率 管制条件下, 通过盈余管理获得较为理想的发行收入 。 徐 浩萍 等 ( 0 9) 2 0 通过检验发行 前样本公司的可操纵 应计利润和发 行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变化, 发现发行前一 年I O P 公司没有显著 为正 的可操纵 应计利润. 发行后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相对发行前没有反转。 这
理 论
庞鲁 生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四川 成都 6 13 110
【 摘 要】有关盈余管理的研 究可以追溯至2世 纪8年代, n n 由于其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 日 益彰显的影响. 使其成为 目 前会计领域研 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 时 动机 资本市场
盈余管理动机的回顾和评述, 出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启示, 给 未来研究的方向。 I 关键词】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 当下会计 理论界的热点 问题。已有的文献 主要关注 以下几个方面: 什么是盈余管理, 么管理层要管理盈余。 为什 他们是如何 做到 的 ( 哪些手段和途径 ) 盈余管理的程度。 因素等 。有关动机 。 制约 研究 的成 果可能是最为丰硕的, 因为关注动机有助于研究者完整地 了 解盈 余管理行为。 因此本文通 过对有关盈余管理定义和 动机的文献 进 行回顾与梳理, 以期从现 有研 究不足 中的给 出未来 的研究空 间。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摘要】盈余管理作为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重要话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研究方法的描述多是多种多样的。
现阶段,盈余管理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本文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盈余管理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再此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利润;动机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般可以从“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两个角度来理解。
Scott、Schipper和Healy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目前学术界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WilliamK.Scott(2000)是最早给盈余管理下定义的。
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行为。
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将盈余管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之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
Scott从经济收益观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
在此观点下,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令管理者满意的财务成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满意与否的重要依据;而Schipper(1989)则认为,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信息观认为,盈利是许多决策和判断的重要信号,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便在于其具有“信息含量”这一特性。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为目的而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过程进行干预和歪曲控制的“一种披露管理”。
在此定义下,盈余管理不仅是对财务结果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的盈余管理范围比前者大;Healy和Wha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
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计之友2011年第6期下OF ACCOUNTING会20131中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黄秀蓉曹文娟【摘要】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此前一直是盈余管理问题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监管环境、诉讼风险、会计准则、实施成本等因素的变化,真实盈余管理逐渐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从真实盈余管理兴起原因、实施方式及经济后果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管理方式;经济后果一、引言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Earning )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 ,TA ),另一部分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余(Cash From Operations ,CFO)。
因而,按上述分类,盈余管理可以划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
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一直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真实盈余管理直到近几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Graham (2005)对400位公司的CFO 调查显示,80%的CFO 表示会减少在研发(R&D )、广告、员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开支以满足特定盈余目标,55.3%的CFO 愿意延迟能够创造价值的新项目,以满足当期的收益目标。
Roychowdhury (2006)的研究证据表明,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亏损或满足分析师预测,通常采用销售操纵、减少酌量性费用或过度生产等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即使这些活动偏离企业的正常经营决策。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Schipper (1989)在其《盈余管理于评述》(Commentary on earning management)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公司管理层为了谋取特定利益而干涉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而真实盈余管理作为一种通过适时的财务决策来改变企业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属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畴。
盈余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差 , 有些学 者试 图 使 用某些 特殊 的应 计项 , 例如 坏账
一 88 一
损失备 抵 ( M c iN c hol s & W i〕so n , 19 8 8) , 或者 针 对 特 殊
行业 的应计 项 , 如 保 险 行业 的赔 偿 金 准备 ( Be va e r &
M cN ic ha h , 19 8 ) , 银 行 的贷款 损失 准备 等等 。 M c N i e h o 卜( 2仪刃 ) 指 出使 用 特 殊 应 计 项 的好 处 ,
利润 中分 离操 控性应计 利润 。 1 . 海利 模 型 。 He al y ( 19 85) 通过 比较根据 不同盈
余` 爹理 变量分 组 的平均 总 的应 计 项 ( 通 过 除 以 前 一 年 l 自总资产进 行修正 ) 来 检 验盈 余管理 。 他假 设 非 操 , 乍性 应计利 润在所 有期 间都发 生 。 估计 期 的总应
, 19 1 ) 、 修正 的琼
Oan 斯模 型 ( D ec h o w , S】 & S w e e n ey , 19 5 ) 、 产 业 模 型
( D` 。 h o w an d 1S 0 an , 19 1 ) 。 采 用 这 些 方 法 检 验 盈 余
管理现象的有效性取决于模型能否有 效地从 总应计
( 19 8)
检 验 了首 次公开发 行公 司发行前 后 的折 旧 和坏账 准
备政 策 , 发 现相对 于 非 D叹〕 的对 比公 司 , 他们 在发 行
及 以后年 份更倾 向于通 过折旧 和 坏账政 策来 调增盈
余。 对 于某 些 特定 行业 来说 , 存 在 大量 的非 常 依赖
于主观判 断 的具 体的特 殊应计 项 。 由于银行 的贷款
盈余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国内研究综述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会计关注的话题,也是实证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手段与程度、盈余管理的研究角度等方面,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研究角度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魏明海(2000)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是管理者企图改变会计信息其他使用者对公司报表数据的理解,或扭转基于经营状况的契约结果,通过构造部分事项、改变财务数据而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自此关于盈余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基于什么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采用何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学者都从那些角度进行研究,盈余管理具体受到那些因素影响?对国内现有的研究的梳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盈余管理问题。
一、盈余管理动机(一)首发股票或上市后配股我国上市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只能取得有限的融资配额,其他获取资金途径如银行借款或债券发行等很少,因此配股再融资的愿望强烈。
为了限制过度配股,引导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优质公司能进人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证监会对申请配股的公司进行了资格限定,只有关键绩效指标达到要求的公司才有资格申请配股。
这样的高门槛使得许多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操纵关键指标的动机,许多研究都通过数据为上市公司在其配股前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证据。
徐晋和张祥建(2005)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中,配股当年及其前三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金额都非常高,并且配股后的业绩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显著的负相关。
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具有不可持续性,配股后公司业绩急剧下降。
也就是说,这些上市公司为了使公司业绩达到配股要求而操纵应计利润。
魏涛和陆正飞(2006)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配股前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配股后在无后续触资行为的情况下公司业绩下降。
1998年至2001年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表明配股后操控性应计利润发生反转,公司会计业绩下降。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杨伊斐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起,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回顾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梳理了盈余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方式,并针对如何控制盈余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对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一、盈余管理概念盈余管理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狭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人为调节企业利润的过程。
而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但包括对会计利润的操控,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报告中其他信息如附注的管理。
同时,我们对盈余管理的性质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它与利润操纵区分开来,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下进行的。
尽管盈余管理属于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但却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到利益相关人的决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盈余管理主体是企业管理者。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由于委托权与代理权的分离,企业管理者掌握完全信息,具有信息优先权,是财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因此企业管理者自然成为盈余管理的主体;二、盈余管理客体是企业向外界传递的财务信息,例如人为改变应计项目在不同期间的分布。
三、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方面,由于两权分离,委托人为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代理人,会将管理者的薪酬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为了达到预期的绩效水平,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调整,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筹资空间得到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筹资难度,为了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向企业注入更多的资本,使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管理者会粉饰报表展现良好的盈利能力。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私人利益最大化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拥有着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信息优势,同时基于利益人假设,管理者有能力也有动机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隐瞒所有者,侵占所有者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 目前绝大多数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都着眼于应计项目操控,而少有针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与实务界倾向操控真实活动实现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鉴于此,文章就真实盈余管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以期能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比较;研究综述 一、引言 盈余分为应计项目和经营现金流量。目前绝大部分盈余管理研究着眼于应计项目操控,并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限制和监管机构的监控,应计项目操控并不是盈余管理的首要方式,公司倾向于操控真实活动实现盈余管理。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问题虽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相关文献依然较少。因此,笔者就真实盈余管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做一梳理,以期能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真实盈余管理概述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schipper(1989)最先把真实活动操控纳入盈余管理研究,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而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而真实盈余管理能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财务报告盈余,因此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 roychowdhury(2006)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由于管理层试图误导股东相信公司通过正常经营活动达到了既定财务目标,利用异常经 营情况的真实经营活动来操控利润的行为。 基于roychowdhury(2006)的观点,zhao,y. et al.(2011)提出真实盈余管理就是为实现短期盈利目标而进行的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 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构造真实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时间来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它同时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和当期盈余,也可能影响应计项目;它不增加公司价值,甚至会损害公司长期业绩,减少公司价值。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一)国外文献研究评述 对国外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后,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列示如表1,通过对比能够发现研究内容的转变。
由表1可以看出,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内容集中于经济后果影响,近年侧重不同背景下(如股权再融资、收购保护)的真实盈余管理;同时,考虑规范会计准则、提升审计质量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针对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早期文献已有所建树,但roychowdhury(2006)提出经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方式后,基本无人对这一研究内容提出异议,均采用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 1.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 对真实盈余管理动机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公司是否 存在真实盈余管理以及公司采用何种方式在何种情况下进行盈余管理。从现有文献来看,对公司基于什么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一直存有分歧。dechow、sloan(1991)和bens et al.(2002)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以股东价值换取管理层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外部市场的监管和控制有助于减少此类行为。bhojraj、libby(2005)却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由外部市场压力导致的行为,而不是代理问题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graham et al.(2005)认为由于外部市场压力的存在,真实盈余管理的最主要动机有三个:达到上一年的盈利目标、满足分析家的预测、避免财务报告损失。 2.选择倾向与真实盈余管理 通常认为公司会选择使用多种盈余管理手段。zang(2006)通过分析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权衡,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应计项目操控的成本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应计项目操控活动负相关,公司为实现盈余目标会优先采用真实盈余管理。graham et al.(2005)同样认为管理层乐于采用真实活动操控来对报告盈余进行管理。 公司倾向使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应计项目操控比真实盈余管理更易引起注册会计师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关注。其次,仅靠在期末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具有风险,因为无法在会计期末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3.监管、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 外部监管和会计准则的强化使公司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的空间缩小、成本提高,公司不得不转向更隐蔽更不易被外界发现的真实盈余管理。ewert、wagenhofer (2005)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当公司利用会计政策操控盈余的灵活性降低后,公司转而采用真实盈余管理。cohen et al.(2008)进一步证实其结论,萨班斯法案使公司操控应计项目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监管和审查,而操控真实活动的风险较低,不易引起审计人员和外部监管的关注,公司更愿采用操控真实活动达到盈余目标。 从审计角度出发,kim et al.(2010)认为审计人员无法基于正确披露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而给予非标准审计意见,因此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意愿更强。chi,w. et al.(2011)发现审计质量和审计费用的提高限制了公司应计项目的操控空间,而审计人员的任期越长,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越大。 4.管理手段与真实盈余管理 dechow、sloan(1991)发现管理层在任期期末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来提升短期业绩并从中获利。baber et al.(1991)和bushee(1998)同样认为削减研发费用可以达到上一年的盈利水平或者实现扭亏。bartov(1993)的研究证明盈利负向变化的公司会通过变卖资产来改善业绩以掩盖亏损的事实。graham et al.(2005)指出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也可以实现真实盈余管理。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盈余的影响,并没有对真实活动导致的现金流量变化进行研究,也没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系统研究。 roychowdhury(2006)认为通过扩大产量、销售控制和削减期间费可以实现预期盈余,满足专家预测,并避免财务报告亏损,提出测量现金流量的异常波动情况可以间接地反映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他系统化地分析和论证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夯实的基础。同时,其提出计量模型的突出价值在于能够单独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得到了后来研究者的广泛应用。 5.公司价值与真实盈余管理 公司价值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中的主要领域,前期研究结论集中于争论真实盈余管理到底提升还是损害了公司价值。bartov(1993)提出管理层通过变卖资产等真实活动避免债务违约实际上是对股东的一种利好行为。当然,绝大部分学者认为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有更深远的不良影响,是一种损害公司未来业绩和股东价值的行为。cheng(2004)和bens et al.(2002)认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提升公司业绩,进而增加管理层的绩效工资或股票期权价值,造成股东财富流失。gunny(2005)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之间显著负相关。graham et al.(2005)和roychowdhury(2006)发现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是为了达到上一年盈利目标或者满足专家预测,而且这种行为在微利公司尤其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文献从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到手段再到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针对外部监管环境和会计规范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而最近的研究则主要围绕不同背景下的 真实盈余管理展开。cohen、zarowin(2010)发现增发股票的公司都参与了真实盈余管理,且增发股票后公司业绩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zhao,y. et al.(2011)表明收购保护弱化了管理层迫于压力采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的意愿。eldenburg et al.(2011)对非营利医院的支出项目进行分类对比分析,认为在非营利组织中同样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二)国内文献研究评述 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后,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列示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更晚,甚至可以认为最近两三年国内学者才意识到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好处也显而易见,国内学者直接汲取国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开始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来看,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薛爽等(2007)认为操控现金流的目的在于和利润匹配,但也只说明了存在现金流量操控现象,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直到李彬、张俊瑞(2008、2009)根据roychowdhury2006)的结论从生产操控、费用操控和销售操控三个方面发现运用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公司其未来经营业绩显著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才开始进入国内学者视野。随后张俊瑞等(2008)引入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验证国内 微利公司存在操控真实活动实现保盈目标的行为。 在增发股票和债务契约方面,国内学者采用国内数据验证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与cohen、zarowin(2010)的结论一致,李增福等(2011)认为上市公司在增发股票的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操控方式,但真实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增发股票之后业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李增福等(2011)发现负债水平越高的公司为避免债务违约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这与kim et al.(2010)的观点一致,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倾向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国有控股公司会同时采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与国外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是刘启亮等(2011)认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强制实施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扩大了,真实盈余管理也明显增加,公司为满足各种动机需要会灵活使用两种方式调节盈余。针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复杂的实际情况,张志花、金莲花(2010)认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高管薪酬等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曹国华、林川(2011)发现ceo变更时,业绩越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且ceo变更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更大。李增福等(2011)通过建立基于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模型发现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真实盈余管理,同时国有控股、公司规模、债务和管理层薪酬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显著正效应,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综上所述,由于研究的时间还太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用国内数据验证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结论,研究模式也局限于对比检验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的影响。但从近期的研究中已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