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1)
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综述

际意义。
目前 国外计 算河道 生态需水量 的方 法和多 。 国 内对 河道生态 需水计算研 究刚刚起步 . 对于干 旱地 区生态 用水 和水 质条件 变 化对 河道 水体 生
临界 湿周 的流量值 作 为保 护 河流 水 生生 物栖 息
河流流量 的增 大而增加。然 而 , 当湿 周超过 某 临 界值时。 河流 流量再 大 量增 加 , 湿周 的增 加量 变
的很 小 。因此 , 只要 保 护 好 临 界 湿 周 , 就 能 基 本 也 满 足 非 临 界 状 态 下 的 河 流 水 生 生 物 栖 息 地 的 最 低要求。
该方法利用湿周作 为栖 息地质量指标来估算 期望的河道 内流 量值作 为河流最 小流量设 计值 。
该 法通 过 在 临 界 的栖 息 地 区域 ( 常 大 部 分 是 浅 通 滩 )现 场 收 集 渠 道 的几 何 尺 寸 和 流 量 数 据 , 以 , 并
现 为减少 的趋势 , 且经 济 的 生态 需水 量
保 护 水 生 生 物 栖 息 地 生 态 流 量 值 ,一 般 是 基 于 这 样 的 一 种 假 定 : 护 水 生 生 物 指 示 物 种 所 需 保 的 水 量 是 与 保 护 整 个 水 生 生 境 所 需 的 水 量 相 同 的 。栖 息地 保 持 类 型 的方 法 则 应 用水 力学 现 场 数 据 区检 验 河 流 流 量 与 鱼 类 栖 息 地 指 示 因 子 的 关
缺 点进 行 了探 讨 。 河道 生态 需水量 的计 算方法存 在的 问题进 行 了分析 。 对
[ 关键词 ]河道生态需水量; 生态功能 ; 计算方法 [ 中图分类号 ] V 5 T 8 [ 文献标识码 ] A
水资源分析计算

流域图(边界)绘制
山脊、山谷、山峰、洼地、鞍部
芦 林 湖 流 域 地 形 图
200L/d. 人 , 游 客 300L/d. 人 , 其 他 季 节 居 民 120L/d.人,游客250L/d.人。
表1 平水年××站逐月降水量表
单位:mm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全年 433.3 175.6 246.5 78.1 263.5 67.3 87.0 37.3 41.1 46.5 140.7 151.2 1768.1
——供需平衡分析计算、水库调度计算、排涝计算
水文测验(测验方法、仪器、标准)
水文学研究
(自然、理论)
水文模拟(径流实验、产汇流理论)
水文预测(水文预报)
水旱灾害研究 (水多水少)
洪水过程模拟 灾害损失估算
水
减灾防灾措施 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计算)
科
水资源研究
学
(社会、水量) 水资源规划配置(水资源开发,跨流域调水)
地下水资源:地下径流量。指多年平均下, 每年可更新的那部分地下水量。
当地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 河川基流量(计算中的重复 水 量 ) , 即 为 当 地 水 资源量
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 环境容许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 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从今年5月开始计算到明年4月止。以集水区的来水量减去用水 量(逐月计算),如该月计算值为负值,说明需动用水库水量 进行补充,则水库蓄水量下降,但水库蓄水量最小不能小于死库 容;如该月计算值为正,则有余水,余水首先蓄在水库中,但 超出兴利库容(99×104m3)部分作为弃水。列表计算(见表2, 单位:m3)。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的探讨

境 需水 计算 包括 植 被 、 湖泊 和沼 泽湿 地等 方面 的研 究 ; 道 河
内生 态环境需水 主要包括 生态基 流 、 防止泥 沙淤积 和水 面蒸 发生 态环境需水 量 。 目前 , 植被 生态环 境需水 量 的计算方 法
需水 的比例 , 国民经济 与生 态环境 共 同发展具 有十 分重 保证
Dic si n o Cac lto M eh dso oogc lEnvr n e tW a e q r m e t s u so n lua in t o fEc l ia io m n t rRe uie n
L U n -i ta ( ot hn ntueo trC nev nya dHy reetcP w rZ e gh u,H n n4 0 1 ) I Ze gjne l N r C iaIstt f h i Wae o sra c n do lcr o e , h nz o i e a 5 0 1
的实际应用价值 。
1 生态环境 需水量 的概 念及分类
1 1 概念 .
生态 环境 需水量 是指在 特定 的 区域 、 流域 内 , 在
防止生态 系统功 能衰 退最 关 键 的 因素。水 又是 最 重要 的生
态环境 因子。生态 系统 在水 资 源短 缺 的情 况下 会 导致植 被 的迅速退化 。因此 , 只有充 分保 证 植被 生 态 系统用 水 量 , 才 能使 植被生 态系统趋 于稳定 。
流域生态环境需水计算

( oe eo tr eo reH da l o e dAr i c r, u mi 5 2 1 C ia C lg l fWa R suc , y rui P w r n c t t e K n n 6 0 0 , h ) e c a he u g n
Ab ta tT i p p rito u e h rsn i aino ers ac b u c lgclwae e n v rb so n O y sr c :hs a e rd c dt ep ee t t t ft e rha o teoo ia trd ma d i r e aini i n su o h e ni l cu t o nr y, a dea oae ep e q ii f o uaina o t clgc n n i n na trd ma d i v rb so . n lb rtdt rr ust o mp tt u oo ia a de vr me tl e e n nf e ain h e e c o b e l o wa i Ac odn oteh d lg r cpea dte e oo ys se a c r cpe, wep tfr r h o uain to f c rigt h y r o y p n il n h c lg ytm f sp n il o i i i u wa te c mp tt a me do o d ol h
维普资讯
-
4 - 8
海
河
水
利
20 年 4月 o6
流域生态环境需水计算
周 彩 霞 ,饶 碧 玉
( 南农 业 大 学 水利 水 电与 建 筑 学 院 ,云 南 昆 明 60 0 ) 云 5 2 1
摘 要 : 绍 了我 国流 域 生 态 需 水研 究 现状 , 对 流 域 生 态 环 境 需 水 计 算 的 前 提 条 件 进 行 阐 述 的 基 础 上 , 据 生 态 需 水 介 在 根
浅谈河流生态流量确定与保障

2020.911水文水资源由于历史上湖泊圈圩问题突出,对区域、流域防洪调蓄、水质及水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针对新的形势和需求,从水生态文明建设,流域、区域防洪,南水北调、区域饮水、农业灌溉、抗旱,改善湖泊水质、水生态,沿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6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骆马湖实施退圩还湖的必要性■(作者单位:1.新沂市机电排灌管理总站 221400 2.新沂市水务局 221400 3.新沂市阿湖水库管理所 221413)浅谈河流生态流量确定与保障刘双阳一、生态流量确定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研究及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关于印发2019年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实施方案编制及实施有关技术要求的通知》要求,生态流量(水量)的概念口径及目标确定如下。
1.概念口径生态流量(水量)包括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和目标生态流量(水量)。
其中,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包括生态基流、敏感期生态流量(水量)、不同时段生态流量(水量)、全年生态流量(水量)等不同指标。
不同时段可包括逐月,或汛期、非汛期等时段。
本生态流量(水量)是指维持河床基本形态,保障河道输水能力,防止河道断流、保持水体一定的自净能力的最小流量,是维系河流的最基本环境功能不受破坏,必须在河道中常年流动着的最小水量阈值。
湖泊生态环境需水一般为维持湖泊生态和环境功能所消耗的、需补充的水量,根据湖泊的功能确定满足其生态功能的最低水位。
2.生态流量目标及确定(1)目标指标以保障生态基流为主。
对于已批复或审查的水量分配方案、流域水量调度方案、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明确了其他生态流量(水量)指标目标要求的控制断面,应同时明确其他生态流量(水量)指标目标值。
湖泊生态流量(水量)采用水位或水面面积等指标表征。
(2)水文系列原则上以1956—2016年年天然径流系列确定生态流量(水量)目标。
干旱地区生态需水量的初步估算

干旱地区生态需水量的初步估算)))以张掖地区为例司建华1 龚家栋1 张勃2(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提要: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主体区域,绿洲的开发规模取决于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开发规模和管理水平。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干旱区生态用水概念的基础上,对张掖地区生态用水进行分类,依据部分实验资料及理论公式推导确定各类生态用水定额,并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其生态用水进行了初步估算。
结果表明,张掖地区生态需水量达9.74@108m3。
关键词:张掖地区;生态需水;用水定额中图分类号: S273.1 文献标识码: A水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关键生境要素,在干旱区有水即为绿洲,无水即变荒漠,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水成为该地区最活跃、最敏感的因子。
并围绕这一中心,出现了许多用水矛盾。
以前由于过分重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在水资源的分配过程中,极少考虑生态环境用水,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导致绿洲以外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生了河道断流、植被衰退、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扩大等诸多问题。
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水资源有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焦点。
干旱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生态需水受到广泛的关注。
为了干旱区的未来,对其生态需水问题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为该区水资源合理量化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生态用水的理论、用水定额入手,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 国内外关于生态需水研究概况目前,国内外对生态需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理论上还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关于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定义以及计算方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
Gleick[2]给出了基本生态需水概念的框架。
Covich[3]强调保证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的水量。
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征求意见稿)

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征求意
见稿)
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征求意见稿)
引言
本文档是关于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旨在确保人工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水资源供给,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计算原则
1. 确定需水量应遵循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原则,充分考虑湿地类型、植被、降水量和蒸发量等因素。
2. 需水计算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分类,以确保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和有针对性。
3. 人工湿地的需水量计算应基于长期观测和科学分析,避免过度供水或缺水现象的发生。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
1. 确定基础水量:基于湿地类型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湿地
的基础水量需求。
2. 考虑自然补给量:考虑湿地所在地的降水量和自然补给能力,以计算其自然水源补给量。
3. 考虑引水补给量:如有必要,可以考虑通过引水的方式补给
湿地所需的水量。
4. 考虑人工补给量:如果自然补给量无法满足需求,可以考虑
通过人工补给的方式满足湿地的水需求。
征求意见
请各界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对本规范的内容提出宝贵意见和
建议。
我们期待您的参与和指导。
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

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一、漓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1、漓江概况广西桂林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孕育了美丽的桂林山水,形成了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世间美景。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桂江支流上游段的习称。
漓江流域面积为595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80mm,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0mm,人均水资源量为4390m3。
漓江属雨源性河流,雨量充沛,水量丰富,但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80%以上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3~8月份,日平均流量变幅也较大,以桂林水文站为例(集雨面积2762 km2),保证率为10%的日平均流量达286 m3/s,保证率为90%的日平均流量仅18.7 m3/s。
历史上漓江市区段实测最小月平均流量仅5.9m3/s(1956年12月),实测最枯流量3.8m3/s(1951年2月),基本处于断流状态,而实测最大流量达5890m3/s(1998年6月),因此,漓江水多与水少问题并存。
2、漓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漓江枯水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蜕变降雨量的时空分配极不均,导致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成灾,枯水期长期严重缺水,水量几近枯竭。
枯水期间漓江两岸山体裸露、河道干涸、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严重影响漓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漓江上游流域是广西桂北暴雨中心区,暴雨集中、强度大、洪水频繁,而该区又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加上桂林市城区大部分地势较低和城区防洪工程受旅游景观特殊要求限制,目前桂林市区的防洪能力尚达不到20年一遇,洪涝灾害严重。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环境有恶化趋势漓江是桂林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也是主要纳污水体。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排污量亦随之加大,而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在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减少,稀释自净能力很低,使河水质量急剧下降,如1994年1月,桂林市东镇水厂因漓江水源严重污染而被迫停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胥洪军□朱东彪(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对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简介,从保持水生态环境的目标出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更合理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进行分析计算。
关健词:建设项目生态需水水资源论证计算方法2002年5月1日,由国家水利部和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是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建设项目取用水全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对建设项目用水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设项目用水的水量、水质、工艺流程、排污等一系列方案,作为取水(预)许可申请的技术依据。
在需水预测分析计算中,除考虑传统的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城市生活需水外,从重视生态环境,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等方面考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还必需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问题。
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生态环境需水需要赋予更高的优先级。
因此,在2005年5月水利部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 322—2005)中明确提出在需水预测中应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理论方法,结合水资源论证实践,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初步探讨。
1.生态环境需水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有不同的途径与观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还不能达成一致。
从总体上来看,多数人认为生态需水是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水资源需求量。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维持生态持续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
生态环境需水量是一个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属性的概念,既反映了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水环境系统承受和恢复能力,又反映了水生态系统能维持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数量值是动态的,取决于自然水体功能、水资源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深度、排污、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人类认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等诸多因素。
生态环境需水的分类从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天然结构与功能的目标出发,可以认为生态需水主要是由河道内生态需水与河道外生态需水组成。
根据需水的空间位置可分为河道内生态需水和河道外(陆池和湿地)生态需水和维持景观、水上娱乐等环境需水量。
河道内生态需水包括维持水生生物生存、防止泥沙淤积、防止河流水质污染、防止海水入侵、防止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等所需的最小径流量。
河道外生态需水则主要指维持河道外植被群落稳定所需要的水量。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该项内容一直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是最早进行研究的。
研究范围应包河道及连通的湖泊、湿地、洪泛区范围内的陆地,其生态环境需水由以下方面组成:①维持水生生物栖息地生态平衡所需的水量;②维持合理的地下水位,以保护河流湿地、沼泽生态平衡,保持和地表水转换所必需的入渗补给水量和蒸发消耗量;③维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态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④维持河流系统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的入海水量;⑤使河流系统保持稀释和自净能力的最小环境流量。
⑥防止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所需维持的最小径流量。
河道外生态需水河道外生态需水包括:①原始状态和人工生态保护植被、绿洲防护林带的耗水量,主要是区域性植被所消耗的降水和非地带性植被通过水利设施供水工程直接或间接所消耗的水量;②水土保持治理范围内进行生物措施治理需水量;③维持特殊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的应急需水量(生态恢复需水量)。
维持景观、水上娱乐等环境需水量维持景观、水上娱乐等环境需水量是为保持自然景观功能、绿地、水上娱乐面积和水环境良好条件等所需要保持的水量。
随人类文明进步,生活质量提高,这部分需水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主要包括:①保持水体调节气候、美化景观等功能自然蒸发量;②维持景观功能的新鲜水补充量等。
2.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和确定,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中仅提出了“原则上上按多年平均流量的10%到20%确定;水网区、湖泊、水库、闸坝等蓄水工程,可以最小水深控制;季节性河流或干旱地区地区,应在保持现状生态用水量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用水量。
”在实际论证工作中,参照国内外的研究也可采用以下方法。
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河道内生态需水是指满足河道环境生态功能的最小流量,研究范围包括河道及连通的湖泊、湿地、洪泛区等水体,主要分析计算方法有:标准流量设定法常用方法有Tennant 法、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也称7Q10法)等。
在《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北汝河生态需水量的计算就采用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
水生生物栖息地法最为典型的计算方法是美国的河道湿周法和R2CROSS 法,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现的河道内流量增加法、CASIMIR 法。
功能设定法可分为污染物稀释净化需水量,根据不同水文年设定保证率的时段平均流量和入河污水排放量确定,适于各种河流;输沙、入海水量从河流多年流量与泥沙系列中选择实测大断面与相应的流量、泥沙进行定量,主要适用于大江大河等。
水量补充法包括根据蒸发、渗漏及水质要求计算河道补充水量等。
曲线相关法包括流量变化曲线法,适用于平均流量季节变化明显的河流,其方法有TWL 法和UT 法河道水流蒸发量;污染物与流量关系曲线法等。
河道外生态需水河道外生态需水主要是指除农业生产之外的生态植被需水,包括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河道外生态需水由植被腾发需水量、植被生长制造有机物需水量和植被最小土壤含水定额组成。
植被腾发需水量植被腾发量mp 可以通过下式进行计算:0c p ET K m = (1)式中:Kc 为作物系数,随植物种类、同一种植物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生长季节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值,一般是通过试验取得,全生育期平均为,裸地为;ETo 为参考植被需水量,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植被需水量还可以通过植被蒸腾与潜水位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计算。
0b max p E H 1a m )(= (2)式中:a 、b 为待定系数,Eo 为水面蒸发强度,H 为地下水位埋深,Hmax 为极限潜水蒸发深度。
植被生长制造有机物需水量根据植被的耗水机理,植被自身的含水量和植被蒸散量的比例大致为1:99,故植被生长制造有机物需水量Wu :99W W pu = (3)植被土壤需水量植被土壤需水量Ws 为能够维持植被目标生存和生长状况所需要的最小土壤含水量,可以利用式(4)进行计算。
pc s W W β= (4)式中:β为植被目标生长状况修正系数,45%<<100%;Wpc 为植被土壤田间持水量。
环境景观需水量环境景观需水量主要包括景观需水、绿地需水、河湖补水等。
绿地需水可采用绿化灌溉需水或绿地植被蒸散发需水量等途径来计算。
前者由城市绿地平均需水定额与绿地总面积得到总需水量,该法应用较普遍,在《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中就采用该法计算城市绿地需水量。
后者采用人均绿地定额法或城市绿化覆盖率法得到。
河湖补水可采用水面蒸发需水量法、换水需水量法、河道输水损失量法、渗漏需水量法、水体自身存在的需水量法、河道基流量法等,这几种方法可参考文献1根据情况分别选用,在《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中就根据城市换水次数,分别采用了分别采用了水面蒸发需水量法、换水需水量法、河道输水损失量法、渗漏需水量法、河道基流量法等。
景观需水休闲娱乐、旅游等需水量,重点计算特殊湿地区用于该项的需水量。
其计算模型可表示为:)(/t Q dt dQT = (5)式中:QT 为娱乐休闲需水量,Q 为时间t 生物栖息地需水量,常计算湿地水体水量,与野生生物栖息地需水量一致。
在对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引用北汝河水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时,根据国家新的治水思路,水资源开发应兼顾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
在利用颍汝干渠进行引水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北汝河下游河道生态用水要求。
尤其在枯水月份,必须满足下游河道生态用水需要,保证河道不断流,维持有一定的下泄水量。
通过对大陈站历年流量资料分析,北汝河最枯流量多发生在2月份;经统计计算,大陈站2月份的多年平均流量为 m 3/s 。
经分析认为多年月平均最小流量( m 3/s )可以基本维持下游河道生态用水要求,故本次采用 m 3/s 作为调节计算的最小河道下泄流量的下限值。
3. 结论北汝河大陈闸在向许昌市区补源工程项目供水情况下,2010年水平年,多年平均周庄水厂需水量4249×104m3;下游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2176×104m3。
北汝河大陈闸以上流域经过长系列调节计算,多年平均可为周庄水厂供水4150×104m3,与规划需水量比较,多年平均缺水144×104m3,供水保证率%,但从供水保证程度看,缺水量仅占需水量的%,供水保证程度较高;农业灌溉可供水量1453×104m3,与农业需水量比较,年缺水量187×104m3,供水保证率%,可满足农业灌溉供水保证率50%-75%的要求;下游河道生态环境可供水量390×104m3。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考虑生态需水问题无论对管理部门还是对研究部门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许多理论和方法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同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生态需水问题不但要从计算方法上,而且还要从评价指标体系上、需水阈值上进行系统化研究,并且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为管理决策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方案和准则。
当然,应该在保障自然生态功能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生态环境需水量,增加可利用水量的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1]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论证法规及有关文件汇编[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水利部SL/Z 322-2005.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3]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作者简介:胥洪军(1969-),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