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教与儒学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佛教与儒学比较

2015级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金蒨楠

03150416

2016/5/3

1.佛教与中国佛教

1.1 佛教与佛教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宗教之一,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也一度令尼泊尔民众感到不满。

“佛”的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历了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与原有的中国文化——儒、道文化相辅相成。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时首先依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高度发展并形成各个宗派。但是,正因为随着佛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原有文化的不同程度上的融合,也导致了传入中国的佛教的涵义与佛教本身产生了些许差异。正因如此,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没有佛教,有的只是和儒家、道家融合之后的‘禅宗’。”

1.2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快速融合,同时也受到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政治文化。从佛教的发展史来看,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自两汉传

入佛教以来,僧人的影子和佛教色彩几乎伴随了每一次朝代的更

迭和社会的变迁。佛教的发展与中国的帝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或浅或深,但没有一人能避佛教而不谈,中国君主的治

国思想中多多少少都融入了佛教色彩。中国首位女帝王,武则天,少年出家,当政后推崇佛教、广修寺院,是中国古代君王中对佛

教做出极大贡献的代表之一,也使唐朝成为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但佛教传入后并不是非常顺利地就融入到中国的社会文化之中。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统治阶

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为了佛教在中国的

传播与弘扬,历代僧侣被不断做出改变和妥协,因此在中国传播

的佛教与传统佛教本身有着很大差别,我们要将其分开来看。2.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2.1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针对对象的不同

儒家学派作为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个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专制统治阶级治国治天下的一种工具。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讲究“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思想,虽说是让受教者爱周围的人,但首先,儒家思想的教育对象大多都是君王或是社会精英,即使受教范围扩大到人类,对于佛教来说,这个范围也是较小的。佛教主张不但人与人之间平等,即使是人与动物在本质上也是平等的,即“众生皆有佛性”,

人没有权利伤害其他动物,人与动物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这显然与儒家思想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儒家思想针对的对象不可能是动物,并且主要也是与自己的亲人或有关的人相关,而对于其他不相干的人就要大打折扣了。佛教提出的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爱思想是没有任何前提和条件的。

正值南京入夏季节,随着蚊虫的增多让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想在此引入,基于佛教“众生平等”、“深信因果”的精神,我们拍死一只蚊子是正确的做法吗?拍死,我们作为人类并没有这样的权力去杀害另一种生命;不拍死,让它去咬别人,面临疾病传染的风险,种下更大的恶果。生活中这样的矛盾常常令人崩溃。其实,佛说因果,是为了让我们认清一切的无常和苦,从而远离颠倒,究竟涅槃。我们以为是在与蚊子斗,不过是在与我们内心的颠倒斗罢了。什么是真生的内心?被佛经包裹的那颗是真正的内心?被所谓的慈悲罩着的那颗是真正的内心?都不是。把这些都扔掉之后,那颗才是原原本本的内心。

2.2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对待善恶的不同态度

对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也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儒家传统思想强调了人性善的一面,过分强化君子、圣人观念,而忽视了对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民众对统治者的神化和盲目崇拜,这也体现了儒家作为统治阶级在文化方面进行统治的表现之一。而佛教则认为在人性之中,既有善也有恶。我们在现

实生活中,恶的成分远远大于善的成分,因此佛教强调戒律及约束,从而很好地制约了恶的行为。例如佛教中的小乘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都是针对人性中存在的贪欲、自私、利己的一种制约。

2.3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中对智慧的体现的不同

佛教不仅令信教徒学会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慈悲、善良的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学会做一个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只会善良而缺少智慧,就像一个只有脚而没有眼睛的人。比如施舍这件事,一个善良却缺少智慧的人往往会在意或执着于施舍的金钱和对象,而智慧就是帮助善良的人明白所做之事的意义,令他们学会智慧的超脱,而不是令人深陷于慈悲后的烦恼和痛苦念念不忘。

而儒家的伦理思想在智慧的层面来说显然没有佛教深刻。儒家所讲求的内在修身养性和外在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带有浓烈的功利色彩,即使是“舍生取义”、“精忠报国”这类悲壮之举,也带着些许目的,是有求而为之。

3.小结

从整体来看,虽然中国佛教和儒家思想在不同方面有着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之间并无矛盾,互为补充。其主要区别在于:佛教讲求世外,儒家讲求世间;佛教讲求超世观,儒家讲求入世观;佛教注重心理,儒家讲求做人;佛教受众是世人及世间万物,儒家受众集中于读书人

和统治阶级。因此,佛儒兼修并不矛盾,并且很有益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推动自己和对方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