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

合集下载

新型酸液稠化剂的反相乳液聚合及性能研究

新型酸液稠化剂的反相乳液聚合及性能研究

De 2 7 c. 0o
文 章 编 号 : 0 0— 64 20 ) 6— 10— 4 10 2 3 (0 7 0 03 0
新型酸液 稠化剂的反相乳液聚合及性能研究
陈大钧 潘 敏 张 国荣 , ,
(. 1 西南石油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 四川 成都 60 0 ; . 15 0 2 胜利 油田孤东采 油研究所 , 山东 东营 27 0 ) 50 0
分数 为0 2 % , .0 乳化剂质 量分数为 1 % , 5 单体摩 尔配比( ( M) n D C) 为 3: , 单体质 量分数 为 2 % 。并对稠 n A :( M ) 1总 5 化剂 MD C进行 了酸液性能评价 , N 该稠化 剂在酸液 中增粘性能好 , 热稳定性较好 , 抗盐、 剪切 能力强, 抗 具有较好 的开
发前景。 关 键 词 : 相 乳 液 聚 合 ; 化 剂 ; 化 液 ;聚 丙烯 酰 胺 ; 能 评 价 反 稠 酸 性 中 图分 类 号 :E 5 :Q 1.3 T 37 T 36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C, 8 稠化酸体系具有滤失量小 , 细砂悬浮能力强 , 摩 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 M )质量分数 7 %; 阻低等特 性 , 能有 效减轻 对地层 的二 次 伤害 ; 时形 N, 同 N一亚 甲基 双丙烯 酰胺 ( M A) 化学 纯 ; N B , 氮气 , 纯
越多 的重 视 。本 文 以 甲基丙 烯酰 氧基 乙基 三 甲基氯 配制 水相 : 另取 一 个 烧 杯加 入 一 定 量 的丙 烯 酰 甲基丙 烯 酰氧基 乙基三 甲 基氯 化铵 、 N一亚 甲 N, 化铵 ( MC 、 D ) 丙烯 酰 胺 ( M) N, 一亚 甲 基双 丙 胺 、 A 和 N
.. 主要试剂 : 丙烯酰胺( M)粉状 , A , 工业级; 甲基丙 12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反相悬浮聚合法AA—AM吸水树脂的研究

反相悬浮聚合法AA—AM吸水树脂的研究

维普资讯

13 性能 测试 .
茂 名学 院学报
20 07年

2 3 4 5 6 7 8 9
13 1 吸水 率 的测定 ..
准确称取一定量树脂并置于烧杯 中, 加入一定体积 的蒸馏水 , 静置吸收 2 后 , 网筛过滤 , 4 h 用 使凝胶
中图分类 号:Q 2 . T3 7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5o 20 )3 O7 4 17 —69 (Or 0 一OO —0 7
吸水 树脂 是一 种近 年来迅 速发 展 的一 类新 型 的功 能高 分子 材料 。它 是 一种 含 有 羧基 、 基 等强 亲 水 羟 性基 团并 具有 一定交 联度 的水溶 胀 型 的高分子 聚合 物 , 溶 于水也不 溶于有 机溶 剂 , 不 能够 吸收 比 自身重 量
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 , 且吸水膨胀后生成的凝胶具有 良好的保水性和耐候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 到 农业、 林业 、 园艺等的土壤改良剂 、 卫生用品材料 、 工业用脱水剂 、 保鲜剂、 防雾剂、 医用材料 、 水凝胶材料
等 4 _] 。
目前 , 强 吸水树 脂 的制备 方法 主要 有 水 溶 液聚 合 法 和反 相悬 浮 聚合 法 - 9。水 溶 液 聚合 法 是制 备 超 5J _
钟冬 晖 黄 军左 ,
(. 名学院 设备 与实验 室管理 处, 东 茂名 550;. 学院 化工与环境 工程 学院, 东 茂名 5 00 1茂 广 2002茂名 广 5 2 0)
摘要 :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 , 以丙烯酸 和丙烯酰胺 为主要原料 , 司班 6 等作为分散剂 , 己烷 为介质 , o 环 过硫 酸钾 一亚硫 酸氢 钠为引发剂 , N’ N, 一亚 甲基双丙烯酰胺 为交联剂 , 合成 吸水树 脂 ; 考察 了防粘剂 、 散剂对树脂性 能的影响 , 对树脂 的各 分 并 种性 能进行 了分析 。实验表 明: 丙烯 酸和丙烯 酰胺 的单 体摩 尔比为 115 水油 比为 14 引发 剂 07 质 量分数 )交联剂 : ., :, . %( , O1 %( .6 质量分数 )分散稳定剂 8 质量分数 )防粘剂 P G一20 3 , %( , E 00和 P G一6O E OO比为 1 1丙 烯酸与 氢氧化钠 的 中和度为 :, 7% , 5 反应温度控制在 6 o℃, 反应时间为 15h 在此条件下, . , 树脂吸水率达 80/。 7gg 关键 词 : 防粘剂 ; 分散剂 ; 丙烯 酸 ; 丙烯酰胺 ; 相悬 浮聚合 反

苯乙烯的乳聚合

苯乙烯的乳聚合

高吸水树脂聚丙烯酸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了解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2.了解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原理及影响因素二、实验步骤:在100mL烧杯中加入5g丙烯酸,用10wt%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至不同中和度,之后加入0.05g~0.5g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05g~0.1g过硫酸铵,再补加适量水(水的总量不超过40g),搅拌溶解,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将烧杯放入70℃水溶中静置聚合,待反应物完全形成凝胶后(约2h)取出烧杯,将凝胶转移到搪瓷盘中,将凝胶切割成碎片或薄片,置于5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待用。

将制得并干燥的吸水树脂研磨,用60目铜网筛分,将筛分后的树脂取出约0.1~0.2g放入250mL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浸泡,至吸水平衡,用自然过滤法测定其吸收倍率并分析结果。

再用同样的方法将树脂置于10wt%氯化钠水溶液中至吸水平衡,测定其吸水倍率。

吸水倍率Q(膨胀度)是指1g树脂所吸收的液体的量。

单位为g/g或倍。

Q=(M2-M1)/M1Q-吸水倍率,g/g或倍;M1-树脂(干态)质量,g;M2-树脂吸水饱和后的质量,g。

三、注意事项1.本实验为研究型实验,中和度、交联度和引发剂用量都为可选条件,同组的同学共享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不同配方对吸水倍率的影响因素。

2.在中和过程中,氢氧化钠水溶液应滴加到丙烯酸中,使其缓慢放热。

中和度用摩尔比计算。

3.在聚合过程中不可搅动溶液,聚合之后应用去离子水洗涤。

四、思考题:1.高吸水性树脂一般具备什么样的结构?2.高吸水性树脂的溶胀原理是什么?3.影响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的因素有哪些?五、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简介:高吸水性树脂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它能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液体,同时具有较高的保液能力,特殊的结构设计还可以使树脂具有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性响应,因此其用途极为广泛。

目前的产品主要用于医药卫生、农林园艺、建筑材料、食品和人工智能材料等方面。

聚丙烯酸-丙烯酸钠的合成工艺流程设计

聚丙烯酸-丙烯酸钠的合成工艺流程设计

聚丙烯酸-丙烯酸钠的合成⼯艺流程设计常熟理⼯学院------材料科学与⼯程专业聚合物合成⼯艺课程设计题⽬:聚丙烯酸-丙烯酸钠的合成⼯艺流程设计姓名:刘海鹏学号:150409128专业:材料科学与⼯程专业班级:09级材料( 1 )班指导教师耿飞起⽌⽇期2012.6.27—2012.7.61 设计背景 (1)1.1 聚丙烯酸钠简介 (1)1.2 聚丙烯酸钠树脂的产品性能和⽤途 (2)1.3 在理论和/或实践⽅⾯的重⼤意义 (2)2 聚合物合成的原理 (3)2.1 聚合反应⽅程式 (3)2.2 ⽣产聚合⽅法 (3)2.3 设计思路 (4)2.3.1 ⾼吸⽔树脂的性能 (4)2.3.2 反相悬浮聚合 (5)2.4 性能测定 (6)2.4.1 吸⽔率 (6)2.4.2 保⽔率 (6)2.5 ⽣产中注意的问题 (6)3 本设计所涉及的原材料简介 (7)3.1 丙烯酸 (7)3.2 氢氧化钠 (7)3.3 正庚烷 (7)3.4 其他原材料 (8)4 聚合物合成⼯艺流程图 (8)4.1 聚丙烯酸钠树脂合成⼯艺过程介绍 (8)4.2 ⼯艺流程图 (8)5 聚合物合成⼯艺的物料衡算 (10)5.1 画出物料平衡关系⽰意图 (10)5.2 物料发⽣的化学变化 (10)5.3 收集数据资料 (10)5.4 选择计算基准与计算单位 (11)5.5 确定计算顺序 (12)5.6 计算主要原料(丙烯酸)投料 (12)5.7 顺流程逐个设备展开计算 (12)5.8 整理并校核计算结果 (15)5.9 绘制物料流程图,编写物料平衡表 (15)第6章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 (17)6.1 反应器形式的选择 (17)6.2 反应器体积的计算 (18)6.3 外形尺⼨的设计 (19)6.4 反应器设计结果⼀览表 (21)设计总结 (22)1 设计⼩结 (22)2 聚丙烯酸钠树脂⼯艺前景 (22)参考⽂献 (I)1 设计背景1.1 聚丙烯酸钠简介聚丙烯酸钠,英⽂名Sodium polyacrylate,缩写PAAS或简称PAA-Na,结构式为[-CH2-CH(COONa)]n-。

丙烯酸_丙烯酸钠共聚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丙烯酸_丙烯酸钠共聚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丙烯酸2丙烯酸钠共聚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3林润雄黄毓礼牛爱杰摘要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丙烯酸2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

研究了反应单体浓度、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引发剂及反应温度对反相悬浮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为选择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反相悬浮聚合; 高吸水性树脂; 丙烯酸2丙烯酸钠共聚分类号TQ32517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它可以吸收自身重的数百乃至上千倍的水。

而且吸水后, 施加压力亦不脱水, 具有很强的保水性能, 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建筑、植树造林等方面, 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1 ,2 。

本文研究了以丙烯酸为主要原料,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条件及树脂的性能。

1 实验部分111 实验试剂丙烯酸, 东方化工厂产品, 使用前减压蒸馏除去阻聚剂等。

过硫酸钾、氢氧化钠、正庚烷、N , N2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等为A .R 级。

112 反相悬浮共聚在反应器中加入正庚烷、悬浮剂, 于45 ℃搅拌30 min 。

用氢氧化钠中和丙烯酸至一定中和度, 与引发剂、交联剂加入反应器中, 65 ℃下进行聚合反应。

反应3 h 后, 向体系中加入适量甲醇, 分离、干燥、粉碎备用。

113 性能测定[ 2 ]吸水率测定: 采用自然过滤法测定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

即将一定量的吸水性树脂放入大量的水溶液中, 待溶胀饱和之后, 用筛网将剩余的水溶液滤去的方法。

吸水率以Q 表示( mL ·g- 1 ) .2 结果与讨论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性能是衡量吸水性树脂的主要指标。

为了提高吸水倍率, 进行了各收稿日期: 1997212202第一作者: 男, 32 岁, 博士生, 讲师3 中国石化总公司研究课题·36 ·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学 报 1998 种不同条件实验 , 研究了丙烯酸中和度 、交联剂用量和单体浓度等因素对吸水性树脂吸水 倍率的影响 , 为选择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耐温抗盐丙烯酰胺聚合物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耐温抗盐丙烯酰胺聚合物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耐温抗盐丙烯酰胺聚合物陈世兰;周述勇;张鹏;杨秀春;陈芳【摘要】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为单体,煤油为油相,司班-80和吐温-6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制备共聚物.考察单体质量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油水比对共聚物特性粘数的影响.红外光谱仪表征共聚物结构,Brookfield粘度计测定聚合物耐温性和抗盐性.结果表明,当单体质量比AM∶AMPS∶NVP为1∶0.2∶0.025,引发剂总用量为单体总重量的2%,反应温度为40 ℃,乳化剂总浓度为0.1 g/mL, 油水比为1∶1时,共聚物特性粘数最大为936 mL/g,且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Copolymer with high intrinsic viscosity was synthesized by the inverse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ofacrylamide(AM),2-acrylamide-2-methyl propane sulfonic acid(AMPS) andN-vinyl-2-pyrrolidone(NVP).Kerosene was used as organic phase.Aqueous solution of acrylamide and comonomers was dispersed phase.Span-80 and Tween-60 were used as emulsifier,potassium persulfate and sodium bisulfite were used as initiator to prepare copolymer.Effects of monomer mass ratio,amount of initiator,temperatures,dosage of emulsifier,and oil-water ratio on the intrinsic viscosity of copolymer wereinvestigated.Structure of copoly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The heat and salt resistance of copolymers were detected by Brookfield viscometer.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rinsic viscosity of copolymer reached a maximum of 936 mL/g and the copolymer has good heat and salt resistance when the mass ratio of AM∶AMPS∶NVP was1∶0.2∶0.025,the amount of initiator was 2% based on total monom ers mass,emulsifier concentration was 0.1 g/mL,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40 ℃,and oil-water ratio was 1∶1.【期刊名称】《应用化工》【年(卷),期】2017(046)008【总页数】5页(P1521-1525)【关键词】反相乳液聚合;丙烯酰胺;共聚物;耐温抗盐;特性粘数【作者】陈世兰;周述勇;张鹏;杨秀春;陈芳【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133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田,四川遂宁 629000;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1331;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1331;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17.4聚丙烯酰胺(PAM)分子链上的酰胺基易形成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使PAM具有良好的增稠、絮凝、降阻等作用,在石油开采、污水处理、造纸等领域应用广泛。

丙烯酸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丙烯酸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困难 。因 此 , 体 聚 合 在 工 业 规模 上 的使 用 较 少 。 本
2. 相 悬浮 聚 合 法 反
N, 一 亚 甲 基 双 丙 烯 酞 胺 合 成 了 聚 乙 烯 醇 丙 烯 酸 半 互 穿 聚 合 物 网 N’ 络, 实验 测 试 结果 表 明 , 网 络 结 构 能 吸 收蒸 馏 水 7 0 80 /, 收 该 0 ~ 0 mLg 吸
行 水 溶 液 聚 合 , 得 了 甲基丙 烯 酸二 甲胺 基 乙酯 ~ 丙 烯 酸共 聚物 。该 制 0 0 l 对 g 高 吸水 性 树 脂 的 吸 水 、 水 原 因是 这 类 材 料 分 子 中 含 有大 量 的羟 树 脂 具 有 优 异 的 吸 水 能 力 和 吸 醇 能 力 。 其 吸 去 离 子水 达 16 m/, 保 0 8ml 吸 g . %盐 水 溶 液 基 、 等 强 亲 水 性 基 团, 有 高 分 子 电解 质 的分 子 扩 张 性 能 ; 羧基 具 同时 , 质 量 分 数 5 %的 甲醇 水 溶 液 的 吸 液 率 达 2 0 / , 收 09 由 于 材 料 中 构成 的 轻度 交 联 三 维 网络 结 构 , 限制 了分 子 的 进 一 步 扩 张 程 达 10 l 9 7 m/ 1  ̄。 J n igh n u Pn zag等 采 用 丙 烯 酸 接 枝 淀粉 水 溶 液 自 由基 聚合 ,由 N。 度, 者 的综 合 作 用使 得 吸 水 性 树脂 只 能在 水 中溶 胀 而 不 溶 解 , 具 有 二 并 N’ 亚 甲基 双 丙 烯 酞 胺 作 为 引 发 剂 合 成 一 种 新 型快 速 溶 涨 多 孔 超 强 一 极 强 的吸 水 和 保 水 能力 。 该 吸 陆 丙烯酸型高吸水性树脂的传 统合成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 、 溶液聚 吸 水 剂 , 吸 水 剂 比 无 孔 的 超 吸水 剂 吸 收 能 力 大 , 水 速 度 快 ; 海

丙烯酸吸水树脂的合成

丙烯酸吸水树脂的合成

丙烯酸吸水树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

其合成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材料准备:准备丙烯酸单体、交联剂、引发剂、溶剂等必要原料和配方。

反应体系配置:将丙烯酸单体、交联剂、引发剂、溶剂等按照一定比例配置于反应容器中。

反应引发:通过加热或其他方式激发引发剂的活性,引发丙烯酸单体的聚合反应。

在聚合过程中,丙烯酸单体会发生共聚反应,形成线性链和交联点,从而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固化处理:聚合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体系进行固化处理,以提高树脂的稳定性和吸水性能。

脱溶剂处理:将固化后的树脂进行适当的脱溶剂处理,去除多余的溶剂。

干燥处理:对脱溶剂后的树脂进行干燥处理,使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控的吸水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合成方法和工艺参数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厂家或研究机构的要求有所差异。

此外,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并遵守有关的环境保护和化学安全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7期2007年7月化工新型材料

NEWCHEMICALMfATERIALS

V01.35No.7

・73・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陈欣张兴英+(北京市新型高分子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以石油醚为分散介质,Span6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LS)作为乳化剂,N,N_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共聚合成了AA/ANa/AM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交联剂、中和度、反应温度、乳化剂、共聚组成等对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下吸水率及吸盐率分别为753.59屈和158.69/g。关键词高吸水树脂,反相乳液,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组成

Preparationofsalt-toIerantsuperabsorbentresinbyinVerseemulsionpolymerization

ChenXinZhangXinying

(PreparationandProcessingofNovelPolymerMate“als,KeyLaboatoryofBeijingCity,Beijing100029)(College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BeijingUniversityof

ChemicalTechn0109y,Beijing100029)

AbstractTheAA/ANa/Amsuperabsorbentresinwithhighabsorbabilityinsalineandhighabsorptionratewas

synthesizedbyinverseemulsionpolymerization,withpetroleunetherasdispersingmedium,Span60andSLSasemulsifier,

N,N—methylenebisacrylamideascmsslinkingagent.Theeffectsofcorss—linkingagent,neutralizationcontent,reactiontem—perature,emulsifieragentandcopol弘neizationonthecharacteristicsofproductswereinvertigated.UnderthebestpolyHler—

izationcondition,、^阻terabsorbility753.59/g

andinsaline158.69/g(0.9%Nacl)respectively-

Keywordssuperabsorbent,inverseemulsionp01ymerization,crylicacid,acryl锄ide,sodiumacrylate,copolymeiza—

tjon

高吸水性树脂按其原料来源可分为淀粉类、纤维素类和合成树脂类。其中合成树脂类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合成工艺简单,能够防酶防变,吸水率高等优点,是当今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品种。聚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是合成树脂类中重要的品种。其聚合目前主要采用溶液法及反相悬浮法[1“]。其中溶液法过程简单,成本低;但是聚合速率慢,得到的产品产率低,性能不佳,且后处理较困难。反相悬浮聚合虽后处理方便,能得到粒状产物;但由于使用的是水溶性引发剂,反应所需求的温度高,反应中放热量大,难于控制,易黏结,缠桨,挂壁,产品质量下降[4]。本研究采用反相乳液聚合,使用氧化还原型引发剂,降低了反应温度,反应易控制,产物颗粒细,不粘结,不挂壁,且后处理较容易,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共聚物,共聚物吸液率高。1实验部分1.1主要原料丙烯酰胺(√气M)、丙烯酸(AA)、Span60(失水山梨醇单硬酯酸酯)、石油醚(分析纯),北京益利化学品有限公司;Na0H,(分析纯),北京世纪红星化工责任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作者简介:陈欣(1981一),男,硕士研究生。(化学纯),中国医药公司北京采购站;氧化剂,(工业级),北京源泰发化工有限公司;亚硫酸氢钠(分析纯),北京益利化学品有限公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析纯),美国prOgr锄公

司;去离子水,北京化工大学。1.2实验步骤在250mL的四口瓶中,加入SLS、Span60、石油醚,升温使乳化剂溶解于石油醚中,同时通N2驱氧。在冰浴中用Na0H中和AA,然后再加入AM、交联剂、还原剂,形成预聚液。待预聚液溶解充分后,将其加入四口瓶中,升温乳化40min后,加入氧化剂,引发反应。反应5h后升温到共沸点脱水,脱水量达到要求后停止反应。最后将反应物在真空烘箱中干燥,得到颗粒状产物。1.3吸水率的测定准确称取约0.19样品(记作rn0)于烧杯中,加入100H1L去离子水,室温下浸泡2h,用铁丝网(孔径为2nlIll)过滤,凝胶在网上静置5min后,取下称重,记作m-(扣除网重)。吸水率按下式计算:Q一(m1一mo)/n10(1)1.4吸盐水率的测定

 万方数据・74・化工新型材料第35卷

将1.3中的液体换成0.9%的NaCl溶液,其余操作同1.3。2结果与讨论

2.1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由图1可见,在1671.11cm_1处有羰基C—O特征峰,在1178.24cm-1和1119.15cm-1附近有C-O的特征峰,证明了树脂分子上有羧基的存在;3417.49cm_1附近及1671.11cm.1和1560.43cm_1处出现双峰,以及1319.44cm_1处的峰证明了酰胺基的存在;1405.52cml处出现了羧酸钠的特征峰。因此可知,吸水树脂的大分子长链上存在羧基、酰胺基、羧酸钠等亲水集团,说明了所合成的高吸水树脂为AA/ANa/AM的三元共聚物。

4f)()f)35003f)0025002(X)()15()0l0()()500

波数,cm—l

图1共聚物的红外谱图

2.2聚合工艺条件2.2.1反应温度反相乳液聚合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太高或太低对产物的性能带来极大的影响。如表1所示,反应温度<45℃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吸水树脂的吸水率随之升高;当反应温度为45℃,所得产物的吸水率最大,达753.59/g;当反应温度>45℃后,其吸水率开始下降。这是因为,聚合温度太低,则聚合反应速度较慢,由于交联剂的竟聚率比单体大许多(r单体一o.117,r交联剂一5.756)[5],导致交联度明显降低,聚合物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成粒状,而大多数是呈粘稠状,即不能使聚合物形成有效的体型网状结构,产物水溶性大,吸水率降低。若聚合反应温度过高,则链转移程度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加快,造成相对分子质量和交联度相应减小,吸水树脂的吸水率随之减小。因此,选择适当的温度,能使交联剂和单体的竟聚率差值较小,使交联反应达到最佳。表l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反应现象吸水率/(g/g)

2.2.2乳化剂用量的影响维持单体浓度、氧化剂、还原剂浓度、交联剂浓度不变,

45℃下反应,考察复合乳化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乳化剂用量按乳化剂的质量对单体的质量比计,实验结果见表2所示。由表2可看出,乳化剂用量<4.5%时不能形成乳液,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聚合产物吸水率逐渐增加;用量达到7%时,产物吸水率最大;其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进一步增加,产物吸水率逐渐降低,直至产物溶于水。这是由于当乳化剂用量<4.5%时,乳化剂不足以有效覆盖胶粒,机械隔离作用削弱,胶粒极不稳定而破乳。随乳化剂用量的逐渐增加,胶粒稳定性随之增强,反应平稳,同时引发剂浓度不变,产生自由基的数目不变,随着乳胶粒数增多,乳胶粒中双基终止的几率下降,自由基在乳胶粒中的平均寿命就越长,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吸水率也随之增加。在乳化剂用量达到7%时,产物吸水率最大。乳化剂用量的进一步增加,体系中乳胶粒数目也相应增加,由于交联剂浓度保持不变,则平均到每个乳胶粒中交联剂分子数减小,此时的交联剂数目不足以使聚合物分子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宏观上表现为产物呈粉末状,溶于水而不吸水。表2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2.2.3交联剂浓度的影响交联剂可使共聚物发生化学交联形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较高吸液倍率,并确保其不溶解于水,避免形成无强度的粘稠物

质。由图2可知,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吸水率增加,当交联剂用量达到o.08%时,吸水率达到最大;此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吸水率降低。这是由于交联剂用量过低时,树脂不能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部分溶解,吸水率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产品交联度不断增大,所能保有的液体量也逐渐增加。但当交联剂浓度过大时,共聚物形成紧密收缩结构,溶胀受限制,吸水率下降。

案¥槲

芒蝥

0.04O.06008O.10O.12n140.16O.180.200.22交联剂浓度/%

图2交联剂浓度对吸水率的影响

2.2.4氧化剂与还原剂配比的影响本实验采用的是油溶性氧化剂和水溶性还原剂体系,氧化剂分子通过乳化剂层扩散进入乳胶粒与还原剂反应。由于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