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形象的模糊性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浅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摘要:从文学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构建着后人的主观经验和文化世界。
它呈现出了隐喻性、间接性、可感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描写景物、人物、事件的语言;一类是人物的对话,包括独白。
作家似乎是用语言描写对象,风花雪月如何,阴晴圆缺如何,但其实他的描写性语言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艺术直觉和艺术个性的显露。
另一类就是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也被当成了被加工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人物的对话有丰富蕴含,它虽然有传达信息的一面,但又不止于传达信息。
一、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文学语言的隐喻性的层面是针对现实语言来说的。
现实语言只能传达现实意义, 比如,日常语言只能以表象传达感性经验, 理论语言只能以概念传达知性经验, 它们都不能传达生存体验, 揭示人生真谛和价值。
哲学语言虽然能以范畴揭示生存意义, 但却不能够把具体的、鲜活的生存体验表达出来, 而只是它的抽象化。
只有文学语言是对生存体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描述, 而且可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是文学语言独具的超越性, 它能突破现实语言的限制, 消解其意义层面, 保留其含义层面, 具有多层的隐喻和转喻意义。
像我们大家熟知的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就不单单是叙说了一件寻找隐士高人而不得的平凡日常事件, 而在字面背后隐藏了很深刻的对人生处境的感悟。
宋人杨万里诗《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等到前头山脚尽, 堂堂小溪出前村。
多么平常的物象景色, 却又昭示了几多人生境遇,抒写了几多人事情怀。
二、文学语言的间接性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首先在于其间接性,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往往给读者传达一种间接的信息。
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从而产生不同的印象。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摘要:世界上有很多的语言,他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现象,即很多的词语、句子在表述的时候所呈现的概念和意义会使人们的理解产生分歧,他们表达的很笼统,不是很精确。
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就是在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语言模糊性的特征,既能够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使用方法,也能使作品的审美意蕴得到极大的增强,同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如果在翻译中对这些模糊性语言不加注意甚至没有了解它们的重要性,没有真正译出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会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有误差甚至片面扭曲,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为了使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更加原汁原味,让读者通过翻译了解到英美国家有别于中国但同样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利用翻译策略来实现对模糊性语言的完美翻译。
关键词: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语言一、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的精确性是人类语言天然具备的两种客观属性。
作为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的表达方式,模糊性这个名词术语是指一些语言单位没有精准的界限,一些比较难以反映的模糊性概念恰恰是利用了这种不精准的界限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本质上看,有限的语言是无法表达世间无数对象的,因此以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我国著名学者汪培庄为代表的中外理论家一致认为语言都是模糊的。
语言的模糊性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事物经常是连续性的,而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离散的,人类用离散的语言去表示连续性的事物,模糊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语言的模糊性我们经常遇到。
例如小明24岁,在我们向其他人介绍他的年龄时,我们只需说他只有20出头或他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别人就明白我们言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再比如对于西红柿是属于水果还是蔬菜,就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存在非常明显的模糊性。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
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
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在我们日常的交际对话,文章用语中经常不能清晰地表达本意而使别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有模糊性的特征,即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系统的说主要是指词义的外延界限不清,而作为义位的中心也就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明确的。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模糊性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有些客观存在的事情和事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界限的相对模糊,存在概念不明朗的现象;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只能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去描述某些事物。
主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模糊词义的产生。
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是有限的,作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语言符号的产生发展必然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另外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模糊性词句占据市场。
能在具体语境中产生模糊性意义的词有很多: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等。
这类词语一般倾向于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其中表颜色和时间的词语模糊性较强。
如“红色”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淡红、浅红、深红、粉红、紫红、西瓜红、石榴红等等,到底是哪一种红我们不知道;又比如说我们谈论“今天”这个词,是历史的今天还是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只有说话人知晓。
语言学家沙夫说:“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
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妨碍我们日常沟通,相反,模糊语汇带来了灵敏和生动,具有不可估量的语用价值。
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中体现出来,使语言符号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试论《呼兰河传》中的几个模糊

试论《呼兰河传》中的几个模糊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呼兰河城后,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她对呼兰河人事物景的无限眷恋与对丑陋人性的冷酷批判。
这部回忆录式小说有“模糊”的创作特征,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叙事视角、感情色彩和文体的迷糊等四个角度对小说的“模糊”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呼兰河传》;模糊;时代背景;叙事视角;感情色彩;文体一、时代背景的模糊《呼兰河传》虽然有对时代弊病的讥讽,却没有鲁迅的文章那样明显。
他笔下的呼兰河城人似乎是与世隔绝的,这里的人们和发生的大小事情和那个地动山摇的时代没有太大的关联,他们在嬉笑怒骂中谱写着平凡而庄重人生。
那个年代的标签与这个小城中人的琐碎日常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呼兰河传》的时代背景是模糊的,如果不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小说的创作背景,将它看作是清末时期或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北方偏僻地区人们的生活画面,并不会让人觉得牵强。
二、叙事视角的模糊《呼兰河传》常常被读者看作萧红的自传,作者将“我”在呼兰河传的见闻写得真实自然,诚挚感人。
读这本小说似乎在倾听萧红在讲述她的童年,她的视觉所及之处变成了笔下的《呼兰河传》。
例如第三章,好像是对童年真实生活的回放,轻快的语言和热烈的情感是萧红作品中很罕见的。
在大花园中看花蝴蝶飞舞,辨别昆虫和植物,观察花开等待黄瓜结果,绚丽的语言勾勒出萧红芬芳烂漫的童年画卷。
例如在第四章中反复说“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样的语言带着作者主观真切的感受。
类似的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经验视角,也叫内视角,作者就是小说主人公,她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让读者更加了解作者的生活、心理和性格,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构成接受美学。
这部小说的叙事角度除了第一人称还较多涉及了传统的全知全能视角以及第三人称叙视角。
全知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作者对呼兰河城的人事物景了然于胸,文本是有关呼兰河城的缩影,她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对这里的印象,塑造更多人物,叙述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和更复杂的故事。
语言文字模糊性的合理存在及应对策略

语言文字模糊性的合理存在及应对策略摘要:从写作学、鉴赏学、汉语本身特点三个角度来看,语言文字模糊性确实是存在的。
针对语言文字模糊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重情景创设,披文入情;重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重背诵记忆,积累语言;重各抒己见,培养个性。
关键词:模糊性披文入情语感积累个性一、理论层面:语言文字模糊性合理存在的依据语言文字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
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对语言文字特点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确实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首先,从写作学的角度来说,写作思维具有模糊性。
这可以从三方面来诠释。
(一)写作客体(即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往往(并不绝对)处于一种模糊性的存在状态。
模糊概念的发明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德(L·A·Zadeh)教授指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
”因此,他主张正视事物中的客观存在的模糊性,而不必去无谓地追求不可能的明晰。
例如,“黄山真美”,黄山究竟美到什么程度,说得清、道得明吗?(二)写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其中必然蕴涵了主体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的隐约的部分,情感的模糊性必然带来写作思维的模糊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愁如何测量?无法测量。
李煜用“一江春水”比喻之,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新鲜,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李煜用了模糊逻辑;又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课文《孔乙己》中的一段话。
由于“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这段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我作这样的点拨:“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及翻译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及翻译作者:刘桂杰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2期摘要:文学作品,作为要传递给读者美学意象和艺术享受的文本,需要借助模糊的手段。
这使得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考虑语境和文化间的“异域差异”以求最大化的信息传递。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文学传递过程中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读者期待、美学视野。
分析论证了文学模糊现象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模糊翻译再现策略引言在中国,伍铁平较早地系统研究了模糊思想。
近现代学者则更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和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数属于语言实践层面,并且学者们都不能提供一个普适的翻译准则。
在西方,对模糊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历了数度热议。
Approaching Vagueness(Ballmer,1983),Vague Language(Channell,2000)和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Wilss,2001)是比较典型的模糊研究成果。
但是,虽经共同努力,中外学者或拘泥于实践,或偏重于理论,或专注于某一特例,仍没有形成理论上的统一。
因此,本文作者希望能在文学模糊的翻译中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理论范式。
最近这些年,受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之影响,学者们对文学领域内模糊现象的关注也拓宽至新的维度,比如模糊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及其模糊处理,模糊与读者期待、美学视野、认知心理因素和社会评价等的关系,模糊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等等。
有学者更是提出在建立语料库的基础上最大化消除模糊现象及其误译带来的交流障碍。
文学模糊的定义自然语言的模糊现象。
事实上,模糊现象——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在自然语言中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
由于不同的意群结构和标点,“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或者“下雨,天留客。
天天留,人不留”都是可以接受的理解。
再如,《道德经》中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也成为坊间文人学者争相解读的目标。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作者:龚兴艳唐红芳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6期【摘要】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所用的语言,它具有模糊性,而它的模糊性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这就是模糊美。
它是一种艺术性的美。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文学语言的模糊美,即用词、形式、意境、形象。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美;用词;形式;意境;形象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作者对描写对象在认识理解上的模糊,作者对自身心理活动诸如情绪、欲念等意识上的模糊,以及作者在具体创造实践中的模糊控制等,必然使得模糊语言渗透在作品中。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1]。
文学作品属于艺术作品,因而它表现出模糊性是理所当然的。
而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而它的模糊性又是通过模糊语言体现出来。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不同于其他模糊语,它是一种“艺术性模糊语言”,它是指语词既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又具有“由朦胧产生一时费解,由一时费解走向豁然”的阅读效应[2]。
它表现的是情感信息,而不是或很少是理性信息,因而它所发挥的是审美功能。
而文学语言从狭义上讲,它是指“文学作品里所用的语言”[3]。
从而研究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主要是研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模糊美。
模糊美是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模糊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美学新学科,它的产生,避免了以往只追求确定不变的美的定义的偏颇,旨在探究隐藏在确定性、清晰性身后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的模糊美。
美,固然有它的形象性、鲜明性,但也有它的模糊性、不确定性[4]。
文学语言所表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就体现了它的一种模糊美。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即用词、形式、意境和形象。
1、模糊美之一——用词文学语言的经典之笔“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从逻辑的角度看,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的词要精确,它的内涵必须丰富,外延要小;从现代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词的能指与所指要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 期末论文
浅析文学形象的模糊性
浅析文学形象的模糊性
一、文学形象与文学形象的模糊性
“形象”一词古而有之,开始时仅指人的面貌形状,后来“象”“形”“形
象”(又作“形相”“形像”)具有了文学、绘画上的含义,如陆机《文赋》所说
的“期穷形而尽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神用象通”等,开始接
近了现代的广义文学形象的概念。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
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
象性表现、形象体系及生活图景,按此标准,场面、情节等也属于文学形象;狭
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主人公等含义相近。从接受者角度看,文
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语言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
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①
模糊概念是相对于精确概念而言的。从哲学上讲,模糊性是事物的亦此亦彼
性,包括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与事物性态的不确定性。严格说来,一切事物都具
有模糊性,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文学无法像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那样对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精确的解释和概念式的描摹,文学是用一种模糊式的
思维进行艺术创作,这些文学作品、文学形象的模糊性给观赏者提供了感受、认
识的多义性和灵活性。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包括形象画面的模糊性与形象画面内涵
的模糊性。文学形象的模糊性,与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文学语言、文学表现手法
等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导致文学形象模糊性的原因
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形象是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建构而成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间接形象,不
是直接可见、可闻、可触的,而是通过语言作为中介表现出来的。这种形象的间
接性是语言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的不同。画家、雕塑
家、影视创作者运用的是具体可感的感性材料,由这些感性材料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形象运用的
则是观念性的媒介材料——语言符号,这就决定了文学形象不能由人的感官直接
接受,读者只能在理解这些语言符号的基础上,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借助联想和
①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03页
想象,才能在大脑中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因此,读者是借助语言符号才能感受到
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即文学形象本身无法显示客观存在的直接性,无法
像画像、雕塑和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那样直观、清晰,它表现出来的是间接性、
意象性、模糊性。
我们在看影视作品时,影片中的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直接的感受到色彩的明
亮艳丽,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在欣赏图画时,画面中的形象会立即进入我们视
线的范围,使得形象一览无余;但是在阅读小说时,对里面形象的把握就不能做
出迅速及时的判断。比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用几张图片就可以看到大观园
的全貌,而阅读文字却要一段文字、一段文字的去理解,还需要很好的记忆力及
理解力,我们想象的是否与作者的意图相一致也不得而知。总之,语言符号造成
了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又导致了文学形象的模糊性。
2.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文学形象是通过文学语言来表现的,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它在展现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本身就是不精确的,这种不精确导致了文学语言往往呈多义
性和不确定性,用这样的语言来表现形象,也往往使形象具有模糊性。
童庆炳先生将语言的模糊性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表现为语言的不确定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乡下人那里,“妈的”这个词,往往一词多义,它可以表
达遗憾、敬佩、愤怒等多种情感。“不错啊”这样的语句也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表
达出不同的意思。二是语言的不精确性:“老大娘”“小姑娘”等词充分的表现了
文学语言在描述身份、年龄上的不精确,再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东家
之女的描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太长”“太短”都是一种感
觉上的近似,给人一种模糊感。三是语言的相对性:“高”与“低”,“大”与“小”,
“远”与“近”都是相对的,因而在读者的脑海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语言
的不确定、不精确和相对性造就了语言塑造的形象本身的模糊性。
3.文学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文学创作有多种表现手法,比如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等,
这些各异的表现手法使得文学形象具有了多层意义,具有模糊性。下面以象征和
侧面描写为例来说明表现手法导致了文学形象的模糊性。
在文学创作中,象征指用具体可感的感性形态来暗示、表现某种抽象的、不
可感知的思想观念。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本身就有某种飘逸性、模糊性,它为读者
建构出了新的审美空间,而这个新的审美空间往往是不好把握的。比如戴望舒的
《雨巷》,就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希望,作者建构的那个形象
既明了又模糊,既确定又不确定,造就了模糊的文学形象。再如舒婷的《双栀船》,
诗人致力于寻找精神状态的对应物,通过建构“船与岸”的象征来表现主观心灵
状态,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船与岸”的象征意义,也就使得“船与岸”
这一形象具有了模糊性。
作家避免从正面直接描写对象,而采取从侧面烘托、暗示对象的间接描写手
法,从而使得创造的形象虚实相生,这种形象在感性形态上是不确定的、不完整
的,是模糊的。《陌上桑》中写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文字
从写了罗敷的美,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给读者
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罗敷的形象也就因而变得更为朦胧和模糊了。
三、文学形象模糊性与艺术美
较之其他艺术形象,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其无法回避的缺点,它以抽象的语
言符号来表现鲜活的文学形象,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认识文学形象的障
碍。但这个缺点,从另一角度考虑却是文学形象优于其它艺术形象的一大优势,
这种优势是其他艺术形象所无法具备的,即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孕育了艺术美。唯
有不确定的,才有无限性,才能给读者以广阔的艺术想象的空间。而且,即使是
精确的美,也需要靠模糊性来把握;确定性的美,也要以不确定的感受去领会。
文学形象的模糊性还可以把音乐的旋律美、美术的色彩美等都通过文字表现出
来,展示出一种文艺综合的美。
文学中的朦胧美就需要用模糊性来表现,当形象画面及其内涵表现出极大的
不确定性时,读者在欣赏中便会产生一种朦胧感,而越朦胧,就越产生美感。戴
望舒的《雨巷》,就是用模糊的形象来创造出朦胧美的典型。模糊的文学形象能
创造出绘影美,对罗敷的侧面描写表现了她的惊人之美,至于她是怎样的美,作
者是模糊的,读者也不得而知,需要自己去想象。模糊的文学形象还可以表达生
命里难以模拟的气韵和动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这里用模糊的形象塑造了模糊的意境,极写宇宙和人生的浩渺,把
作者的情感很好的传递给了读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
有暗香来”梅花的姿态没有像图画那样明白的显示,但读者通过吟诵体会感受到
了梅花独有的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模糊的文学形象展示了水流的动感,色彩的明丽。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孕育了艺术
美,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却用模糊的形象成为了艺术美的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2] 黎德锐 :《谈文学形象的模糊性与艺术美》,《作家杂志》2008年第11期
[3] 安萍:《造成文学形象模糊性的原因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4] 雒海宁:《文学形象、时空的模糊性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
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