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摘要:世界上有很多的语言,他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现象,即很多的词语、句子在表述的时候所呈现的概念和意义会使人们的理解产生分歧,他们表达的很笼统,不是很精确。
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就是在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语言模糊性的特征,既能够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使用方法,也能使作品的审美意蕴得到极大的增强,同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如果在翻译中对这些模糊性语言不加注意甚至没有了解它们的重要性,没有真正译出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会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有误差甚至片面扭曲,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为了使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更加原汁原味,让读者通过翻译了解到英美国家有别于中国但同样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利用翻译策略来实现对模糊性语言的完美翻译。
关键词: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语言一、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的精确性是人类语言天然具备的两种客观属性。
作为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的表达方式,模糊性这个名词术语是指一些语言单位没有精准的界限,一些比较难以反映的模糊性概念恰恰是利用了这种不精准的界限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本质上看,有限的语言是无法表达世间无数对象的,因此以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我国著名学者汪培庄为代表的中外理论家一致认为语言都是模糊的。
语言的模糊性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事物经常是连续性的,而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离散的,人类用离散的语言去表示连续性的事物,模糊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语言的模糊性我们经常遇到。
例如小明24岁,在我们向其他人介绍他的年龄时,我们只需说他只有20出头或他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别人就明白我们言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再比如对于西红柿是属于水果还是蔬菜,就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存在非常明显的模糊性。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
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
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符合原文精神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当今社会,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十分普遍,是作品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也是翻译作品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有两种典型的模糊语言:第一种是歧义(ambiguity),歧义的出现十分普遍,例如:“The man ran.”该句话会使人反复思索:这里的“man”是指某一特定的人还是普通男性;“ran”是指逃跑还是跑步?这种无法确定其意义的句子,称之为歧义句。
另一种模糊语言是不清楚(unclear),诸如:“It was something.”此句无法明确其含义,既可以指物体,也可以是抽象概念,但无法从句子中明确推断其含义。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性,但也让翻译者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此,翻译者必须借助多种翻译策略,以保持作品的艺术性,但不会引起歧义或其他问题。
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四大类:语义模糊、代词模糊、句法模糊和语用模糊。
首先,语义模糊是采用双关语、比喻等,来表达内容的一种模糊方式,翻译者可以模仿原文句子的内容来实现此类模糊,但必须确保双关语不会导致歧义。
其次是代词模糊,无法确定代词指向的一种模糊方式,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预测原文中代词指向,以保持其原有的意思和语义。
紧接着,句法模糊是指文章使用异形句、分句表达等等,可以使文章有着更多的意象空间。
例如:“Goodbye, mylove.”翻译者可以采用作抒情的句式,表达某种文学情调。
最后,语用模糊是指句子中使用隐喻、暗示语等等,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例如:“He had been here for a long time, but he was still a stranger.”翻译者可以采用带有文化内涵的写法来呈现意义。
模糊语言的使用会使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更加困难,但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艺术性。
探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的应用

2302018年28期总第416期ENGLISH ON CAMPUS分析:三个例子中,“where+形容词”结构均相当于一个省略了主语和谓语的状语从句,在例一和例二中,where都译为“在...情况下”,而例三中的“where relevant”结构没有译关情况下,作出适当安排,以便就本附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事项与此类组织进行磋商。
”2.where在关系从句中的译法:关系从句中的用法是其基本用法,经笔者在自建语料库检索得知,在限定性关系从句中,where用法主要体现在表示地点和表示条件中。
根据不同语境,在表示地点时,根据不同的先行词翻译为相应的地点。
在表示条件时,译为“如果”、“在......情况下”或是不直接翻译出来,而是通过句意表示出隐含条件。
Where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例子在本语料库中较少,只出现了一次,是对前一个句子的解释说明,在句中做状语成分,译为“即”。
该例子较少,所以笔者不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结语本论文中,通过检索自建的语料库,笔者发现,在该法律文本中,where引导状语性结构表示条件的用法使用最多,但由于where表示条件的用法毕竟是从地点之意引伸出来的, 所以条件也是一种抽象地点,或者可以说是where的本来意义经过“隐喻化”过程获得了表示条件及其它抽象地点的用法,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翻译为“如果……”、“如……”或“当/在……时”、“在……情况下”,但where具体翻译为什么含义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即能否用when或者if代替,或者是否是where+形容词的结构,只有辨别清楚后才能选择正确的译法。
而对于意义基本相同的汉语词汇,则取决于译者的喜好和风格;where引导关系从句的用法中,表示条件的居多,真正的定语性结构较少; 其次表示条件的where结构大多都译成书面化程度较高、与法律汉语相同的“显性”条件表达方式。
当然本论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法律文本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在与此不同类的法律文本中,where的应用情况未必与笔者的研究情况完全相同,因此对where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然很有必要,笔者也希望本文能为之后类似文本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探究杨慧【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12【摘要】Fuzziness is an intrinsic feature shared by most languages.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literary works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pragmaticand rhetoric aesthetics. In the course of fussy language translation,both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should be emphasized,which can express the exact idea and enrich the literary beauty.%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本质属性之一。
在英美文学作品里,模糊语言发挥着特有的语用和修辞审美功能。
模糊语言的翻译既要深刻理解源语言的意义,又要注重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才能准确传情达意,使文学作品的内在涵义更为丰富。
【总页数】4页(P91-93,108)【作者】杨慧【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 628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相关文献】1.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及翻译技巧 [J], 杜娟2.浅谈日语翻译中模糊语言的文化背景问题--由「無神経な者」一词的翻译说开去[J], 汉娜3.略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J], 刘小洁4.关联理论翻译观中模糊语言之翻译 [J], 张颖5.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J], 胡二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的研究

当把 握 模 糊 性 在 美 学 翻 译 中 的 应 用 。 因 此 , 要 成 功 地 翻 译
一
篇英美文学作 品, 在 对 英 美 翻 译 理 论 掌 握 得 很 纯 熟 的 基
础之上 , 对 原 文 中本 身 所 存 在 的模 糊 性 进 行 再 加 工 , 做 艺 术 上 的 创 作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得 到 读 者 的 认 同 , 才 能 让 读 者 更 进 一 步 地 领会 英 美 文 学 作 品 所 独 有 的模 糊 性 。
闰 凤 霞
( 河西 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 ,甘 肃
[ 摘
张掖Βιβλιοθήκη 7 3 4 0 0 0 )
要] 文 学 用 语 具 有 很 强 的 模 糊 性 , 模 糊 这 一特 性 也 是 英 美 文 学属 性 中 的一 个重 要 元 素 。 我 们 要 在 美
学 与 英 美 文 学翻 译 相 结合 的基 础 上 , 对 英 美 文 学 中所 存 在 的 模 糊 性 特 征 进 行 深 入 的 分析 , 同 时 结 合 实 际 案 例 对 英 美 文 学翻 译 的模 糊 性特 性 作 以 浅析 , 进 而 使 大 众 读 者 都 能 深 入 了解 并 且 学 会 享 受 英 美 文 学 翻 译 的 模 糊 之 关 。
[ 关键词] 英美文学; 模糊性 ; 翻 译 技 巧 [ 中 图分 类 号 ] H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4 ) 0 8 — 0 0 2 8 - 0 2
作 深 刻 理 解 的基 础 上 , 了解作者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 , 要 适
2 0 1 4年第 8期 ( 总第1 5 O 期)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1. 引言1.1 介绍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fuzzy semant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apturing the nua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original text. Fuzzy semantics refer to the ambiguity, vagueness, and subtlety of meanings that are often present in literary works. Translating these nuances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culture, as well as a creative approach to convey the intended message accurate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2. 正文2.1 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的表现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的表现是一种常见现象,它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和对话中。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模糊语义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模糊语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例如模糊的描述、暗示和隐喻等手法。
在描写中,作者可能使用模糊的词语或短语来刻画场景或人物,使读者产生模糊的印象或感受。
这种模糊的表现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在对话中,模糊语义也经常被运用。
人物之间的对话可能包含着暗示和隐喻,需要读者通过细致的品味和推理来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种模糊性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能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
摘要: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能够将作者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更清楚,更加生动和形象,引导读者对事物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也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使得一些文学作品长期以来都具有非常大的语言魅力一直在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在对英美文学的翻译当中一定要找到其模糊语言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采取合理正确的技巧去翻译,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作者思想传达,才能够保证文学作品不失真。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美文学作品特色翻译
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大家都知道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语言就是真个文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有学者认为文学与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是通过各种数字以及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而要想将文学表达清楚则需要有很高的语言艺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艺术将作家头脑中的思维形象化具体化甚至是在脑海中形成图画,产生思维的共鸣。
艺术的表达正是通过模糊的语言形象,将生活中的场景形象化和动感化。
在文学作品作家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经常加入一些模糊语言,来达到一种意境高远的朦胧美使得整个语境向外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方式多以模糊词语、模糊句子段落以及各种模糊的修辞手法呈现出来。
通过这种模糊的表达给读者制造出一种模糊的意境,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作家行为过程中已经在模糊段落中做好的这个准备一旦读者计入这个段落的阅读,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起读者对上下文思考在脑海里形成各种联想。
这种模糊的修辞方法能够唤起读者的内心的想象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使得文字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使得寓意更加的深刻和丰富。
二、英美文学中的模糊性特点
1、意象的模糊性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除了语义的模糊之外,还存在着意向模糊性的特点。
一篇文章想要将感情表达的到位,除了精美的文字描述外,还需要融人一些有助于感情表达的意象,这样才能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的生动具体。
在将感情转化的过程中,意象的模糊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模糊的意象有助于其品味作者的真情实感。
2、意境的模糊性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很多作者会将对景色等自然事物的描寫加人感情的色彩,有的时候会采用不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构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已经的模糊性。
模糊的意境其实是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在其中的。
模糊的意境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不同的读者会看到不一样的美。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技巧
当去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这种异国读物时,因为不同国家语言背后深藏的思维方式不同,要想真正读懂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就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模糊性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就要尽可能地把语言的模糊性体现出来,而要想使语言的模糊性在翻译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保持英美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体现原著的总体风貌,就要特别讲究对作品中出现的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句型和语法结构常常由于作者知识储量和写作风格的不同而复杂多变,导致模糊性语言的翻译成为一项相对较难的工作。
因此翻译者要讲究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具体来说通过模糊对模糊、精确对模糊、模糊对精确三种策略来实现对模糊性语言的完美翻译。
英美语言中如果一个单词是模糊的,通常汉语中能够找到与这个单词相对应的模糊性词汇,只要翻译者精通汉英两种语言,就能够利用这种对应关系,运用模糊对模糊的翻译技巧提高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促进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方面的交流。
这种模糊对模糊的翻译技巧能够对词语进行准确转化,又省时省力,因此得到翻译者的青睐被广泛采用。
例如在 A Fellow-Traveler 这部著作中,文中的模糊性单词“ night ”被有些翻译者译为“傍晚”,从客观方面来说“晚上”和“傍晚”两个模糊词的边界并不是特别清晰,这种翻译就是利用了模糊对模糊的翻译策略,虽然从单纯的字面上看好像翻译得并不是太准确,但是从这部著作的总体风貌上来看,这样的翻译其实更加能反映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更好地让读者去理解原文,因此翻译者翻译的逻辑并无不妥,甚至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模糊对模糊的翻译策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原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精确对模糊这样一种翻译策略。
这种策略也大量存在于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之中,比如某作品中一句话出现“ hard ”这个词两次,翻译者在了解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之后,将其翻译成“凄凉”和“惨淡”两个意思,这就是精确对模糊翻译策略的成功运用。
再比如对于“ let melive years in heat of blood ”这个英语句子,翻译者
在翻译时只有对其模糊化才能保持原文的美感,有位翻译者将其译为“我所追求的是显赫的人生”就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因为这种翻译充分考虑了整个故事背景。
还有一种和精确对模糊相反的翻译策略,是用汉语中模糊语言来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精确语言,即模糊对精确的翻译策略。
比如有的翻译者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数字翻译成汉语中的模糊性数字,“他是不讲信用的好手,吃几个字没什么大不了的。
”原文中的
“ Twenty ”在这里并没有被译为“二十”原作者只是想用它表示数量很小,如果译为“二十”这个准确的数字,反倒没有反映出作者的目的。
翻译者凭借着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高超的翻译技巧,将“ Twenty ”这个精确的数字翻译成汉语中的模糊性词汇“几个”,保留了原作的原汁原味。
语言的模糊性是无法改变的,是人类所有语言的本质属性。
因此在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译中我们不可能改变也无法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要了解熟悉这种属性,在遵循语言模糊性是语言本质属性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利用完善创新它,让语言的模糊性为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所用。
这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翻译者不仅要熟知中外历史文化及其差异,还要在作品的翻译中掌握原文作者创作的目的,对作品敏感、细节性的东西进行感知,利用模糊对模糊、精确对模糊、模糊对精确三种策略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进行翻译转化,让读者通过翻译了解到英美国家有别于中国但同样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又能使读者不因文化的差异理解作品有困难且保持原文的整体特色。
结束语
总之,语言的模糊性作为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现象,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重视起来并利用翻译策略对其成功进行转化。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表现出原文作者的写作手法,才能有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英美文学作品被翻译出来呈现在广大中国读者面前,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