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翻译过程中模糊信息的处理技巧

翻译过程中模糊信息的处理技巧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原文中的不完整句子、专业术语的不明确定义或者上下文的缺失等等。
如何处理这些模糊信息,是每一个翻译人员都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处理模糊信息的技巧,希望对正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同行们有所帮助。
1. 仔细阅读上下文当遇到模糊信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仔细阅读上下文,尝试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中去推断模糊信息的含义。
有时候一个词或者短语的确切含义可能并不在该段文字里面,而是需要通过上下文来加以推断。
阅读上下文也有利于翻译人员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境,从而做到更加准确地翻译。
2. 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在翻译专业领域的文章时,往往会遇到很多专门的术语和概念。
当这些术语和概念的定义模糊不清的时候,翻译人员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来澄清模糊信息。
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专业书籍、期刊论文等,以便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模糊不清的术语和概念。
3. 咨询专业人士有些模糊信息是因为原文作者对某些内容或者概念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或者定义,这时候翻译人员可以选择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翻译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模糊信息所涉及的内容,从而做到更加准确地翻译。
4.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面对模糊信息的时候,翻译人员可以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处理模糊信息。
比如可以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断,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添加必要的补充信息等等。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翻译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翻译模糊信息,保证翻译质量。
5. 注重译文的通顺和准确性在处理模糊信息的时候,翻译人员要注重译文的通顺和准确性。
即使在原文中的信息模糊不清,翻译人员也要尽量避免在译文中留下类似的模糊信息,以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在保证通顺的前提下,翻译人员要尽量做到更准确地翻译模糊信息,以确保译文的质量。
6. 备注和解释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原文中的信息无法准确翻译的情况,这时候可以在译文中添加注释或者解释,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模糊信息。
浅析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英汉翻译策略

科 技 疆向导
◇高教论述◇
浅析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英汉翻译策略
韩 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商务 英 语 系 黑 龙 江 牡
牡丹江
1 7 1) 5 0 2
【 要】 摘 模糊性是 商务英语一个不可忽视 的特性 , 国际贸易活动 中起着重要 的作 用。 在 因此为了实现 国际商务的成 功交流 , 必须正确地翻
2商务 英 语 中模 糊 语 言的 翻 译 .
由于商务英语文体 的特殊性 . 商务英语翻译要求 “ 忠实” “ 、 通顺 ” 和“ 准确” 模糊语言的使用既要表达准确 的语用功能又要表达必要条 件 下 的模 糊 性 , 了 全 面 照 顾 商 务 英 语 的严 谨 、 确 、 貌 、 体 等 特 为 准 礼 得 征. 发挥模糊语 言在 商务交际的积极作用 . 商务英语 模糊语言的翻译 应采用下列方法. . 21 等 法 对 对等法就是 将英语 中的模糊语译为汉语 中的模糊语 在语 义通达 的基础上 . 使用 “ 直译 ” 的方法 . 即使用 目 标语 中的对等模 糊语言把原 语 中的模糊语翻译 出来 这样既能保持原语 的语言风貌 . 又能够表达 原 语 的模 糊 功 能 例 如 :
译模糊语 言。本文 旨在通过 分析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 中作用的基础上 , 研究商务英语 中模糊语言的翻 译策略 。
【 关键词 】 商务英语 ; 模糊语 言; 翻译
0引 言 .
“ 模糊 ” 指的是一种不确定性 . 是指语言中词语表达 的中心意义 明 确 . 词 语 所 指 范 围 边界 是 不 确 定 的 语 言 的模 糊性 是 人类 自然 语 言 但 的 客 观 属性 。 语 言 的模 糊 性 必 然会 给 翻译 带 来 许 多 困难 导 致 语 际 并 间转换的不确定性, 即模糊性 。而商务语言是人类 语言在商务情境 中 的应用 . 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精确 . 即在撰写 商务信函 、 矧或进行商 合 务谈判 时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或引起歧义的语 言. 以免造 成商务活 动中 的误解 和争议 因此 . 在商 务英语 中正确地翻译 模糊语 言就显得尤为 重要 本文将在分析模糊语言在商务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 . 分析 这类 语言的翻译策略
英语教育论文: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语言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因此语言必然会具有模糊特性。
尤其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是作者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
模糊语言的概念外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艺术空白,更多不完全的"形",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在模糊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模糊美感的磨蚀。
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缺失的原因,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成因1、英汉民族心理原型的差异在探讨因为语言差异导致的译文与原文信息和美学价值不等的问题时,人们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即民族心理原型差异,注意的较少。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在不断构建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
这种迥异的、甚至是相斥的差异在语际交流中很容易导致交流障碍和理解上的困难。
自然地理条件在民族文化涵养、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封闭式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滋养的农耕民族,不求空间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因此形成了一种固守本土、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内倾性性格。
而英语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气候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这孕育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的民族精神。
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不同的是,西方人选择了一种"天人对立"的认知态度,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分离对立的,他们是真正地把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性质与观点。
正是因为西方人认识到客体的独立性和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将主体悬置,以一种纯然外向的态度研究客体不变的属性,同时热衷于建立发展关于对象的知识体系。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四、总结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给翻译带来了一定 的挑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义关系和语言环境,采取适当的 翻译方法,如归化、异化、折中、重组等,以准确地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原意。汉 英语言模糊性的特点、翻译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强调了语言模糊性在跨语 言、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把握汉英语言模糊性的特点,才能更好地 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一、汉英语言模糊性的表现
1、词汇层面
汉英语言中的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交叉领域,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例如,“江湖”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个含义,如指代社会上各种势力、不受约束 的生活方式等,而在英语中则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此外,一些抽象词汇在汉英 语言中往往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含义,如“爱”、“美”等,但也存在一些细微的 差别,这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3、折中翻译
折中翻译则是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翻译的忠实性和可读性的 统一。例如,在翻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个成语时,将其翻译为“to take the mind of a mean person to understand the stomach of a noble person”就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又实现了语义的准确性。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目录
01 一、汉英语言模糊性 的表现
02
二、汉英语言模糊性 的翻译方法
03
三、汉英语言模糊性 的实践应用04 四、总结05 参考内容
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其精确性对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然而,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不可避免的一个属性,这一点在汉英语言中尤为突出。汉英语 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 次演示将从汉英语言模糊性的表现、翻译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 探讨。
《目的论视角下模糊语汉英口译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模糊语汉英口译研究》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模糊语汉英口译研究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其准确性和清晰度至关重要。
然而,模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汉英口译中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对模糊语汉英口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特点、应用及翻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模糊语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的核心是满足交际目的。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往往与交际目的密切相关。
模糊语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含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应对语言中的信息差距和文化差异。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交际目的,灵活运用模糊语进行翻译。
三、模糊语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1. 文化差异的桥梁: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某些汉语中的模糊表达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时,翻译者可以利用模糊语进行翻译,以弥补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2. 信息差距的填补:在口译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翻译者需要运用模糊语来填补信息差距,使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意图。
3. 委婉表达的需要:在某些场合,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或避免直接冲突,翻译者需要使用模糊语进行委婉表达。
四、模糊语的汉英口译策略1. 意译法:对于汉语中的某些模糊表达,翻译者可以采取意译法,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进行灵活翻译。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语气。
2. 直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直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
通过直译法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同时结合意译法传达原文的意图和语气。
3. 解释性翻译: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模糊表达,翻译者可以采取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以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
五、结论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模糊语汉英口译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模糊语言在汉英口译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应对文化差异、信息差距和委婉表达的需要。
浅谈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1 8 企 韭 家 天 地 ・下 旬 /2 1 1 1 00/
浅 语 言 模 糊 性 与 翻 译 谈 的
谭 艳 阳
摘 要: 语言具有模糊性 ,这种特点对我们进 行翻译造 成 了一 达, 听来令人费解 , 但却符合生 活实际。例如宋玉 在《 徒子好 登 色赋》 中用来 描写美人 的几 句话之所 以脍 炙人 口, 是与他 运 就 用语 言的模 糊性 分 不开 的 : 增 之一 分 则太 长 , 之一 分则 太 “ 减
C o s o rc mp no h o e y u o a in,a d g t mp dy old a e 1 n e p e i sw l. e
、
语 言的模 糊性
模糊性与精确性一样 , 都是人类 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 , 是语
言的 自然 现象 。英 国著名哲 学家 罗素说 过 : 每 一个 词语都 或 “ 多或少具有一个模糊 的语意。 语言 的“ 糊性 ” fzies , ” 模 (uz s) 这 n 个术语原是从数学 借用过来 的 , “ 它 指一些 语 言单位 没有 明确
一
源语 中的模糊表达或者用译语 的模糊表达来 翻译源语 中的精确 表达 。就以上提到的翻译策 略而言 , 第一类 是一种语义翻译 , 第 二类是交际翻译 , 第三类则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的有效结合 。
( ) 义翻译。 一 语
语义翻译是用译 语的模糊 表达来 翻译 源语 中的模 糊语言 。 由于英汉文化及 文字 的差异 , 此类 翻译 往往 也不是 直译 ( 然 虽 也有直译的情况 ) 而是在透彻理解 原文精 神实质 的基 础上 , , 进 行一种再创造 , 甚至句子结构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 :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符合原文精神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汉英交替传译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

汉英交替传译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英交替传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模糊语言的挑战。
模糊语言是指含糊不清、缺乏明确定义或解释的表达方式。
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如何准确传达模糊语言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传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中一种常用的策略是将模糊语言具体化。
通过增加具体的信息或例子,使得原本含糊不清的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例如,当英文中出现“a little bit”这样的模糊表达时,可以将其翻译为“一点点”、“稍微”等具体的表达方式,从而减少歧义。
另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是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解释。
有些模糊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传译人员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最合适的翻译选项。
例如,英文中的“probably”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翻译为“可能”、“大概”或“或许”等不同的词语,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对于一些无法准确翻译的模糊语言,传译人员可以选择注释或解释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通过在翻译文本中加入注释或解释,可以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模糊语言的含义。
然而,在使用注释或解释时,传译人员需要注意保持翻译的流畅性和易读性,避免过度依赖注释而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
在进行汉英交替传译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是一个常见的难题。
传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通过具体化、根据语境选择解释或注释等策略,可以有效地传达模糊语言的意思,使得翻译结果更加准确和易于理解。
然而,在实践中,传译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以提高对模糊语言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摘要]汉英翻译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面对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而难有作为,追根溯源,这种遗憾源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英汉翻译中,译者常常遇到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的功能,重点探讨了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特征;原因;翻译方法引言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的创始人,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查德说过,“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人类具有的几乎所有的思维,特别是日常思维,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
”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
模糊性是一种交际手段,没有这个手段,语言就必然会失去其作为“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属性。
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模糊理论开始用于翻译,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
1 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语言模糊性具体体现在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即模糊词(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词)和模糊结构(由模糊词所构成的词组)上。
如英语中修饰词about, approximately, very, more or less等都属于模糊限制语;量词few, several, tens of, plenty of 没有给出明确数量;一些习语结构clean and neat condition, where necessary, as the case may be也属模糊表达。
汉语中,模糊表达用得就更加广泛了,如限制词“约”,“稍稍”;情态动词“可以”,“应该”,“必须”;表示性状的“完善”,“满意”;表示时间的“过去”,“尽早”等在语义上都具有模糊性。
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大致分成以下几种:1.1 口语表达中填补停顿由于口语表达的随意性,人们在讲话时会一时想不起要表达的内容,或对要表达的内容不能确定。
为避免谈话中断,而使用模糊表达来填补停顿,如:I’m not sure. Oh...he was fairly young...err in his teens, I think…He’s about…about…seventeen or eighteen.(译文:我不敢肯定。
唔…他相当年轻…嗯…十来岁左右,我觉得…他大概…大概十七、八岁吧。
)该例句中,说话人不能确定所要描述的人的具体年龄,因而使用I think 和about 来缓冲一下,一方面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一方面也暗示自己对要表达的内容的不能肯定。
1.2 委婉,避免绝对化模糊词具有委婉和灵活的特点,可以避免把话说得过于绝对化而引发矛盾,因而在新闻报道、政治、外交事务中广泛使用,如:The CIA may have learned fromtheir past mistakes; they captured five Salvadoran guerrillas trained in Cuba and had their confessions video taped to avoid a replay of last year’s embarrassment. (译文:中央情报局可能已经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
他们俘虏了五名在古巴受过训的游击队员,为避免去年那种难堪的局面重演,他们用录影机录下了俘虏的招供。
) 美国的间谍机构中情局曾以严刑逼供在全世界面前丢尽颜面,为了取得正面的宣传效果,作者在撰文时使用了一些模糊词,既陈述了事实,又尽量为中情局遮丑。
1.3 传递微妙复杂的信息,避免语言出现漏洞模糊语言看似模糊,实则隐含了更多信息,含义更具有伸缩性,可为谈话的双方留下缓冲的余地,因而常出现在经贸谈判当中,如:That’s a bit more than I wanted to pay. (译文:这比我想出的价钱高了一点儿。
) 该句中,说话人希望对方能稍稍降低价格,但也给自己留有余地,一旦对方不能降价,还可以接受原来报价,比“That’s too expensive, I won’t pay.” 回旋余地大的多。
2 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语言的模糊性存在于客观的语言实体。
在客观的语言实体中,词语所代表的各种事物或现象大半存在其模糊的外延范畴。
它与其他词语特别是近义词之间,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过渡衔接。
语言的模糊性在跨文化的传译中如果把握恰到好处,便可起到传神达意的作用。
2.1 正反模糊翻译手法由于语言文化习惯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正说与反说方面也常常不同。
原文中正说的句子进行翻译时可能需要模糊处理成反说。
如:1)Thompson was a man who lived up to his words.(译文:汤普森先生是个从不背信弃义的人。
) 2)The Dutchman began to think it was getting beyond a joke.(译文:这个荷兰人开始感到这事不是闹着玩的了.) 3)He was a total stranger to me.(译文:我从来没见过他。
/ 我根本不认识他。
)译者没有“对号入座”翻译,而是采用模糊手法反说,反倒使之更贴近译入语的文化,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明确无误的感受。
采用模糊手法反话正说同样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2.2 虚实模糊翻译法虚实变化是翻译的艺术手法之一。
钱钟书先生说过:“寥廓无像者,托物以兴之;恍惚无联者,着迹而如见.”他是指把原文中抽象或比较抽象的词语具体化,使原文的虚说在译文中变为实说的模糊翻译手法。
转虚为实能使译文变空泛为实在,变抽象为具体。
如: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译文:Why like wine - flushed face is frosted forest red ? It’s dyed 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 许渊冲译) 2)我看过你的文章,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译文:I have read your articles. 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er man.) 化实为虚则是在翻译中把原文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词语抽象化,是化虚为实模糊翻译手法的反动。
许多时候如不用此法,译文倒显得生硬费解。
如:The two sisters were usually in agreement onmost issues , but they were at sword’s points on the matter of abortion. (译文:在很多问题上姐妹俩的意见通常是一致的,但在人流问题上,她们往往固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2.3 增减模糊翻译法翻译是一门艺术,是对原文的再创作。
译文根据译入语的文化特征通过艺术性地增减一些模糊词语,从而达到理想的传译效果。
增添模糊词语的情况十分常见。
如:1)Ideally , one day , researchers will know enough about the genesis of earthquakes and the nature of particular faults to predict quakes directly.(译文:最理想的情况是,有朝一日研究人员能够对地震的成因及具体断层的性质有足够的了解,从而能够直接预报地震。
)2)Steel and iron products are often coated lest they should rust .(译文:钢铁制品常常涂上油漆以免生锈。
)2.4 直曲模糊翻译法在表达方法上,可开门见山,直陈其事;亦可曲径通幽,曲达其情。
在语际转换中,我们可以通过模糊手法化直为曲,实现文化内涵的转换。
如:1)He was a clever man ; a pleasant companion ; a careless student ; with a great propensity for running into debt , and a partiality for the tavern. (Thackeray ,Vanity Fair) (译文:他是个聪明人,谈吐非常风趣,可是不肯用苦功。
他老是东借西挪,又喜欢上酒店喝酒。
)2)I repair to the enchanted - house , where there are lights , chattering , music , flowers , officers ( I’m sorry to see) and the oldest Miss Larkins, a blaze of beauty. Charles Dickens , David Copperfield (译文:我现在朝那家仙宫神宇走去,那儿灯光辉煌、人语嘈杂、乐声悠扬、花草缤纷、军官纷来(这是我看着极为痛心的) ,还有拉钦大小姐,简直是仪态万千,艳如桃李。
(张谷若译)译者对这些看似浅白明了的直陈语言加以模糊曲译,使读者清楚地看出其中隐含的画面和动作。
与之相反,很多时候原文曲折起伏,尽绕弯子。
如果照字面直译,译文就显得拖泥带水,甚至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因此,我们也可采用化曲为直的模糊手法,使译文更为清晰明了。
如:1)(宝玉和黛玉) 真是言和意顺, 似漆如胶。
(《红楼梦》,第五回)(译文:On all matters , indeed , they were in complete accord.) 2)他决心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译文:He was determined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2.5 顺逆模糊翻译法顺与逆主要是指语序的正装与倒装,同时也指句子成分的前后调整。
语序在语言中有双重作用:语法作用和修辞作用。
在翻译实践中,有时为了照顾译入语语言结构,有时因为译入语语言修辞的需要,译文在语序的顺逆方面进行一些调整也是必要的。
例如:1)全客厅顿然见得一团和气了。
(鲁迅,《彷徨》) (译文:Complete harmony prevailed the hall .) 2)It was a bright September afternoon , and the streets of New York were brilliant with moving men.(译文:这是9 月的一个晴朗的下午,纽约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五光十色。
)2.6 模糊糅合翻译法不论是西方作家,还是中国作家,都喜欢连用同义词以强调其表达的意思。
西方作家常用的是成对词,而中国作家常用的是一条前后两个部分为同一意思的四字成语,或两条同义成语。
既然这些同义词表达的是同一意思,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起来翻译,也就是采用模糊揉合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