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义的模糊性

合集下载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3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

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词的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

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

举例回答词义的性质

举例回答词义的性质

词义的性质有:
(1)客观性;词义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一般有客观事物才会有词义。

比如“包装”是先存在,后出现了这个词表示词义;
(2)概括性;词义的反映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而是概括的、抽象的。

比如“车”可以包括汽车、卡车、轿车、越野车等等,但都可以统称为“车”;
(3)模糊性;词义大多数情况下是明显的,但是词义的边界不清也让词义具有模糊性。

比如“现在”这个词表示的时间段就不明确;
(4)民族性;这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对相同的词具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龙”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但在中国则是尊贵吉祥的象征。

04语义模糊性2

04语义模糊性2

顺序义场中的词义所指称的对象有 的是循环的,如“ season” 语义场中 的 spring , summer , autumn 和 winter ;有的不是循环的,如“学位” 语义场中的“学士”、“硕士”和 “博士”。有的是封闭的,如“天干” 这个语义场中只有“甲、乙、丙、丁” 等10个词。但也有开放性的,如“数 目”这个语义场中的“1、2、3、 4……”。
.
Chinese
English Shona

red


绿

blue citema


purple cipswuka
orange yellow green cicena
cipswuka
1.从微观的角度对比语义场
通常用来进行语言对比的核心语义场 (nuclear domain)有颜色场、亲属场、声音 场、视觉场、家具场等。这里我们将对英汉 语中表示上一辈血亲的亲属词构成的语义场 进行比较。英语里这样的亲属词有:father, mother,uncle,aunt(uncle和 aunt也可用来 表示上一辈的姻亲,如“姑父”、“姑母” 等,下面分析中将不包括这些指称范围); 汉语中有“父亲、母亲、伯父、叔父、姑母、 舅父、姨母”;
A.文体意义不同的语义同义场 文体意义不同的语义同义场是指那 些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或 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相同而 文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不同的 同义词组成的语义场。
.
Grade
Field Horse Drink
Frozen charger quaff
.
由于不同的人在使用同一个词时所 具有的情感不尽相同,富有一定的弹 性,因此,这些词的感情意义是模糊 的。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义的构成和性质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义的构成和性质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词义的构成和性质目的要求:1.掌握词的理性义、语法义、色彩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能运用词义构成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

2.掌握词义的四种基本性质一、词义的构成(类型/内容)关于词义的类型,目前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出发,采用了三种意义说。

即词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一)词的理性意义(又有概念意义、词汇意义等不同说法)1.什么是词的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概括认识和反映。

它包括词的搭配对象和对象特征两个方面。

(参看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大出版社)2.理性意义的构成(1)对象特征①名词:多用定义式释义=种差+类别,特征在种差部分。

年龄:(人或动物)已经存在的年数。

你有多大年龄?年纪:(人)的年龄。

您有多大年纪?笔:写字画图的工具。

成绩:工作或学习的收获。

成就:事业上的成绩。

对名词来说特征最为重要。

②动词欺凌:欺负;凌辱。

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③形容词强大:(力量)坚强雄厚。

焦急:着急(2)搭配对象(符淮青适用对象)①名词---类语词显示英才:才智出众的人(多指青年)。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艺方面)。

②动词A、施事:奔驰:(车、马等)很快地跑。

奔驶:(车辆等)很快地跑。

•奔腾:(许多马)跳跃着奔跑。

•奔跑:很快地跑,奔走。

出席: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有时也泛指一般人)参加会议。

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

成家:(男子)结婚。

出嫁:(女子)结婚。

发觉: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

火扑灭以后,他才发觉自己受了伤。

发现:①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②发觉。

发明: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B、受事:补正:补充和改正(文字的疏漏和错误)•补充:原来不足或有损失时,增加一部分。

摈斥:排斥(多用于人):摈斥异己。

摈除:排除(多用于事物):摈除陈规陋习。

③形容词舒畅:(心情)开朗愉快。

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

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

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

语义的模糊性是认知客体的类属边g,-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用科学或数学方式对认知客体进行量化描述时形成精确性语义。

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间词。

模糊性时间词的存在,不但源于日常认知方式,而且基于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不确定性和结果非精确预期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精确时间词的出现依赖于人们所使用的测度仪器。

标签:汉语时间词;模糊性体系;精确性体系语义是思维能力在语言中的反映,如贾彦德所说:“语言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语音是物质方面,语义是精神方面。

”就思维活动而言,既有模糊思维活动也有精确思维活动;就语义单位而言,既有模糊语义单位也有精确语义单位。

基于日常思维方式的认知导致了语义单位的模糊性,基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认知产生了语义单位的精确性。

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义模糊性是认知对象的类属边界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然而,当我们用科学思维方式或数学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定量描述时,自然语言的语义就可以表现为相对的精确性。

时间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在语言系统中构成了一个义场。

《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是:1.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2.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3.时间里的某一点。

从哲学角度而言时间是一个连绵不断、边界模糊的系统。

从认知角度而言时间具有起点和终点,基于人们对自然变化和事件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量化,当时间指某一点,亦有起点和终点的边界,这种精确性只能相对而言。

本文拟用汉语中表示“一天之内的时间”的时间词,阐述汉语时间词中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两套系统。

一、汉语中的模糊性时间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释义1指出,时间是连绵不断的系统,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从而导致人们在对时间的切分上可能不明晰,对时间的表述可能具有模糊性。

浅议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浅议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浅议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细心琢磨一下我们的语言,就会发现其实包含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

比如这个句子:“天上飞过一群鸟儿”。

读完这个句子我们并不清楚这群鸟儿具体是燕子还是麻雀还是其他品种的鸟类。

比如,“鸡不吃了。

”这里是鸡不吃食了,还是(人)不想吃鸡肉了的意思呢?再比如说,“胖的同学加跑一圈。

”这里也没有说清楚要多少斤的同学才算是胖。

这些不清晰的地方,有些并不会引起误解,比如第一个例子。

因为鸟儿是所有鸟类的统称,读者往往不需要太具体的信息就能理解。

有些却会引起误解,比如“鸡不吃了”,因为这是一个歧义句,读者需要依靠语境或者前后文来推断到底是指哪一个意思。

而第三个例子就有些特殊。

这句话只能有一种理解,并没有产生什么歧义,然而却让听话的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怎么执行。

原因就是这个句子里使用了模糊的字眼“胖”。

要回答怎样才算“胖”,有的人提出可以用标准体重公式来衡量,以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若是大于30,则为肥胖。

但是这个公式并没有考虑脂肪比,人种差异等等因素,假如是个大骨架的人,算出的结果又不准确了。

所以本质上,这个句子里模糊含义的产生,和测量体格的方法精确与否没有关系,而是和“胖”这个字眼本身概念的不清晰有关。

《老子》中说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就是说长短难易这种相对的概念,都是相对而生的。

假如没有瘦子,就不会有胖子这个概念,概念的相对性是造成歧义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不存在相对性的概念,例如名词,由于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存在局限,也不可能给出绝对正确的定义。

根据Rosch 在1978年提出的原型理论的假设,人类对客观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认识,是依据相似性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形成概念,最后变成自己认知的一个过程。

Liu Xiao-Ming 在1985年指出,许多客观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持续运动的,但是我们只能通过相对静态的分类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动态和人们认识的静态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语言中模糊的产生。

有关英语教学中语义的模糊性探究-模板_0

有关英语教学中语义的模糊性探究-模板_0

有关英语教学中语义的模糊性探究摘要: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颇为可观的成果。

本文在阐明模糊概念的基础上,对语义模糊性的根源及其本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阐述了模糊语义同精确语义、多义及歧义的区别,同时指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的益处。

1965年,美国科学家查德教授在美国《信息与控制》杂志发表了题为《模糊集》( Fussy Set)的文章,首先提出了模糊理论。

近年来,由于模糊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语言的模糊性也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在我国,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首次引入模糊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关于模糊性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要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针对语言,中间环节即意味着中介之间模糊的存在”。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模糊集合论的创始人札德充分概括了模糊性的亦此亦彼的特点。

我国学者李晓明则从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他的定义揭示了模糊性的实质。

二、语义模糊性的定义、本质及产生的根源所谓语义的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它是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特征。

“模糊语义的本质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反映,所谓模糊反映就是人们意识中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可能精确或不必要精确的反映”。

就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那样:“词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客观事物或现象,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关于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1)由本体的模糊性而产生的语义模糊性;(2)由人类的模糊认识产生的语义模糊性;(3)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导致的语义模糊性。

略论模糊语言语义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略论模糊语言语义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略论模糊语言语义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模糊语义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语义模糊的特征,模糊语义同精确语义的关系、模糊语义与多义、歧义的区别及模糊语言的运用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模糊语言语义运用一、引言“模糊语义”顾名思义,是指词语的词义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现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时候,指说话的时候,有时包括说话前后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区别于‘过去’或‘将来’)”。

这个意思伸缩性很大,它包括“过去”与“将来”之间的时段。

究竟有多长?十分模糊,因为“过去”与“将来”这两个词也是模糊的。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一般总是要把语义说得一是一,二是二,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好。

如有人问你“几点钟上早自习”,你只有把确切的时刻告诉对方,说“七点三十分”或“七点二十五分”等,对方才能满意;而不能用“早晨”或“吃过早饭”等模糊语义的语言来回答,让人听了如同没听一般。

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有时我们不能,不必或无法把话说得那么确切,这就只能用模糊性语言。

请看下面几句对答。

医生:肩膀疼得厉害吗?病人:挺厉害。

医生:多久了?病人:有一段时间了。

在这几句对话中,由于医生只需要了解病人的大致情况,所以病人就可以用“挺厉害”、“一段时间”等模糊语义的词语来回答。

况且疼的程度是不能用精确数字来表达的。

模糊语义与精确语义也是相对而言的。

如“一段时间”与“十多天”相比,前者语义较模糊;而“十多天”与“十天半”相比,则“十多天”又比较模糊了。

模糊语义除了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人们还常常利用模糊语义来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从而产生凝炼、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

这在诗歌和记叙性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中,作者运用“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等词语所表示的模糊的语义,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形象,准确地表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的界 限。虽然在季节 的分期上 ,我们规定 了从几月到几 月是季节 的变换 ,但这个 规定与 实际是很不相 符的 ,只有

在 文 学作 品 中 , 由于 表 达 的需 要 ,存在 很 多夸 张 、 比喻 的现象 。例 如: “问君 能有几多愁 ?恰 似一江春 水 向
个粗略 的情况,是一个参考。

浅谈 词 义 的模 糊 性
。张 红娟
摘 要 :模糊语 言学作为一 门新兴的语言科学理论 ,正逐步发展壮 大,作 为世界使用人 口最多的汉语 ,毫不例外
地充 当了其 中重要 的一员。汉语词 义的模糊性是由多方面原 因造成的 ,它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 ,具有 一定的积 极作 用,也存在很多缺 点。通 过 了解汉语词义的模 糊性,可 以帮助人们发现语言的美,提 高人们学 习汉语词 汇的



9 n1 n1
语 嬲
管在形 象的表达上 是具体 的,但在表 意上还是 需 要 非 常 准 确 , 关 键 要 能相 互 理 解 ,
例如 : “ 飞流直 下三干尺 ,疑是银河落 九天 。”对句 中的 以实现沟通 目的 。因此 ,在使用模 棱两可 的语 言方面很是
客 观事 物 自身 的模 糊 性是 形 成词 义模 糊 性 的一 个 重 东流 。 ” “ 福 如 东 海 长 流 水 , 寿 比南 山 不 老 松 。 ” “ 飞 流 要原 因。以 “ 人 ”这 个概念为例 , “ 人 ”既可指具体 的个 直 下 三 干 尺 ,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丰 富 而 生 动 的 比 喻 和 夸 人 ,也 可作为整个人 类的概称 。又如 中学课 本 中讲 “ 农田 张给 作品插上 了想象 的翅膀 ,它不仅有 助于意义 的表达 , 卫 士——青蛙 的发育过程 ” ,即蝌 蚪逐渐发育 的过程 。小 而且利于情 感的宣泄 。成 功的 比喻和 夸张 ,可 以创造 出惊 蝌 蚪从小小 的受 精卵开始缓慢 发育 ,随着 时间 的推移 ,长 人的艺术效 果和丰富而深 刻的意境 ,使作 品出彩。在文学 言出两条后腿 ,再 长 出两个前 腿 。此 时 ,它有4 条腿 ,像 青 创 作 上 , 诗 人 广 泛 而 大 量 地 使 用 了 比 喻 、夸 张 等 手 法 ,尽
“ 马 ”。只要一谈 “ 马 ” ,我 们 大 脑 里 通 常 出现 的 是 奔 腾 河马” “ 海 马 ”等 非 马 的 分 时问和空 间。 ”如春 、夏、秋 、冬 这四个词语在 日常用 的 骏 马形 象 ,很 少 有 人 会 想 到 “ 语 中所表达 的概念就 是模 糊的 ,它们 之间很难 找到泾渭分 动 物 。 ( 三 )夸 张 、 比喻 等 修辞 手 法 的运 用
“ 三 千 尺 ” ,我 们 绝 不 能 望 文 生 义 , 它 只 是 一 个 模 糊 的 说 灵 活 。例 如 :
二 、 语 言 的模 糊 性 产 生 的原 因
方面 :
( 二 )人 的 认知 能力
人 类 思维 和 认识 的模 糊 性 ,使 人们 在 认 识某 一现 实
趋 势 作 出 判 断 、 概 括 和 总 结 。 以 “马 ” 为 例 , 只 要 提 到
间 的界 限往往是模糊 的 ,但词 义的核心部 分一般来说却 是 现 象 时 ,并不 能 面面 俱 到 ,一般 是对 其 总 的形式 和 发展 “ 马 ”,不论 其肤 色 、大 小 、公 母 ,都 是用 “马 ”来称
呼 , 但 在 古代 , 它 们 是 有 不 同 名 称 的 。 此 外 ,还 有 如 “ 河
海 马”等非马类的动物。 《 现代汉语词 典 》对 “ 河 模 糊语 言 产 生 的原 因 ,概 括 起 来 ,主 要有 以下几 个 马” “ 马 ”解释是 :哺乳动物 ,身体肥大 ,头大 ,长方 形;嘴 宽 而大 ,尾 巴短 ,皮厚无 毛,黑褐色 。大部分 时间生活在水

个模 糊的阶段 。再如 ,古老 中华 民族 的图腾 “ 龙 ”就是
确的界 限。如 “ 青年一 中年一老年 ”之间并没 有一个 明确 人们 把各种动物 身体上某种 独特 的部分集 中起来 ,组成一 的界限 ,从哪一岁开 始算 中年 ,哪 一岁之后算 老年 ,再 如 体 ,形成的一种模糊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动物 。 “ 好 ”与 “ 坏 ”、 “ 高 ”与 “ 矮 ”、 “ 胖 ”与 “ 瘦 ”等等 也都是相对 而言 ,其 间并无 明确 的界 限。所 以说 ,词义 之 明确 的,一个词 的意义所指 的现 象虽只有一个 大致范 围 , 但其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 的特征。
( 一 )自然界 自身 的概念界线模糊
在 人类的语 言中 ,用文字 表达的许 多词语 的概 念的边 中 ,头部 露出在水面 以上 ,产于非 洲。而 “ 海 马 ”是一种 缘其 实是不精确 的,这与 自然 界 自身 的概 念模糊不清 有很 海洋动物 ,它具有一种 独特的性 能,即海马是雄 性负责生 河马” “ 海 马 ”和 “ 马 ”有 一 些相 似之 大关 系 。例如对 时间和空 间的划分 ,霍 克斯说 : “ 时间和 育后 代 。尽 管 “ 空 间其 实是一个连续体 ( c o n t i n u u m ),没有 固定 的不可 改 处 ,虽 然我 们用 “ 马 ”来指 称 它们 ,但 它们 并 非真 正 的 变 的界限或划分 ,每种语 言都按照它 自身的特殊 结构去划
兴趣 ,从 而便 于人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关键 词 :汉语 词 义 模 糊 性


引言
蛙 , 却 又 有 蝌 蚪脑 袋 和 长 长 的 尾 巴 ,还 要 经 过 一 定 的 发 育
词 义 的 模 糊 性 通 常 指 词 语 所 表 示 的 意 义 往 往 只 有 一 个 过程 ,尾 巴消 失,才变成真 正的青蛙 ,这 中间的过渡 就是 大 致 的 范 围 , 不 同词 义 概 括 范 围 的 边 缘 之 间 ,往 往 缺 乏 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