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模糊的认知[论文]

合集下载

模糊语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论文

模糊语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论文

浅谈模糊语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语义模糊,是指语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

本文首先通过对王安石,符达维等人对模糊语义的分析,笔者认为模糊语义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某些客观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最后介绍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模糊;基本特征;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4-01一、石安石、符达维等语言学家对模糊语义的本质——边界不明的看法石安石先生认为:“语义的模糊就在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边界不明.”但王安石认为不明的边界不一定都指两个方面或更多方面。

以“老年”为例 ,“老年”与“非老年”这个概念范畴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 ,但是“老年”这个概念范畴与“中年”这个概念范畴只有一个模糊的共同边界,“老年”与“中年交叉点的部分就很难确定是”“中年”还是“老年”。

符达维先生认为: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词语原来的模糊性可以消失。

笔者认为符先生的这种认识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否认语义模糊性的客观性,割裂语义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认为,词语的“边界不明”( 或称之为外延不明确)是一种模糊语义现象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把“边界不明”直接等同于语义模糊性,则无法说明模糊性的本质。

因此,我比较赞同石安石对模糊语义的界定。

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某些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客观事物量的特征还不能被准确地确定,那么,就会产生模糊概念。

因此,从语义产生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某些客观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才是模糊语义产生的真正原因。

二、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一)模糊词的中心是明确的。

以上午为例, 六点一定会称为早晨, 但十二点呢, 就与上午的概念界限不清了。

也就是说模糊词的词义并不是完全模糊不清的, 它有一个很明晰的中心范围, 只是在边界的划分和限定上无法做到泾渭分明。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3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

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词的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

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在我们日常的交际对话,文章用语中经常不能清晰地表达本意而使别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有模糊性的特征,即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系统的说主要是指词义的外延界限不清,而作为义位的中心也就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明确的。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模糊性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有些客观存在的事情和事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界限的相对模糊,存在概念不明朗的现象;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只能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去描述某些事物。

主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模糊词义的产生。

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是有限的,作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语言符号的产生发展必然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另外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模糊性词句占据市场。

能在具体语境中产生模糊性意义的词有很多: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等。

这类词语一般倾向于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其中表颜色和时间的词语模糊性较强。

如“红色”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淡红、浅红、深红、粉红、紫红、西瓜红、石榴红等等,到底是哪一种红我们不知道;又比如说我们谈论“今天”这个词,是历史的今天还是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只有说话人知晓。

语言学家沙夫说:“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

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妨碍我们日常沟通,相反,模糊语汇带来了灵敏和生动,具有不可估量的语用价值。

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中体现出来,使语言符号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语用模糊认知学对比论文

语用模糊认知学对比论文

语用模糊的认知学对比分析【摘要】近二十年里,语言学界对语言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较为深人的研究。

这些研究中绝大多数以语义模糊为研究对象,对于言语交际中存在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认知分析研究的并不多见。

诸多语用模糊现象皆可从认知学角度——认知方式、认知语境、语篇连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发掘语用模糊所产生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语用模糊认知对比分析隐喻认知语境一、语言和认知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材料、以语法为规则而构成的体系。

语言是最复杂、最有系统、而应用又最广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不仅表示具体的事物、状态或动作,而且也表示抽象的概念。

(一)认知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

认知科学是现代心理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认知(cognition),根据著名语言学家koff 和m. johnson(1999:11)的解释,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诸如心智运作、心智结构、意义、概念系统、推理、语言等。

koff和m. johnson将认知分成两类:a.在认知科学中指各种心智运作或心智结构,这种运作和结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包括:视觉加工、听觉加工、嗅觉加工、动觉加工、记忆、注意、情感、思维、语言等。

b.在某些传统哲学中,认知有不同所指,常指概念结构或命题结构,包括对他们进行规则运算。

认知意义可指真值条件意义,不是由内在的心智和身体所定义,而是参照外部世界来定义的。

(转引自何自然 2006:13)(二)语言与认知的结合——认知语言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密不可分,语言能力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同时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又促进了人类认知的发展。

认知和语言都是基于对客观现实的体验之上的,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反作用与认知,能够促进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语言与认知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

略论模糊语言语义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略论模糊语言语义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略论模糊语言语义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模糊语义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语义模糊的特征,模糊语义同精确语义的关系、模糊语义与多义、歧义的区别及模糊语言的运用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模糊语言语义运用一、引言“模糊语义”顾名思义,是指词语的词义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现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时候,指说话的时候,有时包括说话前后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区别于‘过去’或‘将来’)”。

这个意思伸缩性很大,它包括“过去”与“将来”之间的时段。

究竟有多长?十分模糊,因为“过去”与“将来”这两个词也是模糊的。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一般总是要把语义说得一是一,二是二,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好。

如有人问你“几点钟上早自习”,你只有把确切的时刻告诉对方,说“七点三十分”或“七点二十五分”等,对方才能满意;而不能用“早晨”或“吃过早饭”等模糊语义的语言来回答,让人听了如同没听一般。

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有时我们不能,不必或无法把话说得那么确切,这就只能用模糊性语言。

请看下面几句对答。

医生:肩膀疼得厉害吗?病人:挺厉害。

医生:多久了?病人:有一段时间了。

在这几句对话中,由于医生只需要了解病人的大致情况,所以病人就可以用“挺厉害”、“一段时间”等模糊语义的词语来回答。

况且疼的程度是不能用精确数字来表达的。

模糊语义与精确语义也是相对而言的。

如“一段时间”与“十多天”相比,前者语义较模糊;而“十多天”与“十天半”相比,则“十多天”又比较模糊了。

模糊语义除了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人们还常常利用模糊语义来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从而产生凝炼、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

这在诗歌和记叙性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中,作者运用“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等词语所表示的模糊的语义,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形象,准确地表述出来。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

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

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

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

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

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

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

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

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

也论现代汉语词义的模糊性

也论现代汉语词义的模糊性
辽 宁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2 0 1 4 年 第 … 期
J o u na r l o f L i a o n i n g T V &R a d i o U n i v e r s i t y
总第 1 3 0 期
也论现代 汉语词义 的模 糊性
地力
新疆塔城地 区广播 电视 大学 ( 塔城
虽 然在 光 学上 它们有 各 自的光 波波 长 范围 ,但在 实
际运用 中,对 于它 们词 义边 界相 交处 出现 的一些 颜 色 ,依然很 难精 确 的归 于 “ 黄 色 ”还是 “ 橙色” 。 如单就 “ 绿” 这一 种颜 色而 言 , 又 可 以分 为 “ 墨 绿 、黛 绿 、浓绿 、碧 绿 、翠绿 、豆 绿 ”等 多种 ,它 们 之 间 的界 限肯定 是模 糊不清 的,这 些词 语 的义界 表 现 出模 糊性 。
“ 毛 孩子 ”中 ,“ 毛 ”是 年龄 小 的意 思 ,但 多 大 的
词 义是 对客观 事物 的概 括 反映 ,模糊 词语 的意
义 所 概 括 和 反 映 的客 观 对 象 的 才算 “ 毛孩 子 ”却是 模 糊 的 ,“ 毛 ”又具 有 了
9 2

小弟 弟 ”这 首顺 口溜 说 明如今 人 的寿命 在 延长 ,对 于 “ 老年 ”的人 的范 围的认 识也 正在 发 生着变 化 ,
导致 “ 老 年 ”与 “ 中年 ” 的过 度地 带变 宽 ,义界 更 不确 定 ,词义 的模 糊性 更 大 。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义模糊性有不少学者对词义的模糊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感而发我也对生活中这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论述就现代汉语词义的模糊性展开讨论尝试总结词义模糊性的表现揭示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并对具有模糊性的词语进行词性分类企望能对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有所帮一模糊与多义歧义词义的模糊性即词的义界不清楚甚至词义核心不确定

汉语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论文]

汉语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论文]

汉语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摘要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笔者分析了汉语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模糊词适合反映边界不清的客观对象、使语言交际更严禁缜密、使语言在交际中呈现出经济性的特点等。

关键词模糊性语言交际语用价值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

汉语存在大量的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性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

本文分析了汉语中模糊词的语用价值,对汉语教学和学习有实际意义。

1词义的模糊性的定义所谓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很明确,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例如表示人生理阶段的词“少年”和“青年”,这两个词的词义中心很明确,但是边界很模糊。

“少年”是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三岁左右的阶段”,而青年是指“十六七到二十三四岁的阶段”。

我们无法判断“十四五岁”属于哪个生理阶段。

在这里,我们要把“模糊”和“含糊”这一组概念区分开来。

“模糊”,如上所述,是指词义的中心很明确,但是其外延的界限不清。

例如词语“应该”、“早晨”、“黄色”等。

而“含糊”是指语言的表述很不明确、意义模棱两可,它是语句歧义的来源之一。

例如句子“咬死了猎人的狗”表意含糊,是个歧义句,我们分辨不清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狗被咬死了”还是“猎人被狗咬死了”。

因此,在汉语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模糊词,而避免含糊其辞的现象出现,以免其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2汉语词义的模糊性的语用价值2.1模糊词适合反映边界不清的客观现实对象客观现实中的许多对象其边界不清,无法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清楚无误地描述出来,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模糊词语恰好可以表述此类边界不清的客观对象,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例如,颜色词“绿”所概括反映的颜色边界不清,人们难以区别其和“蓝”之间的过渡色。

所以人们在创制“绿”这个词时,赋予了它极大的模糊性,用以指称边界模糊的“绿”颜色以及“绿”和其它颜色之间的过渡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义模糊的认知探究
摘要语言具有模糊性,对其研究可以从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角度进行,本文主要围绕语义具体说是词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模糊性以及词义模糊性的消除进行研究,以便为我们研究词义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模糊性词义认知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1 词义模糊性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语言分支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哲学等领域,其研究对象是模糊语言。

模糊顾名思义就是不清晰、不清楚,《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为:不分明、不清楚;混淆。

这种解释是没有任何疑问,但笔者认为模糊还可以与精确相对应为不准确、不精确,所以模糊总体可以理解为不清晰、不精确。

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能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这些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形成之后变为全体公民所用,不是哪个阶级或阶层的特权。

这是从语言的本体对词义进行的研究,由于词义是对复杂的、特殊的东西进行的概括,才造成了词义的模糊,像“苹果”这个词就是对品种、大小、形状、颜色、口味不同的各种苹果的一个概括,词义必然是模糊的,因为
其中涵盖的东西太多而之间又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切入点是正确的,下面从认知语言学确切说是从认知语义学中认知范畴的视角对词义的模糊性进行分析。

2 词义模糊产生认知缘由
范畴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广泛且含义模糊的语言术语,确切来说,范畴是事物在认知领域中的归类,我们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下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

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比方说长桌、方桌、饭桌、麻将桌、课桌、电脑桌、木桌、铁桌等等都可以划归“桌子”这个词义范畴。

范畴化涉及对事物特征的估价和认知决策机制是如何组合这些特征的。

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范畴(词义范畴)都是模糊范畴,必然会使词义呈现出模糊性。

一方面,同一范畴内的成员不是由所有成员都有的共同属性所决定的,也就是没有哪一种特性是所有成员都有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不可能都相同,这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即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特性,这样的话就会造成有的成员比其他的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特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糊相似性;另一方面,有的成员享有更多特性,我们就可以用这些独特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来决定范畴中共同特性少的其他成员的身份,这样在同一个范畴中就会有一些成员比其他成员具有相对的优势,在认知语义学范畴中将优势成员叫做原型。

所以,词义范畴彼此之间是相似的但边界是模糊的,这就造成了在整体上词
义范畴的模糊。

根据上面的优弱势原理,又可以细分为基本层面的范畴和其他层面的范畴,需要指出的是认知语言学认为基本层面的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二者的地位和功能特点相似,都是一个范围内相比于其他成员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代表性,所以基本层面的范畴具有原型成员所具有的特性。

由于范畴具有等级层次性,这里笔者把范畴内部除了基本层面范畴的其他范畴分别称为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方关于原型范畴和基本层面范畴的确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语言文化差异的,交流中也容易造成词义模糊。

上面从范畴的角度对词义范畴存在的模糊性的认知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说到某一范畴成员时,我们人的思维认知会不自觉地首先想到那些原型或者基本层面范畴的成员,忽略了其他层面的范畴或成员,当恰好说话者要表达的正是这些被听者忽略的部分或者使听话者在边缘的交叉地带对成员存在模糊不定的选择时,就出现了我们在理解词义范畴时感到模糊的现象。

3 消除语义模糊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语义模糊是类属的范畴和边界模糊的问题,它不同于我们平常说见到的语义歧义、语义不清等语病,是一种正常的认知语言现象。

那么既然感到模糊那么我们在交流交际时又不能避开不理解,我们需要对这种词义模糊性进行消除,通俗点就是想办法弄清词义的真正意思进而理解进行下一步的正常
交流。

3.1 认知语境
任何的语言单位进入到言语交流活动中以后就都会具有了语用意义,并与其它语言单位发生语用关系。

语用因素结构化后就产生了认知结构和单位,可以说认知语境就是语用因素的结构化产生的,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示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是对传统具体语境的内在化,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

3.2语义聚合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可以说是语义,上面解释的范畴性质所决定的词义模糊性就是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研究的,这里的语义聚合涉及到语义场的问题,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深,这里只能选出与理解消除词义模糊相关的知识加以探讨。

语义聚合就是把一些大体特征类似的一些词语放在同一个语义场中,加以比较划分出层次等级并对其认识结构化,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和图示,在以后的生活中当我们遇到这个语义场的词类时,我们的认知机制就可以发挥作用,对其中的成员进行区别分析,理解话语含义。

4总结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一下词义模糊性产生的范畴方面的原因,并且对如何理解消除语义(词义)模糊做出了认知方面
的说明,但是有些地方探讨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