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义模糊性的几个问题探究
词义模糊的认知[论文]
![词义模糊的认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be7054804d2b160b4ec0a7.png)
词义模糊的认知探究摘要语言具有模糊性,对其研究可以从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角度进行,本文主要围绕语义具体说是词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模糊性以及词义模糊性的消除进行研究,以便为我们研究词义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模糊性词义认知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1 词义模糊性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语言分支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哲学等领域,其研究对象是模糊语言。
模糊顾名思义就是不清晰、不清楚,《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为:不分明、不清楚;混淆。
这种解释是没有任何疑问,但笔者认为模糊还可以与精确相对应为不准确、不精确,所以模糊总体可以理解为不清晰、不精确。
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能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这些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形成之后变为全体公民所用,不是哪个阶级或阶层的特权。
这是从语言的本体对词义进行的研究,由于词义是对复杂的、特殊的东西进行的概括,才造成了词义的模糊,像“苹果”这个词就是对品种、大小、形状、颜色、口味不同的各种苹果的一个概括,词义必然是模糊的,因为其中涵盖的东西太多而之间又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切入点是正确的,下面从认知语言学确切说是从认知语义学中认知范畴的视角对词义的模糊性进行分析。
2 词义模糊产生认知缘由范畴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广泛且含义模糊的语言术语,确切来说,范畴是事物在认知领域中的归类,我们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下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
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比方说长桌、方桌、饭桌、麻将桌、课桌、电脑桌、木桌、铁桌等等都可以划归“桌子”这个词义范畴。
范畴化涉及对事物特征的估价和认知决策机制是如何组合这些特征的。
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范畴(词义范畴)都是模糊范畴,必然会使词义呈现出模糊性。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
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
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
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
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
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
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
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
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
语言文字模糊性的合理存在及应对策略

语言文字模糊性的合理存在及应对策略摘要:从写作学、鉴赏学、汉语本身特点三个角度来看,语言文字模糊性确实是存在的。
针对语言文字模糊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重情景创设,披文入情;重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重背诵记忆,积累语言;重各抒己见,培养个性。
关键词:模糊性披文入情语感积累个性一、理论层面:语言文字模糊性合理存在的依据语言文字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
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对语言文字特点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确实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首先,从写作学的角度来说,写作思维具有模糊性。
这可以从三方面来诠释。
(一)写作客体(即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往往(并不绝对)处于一种模糊性的存在状态。
模糊概念的发明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德(L·A·Zadeh)教授指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
”因此,他主张正视事物中的客观存在的模糊性,而不必去无谓地追求不可能的明晰。
例如,“黄山真美”,黄山究竟美到什么程度,说得清、道得明吗?(二)写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其中必然蕴涵了主体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的隐约的部分,情感的模糊性必然带来写作思维的模糊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愁如何测量?无法测量。
李煜用“一江春水”比喻之,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新鲜,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李煜用了模糊逻辑;又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课文《孔乙己》中的一段话。
由于“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这段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我作这样的点拨:“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
浅议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浅议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细心琢磨一下我们的语言,就会发现其实包含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
比如这个句子:“天上飞过一群鸟儿”。
读完这个句子我们并不清楚这群鸟儿具体是燕子还是麻雀还是其他品种的鸟类。
比如,“鸡不吃了。
”这里是鸡不吃食了,还是(人)不想吃鸡肉了的意思呢?再比如说,“胖的同学加跑一圈。
”这里也没有说清楚要多少斤的同学才算是胖。
这些不清晰的地方,有些并不会引起误解,比如第一个例子。
因为鸟儿是所有鸟类的统称,读者往往不需要太具体的信息就能理解。
有些却会引起误解,比如“鸡不吃了”,因为这是一个歧义句,读者需要依靠语境或者前后文来推断到底是指哪一个意思。
而第三个例子就有些特殊。
这句话只能有一种理解,并没有产生什么歧义,然而却让听话的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怎么执行。
原因就是这个句子里使用了模糊的字眼“胖”。
要回答怎样才算“胖”,有的人提出可以用标准体重公式来衡量,以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若是大于30,则为肥胖。
但是这个公式并没有考虑脂肪比,人种差异等等因素,假如是个大骨架的人,算出的结果又不准确了。
所以本质上,这个句子里模糊含义的产生,和测量体格的方法精确与否没有关系,而是和“胖”这个字眼本身概念的不清晰有关。
《老子》中说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就是说长短难易这种相对的概念,都是相对而生的。
假如没有瘦子,就不会有胖子这个概念,概念的相对性是造成歧义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不存在相对性的概念,例如名词,由于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存在局限,也不可能给出绝对正确的定义。
根据Rosch 在1978年提出的原型理论的假设,人类对客观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认识,是依据相似性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形成概念,最后变成自己认知的一个过程。
Liu Xiao-Ming 在1985年指出,许多客观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持续运动的,但是我们只能通过相对静态的分类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动态和人们认识的静态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语言中模糊的产生。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1)词义具有模糊性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例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2)不会影响交际。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也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两点在交际中的作用都很重要: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给现实现象分类,就会产生混淆。
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九就不行,那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
词义的模糊性犹如划分气候带。
我们可以指出哪儿是热带、温带、寒带的中心地区,但是划不出带与带之间的确切界限。
这也是人们交际所需要的。
浅谈模糊词语的修辞效果

浅谈模糊词语的修辞效果一、引言词语的意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般来说,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理性义,此外还有一些附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
以下都是从词语的理性义着手来探讨词义的模糊性和模糊词语的相关问题。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现代汉语》中指出:“词义的模糊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与邻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其间本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例如: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去的,并没有中午与上午的明确界限。
但是‘中午’的核心还是明确的,这核心部分便是词义所要概括的主要对象。
”词义模糊是指词义揭示的意义不清楚,表示的事物、现象、性质的界限不明,导致人们在分辨是否属于这个词义指称的范畴之列时,有不清楚之处。
伍铁平先生在他的《模糊语言学》中将词区分为模糊词与精确词两大类,并将模糊词语定义为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
认为它表达的是界限不清楚的客观对象,但词语的语义内容还是明确的。
从逻辑学的观点来看,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要明确,要求其内涵和外延一定要明确。
一般情况下,概念的内涵是清晰的,不清楚的是外延。
模糊词语表达的是内涵明确而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
但是模糊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其外延是可以用量来反映的,而且量是不确定的,外延的量的变化决定着内涵的变化,内涵的变化也限制、制约着外延的变化。
如:“青年”假定其外延用量来反映是16-35岁之间,当量变小,变到15岁可能还些许程度地属于“青年”,当量再变小,变到14、13岁就肯定不是“青年”,而是“少年”了。
同样,从“少年”到“青年”,内涵发生变化的同时,外延也因受它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下面将简单阐述一下模糊词语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对象的模糊性从本质上决定了词义的模糊性。
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对的,许多客观事物不能进行精确地切割。
词语的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因此,词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性。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
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
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
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
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
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
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
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
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
也论现代汉语词义的模糊性

J o u na r l o f L i a o n i n g T V &R a d i o U n i v e r s i t y
总第 1 3 0 期
也论现代 汉语词义 的模 糊性
地力
新疆塔城地 区广播 电视 大学 ( 塔城
虽 然在 光 学上 它们有 各 自的光 波波 长 范围 ,但在 实
际运用 中,对 于它 们词 义边 界相 交处 出现 的一些 颜 色 ,依然很 难精 确 的归 于 “ 黄 色 ”还是 “ 橙色” 。 如单就 “ 绿” 这一 种颜 色而 言 , 又 可 以分 为 “ 墨 绿 、黛 绿 、浓绿 、碧 绿 、翠绿 、豆 绿 ”等 多种 ,它 们 之 间 的界 限肯定 是模 糊不清 的,这 些词 语 的义界 表 现 出模 糊性 。
“ 毛 孩子 ”中 ,“ 毛 ”是 年龄 小 的意 思 ,但 多 大 的
词 义是 对客观 事物 的概 括 反映 ,模糊 词语 的意
义 所 概 括 和 反 映 的客 观 对 象 的 才算 “ 毛孩 子 ”却是 模 糊 的 ,“ 毛 ”又具 有 了
9 2
一
小弟 弟 ”这 首顺 口溜 说 明如今 人 的寿命 在 延长 ,对 于 “ 老年 ”的人 的范 围的认 识也 正在 发 生着变 化 ,
导致 “ 老 年 ”与 “ 中年 ” 的过 度地 带变 宽 ,义界 更 不确 定 ,词义 的模 糊性 更 大 。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义模糊性有不少学者对词义的模糊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感而发我也对生活中这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论述就现代汉语词义的模糊性展开讨论尝试总结词义模糊性的表现揭示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并对具有模糊性的词语进行词性分类企望能对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有所帮一模糊与多义歧义词义的模糊性即词的义界不清楚甚至词义核心不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词义模糊性方面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词义模糊性的几种词类现象、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和词义模糊性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具体性说明,将用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内容中包括现下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一些探究思考。
关键词:模糊性表现手法言语交际说到词义的模糊性,就不得提起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简单的东西,这就是概论所完成的工作,概括的特点就是在于化繁为简,使词能够在交际过程中得到表达。
比如“矛盾”这个词,表现的是两者两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抽象关系,但是在汉语中“矛盾”的来源在于古代的一个关于“矛与盾”的寓言故事,用具体的兵器之间的关系来泛化定义两事物之间抽象的哲学关系。
这就体现了词义的概括性,但是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许多词语本身的含义就是相对的、模糊的、不精确的,比如“漂亮”与“丑陋”之间往往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外貌才算是漂亮,什么样的外貌算是丑陋,二者之间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和标准,另外对一个人的外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知道在唐代会女性的审美上“以胖为美”,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文化;而现在大多数女性“以瘦为美”,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审美价值观。
比如还有,我们划分人类成长的阶段,我们会说“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这样描述人的成长过程,但是仔细追究起来,我们并不知道从少年到青年的界限是什么,到底从几岁到几岁算作“少年”,从几岁到几岁算作“青年”,描述一个事物的发展阶段的词汇还有很多,从明确这些词的范围或界限来说,这些词汇本身就含有模糊的成分,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去定义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细细精确划分事物发展的范围,首先要是去精确划分和定义这些过程发展的细节本身就很难做到,另外事物的发展阶段也是不符合一种精确的刻量的,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本事就是连续的,相连相成的,这两点就会使得某些词汇天然具有模糊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对同一个词,比如“青年”这个词的词义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模糊性就和模糊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还有一些表示一些外貌的形容词,比如“高与矮”,“胖与瘦”,“大与小”等词都是相对而言的。
再比如“夜间”这个词,人为规定应该是从傍晚六点到第二天凌晨六点之间,可是具体来说,“夜间”到底算是从几点到几点呢,却是模糊的。
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在给现象分类,必然会产生混淆和重叠部分,若是非要像是术语那样一是一,二是二,那么我想交际一定会变得难以进行和无趣性,有时候词义的这种模糊性正是造就了词的模糊美。
在词义模糊中有几种现象值得一说,就上文所提到的,这些描述外貌的形容词属于性状词类。
在这类词中有一些是分为相对的,这种相对性的词语在表示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标准,是变化的,也可看作具有一种通用性,是使词义产生模糊性的一个原因。
除了性状词之外,还有颜色词,事实上我们对颜色的划分能力是有限的,颜色的深浅、明暗、色调的不同配合都会造成不同的颜色,用语言去规定这种细致的变化现象很难做到,所以面对蓝色,尽管有很多种蓝色,比如天蓝,碧蓝,深蓝,淡蓝等多种蓝,颜色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这些颜色的变化和比较中。
另外还有上文提到的“夜间”“青年、少年”等时间词,虽然我们对时间的划分现在已经相当精确,有年、月、日、小时、分钟和秒,但是类似于“早晨”“上午”“傍晚”“前天”“过去”“现在”“等会儿”和“最近”这些词,由于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界限不明状态,还是存在模糊性的,甚至从时间词的模糊性会导致言语交际中更多的词义模糊性,在此认为,由于一类词的固在模糊性会泛化到句子中会出现模糊性程度的变化。
那么词义为什么会具有模糊性的这种特点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界事物本身的界限很模糊。
人们在给于自然现象定义和概括时,由于自然界本身的界限不精确性,导致了人们定义自然界的词也就失去了精确性。
比如说我们划分的“四季”,在自然界的界限就很模糊,从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的过渡也是一个模糊的阶段。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是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是形成词义模糊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比如我们说一个小鸟的成长过程,什么时候能够羽毛初露,到羽毛丰满再到能够展翅飞翔,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模糊的阶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无法精确来定义。
自然界事物的发展与成长,事物的发展状态,和事物本身的现实状态以及时空条件下事物的微小变化等都影响了我们的语言不可能达到精确性,总是伴随着含糊不确定和相对接近的性质,永远不可能真正绝对完全地描述事物的状态。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世界地图的划分,在世界地图上,人们给不同的山脉,河流,平原,盆地等地形进行规范范围,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地形有些人为划分的界限,但是在现实中这些界限并不存在,从一个地形到另外一个地形的过渡也是渐渐地而非明显的;还有国与国之间边界的划分,有的国家之间往往是以一座山或是一条河为界,在地图上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来,但是在具体的地形上,若是一条河,我们不可能说这河里多少水是属于我们国家的,多少鱼是属于你们国家的,人们也无法做到如此精确地区别两个国家的边界,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那样做。
第二:一些修辞或表现手法的应用。
在这方面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表达效果的语言,我们会作用一些夸张,比喻等修辞书法,这就造就了词义的模糊美朦胧美。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比喻夸张相对来首更有利于意义的表达和强烈情感的外泄。
文学作品中间,比如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虽然丰富了形象的塑造,在表象上较为具体,但是在表意上却是大大增加了词义的模糊程度,再比如散文,作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加上手法的渲染,会给我们营造一种语义的朦胧美,作者会把感情藏在所表达的意象中,我们通过这些意象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若是作者表达的情感过于含蓄,我们会会意错,会偏离作者的真正表达的情感,这些意象本身随着历史的发展具有的意义,比如“梅花”,“竹子”,“松树”和“月亮”等,拿“月亮”举例,自古以来,“月亮”往往象征着思念故乡含义,大多数中国古典诗词中都有这一常见意象,比如著名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若是有这么一个诗人,在一天晚上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心情大好,并没有想起故乡亲人朋友的情绪,就因为把明月看做一个美景,见此美景,心情愉悦,就把“明月”作为笔下的一个意象,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去解读此人笔下的“月亮”意象时候,往往被脑中的刻板印象给弄糊涂,而错误地误解了坐作者的意思。
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于说明象征手法在运用时所产生的模糊效果。
比较经典说明的朱自清的散文,比如他的《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的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我们对荷叶的认识更加形象化更加多面化,而这种形象化和多面化正是反映出了词义的可塑造性,这种可塑造性使得词义的表现更加灵活和多动,造就了词义的不定性和模糊性。
另外还有一些描写手法的运用,描写手法导致了模糊语言在诗歌,小说,散文中的普遍存在,比如红楼梦中描写一些女子的服饰等,贾府的环境等等,尽管描写的无比华美精致,但是对我们而言,到底华美精致到什么程度我们只能想象,作者通过词义的模糊性来表达艺术的效果。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氏“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就运用了描写手法。
文学作品中使用词义的模糊性能够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凝练能够传达出更多的信息。
第三:与人的认识能力有关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模糊性和局限性,当人们认识一个事物现象时,对事物做出总的形式和发展趋势做出定义判断概括总结。
比如我们在定义“象”“马”“豹”等时,潜指的是陆地上“象”“马”“豹”,但是后来出现了“海象”“海马”“河马”“海豹”,但我们提到“象”“马”“豹”时我们脑中想到的往往是陆地上的“马”“象”和“豹”,而很少想到了“海象”“海马”“河马”和“海豹”。
这是“马”“象”和“豹”这个词词义就具有了模糊性。
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词所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一个时代里的人来说,一个新产生的词的内容性往往较为单纯,但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演进,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根据需要充实某个词义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寓意,当我们再提到这个词时就往往会出现对词义的理解性偏差,如果不对语境的考量,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就会产生障碍,这一点也要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人们不断地对一个词的意义深刻化复杂化,当一个词的词义所包含的内容太多,理所当然地产生词义的误解和误用,这也造就了词义的模糊性。
第四: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对同一个现象的形容会产生差异,比如就农村与城市而言,在农村人们认为楼层有四五层算是挺高的楼了,但是城市二十三十层才算是高楼,高楼与否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而农村与城市的“高楼”差生了差异,到底什么样的楼才算是高楼呢,没有明确的界限,设想如果没经济差异导致的农村与城市之分,那么大家对高楼有一个普遍统一的认知。
另外一个词随着历史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出现不同意义,模糊性会产生,模糊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无论这些认识里是范围深度还是指代不同,只要两者出现差异性,那么当人们提到这一事物时,就会难以避免出现理解的差异,尽管有时候这种差异很小不至于想象对事物的整体性理解,但是还是会给听者造成一些模糊性体验。
这一方面,在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第五: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了营造某种气氛的语境而使用一些具有特定模糊性的词汇。
比如,在一个聚会上,我们与刚刚结识的朋友聊天,当对方问及我们的工作收入怎么样时,我们并不想具体详细的透露这些问题,会说“眼下还行吧”“还凑合着”或者说“挺满意的,你呢”,或很快转移话题,不言此而言他。
人们用这些含糊笼统的词汇一个是自己不愿意向刚结识的朋友透露自己的状况,二也是提醒了对方这些信息属于自己的隐私自己不想告知,听者要懂识趣不再追问下去。
还有一些场合,比如某人生日,众人为其准备礼物,营造惊喜,实现不让此人知道,但要是问及众人为何神神秘秘时,不好明说便以含糊性理由掩盖。
就是要利用词义的模糊性来制造自己的“挡箭牌”,这个可看作言语交际中一个技巧。
词义的模糊性对交际的影响:词义的模糊性具有双重性,从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看,词义的模糊性并不是语言中的消极因素,否则随着语言的发展对词义的模糊性也会有所替除,相反,词义的模糊性是作为言语交流中的一种积极因素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