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合集下载

论语义的模糊性

论语义的模糊性

论语义的模糊性本文主要阐释了语言中的语义模糊现象,讨论了语义中哪些词有模糊性,以及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和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模糊词和模糊现象。

标签:语义模糊性模糊词一、语义模糊的概念(一)模糊语言学的兴起我们身边的事物,有很多是无法进行准确归类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听的故事中狡猾的蝙蝠,当鸟儿们开大会的时候,它倒挂着翅膀以鸟类的身份来参加会议;而当兽类们开大会的时候,它又倒戈声称自己也是兽类中的一员。

这个故事的初衷当然是教育孩子们不要学蝙蝠做两面派,它客观上也给我们一些语义学上的启示:现实世界中确实客观存在一些不能准确分类的事物,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

再比如常吃的西红柿,在生吃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水果;而在烧菜时,我们又把它归入了蔬菜。

诸如此类现象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简单的两分的,确实存在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现象和事物。

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由必要和充分的特征联合定义,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是有明显边界的,范畴内成员地位相等。

”[1]然而,面对上面的现象,我们不禁要对其理论产生质疑,像“蝙蝠”“西红柿”这些横跨在两个类属边缘地带的“跨界”事物到底应该怎样归类。

维特根斯坦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提出:对于有些范畴的成员来说,确定一套必要、充分的条件是不可能的,同一范畴的成员是由于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会造成特定范畴中成员地位不平等的情况。

这样,就区分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而非典型成员和非成员之间往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无法明确区分。

显然,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在现实面前,典型理论显得过于理想化,难以自圆其说。

科学家们不得不对人类幼年时期提出的简单直白的一分为二的理论方法提出疑问和改进。

模糊理论由此应运而生,它为模糊现象的解释提出了新的方法论依据。

1923年罗素发表的《论模糊性》为模糊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1965年,扎德(L.A.Zadeh)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和理论,进而带动了不同领域对不确定现象的研究,从而形成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学科——模糊学。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

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

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

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

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

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

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

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

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

词义模糊性管窥

词义模糊性管窥

词义模糊性管窥词义的模糊性随处可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对模糊词语的释义必须采用模糊释义法才能反映集合的边缘区域,才能准确地反映词义的模糊性。

标签:模糊现象产生原因释义人们对模糊词义的认识大约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布莱克在他的《语言与哲学》中详细讨论了语义不明确的三种情况,即歧义、模糊与笼统。

汉语中也存在许多词义模糊性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者从上个世纪开始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要区别“歧义”“模糊”与“笼统”这三者的关系。

1979年,伍铁平先生将模糊理论系统地引入我国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并很快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模糊词义的研究虽然逐渐地开展起来,但各家对词义模糊性的许多问题仍存在分歧,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模糊词语使用的几种现象(一)事物性状词的模糊性对于表示事物性状的词来说,只有那些对性状作对立两项划分的词才被认为是模糊的词。

如:大——小;重——轻;高——低(矮)等等。

这些词所表示的意思,因为涉及不同的事物和现象而有不同的标准。

这类词之所以有模糊性,是因为存在另外一个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观察。

比如,“那人有多高?”回答可能是“高着呢”,也可能是“很矮”。

要问“这石头有多重?”回答可能是“很轻”,也可能是“重着呢”。

这里的“高”,实际上是问人的高矮,“高”里也包含了“矮”的意义。

因此,这里的“重”,实际上是问石头的轻重。

“重”里实际上包括了“轻”的意义。

“宽、长、大、深”等词也有同样的情况。

一般认为,“这湖有多深?”“那房子有多大?”将其中的“深”和“大”看作不同于其基本义的另一意义比较合理。

在实际语言中,使用对立的两项来表示事物某方面的性状,被认为是增加了表达的模糊性。

但人们在使用这些性状词时,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加以补偿,并以此减少表达的模糊性。

汉语中就可以用在对立的两项性状词前加否定词或各种表程度的词语(副词居多)。

如:A.加表程度的词语山极高。

关于词义模糊性的几个问题探究

关于词义模糊性的几个问题探究

摘要:在词义模糊性方面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词义模糊性的几种词类现象、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和词义模糊性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具体性说明,将用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内容中包括现下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一些探究思考。

关键词:模糊性表现手法言语交际说到词义的模糊性,就不得提起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简单的东西,这就是概论所完成的工作,概括的特点就是在于化繁为简,使词能够在交际过程中得到表达。

比如“矛盾”这个词,表现的是两者两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抽象关系,但是在汉语中“矛盾”的来源在于古代的一个关于“矛与盾”的寓言故事,用具体的兵器之间的关系来泛化定义两事物之间抽象的哲学关系。

这就体现了词义的概括性,但是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许多词语本身的含义就是相对的、模糊的、不精确的,比如“漂亮”与“丑陋”之间往往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外貌才算是漂亮,什么样的外貌算是丑陋,二者之间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和标准,另外对一个人的外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知道在唐代会女性的审美上“以胖为美”,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文化;而现在大多数女性“以瘦为美”,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审美价值观。

比如还有,我们划分人类成长的阶段,我们会说“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这样描述人的成长过程,但是仔细追究起来,我们并不知道从少年到青年的界限是什么,到底从几岁到几岁算作“少年”,从几岁到几岁算作“青年”,描述一个事物的发展阶段的词汇还有很多,从明确这些词的范围或界限来说,这些词汇本身就含有模糊的成分,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去定义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细细精确划分事物发展的范围,首先要是去精确划分和定义这些过程发展的细节本身就很难做到,另外事物的发展阶段也是不符合一种精确的刻量的,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本事就是连续的,相连相成的,这两点就会使得某些词汇天然具有模糊性。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1)词义具有模糊性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例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2)不会影响交际。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也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两点在交际中的作用都很重要: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给现实现象分类,就会产生混淆。

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九就不行,那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

词义的模糊性犹如划分气候带。

我们可以指出哪儿是热带、温带、寒带的中心地区,但是划不出带与带之间的确切界限。

这也是人们交际所需要的。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作者:徐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随着模糊语义学研究的日益发展壮大,区分词义的模糊、概括、歧义和含混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尤为重要。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这四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都做出过一些研究,但是由于学者们对语义模糊性的理解不同,对于这四个概念的区分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所以对于这四个概念的区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语;模糊性;概念作者简介:徐珊珊,女(1988-),汉族,黑龙江尚志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 H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一、模糊性与概括性所谓词义的概括性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把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归纳在一起,给它一个名称,使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1]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词义的概括性属于语义场理论中的属概念,而在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是与之相对应的内涵概念。

也就是说,词义的概括性是对词义内涵的概括。

例如:在俄语человек(人)这一概念,它概括了一类事物,包括части тела человека (人体的组成部分)、возраст человека (人的年龄)、характер человека (人的性格)等。

其中人的年龄这一属概念,概括了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青年)、юний человек(少年)、малолетний человек(幼年)、старый человек(老年)等。

这些词语在外部表现上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在内涵上这些词语是统一的、固定的。

词义的模糊性在本质上是指表达词义概念的外延边界的不确定性。

比如上例中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青年)这个词语中的молодой(年轻的、青年的),指的是: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малолетний человек(幼年)这个词语的中的малолетний(儿童的、年幼的),指的是:人三岁左右到十岁左右的时期。

浅析语言的模糊性

浅析语言的模糊性

浅析语言的模糊性摘要: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渠道,然而却出现许多的语义模糊现象。

本文将由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以及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模糊客观世界正文:一、模糊语言的产生的原因与自然界本身的概念界线模糊不清和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有关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这与自然界本身的概念会模糊不清有很大关系。

如:“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在人们日常用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就上模糊的,它们之间很难找到一种泾渭分明的界限。

“现在”同“过去”,“将来”之间也不存在可以一刀切的界限。

“现在”既可以包括过去,也可以包括将来。

以上谈到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最大特点是:无论人的认识如何深化,其模糊性是永远存在。

另一类模糊源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有限。

大千世界里,客观存在着无穷无尽的事物,我们想用有限的词语去描绘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但无力穷尽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可能由于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

因此,面对森罗万象的客观事物以及概念和所指的不一致,人类不得不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借助较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

如果不这样做,语言就会变得十分累赘。

因此,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时,词的意义不一定要等于客观所指,只要不影响交际,我们使用的词语无须像某些客观事物或概念那样界线分明。

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

这是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内在原因。

一、语言模糊性的概述导致语言模糊性的另一原因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这就要求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

试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试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2012年第27卷第4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3-16作者简介:谭定钟(1974-),男,四川阆中人,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向的研究。

一、引言中国学者对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起步20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伍铁平,1999:39-44)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模糊语言学理论的学者,并结合汉语语法特点,奠定了他在模糊语言学上的地位,因此被国人尊称为中国的“模糊语言学之父”。

近20年,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结合,成为翻译过程中揭示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之间转换规律的工具,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穆雷(1999:66-69)从语言的模糊性出发,将模糊数学的方法应用于翻译理论的理论,从此模糊理论开始与翻译结合,给翻译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模糊“不清楚,不明白”,而是指“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一属性。

(伍铁平,1999:34)因此本文以模糊理论为依据,从词汇、文化、作品风格三个层面出发,探讨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文学翻译时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原语,准确把握其模糊性的特点,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正是对原文本的忠实。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表现层面文学语言本身的含蓄、生动以及某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模糊性。

首先体现在语义的多层附加义。

讲究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是语义的矛盾性。

如朱自清的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热闹”与“冷静”矛盾的词语形成意义的不确定性,恰有助于读者理解他“颇不宁静”的心境。

第三是语义的修辞化。

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丰富的附加义是建筑在修辞的运用上的,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

最后,语义的语境依赖性,体悟言语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必须结合整个语境,这样才能使解读不致旁逸斜出。

正是由于文学语言中存在着模糊性这个特点,运用翻译的各个原则,巧妙地处理好文学语言中的模糊性,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讨论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在我们日常的交际对话,文章用语中经常不能清晰地表达本意而使别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有模糊性的特征,即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系统的说主要是指词义的外延界限不清,而作为义位的中心也就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明确的。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模糊性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有些客观存在的事情和事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界限的相对模糊,存在概念不明朗的现象;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只能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去描述某些事物。

主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模糊词义的产生。

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是有限的,作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语言符号的产生发展必然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另外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模糊性词句占据市场。

能在具体语境中产生模糊性意义的词有很多: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等。

这类词语一般倾向于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其中表颜色和时间的词语模糊性较强。

如“红色”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淡红、浅红、深红、粉红、紫红、西瓜红、石榴红等等,到底是哪一种红我们不知道;又比如说我们谈论“今天”这个词,是历史的今天还是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只有说话人知晓。

语言学家沙夫说:“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

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妨碍我们日常沟通,相反,模糊语汇带来了灵敏和生动,具有不可估量的语用价值。

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中体现出来,使语言符号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模糊语言在外交中的运用是数见不鲜的,外交人员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故意含糊其辞,用词并不使用其字面含义,而是常常含有言外之意,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外交词汇的模糊性的运用:尼克松访华期间,在宴会上,周恩来拿出招待用的熊猫牌香烟,指着上面的图案对尼克松的夫人说,“喜欢吗?”尼克松夫人以为周恩来指的是香烟,回答说:“喜欢,但我不吸烟。

”周恩来随即表示,他指的是送两个真正的大熊猫给美国人民。

尼克松夫人一听,欣喜若狂,立刻拍着尼克松的肩膀告诉了他这个消息。

这里使用的熊猫就是一个模糊词,既可以指国宝熊猫,又可以指香烟。

一语双关,打破外交僵局。

另外,使用模糊的数词进行夸张,可以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妙趣横生,汉诗中这种夸张手法也是比比皆是,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的诗歌,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的三千丈并不是真的有三千丈,只是夸张的说法。

因为言语的有限性和思维的无限性,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用精确的语言去表达世间的一切事物,只能用模糊的语言去进行概括和描述大多是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模糊的语言要比清晰的概念更能使客观事物变的形象,更能贴切表达客观事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模糊词语,,可以说,模糊词语丰富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