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词义模糊的认知[论文]
![词义模糊的认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be7054804d2b160b4ec0a7.png)
词义模糊的认知探究摘要语言具有模糊性,对其研究可以从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角度进行,本文主要围绕语义具体说是词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模糊性以及词义模糊性的消除进行研究,以便为我们研究词义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模糊性词义认知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1 词义模糊性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语言分支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哲学等领域,其研究对象是模糊语言。
模糊顾名思义就是不清晰、不清楚,《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为:不分明、不清楚;混淆。
这种解释是没有任何疑问,但笔者认为模糊还可以与精确相对应为不准确、不精确,所以模糊总体可以理解为不清晰、不精确。
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能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这些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形成之后变为全体公民所用,不是哪个阶级或阶层的特权。
这是从语言的本体对词义进行的研究,由于词义是对复杂的、特殊的东西进行的概括,才造成了词义的模糊,像“苹果”这个词就是对品种、大小、形状、颜色、口味不同的各种苹果的一个概括,词义必然是模糊的,因为其中涵盖的东西太多而之间又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切入点是正确的,下面从认知语言学确切说是从认知语义学中认知范畴的视角对词义的模糊性进行分析。
2 词义模糊产生认知缘由范畴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广泛且含义模糊的语言术语,确切来说,范畴是事物在认知领域中的归类,我们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下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
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比方说长桌、方桌、饭桌、麻将桌、课桌、电脑桌、木桌、铁桌等等都可以划归“桌子”这个词义范畴。
范畴化涉及对事物特征的估价和认知决策机制是如何组合这些特征的。
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范畴(词义范畴)都是模糊范畴,必然会使词义呈现出模糊性。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3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
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词的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
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
英汉语模糊性分析

英汉语模糊性分析
随着人类交流活动的不断进步,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其中,语言的模糊性分析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模糊性是指语言表达中存在不确定性或多义性的情况。
由于语言中往往存在同义词、近义词等现象,以及在特定语境下某些词语的含义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即使使用了准确的词汇,也可能存在模糊性。
比如,英语中的单词“fine”可以表示“好的”,“罚款”,“细颗粒物”等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截然不同。
再比如,汉语中
的“一会儿”可以表示“一小段时间”,“有时候”等含义,同样也
存在模糊性。
因此,在实际交流中,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和对方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词汇的具体含义,以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对于模糊性的分析和研究,有益于增强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提高交际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技术水平。
总之,模糊性是语言交流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应该注意词汇的选择和语境的把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词义模糊性管窥

词义模糊性管窥词义的模糊性随处可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对模糊词语的释义必须采用模糊释义法才能反映集合的边缘区域,才能准确地反映词义的模糊性。
标签:模糊现象产生原因释义人们对模糊词义的认识大约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布莱克在他的《语言与哲学》中详细讨论了语义不明确的三种情况,即歧义、模糊与笼统。
汉语中也存在许多词义模糊性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者从上个世纪开始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要区别“歧义”“模糊”与“笼统”这三者的关系。
1979年,伍铁平先生将模糊理论系统地引入我国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并很快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模糊词义的研究虽然逐渐地开展起来,但各家对词义模糊性的许多问题仍存在分歧,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模糊词语使用的几种现象(一)事物性状词的模糊性对于表示事物性状的词来说,只有那些对性状作对立两项划分的词才被认为是模糊的词。
如:大——小;重——轻;高——低(矮)等等。
这些词所表示的意思,因为涉及不同的事物和现象而有不同的标准。
这类词之所以有模糊性,是因为存在另外一个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观察。
比如,“那人有多高?”回答可能是“高着呢”,也可能是“很矮”。
要问“这石头有多重?”回答可能是“很轻”,也可能是“重着呢”。
这里的“高”,实际上是问人的高矮,“高”里也包含了“矮”的意义。
因此,这里的“重”,实际上是问石头的轻重。
“重”里实际上包括了“轻”的意义。
“宽、长、大、深”等词也有同样的情况。
一般认为,“这湖有多深?”“那房子有多大?”将其中的“深”和“大”看作不同于其基本义的另一意义比较合理。
在实际语言中,使用对立的两项来表示事物某方面的性状,被认为是增加了表达的模糊性。
但人们在使用这些性状词时,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加以补偿,并以此减少表达的模糊性。
汉语中就可以用在对立的两项性状词前加否定词或各种表程度的词语(副词居多)。
如:A.加表程度的词语山极高。
关于词义模糊性的几个问题探究

摘要:在词义模糊性方面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词义模糊性的几种词类现象、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和词义模糊性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具体性说明,将用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内容中包括现下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一些探究思考。
关键词:模糊性表现手法言语交际说到词义的模糊性,就不得提起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简单的东西,这就是概论所完成的工作,概括的特点就是在于化繁为简,使词能够在交际过程中得到表达。
比如“矛盾”这个词,表现的是两者两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抽象关系,但是在汉语中“矛盾”的来源在于古代的一个关于“矛与盾”的寓言故事,用具体的兵器之间的关系来泛化定义两事物之间抽象的哲学关系。
这就体现了词义的概括性,但是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许多词语本身的含义就是相对的、模糊的、不精确的,比如“漂亮”与“丑陋”之间往往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外貌才算是漂亮,什么样的外貌算是丑陋,二者之间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和标准,另外对一个人的外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知道在唐代会女性的审美上“以胖为美”,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文化;而现在大多数女性“以瘦为美”,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审美价值观。
比如还有,我们划分人类成长的阶段,我们会说“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这样描述人的成长过程,但是仔细追究起来,我们并不知道从少年到青年的界限是什么,到底从几岁到几岁算作“少年”,从几岁到几岁算作“青年”,描述一个事物的发展阶段的词汇还有很多,从明确这些词的范围或界限来说,这些词汇本身就含有模糊的成分,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去定义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细细精确划分事物发展的范围,首先要是去精确划分和定义这些过程发展的细节本身就很难做到,另外事物的发展阶段也是不符合一种精确的刻量的,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本事就是连续的,相连相成的,这两点就会使得某些词汇天然具有模糊性。
谈词的歧义_模糊和笼统的区分

别的场合。同样,“colored”一词比“brown”和“red”笼统。除某 于“friend”一词的语义范围。因此三个概念中只有歧义不能
些专有名词外,每个词语的语义都概括了一类事物的共同 通过同一测试。
特征,使它与其他语义区别开来。如果不是这样,每一个别
2、反向测试(Contradiction Test)
210
2 201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说文解字
词)+ Y”。例句如下: a. It is a bank, but it isn’t a bank. b. * It is around two o’clock, but it isn’t around two o’
clock. c. * It is a pig, but it isn’t a pig. 在 a 句中,前一个分句中的 bank 可以被解释为银行,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oanna. Vague Languag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Saeed, John I. Seman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Yule, G. Pragmatic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2000. [4]石安石.语义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赵德远.关于模糊理论及其来源的哲学思考.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1(12).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1)词义具有模糊性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例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2)不会影响交际。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也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两点在交际中的作用都很重要: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给现实现象分类,就会产生混淆。
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九就不行,那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
词义的模糊性犹如划分气候带。
我们可以指出哪儿是热带、温带、寒带的中心地区,但是划不出带与带之间的确切界限。
这也是人们交际所需要的。
浅谈模糊词语的修辞效果

浅谈模糊词语的修辞效果一、引言词语的意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般来说,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理性义,此外还有一些附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
以下都是从词语的理性义着手来探讨词义的模糊性和模糊词语的相关问题。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现代汉语》中指出:“词义的模糊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与邻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其间本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例如: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去的,并没有中午与上午的明确界限。
但是‘中午’的核心还是明确的,这核心部分便是词义所要概括的主要对象。
”词义模糊是指词义揭示的意义不清楚,表示的事物、现象、性质的界限不明,导致人们在分辨是否属于这个词义指称的范畴之列时,有不清楚之处。
伍铁平先生在他的《模糊语言学》中将词区分为模糊词与精确词两大类,并将模糊词语定义为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
认为它表达的是界限不清楚的客观对象,但词语的语义内容还是明确的。
从逻辑学的观点来看,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要明确,要求其内涵和外延一定要明确。
一般情况下,概念的内涵是清晰的,不清楚的是外延。
模糊词语表达的是内涵明确而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
但是模糊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其外延是可以用量来反映的,而且量是不确定的,外延的量的变化决定着内涵的变化,内涵的变化也限制、制约着外延的变化。
如:“青年”假定其外延用量来反映是16-35岁之间,当量变小,变到15岁可能还些许程度地属于“青年”,当量再变小,变到14、13岁就肯定不是“青年”,而是“少年”了。
同样,从“少年”到“青年”,内涵发生变化的同时,外延也因受它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下面将简单阐述一下模糊词语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对象的模糊性从本质上决定了词义的模糊性。
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对的,许多客观事物不能进行精确地切割。
词语的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因此,词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
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
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
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
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
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
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
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
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
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
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词义是对事物本身大体内容的表现。
这也就是说记号义在概括事物现象的时候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当然,这一点也正满足了人们现实交际的需要。
如果在人类生活交际中,非要规定运用精确无误的词汇,那么不难想象言语交际将会怎样的寸步难行。
比如中国人见面,常常要问候对方:
“近来过得怎么样?”
“好,一切都还不错!”
“你怎么样?”
“还好,一般吧!”
又如:
“你大概什么时候走呀?”
“可能下个月吧。
”
这一问一答中,“好”、“还好”、“一般”、“可能”等词都是表义模糊的词。
如果以上的对话中必须用精确的语言,那可就麻烦了,要想把上述意思表示清楚,没有干余字是不够的。
再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使用很多的词汇,可以说“好”、“不好”、“一般”、“差”、“非常差”、“差极了”。
这些词的词义都是模糊的,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凭借经验感知到其中的含义。
可如果非要找到精确的词汇来形容的话,那是很麻烦的。
又如“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年岁大(跟‘少’或‘幼’相对)”,这里年岁大的“大”也是个模糊概念,多少岁才算“年岁大”,词典不作明确规定是有道理的。
有
人认为六十岁算年老(男性退休年龄),那么差两个月六十岁,乃至差三天六十岁就不算“老”,非得等到满六十岁才算“老”吗?如果这样的话,交际的进行就相当困难了。
我们在报刊杂志上常常看到这样的词语——“五十开外的老人”有些地方旧俗以男人五十岁、女人四十五岁为“上寿”(达到寿数),意谓人若在这样的年龄去世就不算夭折了。
俗语还有“年满半百,半截入土”的说法,说明在旧风俗、旧观念中五十岁就算“老”了。
“老”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但应该说这种现象本身也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它随着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换言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可见对“老”不可能人为地定一个绝对精确的界线,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那是国家为了行政法规的实施而制定的,就是这种规定,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也会有所差异。
词典对“老”的释义体现了客观现实现象的这种模糊性,所以说它是精确的,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称谓与表达的需要。
词义模糊性不仅使词——语言符号能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使之灵巧而便捷地服务于人们的社会交际,而且便于语言教学、辞典释义,以及造成修辞上的表达手段,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半”字的释义问题,词典释义是“二分之一;一半”,看起来似乎是比较精确的,其实也是个模糊概念,特别是在语用的场合,例如“下半旗”中的“半”,并非“二分之一”、“一半”所能解释的,而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再降至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
诗句“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赠卫八处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前者“半为鬼”是说“故旧亲友大半死亡”,和后者“半遮面”的“半”都不能用“二分之一”,或“一半”这样明确的界限去衡量和界定,其中都存在着词义的模糊性。
同样,“半边天”、“半壁河山”、“半信半疑”、“半推半就”、“下半旗志哀”、“半干旱地区”、“半自动步枪”等词语中的“半”也都是如此。
如果完全讲求词义的精确,这样的语言现象将难以在语言中使用开来,而如果从词义的模糊性角度加以考虑,这一切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中模糊词语很多,以致精密的数字语言旦进入日常生活用语之后,不少都变成了模糊语言。
例如“三寸不烂之舌”中的“三寸”就是从精确词变为模糊词,因为舌头不能准确到恰好是三寸长。
汉语的“一”、“三”、“百”、“千”、“万”等数词在诗和成语中用得很多,经常用来表示模糊概念”在古代汉语里“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精确的数字,而是泛指数量之多。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此外,精确词的模糊概念还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看来似乎不合逻辑的词语运用问题,例如,开会时有人说:“我也来说两句……”,其实他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海阔天空,一说就是近一个小时。
这里的“两句”就是从精确词转变为模糊词,其特点是以少代多;也有以多喻少的,例如《千家诗》是旧时“家传户诵”的一种幼童启蒙读物,取名“千家”,琢磨起来有些吓人,因为全书收诗仅二百多首,入选诗人也不过数十人,何来“千家”?这应该说也是数词的模糊性质在起作用。
还有以约数代实数,以及数词的虚指用法都属于这种情况。
脍炙人口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实际上收诗三百十首,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说《诗经》“三百篇”,实际上是三百零五篇。
曾经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拿《木兰辞》中说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时间前后不一致的句子来问笔者:该如何解释这种“自相矛盾”的语言现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一处说是“十年”,另一处却说的是“十二年”,该如何解释呢?其实,作为文学作品,这里并没有矛盾,传统说法是以定数代不定数,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方式。
从模糊语言学看来是精确词表示模糊概念,从而构成修辞上的借代用法,极言木兰代父从军、效命疆场时间之漫长。
模糊词语还可以构成修辞上的婉曲辞格,表达委婉的思
想感情,因为委婉往往是建立在词义的模糊性基础上的。
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明明说的是唐玄宗的故事,却要托词“汉皇”,明明是唐玄宗纳自己的儿媳妇、寿王之妻为贵妃,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却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把杨贵妃美化成纯洁的少女,这就是修辞上的婉曲手法,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用婉转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对于君父尊长的所作所为不敢直说,只能委婉曲折地来表达,所谓“为尊者讳”。
自居易作《长恨歌》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早已过去,但他毕竟是唐朝人,所以创作的时候还是委婉一些的好,他的委婉说法也是建立在模糊语文的基础上,“汉皇”、“人未识”等精确词语变为模糊词语。
以上所述都说明了词义的模糊性可为修辞上的婉曲手法的运用奠定基础,并开拓广阔的语义领域。
总之,正是因为词义具有模糊性特点,才使得我们的汉语语言丰富多彩,也正因为语言应用的模糊,才使人们的交际符合复杂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