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合集下载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

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

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

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

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

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

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

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

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34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

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

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词的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

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

词义模糊性及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_李锦白

词义模糊性及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_李锦白
面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使用词义模糊性现象,作为新闻记者、编辑就要承认这种现象,在新闻工作的 实践中认清哪些地方可以使用词义模糊性,哪些地方不能使用词义模糊的词,做到扬长避短,搞好新闻报 道。一般来说,涉及新闻实质内容和基本要素方面的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词义模糊性。比如新闻的“五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用词是不能模糊的;报道中引用的数字、语言、文字、史实、典故等用词 必须精确,应该使用词义精确的词来表述。这是新闻基本特征要求的。而新闻事件中的一些次要线索、无 关紧要的细节、无须详细介绍的过程、无法准确统计的数字、不宜详细精确描述的情节等可以使用词义模 糊性进行简单的处理,这样既可以节省文字,缩短篇幅,又可以突出新闻事件主线,避免喧宾夺主,冲淡主 题。这样做不但无害新闻的准确性,而且恰恰表现出词义模糊性的积极意义,有利于我们搞好新闻报道, 把文章写短、写精、写准。
·学科百家·
大庆社会科学 DaQing Social Sciences
Feb.,2007 Serial No.140 No.1
词义模糊性及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李锦白,冯 洁
(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词义模糊是词汇的一个特征。词义模糊性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时间、数字、程度、度量、单位名称、职务等情况 时,具有不确定性。如运用得当,使新闻报道在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凸显词义模糊性的积极意义。但在新闻报道中要 运用适度,不能以词完词。
二、词义模糊性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新闻报道是一种对报道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要求很高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它要求记者必须真实 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添枝加叶,不能含糊其辞,所以在用词上要求 简洁明了、准确生动,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修饰性词语,不用含义不清、模棱两可的词语,以求新闻报 道的准确性。但是,翻开报纸,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各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也经常使用词义模糊的词汇。出 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有些新闻事件可以提取的信息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很难用精确的词义来表述; 二是记者对新闻事件认识存有不确定性或对细节材料掌握较少,只能用模糊性词汇来表述;三是由于宣 传政策和报道的需要故意使用模糊性词汇。

词义模糊性管窥

词义模糊性管窥

词义模糊性管窥词义的模糊性随处可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对模糊词语的释义必须采用模糊释义法才能反映集合的边缘区域,才能准确地反映词义的模糊性。

标签:模糊现象产生原因释义人们对模糊词义的认识大约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布莱克在他的《语言与哲学》中详细讨论了语义不明确的三种情况,即歧义、模糊与笼统。

汉语中也存在许多词义模糊性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者从上个世纪开始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要区别“歧义”“模糊”与“笼统”这三者的关系。

1979年,伍铁平先生将模糊理论系统地引入我国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并很快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模糊词义的研究虽然逐渐地开展起来,但各家对词义模糊性的许多问题仍存在分歧,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模糊词语使用的几种现象(一)事物性状词的模糊性对于表示事物性状的词来说,只有那些对性状作对立两项划分的词才被认为是模糊的词。

如:大——小;重——轻;高——低(矮)等等。

这些词所表示的意思,因为涉及不同的事物和现象而有不同的标准。

这类词之所以有模糊性,是因为存在另外一个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观察。

比如,“那人有多高?”回答可能是“高着呢”,也可能是“很矮”。

要问“这石头有多重?”回答可能是“很轻”,也可能是“重着呢”。

这里的“高”,实际上是问人的高矮,“高”里也包含了“矮”的意义。

因此,这里的“重”,实际上是问石头的轻重。

“重”里实际上包括了“轻”的意义。

“宽、长、大、深”等词也有同样的情况。

一般认为,“这湖有多深?”“那房子有多大?”将其中的“深”和“大”看作不同于其基本义的另一意义比较合理。

在实际语言中,使用对立的两项来表示事物某方面的性状,被认为是增加了表达的模糊性。

但人们在使用这些性状词时,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加以补偿,并以此减少表达的模糊性。

汉语中就可以用在对立的两项性状词前加否定词或各种表程度的词语(副词居多)。

如:A.加表程度的词语山极高。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1)词义具有模糊性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例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2)不会影响交际。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也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两点在交际中的作用都很重要: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给现实现象分类,就会产生混淆。

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九就不行,那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

词义的模糊性犹如划分气候带。

我们可以指出哪儿是热带、温带、寒带的中心地区,但是划不出带与带之间的确切界限。

这也是人们交际所需要的。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作者:徐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随着模糊语义学研究的日益发展壮大,区分词义的模糊、概括、歧义和含混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尤为重要。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这四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都做出过一些研究,但是由于学者们对语义模糊性的理解不同,对于这四个概念的区分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所以对于这四个概念的区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语;模糊性;概念作者简介:徐珊珊,女(1988-),汉族,黑龙江尚志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 H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一、模糊性与概括性所谓词义的概括性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把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归纳在一起,给它一个名称,使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1]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词义的概括性属于语义场理论中的属概念,而在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是与之相对应的内涵概念。

也就是说,词义的概括性是对词义内涵的概括。

例如:在俄语человек(人)这一概念,它概括了一类事物,包括части тела человека (人体的组成部分)、возраст человека (人的年龄)、характер человека (人的性格)等。

其中人的年龄这一属概念,概括了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青年)、юний человек(少年)、малолетний человек(幼年)、старый человек(老年)等。

这些词语在外部表现上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在内涵上这些词语是统一的、固定的。

词义的模糊性在本质上是指表达词义概念的外延边界的不确定性。

比如上例中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青年)这个词语中的молодой(年轻的、青年的),指的是: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малолетний человек(幼年)这个词语的中的малолетний(儿童的、年幼的),指的是:人三岁左右到十岁左右的时期。

8-汉语模糊性及其对策

8-汉语模糊性及其对策

汉语的模糊性及其对策周锡令xlzhou0421@2006-3-26摘要●模糊性乃是自然语言的本色之一;语言交流中模糊性常常很有用处,并非就是纯粹的缺点。

●汉语的“不精确表达方式”多半属于“习惯”、“文化特点”的范畴,不完全是现代汉语在语言方面的本性。

●虽然从总体上来讲,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允许较多的“不精确表达方式”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将它改写成“精确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文章作者对于自己说出的话语中所存在的模糊表达方式具有清楚的解读,因而他对于这些模糊之处通常是“浑然不觉”●如果汉语学家把汉语表达方式上可能存在的“不精确表达方式”收集整理,开发出一个《暧昧表达方式数据库》,就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检查软件●利用这一软件工具就可以帮助文章作者在发表文章之前事先发现文章中的表达不精确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改●进一步的工作:不仅“发现”,还要能“提出修改建议”关于“汉语是否不够精密”的辩论甲方长期以来,汉语被很多人称为“文学语言”,言下之意就是:汉语不适合于表达精确的科学概念。

鲁迅就认为“汉语不够精密”,因此需要从其他语言中引进新的语法机制。

他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

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

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这就是话不够用,所以教员讲书,也必须借助于粉笔。

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倘若永远用着胡涂话,即使读的时候,滔滔而下,但归根结蒂,所得的还是一个胡涂的影子。

”改造传统汉语,促使汉语现代化,让中国人拥有新型的语言,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的重要目标。

鲁迅的翻译方式和翻译风格与这一目标有直接的联系。

鲁迅的话是七十多年以前讲的,从那时开展白话文运动到现在,汉语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这个“汉语不够精密”的问题似乎已然存在。

某些领域(例如计算机软件)的科技资料翻译过来就不容易看懂。

乙方但是也有人[1]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英语中照样有“不够精密”的成分。

简要说明语义的模糊性

简要说明语义的模糊性

简要说明语义的模糊性
(1)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大款”这个词,字典解释为很有钱的人,但多少钱才能称之为“大款”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2)语义的模糊性不是词义的含糊,它出现在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其本质是边界不明。

(3)词义的模糊性也会导致句子的模糊性,因为词组的句子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

因而由语义模糊的词语构成的词组和句子也会有意义的模糊性。

(4)语义的模糊性并不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到来不便,反而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不会也没有必要时时、处处、事事都科学实验那样精准的描述交际内容,因为那样反而会使交际活动无法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
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

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

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

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

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

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

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

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

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

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词义是对事物本身大体内容的表现。

这也就是说记号义在概括事物现象的时候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当然,这一点也正满足了人们现实交际的需要。

如果在人类生活交际中,非要规定运用精确无误的词汇,那么不难想象言语交际将会怎样的寸步难行。

比如中国人见面,常常要问候对方:
“近来过得怎么样?”
“好,一切都还不错!”
“你怎么样?”
“还好,一般吧!”
又如:
“你大概什么时候走呀?”
“可能下个月吧。


这一问一答中,“好”、“还好”、“一般”、“可能”等词都是表义模糊的词。

如果以上的对话中必须用精确的语言,那可就麻烦了,要想把上述意思表示清楚,没有干余字是不够的。

再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使用很多的词汇,可以说“好”、“不好”、“一般”、“差”、“非常差”、“差极了”。

这些词的词义都是模糊的,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凭借经验感知到其中的含义。

可如果非要找到精确的词汇来形容的话,那是很麻烦的。

又如“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年岁大(跟‘少’或‘幼’相对)”,这里年岁大的“大”也是个模糊概念,多少岁才算“年岁大”,词典不作明确规定是有道理的。


人认为六十岁算年老(男性退休年龄),那么差两个月六十岁,乃至差三天六十岁就不算“老”,非得等到满六十岁才算“老”吗?如果这样的话,交际的进行就相当困难了。

我们在报刊杂志上常常看到这样的词语——“五十开外的老人”有些地方旧俗以男人五十岁、女人四十五岁为“上寿”(达到寿数),意谓人若在这样的年龄去世就不算夭折了。

俗语还有“年满半百,半截入土”的说法,说明在旧风俗、旧观念中五十岁就算“老”了。

“老”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但应该说这种现象本身也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它随着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换言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可见对“老”不可能人为地定一个绝对精确的界线,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那是国家为了行政法规的实施而制定的,就是这种规定,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也会有所差异。

词典对“老”的释义体现了客观现实现象的这种模糊性,所以说它是精确的,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称谓与表达的需要。

词义模糊性不仅使词——语言符号能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使之灵巧而便捷地服务于人们的社会交际,而且便于语言教学、辞典释义,以及造成修辞上的表达手段,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半”字的释义问题,词典释义是“二分之一;一半”,看起来似乎是比较精确的,其实也是个模糊概念,特别是在语用的场合,例如“下半旗”中的“半”,并非“二分之一”、“一半”所能解释的,而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再降至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

诗句“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赠卫八处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前者“半为鬼”是说“故旧亲友大半死亡”,和后者“半遮面”的“半”都不能用“二分之一”,或“一半”这样明确的界限去衡量和界定,其中都存在着词义的模糊性。

同样,“半边天”、“半壁河山”、“半信半疑”、“半推半就”、“下半旗志哀”、“半干旱地区”、“半自动步枪”等词语中的“半”也都是如此。

如果完全讲求词义的精确,这样的语言现象将难以在语言中使用开来,而如果从词义的模糊性角度加以考虑,这一切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中模糊词语很多,以致精密的数字语言旦进入日常生活用语之后,不少都变成了模糊语言。

例如“三寸不烂之舌”中的“三寸”就是从精确词变为模糊词,因为舌头不能准确到恰好是三寸长。

汉语的“一”、“三”、“百”、“千”、“万”等数词在诗和成语中用得很多,经常用来表示模糊概念”在古代汉语里“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精确的数字,而是泛指数量之多。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此外,精确词的模糊概念还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看来似乎不合逻辑的词语运用问题,例如,开会时有人说:“我也来说两句……”,其实他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海阔天空,一说就是近一个小时。

这里的“两句”就是从精确词转变为模糊词,其特点是以少代多;也有以多喻少的,例如《千家诗》是旧时“家传户诵”的一种幼童启蒙读物,取名“千家”,琢磨起来有些吓人,因为全书收诗仅二百多首,入选诗人也不过数十人,何来“千家”?这应该说也是数词的模糊性质在起作用。

还有以约数代实数,以及数词的虚指用法都属于这种情况。

脍炙人口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实际上收诗三百十首,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说《诗经》“三百篇”,实际上是三百零五篇。

曾经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拿《木兰辞》中说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时间前后不一致的句子来问笔者:该如何解释这种“自相矛盾”的语言现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一处说是“十年”,另一处却说的是“十二年”,该如何解释呢?其实,作为文学作品,这里并没有矛盾,传统说法是以定数代不定数,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方式。

从模糊语言学看来是精确词表示模糊概念,从而构成修辞上的借代用法,极言木兰代父从军、效命疆场时间之漫长。

模糊词语还可以构成修辞上的婉曲辞格,表达委婉的思
想感情,因为委婉往往是建立在词义的模糊性基础上的。

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明明说的是唐玄宗的故事,却要托词“汉皇”,明明是唐玄宗纳自己的儿媳妇、寿王之妻为贵妃,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却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把杨贵妃美化成纯洁的少女,这就是修辞上的婉曲手法,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用婉转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对于君父尊长的所作所为不敢直说,只能委婉曲折地来表达,所谓“为尊者讳”。

自居易作《长恨歌》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早已过去,但他毕竟是唐朝人,所以创作的时候还是委婉一些的好,他的委婉说法也是建立在模糊语文的基础上,“汉皇”、“人未识”等精确词语变为模糊词语。

以上所述都说明了词义的模糊性可为修辞上的婉曲手法的运用奠定基础,并开拓广阔的语义领域。

总之,正是因为词义具有模糊性特点,才使得我们的汉语语言丰富多彩,也正因为语言应用的模糊,才使人们的交际符合复杂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