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展示一些文物图片
古典文物配色方案

古典文物配色方案1. 引言古典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传承。
其中,配色方案是古典文物展示和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古典文物配色方案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案和建议。
2. 古典文物的特点古典文物以其优雅、精美和独特的特点而受人喜爱。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材料的限制,部分古典文物的颜色已经明显褪色或者丧失。
因此,正确的配色方案可以帮助文物的展示者再现文物原本的辉煌。
3. 古典文物配色的意义古典文物配色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配色可以帮助修复文物,使其在展示时更加生动和真实。
其次,合适的配色方案可以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吸引更多人来欣赏和学习古典文物。
第三,配色还能突出文物的历史风貌和风格,展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4. 古典文物配色方案的要点4.1 考虑文物的历史背景在设计配色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文物的历史背景。
比如,如果文物来自古埃及,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大地色调和金色来呈现其奢华和神秘感。
如果文物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我们可以选用青铜色和绿色来再现其古朴和庄重。
4.2 保留文物的原始特色在设计配色方案时,我们需要尽量保留文物的原始特色。
通过对比文物的已有颜色和旧照片等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出文物原始的配色。
在修复和保护文物时,我们应该尽可能还原其原有颜色,以展示其真实的历史价值。
4.3 注意材质的影响不同的古典文物所采用的材质也会对配色方案产生影响。
比如,木质文物可能更适合选择自然色调,而瓷器文物则可选用明亮的色彩来突出其瓷质的光洁感。
我们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光线照射角度来增强文物的质感和色彩效果。
5. 古典文物配色方案的实践应用5.1 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瓷器是古典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展示中国古代瓷器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配色方案:•以白色为主色调,突出瓷器的洁白感;•使用红色或者金色作为点缀,彰显瓷器的尊贵和华丽;•在展示空间中增加适当的绿植,与瓷器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
5.2 古埃及艺术品古埃及艺术品以其独特的神秘感而闻名。
上海浦东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上海浦东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介绍浦东历史博物馆是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座专门展示和研究本地历史的博物馆。
馆内陈设丰富多样,包括文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使游客能够全面了解上海浦东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些浦东历史博物馆所陈列的主要文物。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反映浦东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器、陶瓷器和书画作品。
青铜器展示了古代浦东人民的高超铸造技艺,陶瓷器则展示了不同朝代的制瓷工艺和美学风格。
书画作品则通过字画的形式展示了浦东历史上的名人风采和艺术成就。
其次,浦东历史博物馆还通过图片和文字等形式,展示了浦东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游客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展览,了解浦东地区在不同朝代的都市面貌以及人民生活的变迁。
文字描述则帮助游客更深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此外,博物馆还为游客提供了多种互动体验的机会。
比如,参观者可以亲自参与古代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或者参加举办的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表演、书法教学等,让游客更加亲近并了解浦东地区的文化传统。
最后,通过浦东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游客不仅可以享受美的艺术体验,更能够了解到浦东地区千年来的变革与发展。
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和展示浦东的历史文化,让人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促进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总之,浦东历史博物馆作为一座专门展示和研究本地历史的博物馆,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图片和文字展览,以及互动体验的机会,使游客能够全面了解上海浦东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参观博物馆,不仅可以欣赏到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更能够感受到浦东地区千年来的风云变幻,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珍视。
文物展示利用技术

文物展示利用技术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展示利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人们通过文物的展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
传统的文物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文物的需求,而借助现代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种文物展示利用技术的应用,来探讨科技在文物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展示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可以给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文物展示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互动式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殿中,亲眼目睹历史事件的发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部分:3D打印技术在文物展示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是一种通过层叠添加材料的方式制造实物模型的技术。
在文物展示中,3D打印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形态和结构。
以前,观众可能只能通过图片或者文字描述去想象文物的真实面貌,而通过3D打印技术,观众可以亲手触摸和感受文物的纹路和质感,更好地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
第三部分:云计算技术在文物展示中的应用云计算技术是一种通过网络连接的共享计算资源,能够提供实时的、可扩展的服务。
在文物展示中,云计算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
通过将文物数字化并存储在云端,观众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访问到文物的详细信息和背后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观众对文物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部分: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文物展示中的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庞大的数据集,从中发现隐藏的模式和关联规律的技术。
在文物展示中,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文物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揭示出文物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为观众呈现一个更完整、更多角度的历史画卷。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影响。
2. 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第四单元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关键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事件和人物,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 时间轴法:通过绘制时间轴,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4. 竞赛激励法:设计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之前学习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四单元,这可是一段充满风云变幻的历史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一下,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二)知识回顾1. 首先,老师来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绘制时间轴)从[具体时间1]开始,发生了[历史事件1],它的背景是[详细阐述背景],经过是[详细讲述经过],产生了[重大影响1]。
接着,到了[具体时间2],又有了[历史事件2]……2. 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随机提问学生,加强互动)(三)知识竞赛1. 接下来,咱们进入紧张又有趣的知识竞赛环节!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
(将学生分成小组,宣布竞赛规则)-问题1:[具体问题]-问题2:[具体问题]-问题3:[具体问题]2.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和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计分。
(四)互动交流1. 好啦,竞赛结束,相信大家对这些知识更加熟悉了。
现在,咱们来一起交流一下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启示。
博物馆陈列制作说明

博物馆陈列制作说明博物馆陈列是展示文物和艺术品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布局、设计和展示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馆藏的文物和艺术品。
下面是一些博物馆陈列制作的重要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文物和艺术品选择:在进行博物馆陈列制作前,首先要根据展览的主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选择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代表性和艺术价值,以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和意义的展览。
2. 展览布局设计:在展览布局设计时,需要考虑观众流量和展品的空间需求。
合理的布局能够引导观众按照一定的路线欣赏展品,同时保证观众之间的舒适度和流动性。
此外,可以通过使用展架、展示柜和墙面展示等手段,提高文物和艺术品的可视性和欣赏度。
3. 信息标签和解说: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博物馆陈列需要提供清晰而详细的信息标签和解说。
标签中应包含文物和艺术品的名称、年代、起源和历史背景等基本信息。
解说内容可以进一步展开,介绍艺术家或历史事件与展品之间的关系,以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理解。
4. 环境设计:展览环境设计是提高观众体验和展品保护的重要一环。
要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光线和通风等条件,以保护文物和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质量。
此外,借助环境设计来创造出适合展示内容的氛围和气氛,如通过音乐、照明和装饰等来营造特定的展览主题。
5. 安全措施:在博物馆陈列制作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文物和艺术品的安全问题。
要确保展品被稳固地支撑和固定,防止触摸和摩擦损害。
此外,制定火灾和紧急撤离计划,并安装监控系统和保安人员,以加强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
博物馆陈列制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文物和艺术品的选择、展览布局设计、信息标签和解说、环境设计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规划和执行。
只有通过科学的制作方法和具有吸引力的陈列效果,才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馆藏的文物和艺术品。
不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的经验和思考

不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的经验和思考文物展示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通过展示古代的文物和艺术品,向人们展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
不可移动文物是指那些不能随意移动或搬动的文物,比如古建筑、遗址等。
如何进行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利用,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保护为主,合理展示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应该以保护为首要任务。
在进行文物展示利用时,首先需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确保文物不被外界破坏或者失去原有的本来面目。
在进行展示时,也要尽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不要进行过多的修复和改动,要尊重历史和文物的原貌。
合理的展示方式应该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展示、3D打印等方式,将文物以最贴近原貌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在不损害文物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文物的魅力。
二、融入当地景观,营造氛围不可移动文物通常都是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展示利用时,应该充分融入当地的景观和环境,将文物与当地景观相呼应,产生一种融洽的氛围。
可以通过景观设计、照明设置等手段,将文物巧妙地融入当地的建筑和自然环境之中,使其成为当地的一部分,既提升了文物的展示效果,又能够提高当地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三、结合教育和科普,培养观众兴趣四、注重互动体验,提升参与感互动体验是当今文物展示的一个热点和趋势,通过让观众参与产生更加深入的体验和感受。
在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利用中,也可以通过增加互动体验的方式,如模拟体验、互动游戏、手工制作等,让观众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增加参与感和亲近感。
在展示现场设置导览员或解说员,为观众提供专业的讲解和解答,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展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五、文物展示与旅游融合,构建新的产业链不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展示和利用,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与当地的旅游产业融合,共同构建新的产业链。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分析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分析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的重要场所,其展示陈列方法对于充分展示文物、艺术作品以及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展示陈列的基本原则博物馆的展示陈列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观众能够获得良好的展览体验。
首先,展览应该具有故事性,通过叙事的方式将文物、艺术品和历史事件进行有机地连接,使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其次,展览的设计应该注重观众的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
通过运用合适的灯光、音效、触摸展示等手段,使观众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展品。
此外,展览应该具有互动性,为观众提供参与感,通过参与互动,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展品的内涵。
二、展示陈列的具体方法1. 分类陈列法分类陈列法是一种常见且常用的展示陈列方法。
按照文物的种类、历史背景等因素进行分类,将相似的文物放在一起陈列,便于观众对比和对照。
例如,博物馆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分成不同区域进行陈列,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书法发展的历程。
2. 故事线陈列法故事线陈列法是一种通过叙事方式展示陈列的方法,通过连接相关的文物,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文化背景中。
例如,博物馆可以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展示一幅战争场景画作以及相关的兵器、器具等,通过将这些文物相互联系,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
3. 互动展示法互动展示法是一种注重观众参与感的陈列方法。
通过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观众可以亲自体验文物、艺术品或者历史事件。
例如,博物馆可以设置触摸展示区域,让观众亲手触摸并感受文物的材质和工艺,增加观众的亲近感和参与感。
4. 虚拟展示法虚拟展示法是一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陈列的方法。
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3D重建等手段,将文物、艺术品进行数字化展示,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展品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同时,虚拟展示还可以扩大展览的空间,使观众能够参观更多的文物和艺术品。
国家博物馆参观攻略

国家博物馆参观攻略简介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占地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
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为您提供国家博物馆参观的攻略和一些实用的建议,让您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遗产。
1. 参观时间国家博物馆通常每天上午9点开馆,下午4点半关馆。
建议您早上尽早到达博物馆,尽量避开早高峰人群。
另外,由于国家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参观人数会非常多,因此提前了解开馆时间和人流情况,做好时间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2. 购票方式国家博物馆提供实体票和电子票两种购票方式。
实体票可以在博物馆售票窗口购买,也可以提前在官方网站或相关手机应用上进行购票预约。
电子票则可在官方网站或相关手机应用上购买并使用。
购买实体票时,建议您提前查询当天参观人数并做好排队准备,以免耽误您的宝贵时间。
3. 参观路线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非常丰富多样,分为不同的主题和时间段。
在参观之前,建议您事先了解博物馆的展览安排,并制定合理的参观路线。
下面是一个参观路线的示例:•第一展区:中国古代文明–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辉煌成就。
–主要展示中国古代的陶瓷、青铜器、造像等文物。
•第二展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文化名人。
–主要展示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物、书画、字画等。
•第三展区:中国现代史–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主要展示近现代史的文物、图片和影像等。
•第四展区:中国民族艺术–介绍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及其特色。
–主要展示各民族的传统工艺品、服装、乐器等。
•第五展区:世界文明交流–介绍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主要展示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物和艺术品。
请注意,在参观过程中,保持安静、有序的参观态度,遵守博物馆的各项规定和禁止使用闪光灯等相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展示一些文物图片 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 包括辨别文物真伪、判明文物年代、评定文物价值和等级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鉴定过程中,应辩证地对待,不可将它们孤立起来。
辨伪 在文物藏品中,特别是传世品,往往夹杂着伪品。在保管、研究、陈列时,首先要把混入文物的伪品辨别出来。 辨别真伪主要是对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而言。对文物史迹,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辨伪。建筑物上的附属品石雕、木雕等毁坏之后,又按原状重新雕刻,与建筑物并非同时之物,其他构件的更换亦如此,如不辨别,把它定为原件,会引起混乱。
断代 辨别文物的年代,是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确定了文物年代,就可将其置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文物的真伪,最根本的是时代不同,还有所用材料、工艺的差别。 文物断代对一切文物来说,都是必须的。在文物的断代研究中,除由于作伪而造成的一些文物年代混乱,需要鉴定辨别外,还有大量文物本身并无纪年,需要鉴定,判明年代。一些传世文物在历史流传中,由于自然损坏,有意挖损等,给确定年代带来了困难,还有一些文物史迹如古建筑,不同朝代屡次重修,更换构件,使一座建筑物具有多时代的构件,另有一些碑刻的纪年或关键字被砸去等,这些都需要通过鉴定,去判明年代。
一、化学与文物保护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民建造和使用过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各种遗存实物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物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学习一些文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个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提到化学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很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在无机化学中接触到的14c断代法。该法建立在活的有机体中14c/12c之比保持恒定,而死的有机体中14c的含量由于衰变而逐渐减少这一基础上,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f·libby创立了14c断代法,并因创立该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桨。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应用14c断代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有些成果甚至改变了旧的观点。如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等,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5万年或5万年以上,但应用14c断代法证明其均在4万年以内,甚至山顶洞人可晚到1万多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旧石器晚期文化变迁和进展速度比
考古工作者原先想象的要快。再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煤的使用,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就已把煤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中l4c的鉴定结果推断,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尽管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但并末用于炼铁。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应用于考古学,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影响,单从对现代考古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14c断代法能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一事实,我们已不难想象化学对考古学的重大意义了。当然,化学在文物考古上的应用不会、也不可能仅限于14c断代法,在文物考证、文物腐蚀损害过程和文物保护等各方面,都涉及和应用着很多化学知识。
一、化学在文物考证上的应用 据义献报道,我国出土古代玻璃(琉璃)的地区已遍及二十多个省市。那么这些出土的玻璃究竟是国内烧制的还是出外国传入的呢?化学在判定这些文物的产地上显示了其价值—这可以通过测定玻璃中铅的含量而确定。原来,我国唐宋以前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其成分属na2o-pbo-bao-sio2系统玻璃,而西方和印度古代玻璃属于钠钙玻璃类。
化学上的很多仪器分析方法都可应用于文物考证上,从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欧洲古董市场,曾有售价很高的“战国陶俑”出现,人们难辨其真假,后来,英国牛津实验室采用热释光技术—一种化学中的热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证明是近代制作的赝品。其所以热释光方法能推断古陶的年代,这是因为粘土中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固体结晶颗粒,受粘土中少量长寿命天然放射性物质如238u、232th、40k等及宇宙射线作用,一部分电子跃迁到高能级上。当用粘土烧制陶器的时候,这些高能级上的电子以热释光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又回到低能级,而古陶从烧成时起,重新受其中放射性物质和宇宙射线作用,低能级电子再一次向高能级跃迁,这样,陶器的烧成时间越长,年代愈久,则积累的能量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古陶的热释光强度与本身受到辐射的时间(即烧成时间)成正比,因此,测量古陶样品的热释光强度,就可以计算出古陶烧成的年代。
1965年在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应用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由于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x射线荧光,且其强度反映了元素含量,因而人们推测该剑身为铜锡金,并经过了硫化处理。应用化学方法,考古工作者研究考证了文物的制作工艺。
二、文物腐蚀及损害过程 文物腐蚀及损害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化学过程,除去人为因素的破坏,也可能有细菌侵蚀、虫蛀等生物作用,或如变形、开裂等机械因素等等。但文物与化学物质作用,是文物发生腐蚀和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文物腐蚀过程的化学,一个最熟悉的例子可能是铁器的腐蚀,这个过程起码涉及一个众所周知的电池反应:
正极:o2+h2o+2e®2oh-;负极:fe-2e®fe2+ 还有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在某些墓壁画中常可见到其上有一种白膜覆盖,研究发现这种损害的发生是由于渗入壁画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可缓慢溶解碳酸钙形成碳酸氢钙经蒸发干燥后又沉淀出碳酸钙凝结在壁画表面。
对于纸质文物,酸性环境显然是有害的,因为纸张在中性或偏碱性时,其耐久性、耐折性等机械性能及抗霉性和化学稳定性都比较好,但空气中的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都是酸性气体,它们都易使纸质文物的酸性增大,而对文物造成损害。
三、化学与文物保护 化学化工及材料保护学上的科技成果,可以文物保护上借鉴和应用。如苯三氮唑(bta)是铜及铜合金优良的缓蚀剂,而bta被借鉴用于青铜器的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一般出士的漆木文物都饱含水分,易发生干缩、变形、弯曲、脱皮、干裂、因而必须脱水定形。明矾[kal(so4)2·12h2o]法就是漆木文物脱水定形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明矾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性差别大的特点,先将饱含水分的漆木文物在浓的明矾溶液中煮沸数小时,这一过程使明矾充渗入文物内部,然后趁热拿出,冷却时明矾溶解度减小凝结在木质内部而将其中的多余水分排出。这样既排除了漆木文物中的多余水分,还对文物有加固作用。 壁画颜料中的铅白[pb2(oh)2co3]由于受空气中硫化氢气体的作用而变成黑色的硫化铅,影响画面的色泽,当用过氧比氢处理时,就可使黑色的硫化铅氧化成白色的硫酸铅。
化学在文物考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上只是其中一些方面的简单介绍。但从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正在与考古学融合发展,这正如化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其它社会科学融合发展一样。
二、鉴定 以"青铜器表面的氧化物分析鉴定铜器真伪"为例 铜锈是历史的产物 青铜器是人们将铅、锡、铜等矿石等原料经过熔炼氧化后,将其所形成的集合体还原提炼出纯度较高的铅、锡、铜,再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铸造而成的。在其形成后所经历的复杂环境中,各种金属被重新氧化而成了类似铜矿石的盐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轮回"的过程。
具体而言,铜锈大多都是由组成青铜器的金属铜、锡、铅等金属成份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铜的各种盐类,颜色多以绿、蓝为主。存世时间短、保存较完好的铜器表面锈蚀较轻,一般会有如"黑漆古"或"水银皮"等氧化膜层,这些层膜同样是铜器的组成物质被氧化、溶解或侵蚀后富集、沉淀而成。例如内蒙古、新疆等沙漠中出土的铜器多数都有"水银沁"或 "黑漆古"等漂亮的皮壳。
铜锈产生的状况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湿度大、温度高时,铜器表面的化学反应程度相对剧烈,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也相对多些,这一时期是铜锈的生长期。相反当干燥、寒冷时环,铜锈的产生速度变缓甚至停止,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也减少,这称之为铜锈的休眠期。生长期、休眠期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不断交替。生长期到来时,新的化学反应在以前的生成物、铜锈的孔隙中发生,铜锈的多孔性越来越低,锈蚀之间也时常有反应发生。这些致使古铜器表面的古锈蚀不但量多,且密度、硬度都很大,成分复杂、颜色丰富,有的锈蚀就像璀璨夺目、五彩斑斓的宝石。此外锈蚀的产生也受地域的影响,这与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中的各种酸、碱、盐的含量有关系。例如,我国南方出土的铜器锈蚀的程度较北方的严重,人们常将南方地区出土的锈蚀较重的青铜器称为"水坑货"。
古锈蚀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受复杂环境中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作用,如:污染、风化等,在这些作用的长期交替作用下古铜器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貌。这些相对稳定的锈蚀是铜器数千年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妥协的历史产物,呈现出和谐的自然美,也是其饱经沧桑的象征。它们不仅能反映出铜器的原料组成,还记录着铜器与环境"相处"的漫长岁月中的各种信息。从这一层面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对锈蚀的分布,形态、颜色、光泽等等来判断铜器的真伪。
老锈新锈区别大 由于所经历的环境和时间长短不一,仔细分辨还是能发现不少老锈和仿造新锈的区别。 首先从锈蚀的层次上看,古铜器上生长的是陈年自然锈蚀,其锈蚀有明显的层次,一般从外到内纵向分为锈土结合层、主体锈层、地子锈层。锈土结合层上常见铜器锈蚀与地下环境中的附着物,如泥土或碳化后的草木屑等;在锈土结合层的下面有一层绿色或蓝色的结晶锈就是主体锈层;在主体锈层以下就是紧贴铜器的黑或红褐色的氧化膜层,即地子锈层。这3层锈蚀次序分明、排列合理,有的古铜器没有锈土结合层,甚至没有主体锈层,但是决不能没有地子锈层,这对于分辨老锈新锈十分关键。而大多数仿古青铜器由于其经历的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层浮锈,颜色单一、结构松散、附着较差,如果去掉浮锈会直接露出新鲜的铜体。
其次从锈蚀所呈现的形态来看,古铜器所经历的环境十分复杂,除了在使用过程中所经受的损坏、侵蚀,还有诸如大气腐蚀、土壤腐蚀、疲劳腐蚀等。这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在不断地改变着青铜器,在其表面形成各种形态的锈蚀,锈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可以说古铜锈蚀的产生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人为的、自然的;必然的、偶然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与铜器相互影响、相互制衡,呈现出自然与协调的风貌。仿古铜器则不然,其锈蚀一般有化学腐蚀锈与胶着锈两大类。有些仿造者用食盐、食醋、硫酸、盐酸等化学药品来腐蚀铜器,或者将新仿的古铜器放到潮湿的地下埋几年,虽然铜器的表面在剧烈的化学作用下也会产生铜锈,但是这些锈蚀只是短时间内产生的年轻锈蚀,并没有经历过漫长复杂的氧化过程,不会表现出那种协调与自然,仿造者便想尽各种办法为它化妆,使它看起来像经历了几千年
的岁月沧桑,这显然无济于事。有青铜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