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凝胶膏剂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率, 储库 为密 闭结 构, 以避免挥发性成 分的损失 , 可 可包含大量的药 物 , 合 中药 的 特 点 。 适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或 称 经 皮 给 药 系统 (rn d r lh rp ui Ta s ema ea e t T c 1222 骨架 型 贴 剂 。 架 型贴 剂 由 药物 溶 解 或 分 散在 聚 合 物 骨 -._ 骨 S se ,T Ta s ema D u ei rS se ,D ) 指 在 皮 y tm T S:rn d r l rg D ley y tm T DS是 v 架 中 , 聚合 物 骨架 控 制 药 物 的 释 放 。 黏 型 骨 架 系统 是 近 年 来 研 究 由 胶 肤 表 面 给 药 , 药物 以恒 定 速 度 ( 接 近恒 定 速 度 ) 过 皮 肤 各 层 , 使 或 通 进 的 重 点 , 供 选 择 的胶 黏 剂 有丙 烯 酸 酯 类 、 橡胶 类 和 聚 异 丁 烯 类 , 可 硅 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的新制剂或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 但 该 类 贴 剂 制 备 过程 中 需 要加 热 除 去 溶 剂 ,不 适 宜具 有 挥 发 性 的 药 可 避 免肝 脏 的首 过 效 应 及被 胃肠 道 破 坏 , 少 给 药 次 数 , 长 给 药 时 减 延 物 , 载 药 量 较 小 。何 宇 新 等 以 当 归 总 酞 内 酯 为 主 要 药 物 , E — 且 以 u 间 , 持 恒 定 的 有效 血 药 浓 度 , 低 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 , 高疗 效 , 维 降 提 便于 da i E O rgt 1 0为骨架材料, 癸二酸 二丁酯 为增塑剂 , 琥珀酸 为交联剂 , 使用。 目前 , 随着制 药技术的进步和 药用新辅料的应用 , 全球范围内 制 备 了头 宁 骨 架 型缓 释 贴 片。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新 品种 数 量 以每 年 1 .% 的速 度 递 增 , 为 第 三 代 药 2 1 成 2 经 皮 给 药 制 剂 促渗 透 的药 剂 学 方 法 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中国传统 医药素有“ 内病外治” 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 皮给 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许 多 的 传 统 , 药 物 应 用 于 皮 肤 《 穴 位 )以 释 放 、 透 和 吸 收 药 物 的经 将 含 , 渗 学 者 对 药 物 的促 透 方法 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经 皮 给 药 系 统促 渗 透 方 皮 给 药途 径 是 其 主 要 的给 药 方式 之 一 。 年 来 , 多 药 学 工作 者 对 中 近 许 超 微 药经 皮 给 药 新 剂型 、 透皮 机 理 等 进 行 了实验 研 究 , 促 以揭 示 中 医经 皮 法 除 了 采用 离 子 导 入 法 、 声 导 入 法 、 针 法 等 物理 学 方 法和 化 学 结 构 改造 制备 成 前 体 药 物 外 , 目前 研 究 最 多 的 是 经 皮 吸 收促 进 剂 和 将 给 药 的科 学 内 涵 , 展 中 医 外治 法 的发 展 空 间 。在 此 基 础 上 , 者 综 拓 作 药 物 制 成 脂 质体 、 乳 、 球 和 微 囊 等 中 间 载 体 后 用 于 透 皮 , 透 皮 微 微 其 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 究状 况。

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优选川芎凝胶膏剂基质处方

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优选川芎凝胶膏剂基质处方

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优选川芎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目的优选川芎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

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膜残留为评价指标,结合效应面法,筛选川芎凝胶膏剂基质中NP-700、甘羟铝、甘油、酒石酸的用量及药物浓缩程度和加入体积。

结果凝胶膏剂最优配比组成为:NP-700∶甘羟铝∶甘油∶酒石酸∶药液浓度∶加入体积=1.1∶0.08∶7∶0.04∶4∶5。

结论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可用于凝胶膏剂的基质筛选,制得的贴膏载药量高,且具有良好的涂展性、保湿性,黏着力良好。

标签:均匀设计;效应面法;凝胶膏剂;川芎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是导致中老年群体功能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骨关节炎的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僵硬、肌力下降、不能远行等,其中关节疼痛是困扰患者的主要因素,也是治疗的重点。

川芎提取物中的阿魏酸及挥发油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消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1]。

临床研究也表明,川芎外用可显著改善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2]。

本试验以新型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将川芎提取物制成凝胶膏剂,充分发挥其载药量大、对皮肤刺激性小、重复揭贴性好的特点。

由于影响凝胶膏剂成型的因素较多,若采用正交试验,则试验次数较多,而均匀设计中每个因素的每一水平仅需做一次试验,且试验点均匀分散。

因此,本研究以聚丙烯酸钠(NP-700)、甘羟铝、酒石酸和甘油为基质,设计均匀试验,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和膜残留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效应面法筛选处方工艺,对凝胶膏剂基质组成比例进行考察。

1 仪器与试药初黏性测试仪(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CZY-G),持黏性测试仪(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CZY-65),电子剥离试验机(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BLD-200N),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SA 224S)。

Viscomate NP-700(美国国际特品公司),甘羟铝(上海柯豪贸易有限公司),酒石酸(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丙三醇(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凝胶剂的发展现状

凝胶剂的发展现状

单位代码 09学号分类号密级毕业论文凝胶剂的研究现状院(系)名称医学院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凝胶剂的研究现状摘要近年来随着药物新剂型发展,凝胶剂已成为制剂的研究热点。

凝胶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药物新剂型,国外的研究较早、发展较快。

国内发展从医院制剂起步,现已有多种凝胶剂获国家批文,展现出凝胶剂更多的优势效用。

凝胶剂较常采用的给药途径是经皮给药、经口给药、眼部给药、鼻腔给药、阴道给药和直肠给药,不同的给药途径均能收到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持续的满意效果。

凝胶剂具有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质地均匀、易于涂展和洗除、可制作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因而凝胶剂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凝胶剂,基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目录1.2两相凝胶剂 (1)2 凝胶剂发展概况 (2)2.1国外凝胶剂的发展概况 (2)2.2国内凝胶剂发展概况 (2)3凝胶剂基质的选用 (3)3.1卡波姆 (3)3.2聚乙烯醇 (4)3.3聚乙烯毗咯烷酮(PVP) (4)3.4海藻酸钠 (4)3.5纤维素衍生物 (5)3.6皂土 (5)4凝胶剂的制备 (6)5凝胶剂的质量要求 (7)6凝胶剂的给药方式 (8)6.1经皮给药 (8)6.2口服给药 (8)6.3鼻腔给药 (8)6.4阴道给药 (9)6.5直肠给药 (9)7凝胶剂的药效评价 (10)8药用凝胶剂的释药机制 (11)9凝胶剂研究的现存问题 (12)10 展望 (13)致谢 (14)凝胶剂的研究现状1绪论凝胶剂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根据基质的形态分别称胶浆剂、混悬型凝胶剂、乳胶漆。

凝胶剂按分散系统分为单相凝胶剂和两相凝胶剂。

单相凝胶剂系药物以分子分散于凝胶基质中形成的凝胶。

外用凝胶剂一般均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相凝胶,单相凝胶分为水性凝胶与油性凝胶。

水性凝胶基质有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和海藻酸盐、西黄耆胶、明胶、淀粉等加水、甘油或丙二醇构成。

药物制剂中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药物制剂中的凝胶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形式,它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延时释放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创伤敷料、组织工程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凝胶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一、凝胶的制备方法1. 物理凝胶方法物理凝胶方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将溶液中的活性成分转变为凝胶状态。

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挥发法、溶液温度变化法、物理交联法等。

以溶剂挥发法为例,可以将药物溶液中的溶剂通过蒸发作用使其浓度逐渐升高,达到凝胶化的目的。

2. 化学凝胶方法化学凝胶方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溶液中的成分转变为凝胶状态。

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交联聚合法、离子凝胶法、缩合凝胶法等。

以缩合凝胶法为例,可以将含有活性官能团的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形成凝胶结构。

二、凝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 药物输送系统凝胶在药物输送系统中具有良好的控制释放和延时释放的能力。

通过将药物载体与凝胶相结合,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缓慢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此外,凝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调控,实现不同速率和方式的药物释放。

2. 创伤敷料凝胶在创伤敷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渗透性。

凝胶可以与创伤表面密切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感染和促进创伤愈合。

同时,凝胶还可以通过释放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起到抗菌、止痛、促进再生等作用。

3. 组织工程凝胶在组织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培养和支架材料的制备。

凝胶可以提供细胞附着、生长和分化所需的三维环境,模拟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将细胞与凝胶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材料,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三、凝胶制剂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凝胶制剂在药物领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功能凝胶制剂的研究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凝胶制剂的多功能性,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

例如,研发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功能的凝胶,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凝胶膏剂行业深度分析

凝胶膏剂行业深度分析

凝胶膏剂行业深度分析目录一、经皮给药系统是制剂创新热门方向 (3)1.1 经皮给药是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给药系统 (3)1.2 经皮给药属于改良型新药热门方向 (6)1.3 国内经皮给药市场约130 亿元,由传统中成药贴膏剂主导8二、凝胶膏剂是经皮给药发展的新方向 (10)2.1 凝胶膏剂较传统橡胶膏剂优势明显 (10)2.2 凝胶膏剂在镇痛领域发展空间广阔 (12)2.3 外用NSAIDs 比例提升,将持续推动凝胶膏剂市场扩容. 15三、凝胶膏剂属于小而美的细分赛道 (18)3.1 凝胶膏剂主要品种竞争格局良好 (18)3.2 基层和零售市场是凝胶膏剂新增长极 (22)四、投资建议 (24)五、风险提示 (26)5.1 研发风险 (26)5.2 市场竞争风险 (26)一、经皮给药系统是制剂创新热门方向1.1 经皮给药是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又称透皮给药系统或透皮治疗系统,系指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经临床批准的疾病治疗或预防目的。

与口服和注射给药相比,经皮给药具有如下优势: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2)维持相对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增加患者的顺应性;4)患者可以自主用药,相对减少个体差异。

但经皮给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皮肤是限制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屏障,经皮给药起效慢,且对大多数药物来说难以达到有效治疗剂量,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或过敏性的药物不适合设计成TDDS。

表皮层和真皮层对药物吸收影响较为关键。

皮肤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层,还包括一些附属物,如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表皮层和真皮层对药物经皮吸收影响较为关键。

其中最外层的角质层承担着皮肤的主要屏障作用,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

冰黄肤乐凝胶剂的制备及其止痒作用的研究

冰黄肤乐凝胶剂的制备及其止痒作用的研究

药 用级 ) 、 三乙醇胺 ( 成 都 市 科 龙 化 工 有 限公 司 , 分 析纯 ) 。豚 鼠[ 体 质量 2 5 O ~3 0 0 g , 四川 省实 验 动物 专委会 养 殖场 提 供 , 合格 证 号 : s c x k ( J I I ) 2 0 0 8 — 1 4 ] 。 冰黄 肤乐 软 膏 ( 西 藏 芝 芝 药 业 有 限公 司 , 规格: 1 5
效 确切 , 用药 安全 。因原制 备工 艺 采用 原 粉 直接 入
药, 药 材粉末 与 基 质 混 合 涂 抹 于 皮 肤 , 有 效 成 分 逸 出慢 , 影 响 药效 , 易 于堵 塞 皮 肤 毛 孔 , 舒适感较差, 患 者顺 应性 差 。本 品通 过 对 原 处 方 中的 药 材 有 效 成 分进 行提 取并 采用新 辅 料 、 新制 剂 技术 制 成新 型
g / 支, 批号 : 0 8 0 5 0 1 ) , 糠 酸莫 米松 乳 膏 ( 上海 通 用药
正交 实验结 果 :B因素 有 显 著影 响 , 影 响 因素 B > A>D > C; 即提 取次 数对 提取 效果影 响显 著 , 根
分, 对 结果 进 行 分 析 , 优 选 出最 佳 提 工 艺 条 件 。见
表 1 。
表 1 大 黄 黄 芩 和 甘 草 提 取 因素 水 平 表
4 . 6 mm, 5 t t m; 电子 天 平 ( 赛 多利斯, 1 / 1 0万 ) : B T
1 2 5 D; 均 质搅 拌器 ( F A2 5 , 上海 弗 鲁 克 流体 机 械制 造有 限公 司) ; 实 验 所 用 药 材 购 自 四川 省砚 山 中药
业股 份 有 限公 司 , 规格 : 5 g: 5 mg , 批号: 0 8 0 9 0 2 ) 。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制备工艺。

方法:采取正交法设计试验,分析基质制备工艺重要影响因素。

结果:基质制备工艺条件方面,重要影响因素有:炼合时间、搅拌速度、增加顺序。

凝胶剂含水量对制剂质量影响较大。

结论:对于发热儿童应开发容易接受又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

【关键词】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剂;制备;工艺研究;分析中医认为小儿发热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通俗来说即着凉、受风、热伤风、中暑等,这属于外感的因素。

内伤,即阴虚、有淤血、有痰湿等杂症引起的发热。

对于小儿来说,外感是最主要的因素。

小儿外感发热是指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同时伴随恶寒、面赤、烦躁等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症。

小儿外感发热是病理性体温增高。

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增高。

小儿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占有较高的比例,会影响机体发育,严重者会出现抽搐,惊厥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式较多,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历史悠久,效果较明显。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剂为中药膏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能够降低小儿体温,安全性较高。

此次研究则分析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制备工艺。

详细内容见下文: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仪器有电子拉力机、PHS-25型酸度计、搅拌机、凝胶涂布机。

材料:丙烯酸、聚丙烯酸钠属药用级、氢氧化铝、酒石酸、薄荷油属药用级等。

1.2方法凝胶剂制备按照处方量,将氢氧化铝和甘油混合,加入丙烯酸、聚丙烯酸钠混合,加入溶解酒石酸的水适量,在加入溶涨好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搅拌,加入处方量的退热贴凝胶剂中薄荷油,混合,自制水凝胶涂布,固化成型,、分割、腹膜。

将30cm×8cm退热贴凝胶剂贴在不锈钢板上,促使平整粘合在板上。

供试品黏性面和洁净的聚酯薄膜粘接,滚压供试品后,确保无气泡,放置20min到40min后进行实验。

1.3观察指标分析基质制备工艺重要影响因素。

中药药剂学外用膏剂

中药药剂学外用膏剂

某些中药外用膏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可有效抑制和杀灭病原体,预防和治疗 感染性疾病。
免疫调节作用
舒经活络、祛风除湿作用
中药外用膏剂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感染性疾病的康复 。
中药外用膏剂能够舒经活络、祛风除湿, 缓解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对风湿 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新型药物载体研究
深入研究新型药物载体,提高外用膏剂的治疗效 果和安全性。
跨学科合作
加强跨学科合作,如药理学、生物学、化学等, 推动外用膏剂的创新研究。
法规与标准
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外用膏剂的生产和研 发,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THANK YOU
态。
膏剂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质量标准
应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包括性状、鉴别、浸出物、含量测 定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膏剂的质量稳定。
质量控制
应对膏剂的原料药材、制备工艺、包装材料等进行严格的质 量控制,确保膏剂的安全有效性。
03
中药药剂学外用膏剂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抗菌、抗病毒作用
中药外用膏剂中的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炎 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和肿胀等症状。
现代制剂技术
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如脂质体、微 乳等,改善外用膏剂的渗透性和皮 肤耐受性。
传统外用膏剂的改良与创新
药物成分优化
通过筛选和优化药物成分,提高 外用膏剂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剂型改良
改进传统外用膏剂的剂型,如开 发凝胶剂、乳膏剂等新型剂型,
满足不同治疗需求。
制备工艺改进
优化制备工艺,提高外用膏剂的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烧烫伤等意外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凝胶膏剂研究进展中药凝胶膏剂是一种新型经皮给药制剂,具有较多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中药凝胶膏剂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国内授权专利概况、基质、透皮吸收促进剂、制备工艺、质量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存在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凝胶膏剂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Abstract:TCM gel paste is a new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system,with a lot of advantages,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 By searching do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TCM gel paste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reviewed from patent overview,matrix,transdermal absorption enhancer,preparation technology,quality evaluation,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problems and prospects,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of TCM gel paste.Key words:TCM;gel paste;review凝胶膏剂是指提取物、饮片细粉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具有载药量大,保湿性好,皮肤无过敏、刺激反应,给药剂量可控,可反复揭贴,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等诸多优点,符合中药多组分、大剂量的用药特点,是当前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总结近年中药凝胶膏剂相关文献,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国内授权专利概况张成桂等[1]对国内授权专利凝胶膏剂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凝胶膏剂相关之授权专利分类为:妇科,补肾抗疲劳,乳腺疾病,肝硬化、腹水,心血管,呼吸系统,肛肠疾病,镇痛、跌打损伤,剂型改革,制备方法,实用新型等。

其中与镇痛、跌打损伤相关的公开专利在全部凝胶膏剂相关专利中占有较大比例,且药物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药物,这与我国传统外用医药在镇痛、跌打损伤治疗上的特点和优势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8大类别,包括骨科疼痛、癌症止痛、风湿止痛、祛风止痛、消肿止痛、跌打损伤、消炎止痛及其他镇痛。

2 基质凝胶膏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需通过皮肤达到药物吸收的目的,因此凝胶膏剂的基质在粘贴皮肤、释放药物及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常由黏合剂、交联剂、增稠剂、保湿剂、填充剂、pH调节剂及抑菌剂等组成。

黏合剂一般有天然、半合成及合成的高分子材料3大类,其中常用的有明胶、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交联剂主要为高价金属盐,常用的是铝盐,必要时加入交联调节剂EDTA(乙二胺四乙酸);填充剂常用的有微粉硅胶、碳酸钙、高岭土、皂土、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等;保湿剂常用的有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山梨醇、甘油等;pH调节剂常用的有柠檬酸、酒石酸、油酸、三乙醇胺等;抑菌剂主要有尼泊金酯类、山梨酸、苯甲酸等[2-3]。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附录凝胶膏剂中要求:常用基质有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甘油和微粉硅胶等[4]。

近年来,文献报道中多采用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或正交设计法研究凝胶膏剂的基质最优配比,以充分发挥药效。

刘聪敏等[5]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程度、膜残留为指标,结合效应面法,筛选川芎凝胶膏剂各基质与药液最优配比组成为NP-700(聚丙烯酸钠)∶甘羟铝∶甘油∶酒石酸∶药液浓度∶加入体积=1.1∶0.08∶7∶0.04∶4∶5。

朱力阳等[6]应用正交试验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指标,考察丁桂凝胶基质的最佳配比为NP-700:卡波姆∶甘油∶甘羟铝∶酒石酸∶水=2∶0.8∶30∶0.1∶0.1∶67,同時发现NP-700与卡波姆941这种新的基质组合有效改善了凝胶膏剂的黏附力、弹性及外观,交联完成的基质含水量高,稳定性好,透皮吸收效果好,并有很好的黏性、内聚力。

盛华刚[7]以乳康凝胶膏剂、痹舒凝胶膏剂等5种凝胶膏剂为模型药物,以膏体均匀性、皮肤追随性、涂布性、剥离强度、反复揭扯性能、膏体稳定性为指标,发现保湿剂∶水∶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为(30~40)∶(20~45)∶(4~6)∶(1~3.5)可作为凝胶膏剂复合型通用基质的基本配比。

3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物成分从骨架材料到皮肤表面,进而经过表皮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药物成分的释放速率和透皮吸收速率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因此,应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可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增大其生物利用度[8]。

目前,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氮酮、丙二醇、薄荷脑。

氮酮对亲脂性药物和亲水性药物均具有较强的透皮促进作用,适于有效成分多而复杂的制剂。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破坏角质层皮肤,增加角质层间细胞的流动性,降低药物扩散的阻力,还可增加角质细胞的含水量[9]。

丙二醇可增加角质层的水合作用,提高类脂的流动性,促进药物的吸收。

薄荷脑促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的有序致密结构,改变角质层的微观结构,破坏角质层间的氢键网络,使表皮结构变得疏松而降低皮肤的屏障作用;也可能是破坏角质层中细胞的脂质屏障,增加药物从水溶性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10]。

另有研究发现,水杨酸甲酯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其促渗机制可能在于增加皮肤的类脂流动性,也可能使脂质分子层产生扭转效应,形成微孔,增加药物通过角质层的渗透性[11]。

黄雨威等[12]研究发现,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时效果不佳,而水溶性促进剂与脂溶性促进剂联合应用可起到较好的促渗作用。

胡晓等[8]研究不同促渗剂对复方积雪草苷凝胶膏剂透皮吸收的影响,发现1%氮酮与1%丙二醇联用对积雪草苷和醋酸曲安奈德促渗能力均较强,可作为该制剂的促渗剂。

4 制备工艺凝胶膏剂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基质成型工艺和制剂成型工艺,还包括药材提取、纯化、制成浸膏或制成粉末等。

制备工艺影响因素主要有基质种类及其比例、药物与基质比例、药物与基质加入顺序、涂布时间、脱气时间等[13]。

其中基质各组分的合理配比是制成优良凝胶膏剂的技术关键。

朱力阳等[14]发现,控制胶凝速率是凝胶膏剂制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应用正交试验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指标,筛选出丁桂凝胶膏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400 r/min的速度,40 ℃下搅拌20 min,混合时甘油相先与中药提取物混合,再与水相混合。

李伟泽等[15]将含挥发性的中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蒸馏液,再将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技术得到胶束增溶体系,以胶束增溶体系作为制备巴布剂的水相应用。

5 质量评价《中国药典》规定凝胶膏剂的质量评价进行含膏量、赋型性、黏附性和微生物限度检查。

目前研究对凝胶膏剂的质量评价多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包括黏着度、剥离度和均匀性、涂展性、膜残留量、渗布情况及皮肤追随性等感官指标。

随着研究的深入,气相色谱法[16]、高效液相色谱法[17-18]等方法也用于检测凝胶膏剂主要成分的含量,而Franz扩散法则用于体外释放及透皮研究,以及微透析技术用于体内药动学研究[19]。

6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前,中药凝胶膏剂作为一种外用药已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小。

尹建平等[20]临床观察发现,活血通络凝胶剂合扶元乳膏剂外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

周莉娜[21]研究发现,乳安凝胶膏剂在缓解乳房疼痛、触痛和减小或消除乳房腺体增生肿块等方面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谢路平等[22]研究发现,新型膜韧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有较好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揭药时也不引起损伤。

李伟男等[23]研究表明,保肾巴布剂三伏穴位敷贴是干预亚健康状态肾虚证的有效手段。

朱敏等[24]临床观察发现,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能早期、快速促进淋巴结核的消散、吸收,促进破溃淋巴结核的愈合,显著提高淋巴结核的治愈率。

7 展望目前国内中药凝胶膏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缺乏系统性和较深层次的研究,缺乏统一、科学的质量检验指标和方法;②基质原料规格单一,质量有待提高,且无公认统一的基质制备工艺;③生产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规模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缺乏。

与其他剂型比较,中药凝胶膏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皮肤刺激性小、敷贴舒适等优势,且我国中药资源丰富,未来将有更多的传统剂型改进为凝胶膏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针对凝胶膏剂产业化生产问题,刘荣鹏等[25]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在线检测系统,利用巴布剂合格产品与瑕疵产品外观上的图像特征进行判定,以检测巴布剂的质量。

该系统提出了一种在线检测巴布剂质量的方法,从巴布剂的数字图像特征入手,将原来的问题转化为图像处理,在线检测时,正常巴布剂的B值范围可根据不同标准自行修改设定,使判定结果与观察判定结果接近一致;另外,蔡桂方等[26]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检测方法,根据采集图像像素点之间的空间与时间相关性及其特征界限的模糊性,引入模糊集理论,运用模糊算法对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识别分类,通过在线测试,对视频数据流进行分析、处理和识别,实现对涂布过程中巴布剂均匀度的检测。

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工艺技术都将为凝胶膏剂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1] 张成桂,何苗,巫秀美,等.国内凝胶膏剂的专利分析[J].大理學院学报,2012,11(9):11-15.[2] 董礼,徐希明,余江南.中药凝胶膏剂研究概述[J].中国药师,2011,14(1):129-132.[3] 呼永河,刘爱琴,李静,等.中药巴布剂的基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3):2093-2096.[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9.[5] 刘聪敏,白洁,杜守颖,等.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优选川芎凝胶膏剂基质处方[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2):64-66,97.[6] 朱力阳,马建,涂禾,等.丁桂凝胶基质的配方优化筛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2):931-933.[7] 盛华刚.凝胶膏剂复合型基质的优选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336-338.[8] 胡晓,胡静波,董少华,等.不同促渗剂对复方积雪草苷凝胶膏剂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7):543-547.[9] 王栋,韩国柱,陈兆军.促渗剂对茶多酚搽剂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3):1171-1174.[10] 张仲源,连佳.中药促进透皮吸收剂薄荷脑的多效性[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5):54-56.[11] 黎迎,杜守颖,陆洋,等.复方南星止痛凝胶膏剂的透皮特性及水杨酸甲酯在其处方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601- 2604.[12] 黄雨威,王利胜,兰小群,等.促渗剂对消喘巴布剂中白芥子体外透皮吸收特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1754-1757.[13] 刘宣麟,何承辉,邢建国,等.复方没食子凝胶膏剂制备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39-42.[14] 朱力阳,马建,涂禾,等.丁桂凝胶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3):21-23.[15] 李伟泽,赵宁,师湘月,等.胶束增溶技术在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试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草药,2013,44(19):2677-2682.[16] 郭景瑞,王彦厚,王凤山.GC法测定凝胶膏剂中薄荷脑的含量[J].齐鲁药事,2012,31(3):151-152,157.[17] 常星洁,刘志辉,严冬,等.HPLC法同时测定乳安凝胶膏剂中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J].中国药事,2012,26(1):25-27.[18] 严国鸿,褚克丹,徐伟,等.HPLC法测定双藤痹痛凝胶膏剂中雷公藤甲素和青藤碱的含量[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5):27-30.[19] 白洁,陆洋,杜守颖,等.川芎贴膏制备工艺及其体内外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259-1266.[20] 尹建平,王海燕.活血通络凝胶剂合扶元乳膏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0(4):69-70.[21] 周莉娜.乳安凝胶膏剂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22] 谢路平,武镇忆,张琥,等.新型膜韧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7):34-35.[23] 李伟男,巴元明,谢立寒,等.保肾巴布劑干预亚健康肾虚证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43-44.[24] 朱敏,尹良胜,金春,等.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5535-5536,5550.[25] 刘荣鹏,金杰,苏寒松.基于FPGA的巴布剂质量在线检测系统[J].电子器件,2012,35(5):591-594.[26] 蔡桂方,苏寒松.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巴布剂均匀度检测系统[J].计算机应用,2012,32(1):292-2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