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变换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变换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另一方面,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图形本质的认识。

几何变换包括:(1)平移;(2)旋转;(3)对称。

例1、在矩形ABCD中,AB=2,AD=3.

(1)在边CD上找一点E,使EB平分∠AEC,并加以说明;

(2)若P为BC边上一点,且BP=2CP,连接EP并延长交AB的延长线于F.

①求证:点B平分线段AF;

②△PAE能否由△PFB绕P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若能,加以证明,并求出旋转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当E 为CD 中点时,EB 平分∠AEC 。

由∠D=90°,DE=1,AD=3,推得∠DEA=60°,同理,∠CEB=60°,

从而∠AEB=∠CEB=60°,即EB 平分∠AEC 。

(2)①∵CE ∥BF ,∴BF CE =BP CP =21

∴BF=2CE 。

∵AB=2CE ,∴点B 平分线段AF

②能。

证明:∵CP=31

3,CE=1,∠C=90°,∴EP=323。

在Rt △ADE 中,AE= ()2213+ =2,∴AE=BF ,

又∵PB=332,∴PB=PE

∵∠AEP=∠BP=90°,∴△PAS ≌△PFB 。

∴△PAE 可以△PFB 按照顺时针方向绕P 点旋转而得到。

旋转度数为120°。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三角形相似及全等、矩形性质、勾股定理、旋转等等几何知识的应用。(1)发散思维的考查,让学生自己找满足条件的点,并说明理由。题目中给出AB=2,AD=3,发现满足条件的点为AB 的中点;利用三

角函数的知识,及平角为180度,很容易得到结论。(2)①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得BF=2CE,且AB=2CE,所以点B平分线段AF。(3)问:△PAE能否由△PFB绕P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即证明:△PAE和△PFB是否全等。

平移在几何中的运用

例2、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Rt△ABC的顶点均在格点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A的坐标为(﹣4,1),点B的坐标为(﹣1,1).

(1)先将Rt△ABC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Rt△A1B1C1.试在图中画出图形Rt△A1B1C1,并写出A1的坐标;

(2)将Rt△A1B1C1绕点A1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Rt△A2B2C2,试在图中画出图形Rt△A2B2C2.并计算Rt△A1B1C1在上述旋转过程中C1所经过的路程.

考点:作图-旋转变换;弧长的计算;作图-平移变换。

专题:作图题。

分析:(1)根据网格结构找出点A.B.C平移后的对应点A1、B1、C1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即可,再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点A1的坐标即可;(2)根据网格结构找出点A1、B1、C1绕点A1顺时针旋转90°后的对应点A2、B2、C2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即可,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1C1的长度,然后根据弧长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1)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点A1的坐标为(1,0);

(2)如图所示,△A2B2C2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A1C1==,

所以,旋转过程中C1所经过的路程为=π.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旋转变换作图,利用平移变换作图,弧长的计算公式,熟练掌握网格结构并准确找出对应点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对称在几何中的运用

例3.(2012•德州)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点P 为正方形AD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点D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 落在P处,点C落在G处,PG交DC于H,折痕为EF,连接BP、BH.(1)求证:∠APB=∠BPH;

(2)当点P在边AD上移动时,△PDH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3)设AP为x,四边形EFGP的面积为S,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二次函数的最值;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PBC=∠BPH,进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PB=∠PBC即可得出答案;

(2)首先证明△ABP≌△QBP,进而得出△BCH≌△BQH,即可得出PD+DH+PH=AP+PD+DH+HC=AD+CD=8;

(3)利用已知得出△EFM≌△BPA,进而利用在Rt△APE中,(4﹣BE)2+x2=BE2,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求出即可.

解答:(1)解:如图1,∵PE=BE,

∴∠EBP=∠EPB.

又∵∠EPH=∠EBC=90°,

∴∠EPH﹣∠EPB=∠EBC﹣∠EBP.

即∠PBC=∠BPH.

又∵AD∥BC,

∴∠APB=∠PBC.

∴∠APB=∠BPH.

(2)△PHD的周长不变为定值8.

证明:如图2,过B作BQ⊥PH,垂足为Q.

由(1)知∠APB=∠BPH,

又∵∠A=∠BQP=90°,BP=BP,

∴△ABP≌△QBP.

∴AP=QP,AB=BQ.

又∵AB=BC,

∴BC=BQ.

又∵∠C=∠BQH=90°,BH=BH,

∴△BCH≌△BQH.

∴CH=QH.

∴△PHD的周长为:PD+DH+PH=AP+PD+DH+HC=AD+CD=8.(3)如图3,过F作FM⊥AB,垂足为M,则FM=BC=AB.

又∵EF为折痕,

∴EF⊥BP.

∴∠EFM+∠MEF=∠ABP+∠BEF=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