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信息化网络建设方案
威宁融媒体中心宣传矩阵搭建方案

威宁融媒体中心宣传矩阵搭建方案2019年年初,威宁融媒体中心即将成立,按照建设规划,现有的威宁广播电视台与威宁新闻信息中心合并,就以现有的机构职能及人员岗位划分,已经远不能完成当前新的宣传报道任务和要求,两个机构在网络新媒体的先行先试的要求中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尝试,但在两机构内有一批编辑记者对网络新媒体是了解的,并进行过个人的一些尝试,为了能真正完成好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功能,必须在网络媒体时代,在我们与兄弟媒体机构比较已经落后的情况下,组建和搭建一个全方面的宣传矩阵平台.在这样一个迫在眉睫的背景之下,怎样让融媒体中心拓宽宣传渠道,增强信息传播力,打造自身的立体式宣传矩阵。
步骤有以下几点:一、建立官方渠道、更新宣传思维打造一个全方位媒体宣传矩阵,先要建好官方渠道,就是官网及官方两微一端,但只是建设官方网络及官方两微一端并不是宣传矩阵就完成了,因为当前网络宣传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很多时候,我们仍然陷入一个误区。
我们每天都在围绕着微博、微信的转发数、阅读数、粉丝数做宣传报道和宣传评估,这在微博、微信刚刚兴起的早期或许有用,现在已经不行了.很多人应该都买了马化腾的《互联网+》,或者在微信朋友圈里面学习了很多关于“互联网+”的解读。
但是很多机构的新媒体运营推广,还是在做“+互联网”的工作,就是每天做内容,找内容,然后发布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以为这样就完事了,以为这样就是拥抱新媒体,建立了宣传矩阵了.在信息过剩的这个时代,这样做,和发布在官网上等人来点没有什么区别。
互联网+的精髓,从传播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如何通过互联网,用技术的方式,去助力我们传播一些事情,核心是技术手段,比如H5是一种技术,运用到运营推广上,可以做出很多酷炫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在抖音上发一分钟的正能量短视频,在这个信息快速更新时代,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等等.二、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的思路媒体矩阵这个说法,在新浪微博最兴盛的时代,就听联想的高管讲过,不过他们讲的是,在新浪微博这个单平台上,联想建立了各个细分需求的微博账号,如新闻资讯、民生服务咨询、活动营销、官方账号、奖品账号、分机构账号等等.我今天分享的是,跨平台的媒体宣传矩阵如何构建(如下图)。
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

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大学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变得日益重要。
融媒体中心旨在整合多种媒体平台和资源,以满足大学师生的信息化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传播服务。
本文将探讨大学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方案,包括建设目标、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二、建设目标1. 提高大学融媒体传播能力:通过建设融媒体中心,大学能够整合校内外的多媒体资源,提高新闻报道、宣传推广和学术交流的传播效果。
2.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融媒体中心可以提供各类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3. 提供新媒体实践机会: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 增加学校媒体影响力:借助融媒体中心,学校可以扩大其在社会和行业中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三、硬件设备1. 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为了支持融媒体中心的运作,需要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大容量的存储设备,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高效的访问。
2. 多媒体设备:包括高清摄像机、音频设备和照相机等,以满足新闻报道和宣传推广的需求。
3. 摄影棚和录音棚:为了提供专业的拍摄和录音环境,需要建设适当的摄影棚和录音棚。
4. 电脑和显示设备:为工作人员提供强大的计算和显示能力,以支持融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编辑。
四、软件系统1. 内容管理系统:为了方便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管理和发布内容,需要选择适合的内容管理系统,可以对各类多媒体内容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发布。
2. 多媒体编辑软件:为了提高内容的质量和创意性,需要配置专业的多媒体编辑软件,包括视频剪辑软件、音频编辑软件和图片编辑软件等。
3. 数据分析工具:为了监测和评估融媒体中心的传播效果,需要配置数据分析工具,对用户行为和内容流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五、人员培训1. 完善的培训计划:为了确保融媒体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包括多媒体编辑技能、内容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广电媒体如何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以诸暨市广播电视台为例

2020年第9期 NEW MEDIA RESEARCH92作为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体,诸暨县域范围内的诸暨市广播电视台和诸暨日报社在浙江省内同级同类媒体中都处于“头部阵营”,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改革进程中,两家媒体按照当地党委、政府规划的改革路线图成立了诸暨市融媒体中心。
作为改革的主体部门,诸暨市广播电视台参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要求在内容生产、融合传播、综合服务等领域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充分发挥广电媒体的主导优势,为下一步和报纸的融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坚持内容为王 发出权威声音在传统媒体传播力受到新媒体冲击的大环境下,尽管部分纸媒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但是广电媒体因为其视听传播的媒体属性,依然拥有相对体量的受众群体。
而这一点,在县级广电媒体体现的更加明显。
以诸暨市广播电视台为例,目前仍然有20多万的有线电视用户数,对本地受众的影响力依然强劲。
广电媒体的优势换言之也就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优势,因此,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广电媒体一定要立足自身优势,为受众提供更多地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内容成了当务之急,也是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要义所在。
为此,诸暨市广播电视台融合探索的第一步就是坚持内容为王,做优做深新闻产品,以此来发出权威声音。
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曾经引以为傲的“独家新闻”早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常规的信息内容也无法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但是有深度、有新意的新闻内容依旧被受众所青睐。
在这方面,对比社会上的一些新媒体平台,广电媒体的优势就呈现出来。
首先其拥有专业素质相对过硬的采编播队伍,其次有政府权威信息资源,同时更有多年积累下来的成熟的采编播操作流程。
综合这些优势,作为我们广电媒体人,要用足传统优势,打通传统端和新媒体端的采编播流程,做优新闻内容,让更多有思想、有意义的报道来弘扬主旋律,传递真能量,真正体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融合传播效应。
在实践过程中,诸暨市广播电视台坚持“新闻立台”理念不动摇,将优质新闻内容生产作为推进融合传播的重要抓手,依托融媒体生产指挥中心的人员融合、业务流程融合来强化新闻业务。
楚雄州广播电视台MCH媒体融合服务云平台建设初探

楚雄州广播电视台MCH媒体融合服务云平台建设初探摘要:云南省楚雄州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和技术特点在此文中得到简要阐述。
关键词:媒体融合技术平台云平台分布式微服务模块化0 引言楚雄州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基于私有云技术构建,采用了“平台+工具”的技术框架,由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创作、传播途径、技术平台、硬件设施以及管理运营等诸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1 mch融合媒体云平台整架构使用开放性内容平台架构Hive为底层架构,采用“平台+工具”的方式,以实现统一平台,消除系统间的隔阂为目的,实现广播电视传统业务和互联网业务和其他相关业务在同一平台上的协调、规划、内容管理、合作生产和多渠道分发。
系统架构图如图一所示:图一系统架构图1.1分布式节点服务器和集群存储我们采取建设融合媒体私有云平台的方式,利用分布式节点服务器和集群存储技术,保障了融合媒体平台的安全稳定。
同时,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底层资源的动态分配,确保媒体业务具有良好的伸缩弹性。
此外,我们采用微服务技术,使得所有资源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后台,使得所有系统都可以利用这个后台进行建设。
这样的改变,将使得建设模式从“粗放式、烟囱式”转变为“平台化、扁平式建设”,同时,数据也实现了统一管理,避免了系统孤岛的出现。
1.2融媒体汇聚和生产工具为确保业务高效稳定,构建了融媒体收集工具,涵盖诸如互联网云线索汇集、手机远程回传(咔咔生产app)、高质量文件远程回传、本地上传、台内非编上传等多元化的汇聚方式;同时,配备了B/S页面的JOVE视频简编工具、图片编辑工具、多媒体稿件编辑工具等多种网络生产工具;融媒体发布系统则直接与楚雄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发布平台(网站以及“两微一端”)对接,实现融合媒体内容的发布推送。
1.3内容库共享内容库实现将所有汇聚、生产出的素材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发,实现多种来源的整合,实现全面的内容资源共享,不同部门均可共享统一的融合媒体资源库,同时后台自动转码为源码和流媒体格式两种格式的素材,自动根据用户使用的生产工具,自动选择源码和流媒体格式素材,以实现素材的最大化利用。
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一
定渠道销售到各 目 节 播出单位再播送 出 用户和计算机终端用户方面尤其明显。 () 3 广电行业节 目传收机构 目 前广电行业 的节 目 收方式可分 传 式包含 地面数字电视 、 动多媒体广播 移
2三网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业务层面的三网融合在我国发展最
新业务形式层出不穷。I V 互动 P 、 T 三网融合是指将广播电 视网、 计算机 为活跃,
议, 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 信息 网和电信网的众多内容和服务形式融为一 电视、 移动电 视是近些年广受关注的三网
务。 国内 融合工 化是指培育、 发展以 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 体 , 为用户提供语音、 数据和广播电 视等 融合新业 但总体而言, 三网 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 历史过程。 多种服务。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农业、 工业、 科学技术、 国防及社会生 定 “ 加快推进电 信网、 广播电 网 视 和互联 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 网三网融合” 实现三网互联互通、 ,“ 资源 3 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况
自 动化系统、 网络广播电 视节目 传输系统、
三网融合概念涉及到业务、 技术、 运 网络管理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等各类应用
播电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自 勺 重 营、 终端、 络、 网 监管等多 个层面, 是一个 系统。 随着地面数字电 直播卫星等新 视、
要组成部分。 随着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 包 含多层涵义的复杂概念。 前三网融合 技术的不断涌现, 当 有线电 视网络的改造和
视节目 制作系统、 播出控制系 节目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充分利 直属机构发出《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 广播电
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
融媒体中心大厦规划方案

融媒体中心大厦规划方案背景融媒体中心指的是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新闻报道、融媒体应用、大数据展示、数字创新等服务的综合性机构。
随着数字化与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媒体中心已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逐渐扩大。
为满足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需求,各地纷纷展开规划和建设,本文旨在探讨融媒体中心大厦规划方案。
方案概述本规划方案所设计的融媒体中心大厦,是一栋集写字楼、会议中心、多功能展示厅、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层综合办公厦,主要为媒体行业专业人才提供办公、生产、创新、互动等多方位服务。
总建筑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具体规划如下:一、总体设计方案1、建筑定位该大厦将建设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利于服务范围的扩大。
同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该大厦的设计将更加注重科技、互动、创新和智能化的发展。
2、建筑外观建筑总高达到70米,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外表整洁大方,以直线和弧线为主要元素。
采用玻璃幕墙的同时,考虑到环保,还特别设计了太阳能板装饰。
整栋大厦看起来现代科技感十足。
3、空间布局融媒体中心大厦的基本布局为:主入口停车场、多功能大厅、展览展示厅、电梯区、咖啡厅、写字区、公共休息区、会议室、技术创新中心、影像编辑中心等多个分区。
空间布局合理,使得不同的功能在同一建筑物内能够协调和谐地共存。
4、功能设施该大厦将拥有先进的高清视频播放系统、音响系统、会议设备、投影设备和多媒体互动系统,配备齐全的写字区、kitchen bar、大型观影区、多功能会议厅等互动休闲设备,同时还会特别设立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为科技与创新人才提供专业配套服务。
二、融媒体中心大厦的建设效益和社会意义建设融媒体中心大厦对于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促进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时代,发展信息产业、适应信息社会的现实需要。
2024年三网融合实施方案

2024年三网融合实施方案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与传媒行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水平,以及促进新媒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国家决定在2024年启动三网融合实施方案。
本文将对2024年三网融合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分析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的融合,形成一个统一、高效、安全的综合通信网络体系。
三网融合的实施将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竞争力。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1)构建统一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各类信息传输和服务提供支撑。
(2)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技术体系,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3)提升网络安全能力,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2.任务(1)推动广电网与电信网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互通。
(2)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带宽和覆盖能力。
(3)推进技术创新与研发,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
(4)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加强对网络攻击和恶意行为的监测和防范。
三、重点工作1.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光纤网络铺设力度,提高宽带接入速度和质量。
(2)建设5G网络,推动全面覆盖和应用。
(3)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2.促进广电网与电信网互联互通(1)完善广电网与电信网的融合机制,打通网络转播和传输环节。
(2)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
(3)推动广播电视业务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领域延伸。
3.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1)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2)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4.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1)加强网络安全法规和标准制定,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2)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提高防护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广播电视数字化双向网络改造方案探讨

1 引言
轨任 务 。因此 , 应未 雨 绸缪 , 做好 长远 规 划 , 紧跟 时 以 代步 伐 , 在激烈 的竞 争 中立于不 败 之地 。 广播 电视 数 字 化建 设 首 先 必 须 解 决 的 是 把 HF C 网络从 单 向网络改 为 双 向 网络 , 经过 多 年 的 试 验 和尝 试 , 合 当前 无 源 光 网络 和 以太 网技 术 的发 展 ,P N 结 EO
口YANG Yo gg I h n mig n —e ,JA C u — n
( .F n h nBod at gT t i ,Z ei gF nh a 5 0 hn ; 1 eg a ra csn V Sa o i t n h j n e g u 1 0 ,C ia a 3 5
+L N或 E O A P N+E C Ehre O e C a ) 式 是最 O ( tent vr ox 方
广播电视作为最普及 、 最便捷 、 最易于掌握和接受 的信息载体 , 只有实现数字化, 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 供 更多 高质 量的节 目, 足人 民群 众 多样 化 、 业 化 、 满 专 个 I化的需求 ; 生 才能为广大人 民群众提供更多 的信息 服务 , 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 为家庭 、 城市 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做 出贡献 , 发挥其他信息载体不 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挑战无法 回避 , 关键是如何 应对。
2 7 6
维普资讯
杨永苹等 : 广播电视数字化双向网络改造方案探讨
宽带信息网络演进 , 使广播电视运营商成功实现三网 融合的战略转型。 2 广 播 电视数 字化 双 向网络 改造 整体解 决 方案 有线电视承载网由数字电视平 台、 总前端设备 、 分 前端 或广 播 电视站 设 备 、 节 点 、 光 同轴 分 配 网组 成 , 数 字电视广播还是在原来承载网中传播 , F H C双向网改 造解决的是 V D点播 、 O 宽带上网等其他新业务。随着 光纤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 光进铜退成了广播 电视数字 化 H C网络改造的趋势, F 越来越多的小区实现了光纤 到楼道 , 为接入网 E O P N方案提供 了线路基础 。E O P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广电融媒体中心信息化解决方案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XX月目录第1章建设背景 (6)第2章现状与分析 (8)2.1 广播台网建设现状 (8)2.2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 (10)2.2.1 业务形态多样化 (10)2.2.2 生产流程敏捷化 (11)2.2.3 技术平台信息化 (12)第3章建设目标 (14)3.1 提高工作效率 (14)3.2 提高管理能力 (15)第4章系统组成 (18)第5章平台建设思想 (20)第6章系统设计原则 (22)第7章整体设计方案 (26)7.1 公有云、专属云、私有云技术架构 (26)7.1.1 公有云技术架构 (26)7.1.2 专属云技术架构 (31)7.1.3 私有云技术架构 (39)7.1.4 公有云、专属云及私有云的关系 (46)7.2 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制作发布流程 (50)7.2.1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业务构建思路 (50)7.2.2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系统构成 (51)7.2.3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业务典型流程 (53)7.3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业务流程 (59)7.3.1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 (59)7.4 云媒体资源业务 (65)7.4.1 采编制作业务 (65)7.4.2 系统构成 (71)7.4.3 系统架构 (75)7.4.4 系统业务流程 (77)第8章运行管理体系 (79)8.1 运行管理体系综述 (79)8.1.1 运行管理模式 (79)8.1.2 运行组织能力 (80)8.1.3 业务资源配置 (80)8.2 7x24小时服务管理 (81)8.2.1 服务架构管理 (81)8.2.2 服务目录管理 (82)8.2.3 服务发布管理 (83)8.2.5 服务变更管理 (83)8.3 运维评价机制 (83)8.3.1 运维质量管理 (84)8.3.2 系统资源管理 (85)第9章平台整体架构 (86)9.1 系统硬件平台 (86)9.1.1 服务器硬件平台 (86)9.1.2 网络平台 (88)9.2 系统软件平台 (89)第10章系统设计方案 (91)10.1 技术设备成本核算管理系统 (91)10.1.1 方案的实现 (93)10.1.2 前期外借设备管理系统 (96)10.1.3 后期制作设备管理系统 (103)10.1.4 演播室管理系统 (113)10.1.5 转播车管理系统 (117)10.1.6 WEB中心管理 (120)10.2 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 (129)10.2.1 系统概述 (129)10.2.2 系统特点 (129)10.2.3 总体设计 (131)10.2.4 总体解决方案 (132)10.2.5 系统功能描述 (133)10.3 节目带库管理系统 (152)10.3.1 系统设计目标 (152)10.3.2 系统架构图 (153)10.3.3 系统软件逻辑结构体系 (154)10.3.4 应用流程图 (156)10.3.5 系统功能 (161)10.4 电视台新闻文稿管理系统 (170)10.4.1 系统简述 (170)10.4.2 新闻文稿管理系统的特点 (170)10.4.3 新闻生产管理工作流程 (172)10.4.4 系统功能说明 (173)10.5 广告管理系统方案 (183)10.5.1 系统概述 (183)10.5.2 系统的设计思想 (184)10.5.3 系统结构 (186)10.5.4 逻辑结构框图 (186)10.5.5 系统特点 (187)10.5.6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188)10.6 办公自动化系统方案 (214)10.6.1 系统概述 (214)10.6.2 建设目标 (214)10.6.4 功能列表 (221)10.6.5 智能工作流平台 (221)10.6.6 主要功能 (227)10.7 一卡通管理系统方案 (250)10.7.1 考勤管理系统 (250)10.7.2 门禁管理系统 (252)10.7.3 消费管理系统实现 (255)10.7.4 车辆管理系统实现 (258)10.8 楼层发布系统 (265)10.8.1 系统实现 (265)10.8.2 系统功能 (267)10.9 大楼和周界安防设计 (270)10.9.1 园区周界入侵探测报警系统 (270)10.9.2 网络监控系统 (274)10.9.3 出入口道闸管理系统 (278)10.9.4 访客管理子系统 (290)10.9.5 园区智能广播系统 (293)10.10 公共场所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294)10.10.1 办公楼LED条屏 (294)10.10.2 门厅LED全彩屏 (294)10.11 高清三维虚拟演播室设计 (297)10.11.1 项目介绍 (297)10.11.2 演播室平面布局图 (298)10.11.3 演播室效果图 (299)10.11.4 演播室架构 (300)10.11.5 视频系统说明 (300)10.11.6 音频系统说明 (301)10.11.7 灯光系统说明 (302)10.11.8 系统培训和服务计划 (318)10.12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325)10.12.1 设计说明 (325)10.12.2 主要设备及软件选型 (328)10.12.3 系统架构及功能 (332)10.12.4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功能 (337)10.12.5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管理软件设计 (339)10.12.6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特点 (342)10.12.7 广角多媒体播放管理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344)10.12.8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关键技术 (348)10.12.9 广角多媒体播放管理软件 (358)10.12.10 广角播放器 (366)10.13 装饰装修工程 (369)10.13.1 设计理念 (369)10.13.2 功能设计 (369)10.13.3 空间布局设计 (371)10.13.4 装饰装修工程建设 (374)第11章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404)第12章施工组织设计 (428)第13章装修布线施工方案 (575)13.1 工程人员配置 (575)13.2 施工队基本情况 (576)13.3 环境建设施工标准 (576)13.4 施工设备清单 (577)13.4.1 工程主要测试设备 (577)13.4.2 工程主要施工机具 (578)13.5 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进度 (578)13.5.1 保护管敷设 (579)13.5.2 预留与预埋 (584)13.5.3 线缆敷设 (585)13.5.4 设备安装与调试 (587)13.5.5 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 (589)13.5.6 节约措施十二条 (589)13.5.7 工程资料整理 (591)13.5.8 安全施工管理条例 (592)13.6 流程图 (593)13.7 验收标准 (615)13.7.1 电气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15)13.7.2 UPS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17)13.7.3 机房空调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0)13.7.4 安保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1)13.7.5 消防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2)13.7.6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3)第1章建设背景广播电视台作为国家传播文化和人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工作效率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时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广电宣传和节目整理公方面,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基础的政务变革,使广播电视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顺应新形势下的政务发展,加快推进广电单位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广播电视台为民办事的效率,我公司结合多年的信息化系统集成和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整合方面的经验,在本次智慧广电的信息化建设中,以该单位具体需求为主导,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新技术、新媒体为突破,切实把推动提升该单位的电子信息化处理、监管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
积极落实以民生服务为根本,数据治理为核心,网络安全为保障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举措,夯实“互联网+”背景下广电单位的信息化构建的基础。
信息时代让政府服务的资源调用量增大、社会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提高,广电机构需要加速变革增加公众参与度;而广电机构职能转变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来实现“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
目前电视台网络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以主干平台承栽的全台网络化节目生产阶段,将整个电视台的“采集、编辑、存储、播出交换”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电视台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从电视台应用管理的角度来看,电视台不仅要实现电视节目生产所涉及的采、编、播出、存各个环节全程网络化,同时要把与节目生产密切相关的资产管理、技术设备使用管理、成本核算管理、广告管理、节目管理、一卡通管理、办公管理等实施信息化管理,建设电视台管理信息化平台,注重电视台生产与管理的结合,以此整合全台的人、财、物和信息等各类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
第2章现状与分析2.1广播台网建设现状广播台网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播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实现广播电台内容生产、运营和管理等综合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从业务实现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广播台网的组成概括为:广播台网由若干个功能网组成,功能网由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
如图1所示。
我国各级广播电台的典型功能网包括:广播制作网、广播播出网、播控传输网、综合业务网、广播门户网。
图1广播台网组成广播台网的运行用以下层次模型予以描述:图2广播台网运行模式层次模型主要从网络运行的角度,描述了广播台网的结构、系统、数据和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层次模型横向描述了广播台网由一个或多个功能网构成,每个功能网由提供基础支撑的“设施”、提供应用支撑的“数据”和实现各类业务的“应用”构成。
各功能网可通过基础层内“设施”间的链接,实现数据和应用的交互。
层次模型纵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描述:1.业务层由基于各类业务的应用软件构成,是广播电台内容生产、生产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业务的应用实现平台。
2.数据层由广播台网各类应用数据(媒体数据、元数据、管理信息等)构成,是实现广播台网各类业务的数据交换平台。
3.基础层由系统硬件、系统支撑软件构成,是实现广播台网各类业务的基础支撑平台。
近年来,各地广播电台已基本完成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工作,而在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播电台技术体系如何有效应对融合发展带来的生产机制、流程、技术的变革,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广播融合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在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播台内原有的生产模式已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借鉴媒介融合的发展,广播融合媒体平台应向以下三方面发展:2.2.1业务形态多样化在融合媒体时代,以内容生产、调整传播、反馈融合为一体的“同步”模式,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