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合集下载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下段断层封闭性与油气成藏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下段断层封闭性与油气成藏

前景 。不 同于馆 上段 油气 藏 中砂 体 发 育是 油气 成 藏 的制 约 因素 , 断层 封 闭性 是 孤 岛油 田西 南 缘 N 下油 g
孤 岛油 田西 南 缘 被 渤南 、 南 、 合 村 、 孤 三 富林 洼 陷环绕 , 南北 两 侧 分 别 发育 孤南 、 利 两 条 大 断层 , 垦
收 稿 日期 : 0 0—0 21 3—0 2
基 金 项 目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展 规 划 “7 ” 目(0 3 B 16 8 ; 93 项 20 C 24 0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7 08 。 4 6 27 )
作者简介:王 蛟 (9 7一) 男( 17 , 汉族) 山东德州人 , , 副研究员 , 在站博士后 , 从事沉积学 、 层序地层学 、 油气成藏规律及油气勘探研究。
Fi . Lo a i n o t y a e n i mi r t n die to g 1 c to fsud r a a d o l g a i r ci n o
1 成 藏 基 本 条 件 及 油 气 藏 类 型
1 1 油源条 件 .
区相继发 现 了 多个 规 模 不 等 的 N 下 微 幅 构 造 及 断 g 层封 堵 油 气 藏 , 示 了 N 下较 好 的 油气 勘 探 、 发 展 g 开

要 : 源 分 析 表 明 , 岛 油 田 西 南缘 N 油 藏 原 油 主 要 来 自渤 南 洼 陷 E 烃 源 岩 , 气藏 类 型 以 构 造 油 气 藏 为 油 孤 g s 油
主。断 层封闭 性是研究区N g 油藏成藏的 主控因 对 素, 研究区主 要断 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g 、g N; N 断层封闭性
较好 , 于形 成 油 气 藏 ; g 以下 断 层 封 闭 性 较 差 , 利 Ns 可作 为 油 气运 移 的通 道 。研 究 区 N 油 气成 藏 模 式 可概 括 为 渤 南 g

第3章油气藏

第3章油气藏

- 在石油大量生成的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对其溶解度的提高只有十分有 限的作用
• 温度<100℃时, 石油的 溶解度很低 • 温度>100℃后,溶解度 开始有较明显增大,但一 般也仅为几至数十ppm • 即使在180℃的高温下, 溶解度也只有数十至数 百ppm • 在更高温度下可望石 油的溶解度会有较快的 增加,但这样的高温已超 过了石油能稳定存在的 临界温度值 两种全石油(1,5)和四种拔顶石油(6,3,2,4) 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拔顶温度为200℃) (据Price,1976)
•油气以溶解 状态进入储层: 随温度/压力的降低, 油气将从水中分离出来, 进 而以游离相态进行运移。
综上, 油气以游离相态(或最终要转变成游离 相态)进行二次运移
油气在储集层中向上倾方向运移的一般模式图
(据Hobson,1975重绘)
㈡ 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作用力 浮力: 动力 水动力: 动力 或 阻力 毛细管力: 阻力 1 浮力
注意:油气初次运移取决于烃 源岩的岩石类型、组构特点、
地层温度和压力、埋藏深度、
孔隙度大小和孔隙水多少、有 机质类型及生烃量和生烃性质
等多因素,因此,不同地区、
不同岩性、不同深度情况下油 气运移的相态不同。
㈡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和方向 1 . 压实作用(重要动力)
- 厚度均等的新沉积物层的加载
b0
强度,产生垂直微裂缝。 Kerogen热演化生成大量液态烃、CH4 等,使生油岩内压 力不断增大,产生微裂缝。
3.运移距离
取决于烃源岩和储集层的接触关系、输导能力。 烃源岩靠近储集层15米左右。 烃源岩的单层厚度并非越厚越好;存在排烃效率最佳的厚度。 烃源岩单层厚度为10--20米(<30m),砂泥岩互层条件下,排 烃效率最好

冷湖三号油气藏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

冷湖三号油气藏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

冷湖三号油气藏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摘要:对冷湖三号油田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进行分析,该区侏罗系油藏的原油具有姥植比高,碳同位素重,伽马蜡烷含量低的特点,油气源对比结果表明油气同源,均来源于下侏罗统烃源岩,油气成藏时间为渐新世-上新世。

关键词:原油成因油气运移油气成藏1 地质背景冷湖三号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赛昆断陷亚区冷湖背斜带西北端,是一个断层切割而复杂化的单斜。

地层走向北西-南东向,自东北向南呈45°~50°倾斜,油田东西长约4.5km,南北宽1.4km,呈条带状分布。

构造上断层发育,东西向以逆断层为主,南北向以正断层为主。

储层主要为侏罗系,是一套河流相碎屑沉积,岩性主要以砾状砂岩、含砾砂岩为主,胶结物含量约为20%,以泥质为主,其次为方解石。

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其次为接触式和基底式胶结。

储层孔隙度为13%~22.7%,渗透率50~300×10-3μm2。

2 油气地化特征及成因原油性质较好,密度为0.804~0.817g/cm3,50℃的粘度为 4.07~9.17MPa·s,凝固点为-2℃,含蜡量为17.2%。

原油的Pr/Ph高,平均在3~4之间,全油碳同位素值为-29‰~-31‰。

在甾烷分布中,以规则甾烷为主,甾烷C29&gt;C27&gt;C28,为不对称的“V”字型分布;重排甾烷含量一般很高或较高,孕甾烷含量相对普遍较低,前者说明源岩为粘土矿物的酸性催化、弱还原或弱氧化的沉积环境,后者说明源岩为淡水的沉积环境。

在萜烷分布中,三环萜烷含量低、伽玛蜡烷含量很低、Tm系列较高、莫烷含量低、重排藿烷含量高等特点,整体反映源岩由湖相向沼泽煤系过渡,母质相对较差的特征。

冷湖三号构造侏罗系储层天然气相对密度为0.75g/cm3左右,甲烷含量在72%~80%之间;δ13C1为-23‰~-35‰,一般大于-30‰,δ13C2大于-25‰,由甲、乙烷碳同位素值可以判断该天然气为典型的高成熟的煤型气。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Be a s ft es l mo e n sa d t ei f e c fr g o a co i t s ed f u t y tmsa e v r o l x F a tr h r ce - c u e o at h v me t n n u n e o i n l e t n csr s l , a l s s h l e t e f i e r e y c mp e . r c u ec a a tr it sa d h d o ab n a c mu a in i we n o Ba i n n o F n Ba i sa ay e i r ce T er s l h w a si n y c r c r o c u lt Lo r o n Co g sn a d Co g a sn wa n l z d i t sa t l . h e u t s o t t n h i s h t e ea e 5 f u t e t i t r l n a l s se n l n i d n 1 T ef r t n a d e o u i n c n b i i e t t g s a d t e h r r a l b l n l e a d 2 f u t y tmsi g t i a . h mai n v l t a ed v d d i o 3 sa e . n s a a o u o o o n h f r i g me h n s o u t rma i n l d ss l mo e n n at e t n c g a i l i g me h n s a d p le g o o p o — o m n c a im f a l p i rl i c u e at v me t d s l t c o i, r v t g i n c a im n aa o e m r h l f s y a y d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不整合----崔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不整合----崔宇

变质岩层与致密性砂砾岩组合 前震旦系太古界变质岩中由构造产生的裂隙和微细 裂缝,以及风化淋滤作用产生的溶孔组成的优势通 道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上部物性差的致密砂砾岩 层是阻止油气散失的封盖层(图Za)。
碳酸盐岩层与中生界或泥岩层组合 不整合之下古生界经历长期风化、溶蚀形成的溶蚀 孔、洞和多次构造运动产生的裂隙、裂缝形成的优 势通道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储集层。不整合面之 上沉积的中生界或泥岩是油藏的封盖层(图Zb,图Zc)
不整合中泥岩的“垫片”封闭作用
• 泥岩是岩石中的主要填塞物质,对孔隙有充填作用, 不整合面之下的岩石表面孔隙会被泥岩颗粒充填, 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使得不整合面之下的表 层部分物性变差,不利于油气的运移。泥岩矿物晶 体具有多边形的层间结构,经地层压力作用,其体 积减小1/3,层间距离减小一半以上[sJ,表明泥岩有 很强的可塑性。在岩心中经常见到泥岩呈层状、块 状,岩心从地下取出后,放置时间长了,会自解成 薄片和碎块,这也表明了泥岩释压后的塑性膨胀。 砂岩或碳酸盐岩由骨架支撑,具有较强的刚性,在 地层压力作用下,夹于刚性岩层之间的泥岩如同机 械设备中的“防渗垫片”,具有封闭作用。当不整 合面一侧为泥岩时,不整合面本身就很难成为油气 运移的通道。
不整合
• • • • • • 不整合面的成因 不整合的类型 不整合带的结构 不整合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作用模式 实例分析
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作用模式
• 不整合对油气的运移和封堵作用与不整合 的成因、地层的岩性和组合形式、物性差 异及横向变化紧密相关。根据目前研究, 把不整合对油气的作用归纳为如下六种模 式。
• 当较新不整合面不能遮挡下伏油气藏 时.在不整合面之上的水进砂体、底砾岩 构造中可形成构造或岩性油气藏,如北14 井区J2t的油气穿越臼垩系底部不整合较薄 的风化粘土层,在局部背斜中聚集成藏(图 4-11)。

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

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

2.位于油气运移主要路径上的圈闭有效性更高
(三)圈闭形成时间的早晚源自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或容器,先有圈闭存在,才能聚集油气。 因此,圈闭形成的时间必须早于油气运移和聚集时间,或两者同步才能 有效地聚集油气。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四、较好的运移条件
运移途经(通道)
• 储集层(疏导层)孔隙、裂缝——横向一定距离运移 • 断层 -可将地层剖面上相隔甚远的烃源岩与储集层沟通;
(一)地壳运动的抬升和挤压会破坏圈闭的有效性
1.盖层遭受剥蚀,圈闭失去有效性; 2.开启断层导致油气沿断层大量流失, 油气藏破坏。
实例:黑油山(克拉玛依)、油砂山(柴达木)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断层对具多储集层的单一油层的背斜油气藏中油气再分布的作用 (据Hobson,1956)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教学目的: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要求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难点重点:
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六大成藏要素: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烃源岩---提供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储集层---油气储-渗的空间和通道
盖 层---使储集层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圈 闭---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运 移---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聚集过程 保 存---使已形成的油气藏免遭破坏、得以保存至今
(二)岩浆活动—高温→结焦炭化
① 岩浆活动伴随强
烈构造运动,使圈
闭条件遭到破坏;
② 岩浆的高温使油 气结焦碳化;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导致圈闭失去有效性
相对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是油气藏保存的重要条件。 静水条件下,气--油界面、油--水界面、气--水界面均近于水平。 动水条件下, 气--油界面、油--水界面、气--水界面均发生倾斜,倾角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流体的密度差 B、水压梯度的大小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不同类型干酪根热解参数表
有机质类型
类型 (蒂索 分类)



S1+S2 国外 国内 >6 >20
2-6 2-20 <2 <2
IH
IO
国外 国内 国外 国内
600-9 00
>600
<30
<40
450-6 250-6
00 150-4
00 120-2
30-60
40-11 0
50 50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类型
1、烃源岩
中新生代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类型划分(王启军等,1988)
氯 仿 沥 青 A
正构 烷烃 特征
实例
项目 饱和烃% 芳香烃%
饱/芳 非烃+沥青质% 非烃+沥青质/总烃
峰型特征 主峰碳数
碳数范围 nC21+nC22 nC28+nC29
OEPLeabharlann 腐泥型 40~60 15~25
>3 20~40 0.1~1 前高单峰型 C17,C19
9.0~20.0
>20.0
5.4~8.5
8.5~23.5
0.8~1.85
0.40~0.50 0.20~0.40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类型
1、烃源岩
2.可溶有机质的类型研究
沉积岩中可溶的沥青组分与干酪根一起,构成了沉积有机质的整体, 因而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成油母质的特征。氯仿沥青“A”的族组成研 究,是可溶有机质类型研究常用的方法。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烃源岩评价方法 地球化学方法:丰度、类型、成熟度(取样分析) 沉积学方法-暗色泥岩厚度分布预测(勘探程度低 的地区) 测井评价方法(地球化学为基础,多井地区)

方正断陷断盖配置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方正断陷断盖配置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方正断陷断盖配置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董功鑫【摘要】为了研究方正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在方正断陷盖层和断裂发育及分布的基础上,采用断盖匹配及其与油气匹配关系的叠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方正断陷断盖配置类型及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正断陷断盖配置主要有完全错开和未完全错开2种类型,前者主要表现在东部新安村+乌云组和西部部分新安村+乌云组顶部泥岩盖层与断裂的配置关系上;后者主要表现在宝一段、宝二段和西部新安村+乌云组底部泥岩盖层与断裂配置关系上.断盖配置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完全错开型断盖配置油气在盖层上下分布;②未完全错开型断盖配置油气只能分布在盖层之下;③断盖配置的差异性控制着东西部油气分布层位的差异性.【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4(014)025【总页数】7页(P177-182,186)【关键词】方正断陷;断裂;盖层;配置类型;油气聚集;控制作用【作者】董功鑫【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大庆1634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3.2方正断陷位于郯庐大断裂北延分支的依舒地堑内,为一个负向构造单元,是大庆油田外围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该断陷自下而上发育有白垩系、古近系的新安村+乌云组,达连河组,宝泉岭组和新近系的富锦组及第四系地层。

该断陷目前已于新安村+乌云组和宝泉岭组获得了多口工业油气流,充分展示了该断陷油气勘探的资源远景。

然而,由于受到该断陷地质条件复杂和地震资料品质差等因素的影响,方正断陷油气分布规律至今并不清楚。

西部油气仅分布在新安村+乌云组,而东部从下伏基岩至上覆宝一段皆有分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今并不清楚,给该断陷油气勘探带来了困难。

尽管前人曾对方正断陷及其邻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进行过研究和探讨,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其构造[1—9]、沉积[10,11]对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进行的研究,取得的认识对于指导方正断陷油气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对研究区油气成藏与分布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断裂和盖层入手研究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几乎没有,这无疑不利于方正断陷油气勘探的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二 断裂控藏
1、断裂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 2、断裂控制的幕式成藏
二 断裂控藏
1、断裂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
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早就引起地质家的注意。 20世纪50年代李四光—结构面(包括断裂面)控油: 20世纪60-70年代渤海湾石油会战,油田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系列 断裂控油的观点和认识—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80年代张文佑院士、朱夏院士、李德生院士等,90年代以后陈发景、 罗志立,闫敦实、陆克政、漆家福、陈义贤、 郭占谦、吕延防等 发表的相关文章、论著很多,水平也很高。国外Allen(封闭性)、 hindle(油气沿断层面运移)、AAPG(断裂与含油气系统、成藏要 素关系,1985、1997、2001、2003) 集中在三个方面:遮挡作用、输导(通道)作用和破坏作用 罗群等人通过断裂的研究和调研总结出以下:八大控制作用(通 道、桥梁、遮挡、改向、控圈、保存、破坏与调整、控盆与控源)
文献调研与综述作业3
——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汇报提纲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断裂控藏 断层体圈闭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1、断层的运移机理 2、断层的输导模式 3、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1、断层的运移机理:断层“地震泵”的抽吸作用
“地震泵”首先由Sibson提出。他认为断层的作用就像泵一样, 由较深部位抽出热液沿断面驱入上方具较低正应力的张开裂隙中。 Hooper在烃类的运移中首次运用了这一动力机制,认为流体沿生长 断层的流动具有周期性、突发性的特征。 华保钦结合中国含油气盆地实际情况指出“地震泵”即塑性岩石受 到拉张应力或挤压性应力,当应力积累到超过岩石的破裂程度时, 发生裂隙或断层,导致围岩中流体向断层运移,油气源岩内及早先 储集在断层下方多孔岩层中的油气即向断层带快速运移。 邸领军将“地震泵”的概念引用到那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中,指 出油气的运移一聚集一再运移一再聚集的过程,原因是地震使岩石 发生破裂,地体膨胀产生高强度真空区,即强负压场,分散在地层 中的流体向这一低压区快速运移聚集。地震后地体裂缝收缩时又将 油气排驱到最适宜的储层空间聚集。
E1+2
E1+2
MZ
MZ
MZ
柴达木盆中部地(中冲起部构油造气)断运裂聚系统模油式气与运聚油成气藏模藏式位置
图7 断层上下盘油气聚集模式2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2)断面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在断裂带中将遵循沿着最大流体势降
低方向而集中在最小阻力(最大流体势差断)层面登 这一有限的通道空间运移,这个通道称之陆为点?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2、断层的输导模式
(1)垂向输导模式:垂向输导是指油气在排替压力差的作用下, 沿开启的断层作垂向运移。
垂向运移的条件
断层的排替压力要低于两侧 沿断层必须有剩余压力差
图1 断层垂向输导模式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2)侧向输导模式:侧向输导是指油气横穿断层的侧向运移,即 包括断层两侧烃源层向储集层的直接运移,也包括储集层通过断层 向另一侧储集层的运移。


石深1井沥青封堵油藏,黑油山油藏?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之下
断层 尖灭 型
断层向上和四周各个方面变小、 消失,在地下形成一个封密高孔 渗地质体,并有油气源供给。如 早期形成的油源断裂后期不在活 动或断开油气层断裂带
东濮坳陷西部斜坡区一台阶的胡 105块、胡63块和庆91块。
断裂 交会 型
烃源
层间滑 挤压 动型
断层具有渗透性,其顶部渗透性要低,排替压 力要大于垂向上的势梯度
侧向运移的条件
断层两侧地层也具有渗透性,且断层的渗透性 要低于或等于断层两侧地层透性
断层两侧的地层之间要产生侧向的势梯度,促 使油气由一侧向另一侧运移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图2 断层侧向运移模式 图3 断层侧向输导与油气成藏模式
(2)随着断裂活动加剧,流体便快速沿断层发生向上运移;
(3)断层活动结束后,渗透率降低,流动减慢乃至停滞。
二 断裂控藏
Sibson的地震泵吸作用或断层阀作用 地震泵作用(平移断层或正断层):
(1)地震剪切破裂发生之前,沿断层带即发生区域构造剪应力积 累,使得垂直于最小主应力方向的张裂隙和破裂面张开而产生体积 膨胀,此即岩石变形的扩容阶段。裂隙空间的发育造成膨胀带内流 体压力降低,导致流体从周围地层向断裂带内流动。
断层体油气 藏
图12 断层体油气藏
三 断层体圈闭
2、断层体圈闭的类型和成藏模式
沥青封堵型
基 本
断层尖灭型


断裂交会型
层间滑动型
表3
类型
沥青封 堵型
成藏模式图
地表


稠油
重油
正常 原油
断层体圈闭类型及其成藏模式
基本特征
断层破坏下部油气藏,油气沿 断裂散失地表,因沥青化将断 裂封闭,从下部沿断裂运移的 油气在断层带中聚集形成沥青 封堵的断层体油气藏—与常规 沥青封堵油藏类似
表2 断裂控藏作用总结表
二 断裂控藏
图10 控藏断裂示例图
二 断裂控藏
二 断裂控藏
2、断裂控制的幕式成藏
(1)幕式成藏 Hunt (1990) 是较早注意到幕式成藏的学者之一, 但其讨论的主要 是与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有关的成藏,认为封存箱流体的涌流释放 过程是周期性的、幕式的,原因是封闭层的封闭—突破—再封闭— 再突破具有旋回性。 Hooper(1991) 讨论了生长断层带的流体运移问题,并提出了“周 期流”(Periodic flow ) 理论,认为断层带附近的流体运移,受 控于断层活动的周期以及断层带的渗透性。 20世纪末,张一伟、李京昌、金之钧、刘国臣等一些石油地质学家 提出了含油气盆地周期性演化的思想。此外吴文奎、翟裕生等一些 矿床学家们发现,地质历史上的成矿作用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或阶 段性。此外吕修祥,张一伟等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旋 回性或阶段性进而提出了成藏旋回的概念。
二 断裂控藏
近年来, 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注意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幕式现象。 郝石生和黄志龙等提出了封存箱流体的脉冲式混相涌流模式,认为 在异常高压封存箱的箱缘、箱外成藏过程中,脉冲式混相涌流是其 运移的主要机制。 龚再升等也注意到莺歌海盆地天然气的幕式成藏现象,并认为该盆 地天然气的幕式成藏与流体压力自振荡存在耦合关系。 邱楠生、金之钧也探讨了脉动式成藏的问题。 华保钦、张树林、曾联波等则赞同油气沿断层运移的地震泵理论或 周期流理论。 赵靖舟(2003)则认识到幕式成藏的重要性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 义,并对幕式成藏理论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地质历史上油气的运 移聚集成藏除了缓慢渐进的方式外, 快速的幕式成藏也是一种十分 重要的成藏方式;而且,这种成藏方式具有快速、高效、运移损失 小的特点, 是高富集度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一种主要方式。
C. 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导致断层带垂向上形成欠饱和油藏一高饱 和油气藏一油气藏及纯气藏的完整序列
三 断层体圈闭
1、断层体圈闭的概念 2、断层体圈闭的类型和成藏模式 3、断层体圈闭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三 断层体圈闭
1、断层体圈闭的概念
断层体圈闭可定义为:一个具 有输导和储集条件的断层体 (由断层破碎带构成的三维地 质体),四周具有遮挡条件, 顶部又为封盖物(如泥质岩、 盐岩或沥青质等)所封盖,形 成相对低势区的地质空间。当 一个断层体圈闭有油气源供给 时,断层体圈闭就能聚集油气, 从而形成断层体油气藏。
E23
E13 E 1+2
E23
E32
E13
E31
E23
E 1+2 MZ
松辽盆地古龙-新站断裂带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昆昆北北断区裂构油造气系统运油气聚运聚模成式藏模与式油气藏位置
古 龙 -新站断裂带断层倾向盘地层天然气运聚南成冀山藏模式
尖顶山
Q1+2
N2
N2
N2
N1
N1
N1
E3
E3
E3
E1+2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3)阶梯状输导模式:各种类型的侧向和垂向运移交替的复杂运 移输导方式
图4 断层阶梯状输导模式 图5 断层阶梯状输导与油气成藏模式
一 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3、断层特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1)断裂上下盘油气的差异聚集 多数情况下,油气要么主要聚集在断裂上盘,要么主要聚集在断裂 下盘,上下盘差异聚集现象明显 庞雄奇,罗群等人提出了两种差异聚集模式: (1)反向断层的下盘多聚集油气,顺向断层的上盘多聚集油气 (2)断层的倾向盘多聚集油气
二 断裂控藏
(2)断裂控制幕式成藏的机理: ——地震泵作用或断层阀效应
Knipe (1993) 将断层带内渗透率的演化概括为3个阶段: (1)地震发生前,应力集中导致微破裂形成膨胀,增大了渗透 率,流体进入断层带;
(2)地震发生时,应力释放造成震前膨胀崩溃,使得断层带内 流体排出;
(3)地震之后,运移流体促使矿物沉淀,造成渗透率降低。
二 断裂控藏
Hooper指出当断层活动时, 其渗透率和流体势增大, 流体沿断层向 上运移成为可能;当断层处于休眠状态时,渗透率降低,流动减慢 乃至停滞,从而提出流体沿断层的流动具有周期性,流体沿断层的 运移是幕式的。 (1)在断层活动初期,其渗透率增大,流体势减小,流体( 油气) 由断层两侧向断层带汇聚,造成断裂带的流体势增大;
图11 流体的运移方式和运移路径示意图
a.断层幕式活动期 b.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 1.断层活动方向;2.流体运移方向;3.砂岩;4.断层角砾岩;5.断层破碎带;6.断层碎屑岩
二 断裂控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