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尔扈特回归浅析清朝的民族政策
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政策

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政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它的治理和政策也不断地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政策也是如此,因为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一直都是清朝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清朝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和统治方式。
清朝将少数民族划分为八旗汉人、蒙古族、回族、藏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白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保安族等等数十个民族。
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清朝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
对于部分汉族已经同化的少数民族地区,清朝实行和中原汉地一样的官制地制度;而对于那些还保持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地区,清朝尊重并保护其文化和传统,实行土司制度或部落制度。
同时,清朝也尽力确保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保障其对于资源的均等分配和利益的公平享有。
这种多民族共存的局面,也是清朝强盛的一种体现。
其次,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
与国内汉地的政策不同,清朝优先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
清朝政府不仅给予民族特权,也积极地进行各项政策性计划,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保障。
这些政策包括:分配专属土地和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少数民族兴办学校,吸引汉族的持久定居和投资,建立官员和土司之间有良好紧密的联系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政策就是比较具有争议的"号脉"政策。
当时的清朝皇帝会调派自己的医生或太医进入少数民族将领的家中,给他们诊脉,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当地少数民族领袖的子孙得到皇帝的关注,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以达到圆满的治理和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目的。
这种称呼为"号脉"的政策,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地位,但从根本上来说却缺乏理性考虑,反而往往加剧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分裂和矛盾。
最后,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宗教政策。
我们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清朝针对这一点,采取了积极的文化宣传和针对性措施。
清朝皇帝曾下令译制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编纂民族史和文化杂志等等。
土尔扈特东归祖国的故事

精心整理土尔扈特东归祖国的故事因为生活习俗与文化比较接近,清朝入关以前,与蒙古族各部落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
入关后,关系更加亲密。
许多蒙古族首领,被清朝封为王爷。
公元1771年,有一支远在欧洲额济纳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起程回归中国,让乾隆皇帝好一阵激动。
土尔扈特蒙古是是厄鲁特蒙古四部落之一,原来在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游牧。
公元1756年,土尔扈特首领又派使节,走了三年,到达北京,向乾隆皇帝呈献礼物,表示敬意。
土尔扈特人对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奴役,不断地反抗。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响应俄国着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的顿河农民起义,起兵反抗;十七世纪末,又起兵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阿玉奇汗的曾孙渥巴锡继承了汗位,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
当时,沙皇俄国正与土耳其打仗,急需兵员,于是强令土尔扈特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到俄国军队去当兵,上前线送死,同时削弱土尔扈特的力量,一箭双雕。
一些老人叹息道:“土尔扈特的末日来临了。
”这时,沙俄又强迫渥巴锡交出他的儿子与三百个贵族子弟,作为人质。
愤怒的渥巴说:”役。
一丝不挂。
他们赖以为生的牛羊骆驼,几乎全部丧失。
乾隆皇帝知道土尔扈特人到达伊犁后,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将他们安置在伊犁河流域放牧。
伊犁及甘肃、陕西、宁夏、蒙古各地各族百姓筹集了二十多万头牛羊、四万多石米麦、五万多件皮大衣、六万多匹棉布,还有大批的毡帐,送到伊犁,交到远道归来的兄弟姐妹手上。
公元1775年秋天,金色笼罩了北方的大地,乾隆皇帝在热河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宴请了渥巴锡等首领。
乾隆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赐给“管理旧土尔扈特部南右旗札萨克之印”。
乾隆还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篇碑文,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刻石立碑,永作纪念。
清朝民族政策考察

清朝民族政策考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统治中国约270多年。
清朝的民族政策对中国的多民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清朝的民族政策进行考察。
首先,清朝对汉族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旗人统治。
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要求汉族人穿着特殊服装,以示身份的区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统治逐渐融合了汉族的特点,清朝政府也越来越倚重于汉族的官员。
可以说,清朝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汉族社会的支持。
其次,清朝对蒙古族的民族政策比较灵活。
清朝的统治者充分利用蒙古族部落的宗教信仰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将蒙古族纳入到统治体系之中。
这一策略不仅稳定了边疆,也使得蒙古族与清朝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同时,清朝也鼓励蒙古族与汉族互通婚姻,便利了两者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再次,清朝在对藏族的民族政策上表现出相对的宽容。
清朝统治者明确尊重藏族的宗教信仰和自治传统,尽量避免干预内政。
清朝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官员来与藏族地方政府进行协商和联络,以确保各族人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益。
这种宽容的政策使得藏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相对较好。
此外,清朝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也值得关注。
随着清朝的统治不断巩固,官方开始意识到教育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因此,清朝逐渐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学校和文教机构,提供基础教育和宗教教育。
这一政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为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清朝的民族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税收压力较重,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此外,清朝政府在处理涉及不同民族利益冲突的问题上,有时过于倚重武力手段,导致了一些民族间的矛盾激化。
综上所述,清朝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不同民族的利益,促进了多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清朝的民族政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为后来的统治者敲响警钟。
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为鉴,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和扶持,推动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确保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得以长期稳定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5.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6.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
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9.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10.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隋唐时期:繁荣 与开放的时代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元: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政治
郑和下西洋
对外关系
清朝对西藏、新疆、台湾 及附属岛屿等有效管辖
民族关系
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措施?
明朝: 在中央,废丞相, 权分六部
在地方,废行中 书省,设“三司”
明朝: 设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八股取士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加强 君主专制 的措施
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在其统治下,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并与各民族保持着复杂而多样的关系。
一、民族政策1. 大一统思想清朝实行了强调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大一统的思想贯穿于民族政策之中。
清朝帝王认为,推行汉化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力图将各民族融入中国文化圈。
2. 人才选拔与封官让贤清朝致力于吸收各民族的人才,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同时,清朝也鼓励各民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期能够培养出一批精通经史的人才。
清朝还实行了封官让贤的政策,鼓励各民族的王侯贵族效忠清朝,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地位与权力。
3. 特殊待遇与优惠政策清朝对一些服从统治的民族给予了特殊待遇和优惠政策。
例如,对于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清朝采取了赐号封号、赏赐土地等手段,以表彰其对清朝统治的贡献。
同时,针对部分少数民族,清朝也实行了一些特殊的政策,如保留其习俗、传统与语言,保证他们的宗教信仰等。
二、边疆管理1. 内外关系的平衡清朝在边疆管理上注重内外关系的平衡。
清朝通过采取军事手段与外族居民进行边境管控,同时又通过疆界条约与外族建立正式的国际关系。
此外,清朝还发展了一套边境贸易制度,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与外族的联系与交流。
2. 边防城堡的建设清朝在边疆地区大规模修建了边防城堡,以巩固边境的防线。
这些城堡通常由军事设施、驻军和行政机构组成,起到了防御外族入侵、维持边境稳定的作用。
3. 移民与团结政策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将大量的汉族移民派往边疆地区。
通过引入汉族移民,清朝试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如设立官员来处理民族问题、对民族领袖进行赏赐等。
总结:清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体现了其在封建社会下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努力。
.10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ppt课件

入关后:
原因:根源(强烈民族意识)
漠西
土尔扈
直接(沙俄民族压迫)
特部的 回归:1771年渥巴锡(乾隆时)
回归 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与新疆地区的关系
1757年,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统 一天山北路
清: 平定大
小和卓 的叛乱
原因:大小和卓暴政,不得人 心;发动叛乱
结果:平定叛乱,设伊犁将军 (1762年)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 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巴尔喀什湖 葱岭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太平洋
台湾及其附
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 南
海
南海诸岛
诸
☆明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通过册封、互市加强同蒙古族的联系; 在西藏地区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 措施?
(1)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2)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3)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 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国辽阔的版图最终奠定。
知识小结:
1、归纳历代中央政府 对边疆管辖的措施 。 2、共同经验有那些?
管 辖 措 施
①册封
②设置特别军事、 行政机构 ③和亲、会盟、议和
共 同 经 验
④战争
①国力强盛是保障; ②正确的民族政策
和宗教政策;
③开发边疆。
⑤与内地设立同样 的机构进行开发
练习:
• 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
(4)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 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5)加强对台湾的统治管辖,设置台湾府。 (6)抗击沙俄入侵。 (7) “改土归流”,加强了清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自治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自治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治理中涉及到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自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清朝的统治下,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各个民族自治的关注程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清朝的民族政策清朝在治理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保持统一和稳定。
首先,清朝通过各种手段征服了中国各个地方,建立起统一的政权。
其次,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清朝大力推行“蒙汉合一”的政策,尤其是在王朝建立之初,清朝政府实行了定居制度,鼓励汉族人民迁徙到蒙古等地,以加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此外,清朝还将蒙古、藏、新疆等地纳入辖区,并实行分封制度,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
然而,清朝的民族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历经朝代变迁,清朝在不同时期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在康雍乾盛世时期,清朝对各个民族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政策。
大皇帝康熙时,他推崇文化的多样性,并下令翻译著名的汉文经典,用蒙古文和满洲文写书。
乾隆时期更是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尽量减少政策干预。
二、清朝的民族自治在民族政策方面,清朝也尝试实行了一些民族自治制度,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民族差异。
最为有名的是清朝对蒙古地区推行的有色人种地方自治政策。
清朝将蒙古地区划为内外蒙古,分别设立侍郎和总督,命令蒙古贵族为地方负责人,实施了相对独立自治的政策。
蒙古地区实行的这种自治制度,被视为清朝最为成功的民族自治之一。
此外,清朝对藏区和新疆也大力推行了自治政策。
尤其是对于藏区,清朝实行了“册封制度”,由喇嘛们选举出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并授予一定的政治权力,保留了藏区的特殊地位。
而对于新疆,清朝则通过设立宗主国的形式,向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民族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疆地区的稳定和统一。
然而,虽然清朝一度尝试推行民族自治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政策往往受到了各种限制和干预。
清朝政府往往依靠汉族官员来管理各地方政权,很少给予当地民族实际的掌权机会。
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与影响

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与影响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之一,在其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以及其影响展开详细论述。
一、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1. 保留民族特色政策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保留民族特色。
清朝认识到少数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和传统文化,因此明确提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政策,允许他们保持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并且鼓励他们传承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
2. 设置蒙古、藏、维吾尔等地方政权为更好地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清朝采取了设置地方政权的政策。
例如,在蒙古地区,设立了蒙古王公,由当地蒙古贵族负责管理。
在西藏地区,设置了类似的政权,由达赖喇嘛担任统治者,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同时,维吾尔地区也设有多个汗国,由当地维吾尔族领导。
3. 优待贵族和士绅清朝对待少数民族贵族和士绅采取了优待政策。
这些贵族和士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并且享受一定的特权,如领地、税收减免等。
这些优待政策激励了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士与清朝达成某种程度的利益共享,从而使他们对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定。
二、清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影响1. 统一了民族疆域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
通过设立地方政权以及优待贵族和士绅,清朝巩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确保了边境的安全。
这种统一的民族疆域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的边疆稳定与统一。
2. 促进了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为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清朝鼓励少数民族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允许他们学习和接触汉文化,进一步融入中原文化圈。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对于中国整体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3. 增加了社会多元性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土尔扈特回归浅析清朝的民族政策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是一个以满族为统治民族的王朝。
清军入关后,清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清朝江山能否稳固的关键,这一时期,清朝民族统治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利用黄教团结和笼络各少数民族,从而巧妙地化解了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达到了统一。
标签:清朝;土尔扈特;回归;民族政策
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清朝统治了中国268年,并且创造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常年由大汉民族统治,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满族曾被汉人认为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蛮夷民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足挂齿的弱小民族,用他的精兵铁蹄踏破了中原的宁静,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中国。
那么,一个曾经被人看不起的少数民族如何让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大汉民族对其臣服?他又用怎样的民族政策来统治其他的民族呢?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扑朔迷离,我们将发生在17世纪的一件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来剖析一下清朝的民族政策。
公元1771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土尔扈特蒙古在远离故土一个半世纪后,又举部东归祖国,他们经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从俄国的土地上返回到了中国,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
此时正值清朝的盛世时期,这一事件如同石破天惊一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朝野上下顿时沉浸在国势强大、万众归一的欢庆之中。
当然,令人欢欣鼓舞的不只这件事,这一年,又是乾隆母亲钮钴禄氏皇太后的八十寿辰和乾隆皇帝的六十一岁生日,也是在这一年,为庆祝寿辰而仿西藏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庙也正式落成了,这接连的好事和种种吉兆的出现,对于好大喜功、耀德扬威的乾隆皇帝来说,无疑要大事庆贺一番。
于是乾隆皇帝将一系列的接见及庆贺之事都定在了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举行,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紫塞大地上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喜气洋洋的气氛。
清朝剛入关之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其他民族采取了“民族屠杀、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隔离、民族监视和消灭先进民族的文明、挑拨各族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互相制约”的种种手段。
随着统治地位的逐渐巩固,清朝统治者也逐渐地改变了原来的民族政策,开始大量的接受中原汉文化,对其他民族采取了“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的手段,在笼络各民族的同时又对其严加防范。
然而,对于土部的回归却一反常态表现的欢欣鼓舞,这又是为何?让我们来看一看土部远离和回归的始末。
一、土尔扈特部的远离和回归
16世纪,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居住着土尔扈特、准葛尔、和硕特、杜尔
伯特四部蒙古族。
17世纪初,由于内忧外患,牧场拥挤,为了避免战乱,土尔扈特部于1628年也就是明崇祯元年迁徙到当时的无主之地伏尔加河流域游牧。
虽然他们远离祖国,但始终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640年,即明崇祯十三年,土尔扈特部和鄂尔勒克率领其子书库尔岱青和伊勒登返回准葛尔,参加喀尔喀、卫拉特蒙古各部落首领的会盟,制订了著名的《卫拉特法典》。
清朝时更是经常派使臣向清政府奉表入贡,表贡不绝。
尽管相隔千山万水,远离祖国的游子始终心系祖国,祖国也始终关怀着远方的游子。
1712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土尔扈特汗国萨穆坦使团经库仑、张家口抵达北京,向康熙皇帝递交奏书,同年5月,清政府组建使团,出访土尔扈特汗国。
历时两年多,1714年7月,使团到达阿玉奇汗驻地马奴托海。
频繁的往来,既密切了关系,更深化了千山万水也隔不断的亲情。
18世紀20年代后,长期远离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逐渐被沙皇俄国所控制。
从此,土尔扈特部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沙皇俄国限制土尔扈特部的宗教自由,强迫他们放弃喇嘛教,改信东正教。
同时,他们还强取豪夺,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奴役,他们强迫土尔扈特人入伍,充当炮灰。
仅渥巴锡执政的十年间,沙皇俄国在土尔扈特部就征兵32次,征畜56次,部落子弟在战争中死亡高达8万人,征去战死的大牲畜多达40万头。
部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灭族之灾笼罩着整个部落。
人们感到在俄国再也活不下去了,人们惊呼“汗国的末日到了!”
为了民族自救,年轻的首领渥巴锡毅然地做出了武装起义、东返故土、回归祖国的决定。
他说:“为了摆脱俄国的压迫,别无他法,只要回归祖国,就可以生活在古老的国教、国语的中国同胞那里,和决定今生来世幸福的崇拜之地。
”首领的决策体现了整个部落的共同意志,也变成了人们的共同行动,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祖国去。
”于是,一场震惊中外的伟大回归开始了。
1771年1月17日,伏尔加河下游两岸寒风凛冽、白雪皑皑。
渥巴锡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木质宫殿,人们抛弃了不能带走的物品,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孺老人乘上早已准备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土尔扈特的骑兵的保护下,一支由33361户、168083人组成的庞大队伍,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开始了回归祖国的漫漫征程。
7月中旬,历经千辛万苦的土尔扈特部越过俄国的边界小堡——坑格勒图拉,到达了伊犁西南塔木哈卡伦附近。
7月20日,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初九,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
此时,出发时近17万人的浩荡大军仅剩下66013人,牲畜全部丢失,他们风尘满面、形容枯槁、衣不遮体、鞋靴全无。
至此,这支历时7个多月、征程万余里,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冲破道道围追堵截渴望回家的队伍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土部的回归壮举震惊了中外,无疑是对清朝统治的肯定,也充分证明了当时的清王朝执行的民族政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民族政策
清朝的统治者,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一般是采取歧视防范、怀柔安抚并重的统治策略,其目的是确保本民族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同时,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也就是保持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措施,加强统治和管理。
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他的伟大之处,清朝统治者的伟大之处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宗教,而改信了佛教(喇嘛教)。
处理好与蒙古族的关系,一直是清政府民族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蒙古族人数众多,而且部系繁杂、武力强大,居住地域广泛,几乎控制了北部半个中国的地域。
因此如何处理好和蒙古族的关系,决定了清朝统治地位的稳固与否,这成了清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心。
于是,清政府把推崇黄教作为思想统治的手段,“兴黄教以安众蒙古”,是清朝的既定国策。
乾隆皇帝在《喇嘛说》一书中说到:“兴黄教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
”因此,清政府不惜大量财力在各地修建了许多喇嘛庙,供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瞻礼和居住,巧妙地消解了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
就以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的态度为例,当时主要采取的优抚和怀柔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妥善安置,二是封爵厚赏。
其实明眼人都清楚,当时的清王朝已经处于鼎盛时期,一个小小的土尔扈特部对于强大的清政府来说没有丝毫的利用价值。
那么,正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对一个小小部落的回归给予这样破格的优待,不得不说它的统治者是何等的智慧,他们巧妙地将敏感而复杂的民族政策融合进了香烟缭绕的寺庙当中,融进了佛号齐鸣的诵经声中。
【参考文献】
[1]清史通鉴编纂委员会.清史通鉴[M].(2002-06).
[2]郭承河.避暑山庄外八庙简介[M].ISBN978-7-104-02623-5(2007-06).
[3]百度百科·清王朝的民族政策[EB/OL].(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