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精品课件【政治经济学】江西财经大学精品课件【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习题集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课程代码:05003

习题参考答案

江建强编写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2002年8月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题

1.物质资料生产

2.基础

3.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4.劳动者生产资料

5.生产力生产关系

6.生产关系

7.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8.生产资料所有制

9.阶级性阶级性科学性

10.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二、单项选择题

1.①

2.②

3.②

4.③

5.①

6.①

7.①

8.①

9.④ 10.①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③⑤ 2.①②③⑤ 3.①③⑤ 4.①③④⑤ 5.①③④⑤

6.①②③④⑤

7.②④⑤

8.①②③④

9.①②③⑤ 10.①④⑤

四、辨析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但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2.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因为: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生产同其他环节的关系是什么?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对生产也起着反作用。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的质量不断改进,特别是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总之,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一、填空题

1.使用价值价值

2.社会的使用价值

3.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4.物质承担者

5.表现形式基础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劳动二重性

8.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

9.货币价值

10.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二、单项选择题

1.②

2.③

3.①

4.④

5.③

6.④

7.①

8.④

9.① 10.④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③⑤

2.①③⑤

3.①③④

4.①③⑤

5.①②⑤

6.①②③④

7.①③

8.②③④⑤

9.①②③④⑤ 10.①②③④

四、辨析题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如未经劳动加工的有用自然物,

如空气、阳光、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生产者用来满足自身即家庭需要的产品,不经交换供别人使用的劳动产品,如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实物地租等,也不能成为商品。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2.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里所指的劳动生产率,正是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指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

3.纸币流通规律不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这时纸币就会贬值,并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4.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是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或者说构成价值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关系。所以,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都是商品。

5.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当货币价值没有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当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则商品价格并不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种条件,笼统地这样说是不对的。

6.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往往要偏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高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总是环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种状态,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好相反,它正是要求价格同价值相一致的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商品是用来交换或出卖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任何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对立性表现在:二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卖者或买者手中。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