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

一、当代世界军事的演变

世界军事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往中,以维护安全为根本目标,以军事力量为物质基础和手段,以打赢或遏制战争为中心,而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生活领域。当代世界军事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一是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形成“恐怖平衡”。

二是常规和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三是局部战争是主要战争方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二战结束后,南北朝鲜分裂成了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

1948年8月15日,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李承晚为总统。

9月9日,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金日成为首相。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直接干涉朝鲜内政。

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麦克阿瑟查看韩国仁川

●仁川登陆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初,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敌人首次遭遇。

到1951年6月10日,五战五捷,共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美军战败,麦克阿瑟被免职,由李奇微接任。

●朝鲜停战协定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举行,10月8日谈判移至板门店,战争进入边谈边打,谈谈打打的新阶段。

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

彭德怀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朝鲜停战协定》确定:以北纬三十八度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二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协定生效后三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四是军事结盟成为军事关系的常态。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一是两大军事集团既激烈争夺又相互妥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反导条约》;《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导条约》

二是局部战争多样化;

美苏争霸或美苏操纵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原因:“六·五”战争的失败

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发展,法塔赫成为巴解的主流派,阿拉法特当选巴解执委会主席。

美苏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中东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埃、叙无法收复失地。

1970年,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在埃及的使命,制定了作战计划。

经过:

1973年10月6日,埃、叙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0月9日,埃军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公里的狭长地带。叙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10月10日,以军在美国“空中桥梁”运输线的帮助下开始反攻。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双方停火。

影响:

阿拉伯国家用石油武器支持埃及、叙利亚,导致了西方的石油危机。

埃及与苏联的关系恶化,美国充当阿以间的调停人。

埃以开始直接的和平谈判。1978年签订“戴维营协议”。1979年,结束战争状态。1980年,两国关系正常化。

民族、宗教、领土纠纷相互交织而引起的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

黎巴嫩是由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居民组成的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占人口的60%,基督徒占40%。

政府建立在教派结构之上。

70年代初,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基地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

1975年4月13日,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在天主教区打死10多名巴勒斯坦穆斯林,导致两大教派间的内战。

1976年5月,叙利亚以调解为名派军队进驻黎巴嫩。

10月18日,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协议。

以色列认为叙军驻黎对其构成威胁,为了摧毁巴解组织领导机构和军事基地,以色列决定对黎巴嫩发动战争。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被恐怖分子杀害为由,出动空军轰炸在黎的巴解组织。

8月19日,在美国斡旋下,黎、巴、以达成停火、巴解武装力量撤出黎巴嫩和部署多国部队的协议。

巴解组织在遭到严重挫折之后,将工作重点转向被占领区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三是军事外交空前活跃。

第三阶段:冷战后时代。

两大军事集团对抗趋于终结,世界军事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冷战时期积淀下来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世界新军事革命全面展开。

二、当代世界军事的总体特征

第一,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

信息化成为新军事革命的核心;

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各国军事领域的所有方面。

世界各主要国家加快推进新军事革命的步伐。

第二,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机械化战争:

工业革命的产物,作战主体是陆、海、空三军合成军队,武器装备主要是坦克、飞机、舰艇等机械化武器及作战平台。作战样式主要是诸兵种进行宽正面、大纵深的协同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机械化战争的顶峰。

信息化战争:

作战样式表现为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的大纵深精确打击;

作战方式表现为陆、海、空、天、电一体化联合作战。

1991年的海湾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化战争的面貌,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初步呈现。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信息技术渗透到所有作战要素和全部作战进程。

第三,军事竞争的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

伊拉克军队中军官的学历程度大大低于美英联军。伊拉克军官的实际文化水平有一半左右只相当于高中水平,能达到大学水平的非常少。伊拉克士兵上过初中的还不到40%,许多士兵甚至还是文盲。而战场上的美英军官则98%以上拥有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占了1/3。美英联军的士兵也有46%的人具有大专水平,全部是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主要军事大国相继削减军队规模,提高军队质量;促使军队朝着技术密集型和精兵方向发展。投入巨额军费开支,大力发展高技术装备。

第四,新型军备竞赛方兴未艾。

新型军备竞赛的核心是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的质量竞赛。

一是军事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俄罗斯修正“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突出核武器的遏制作用,提高战略核力量的威慑和打击能力。

二是地区军备竞赛。

2007年7-10月间,埃及、约旦、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温和阿拉伯国家共向美国购买了300多亿美元武器,包括“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

巴基斯坦为缩小与印度的军力差距,将建设重心放在增强核威慑能力上,加剧了印巴之间的导弹及其运载工具的竞赛

第五,国际军控与裁军取得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

军控与裁军相继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多边军控与裁军条约的普遍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不断加强。

多边军控与裁军以及防扩散依然任重道远,核裁军步履维艰,抛弃重要军控与裁军条约的消极事态时有发生。

第六,国际军事合作日益多样化和制度化。

军事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大国之间对共同安全的需求明显上升,双边和多边军事合作有所增强,并趋于机制化。

第二节新军事变革及其影响

一、新军事革命的兴起和动因

新军事革命孕育在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后期,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