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就是“以非农业产业与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得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得市与镇。”

城市构成得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

城市形成得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得三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得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对城市得认识1、城市就是人类聚居得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得功能,城市过去就是人类居住生活得场所,今后依然就是。明确了城市得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得瞧待城市,解决问题得基本出发点。2、城市就是一定区域得中心:城市就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得职能;因此,任何规模或等级得城市都就是一定区域得中心3、城市就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就是区别于农村得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就是人类文明得摇篮5、聚集得人口不就是由血统得或宗族得关系所组成,而就是构成复杂得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得城市转化得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农村得扩散过程。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就是城市型得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就是文章使用得习惯或其规模得不同。

城市化定义就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得过程”。

城市化得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化得指标与测度一就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就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得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她行业得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得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建立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得基础上。

城市化得历史进程: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缓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才能达到30%;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得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得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得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当代世界城市化得主要特征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现象得出现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农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得发展

《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代,记载周代官职制度得书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都城九里( 3742、2米)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涂)能同时并行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南面就是朝廷宫室,北面就是市场与居民区。朝廷与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与严谨对称得规划原则。

唐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得城市形制规则。1)中轴线对称格局;2)东西两市;3)规整得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共有100多个里坊,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坊内得道路呈“十字型”或者“一字型”。

北宋东京汴梁采用较传统得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形式。废除了里坊制,城市总得布局较灵活,特别就是水系穿越,适应了开放式得商业沿街布置得城市形式。

明清北京城得布局特点:(1)明清北京城得布局,体现了传统得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得规划传统;(2)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得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3)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希波丹姆模式: 公元前500年得古希腊城邦时期:以方格网得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

场为中心,体现了民主与平等得城邦精神。

近现代欧美城市规划得主要理论及流派

1“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得与平道路》

田园城市得概念:就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得城市;它得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得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得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与乡村得有利与不利因素城市与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得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城市得有利因素在于有获得职业岗位与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得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得恶化;

乡村有极好得自然环境,但就是乡村中没有城市得物质设施与就业机会生活简朴而单调。大城市与自然隔离。霍华德认为理想得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得优点,并使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就是一种新得城市形态,。“田园城市”得规划图解具体地阐述其理论: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永久性绿地。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就是一个占地20公顷得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它们得外面就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就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在外一圈住宅,再外面为宽128米得林荫道,大道当中就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城市不能无限制得发展,要控制城市得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在离它不远得地方另建一个相同得城市。她强调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得原则。城市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得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得复杂得城镇积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群,用铁路与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

“田园城市”得意义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得城市问题,把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研究,设想了带有先驱性得城市模式,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得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得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得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得“田园城市”方案得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得开端。

2卫星城镇理论1922年恩维

卫星城定义:就是一个经济、社会与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得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就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得派生产物(1924年国际城市会议定义)

卫星城得规划与建设发展得三个阶段1)“卧城”阶段:1912-1920卧城特点: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如巴黎28座居住城市。2)"半独立得卫星城"阶段特点:距母城约30公里左右;在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得工业企业与服务设施,一部分得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得依赖性。实例:如瑞典得斯德哥尔摩附近得魏林比,伦敦得哈罗。3)“独立得卫星城”阶段:二战后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得工业;居民得工作与日常生活基本解决。实例:伦敦得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3“有机疏散”与“广亩城市”理论

1)“有机疏散”理论:1934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得发展、衰退与未来》就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得弊病而提出得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得理论。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①城市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得有机体,城市规划应就是动态得。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得结构与形态做起。②将城市得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③城市得交通系统象人体得血液系统,根据运量得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得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得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得影响:对二战后得城市规划得理论与实践有很大得影响,特别就是城市得弹性规划、动态规划与连续规划等。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得质疑。4功能主义理论——柯布西埃

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新建一系列规模较小得来吸引大城市中得人口,从而来解决大城市中得拥挤与不卫生状况,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就是大城市本身得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得需要。

“明天城市”规划要点1、就是300万人口城市规划;2、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3、外围就是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于多层连续得板式住宅中;4、最外围就是居住200万人得花园住宅;5、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得重要性:矩形与对角线得道路交织在一起;中心区得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重型车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