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至第七代导演一览.pd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

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

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

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

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

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

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

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

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

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

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

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

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

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

《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

《桃李劫》等。

第三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

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

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

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

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

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

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

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

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

《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四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

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

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

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

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

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

吴天明等。

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二次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