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球化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教材

水文地球化学

李学礼孙占学刘金辉编著

原子能出版社

第一编水溶液的物理化学基础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水是氢和氧的最普通化合物。准确地说,它的一般分子式H2O是250℃以上水蒸气分子式,而液态水则是聚合体,其分子式应当是[H2O]n。

在自然界中,化学纯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大气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本质上都是成分比较复杂的水溶液。以地下水而论,它参与了自然界水的总循环,并运动于地壳岩石的空隙中,不断地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溶解其中的可溶解盐分、可溶气体和有机质,并含微生物、悬浮物等,从而成为复杂的溶液。到目前为此,在下水中已发现的元素达八十余种。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该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学科发展的初期,由于受到分析测试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发现那些大量存在于水中的元素或离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分析测试手段的不断提高,又逐步发现了那些含量甚微的元素、气体、有机质,乃至分辨出某些元素的同位素成分,并进而认识了这些不同成分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地球化学作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本编在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水溶液的物理化学基础,并分三章分别介绍地下水中的无机化学成分、有机化学成分及元素的同位素成分。

第二编地下水中元素迁移及沉淀的影响因素和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机理

在阐明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本编介绍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第五章从水和元素本身的内在特征和介质环境特征方面,阐述影响元素在地下水中迁移、沉淀的各种因素。第六章介绍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各种作用、影响因素和不同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规律。这两章所涉及的问题,是水文地球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编地下水化学成分分布的区域性规律

本编包括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分带、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分类三章,主要从宏观上,从“历史水文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分布的区域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水化学万分与其形成环境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地下水化学成分分类的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分类。

第四编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水文地球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成长起来的,只有在更加广泛的应用中才能显示其生命力,也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研究方法,才能继续前进。本编介绍关系到水文地球化学继续发展和提高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目前,水文地球化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已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它的理论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问题,如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成矿作用的研究、地震预报、热水、矿水勘探评价、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等等。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由于采用新的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和引进热力学基本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显然,今后还将不断有新的课题需要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知识,采用更加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予以解决。而新技术的采用也必将带来更多新的住处,促使水文地球化学理论进一步充实、发展和提高。

第三版前言

水文地球化学是在在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及水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及分布规律,既是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某些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金属湿法冶金(堆浸、池浸、地浸)工艺技术方法和地下水、地表水环境污染研究与治理的理论基础。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高等院校的《水文地球化学》教材,自1982年面世以来已有27年的历史,距1988年再版也已有21年。该书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许多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学者与科技人员的引用和良好反映,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这对普及、提高和推广水文地球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和改进本书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本书不仅被作为水文地质及其它有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被有关专业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本书第三版在保持原书的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章节,并对原书进行了勘误与更新。增加的章节有:第一章水溶液的物理化学基础(孙占学编写),第十章地球化学模式简介(刘金辉、陈功新编写),第三章地下水中的有机质中的第一节天然有机质(刘金辉编写),第四章水及水中元素的同位素成分中的第一节概述和第二节同位素基础知识(孙占学编写),第十二章水文地球化学应用中的第三节水文地球化学在地下水高矿化度条件下地浸采铀中的应用—以新疆吐哈盆地十红滩砂岩铀矿为例(李学礼编写),该节是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解决干旱地区高矿化度地下水条件下地浸采铀的典型实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此外,为方便读者进行有关的热力学计算,由孙占学、周仲魁根据有关资料,补充了热力学数据表和元素周期表作为本书的附录。

孙占学、刘金辉对本书第三版的出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编写了部分章节。本书由东华理工大学史维浚教授主审,张卫民、高柏、陈功新、张文、周仲魁、周义朋、王巧焕、曾华、阎政等老师及研究生对该书的校对、文字编辑、图件绘制等作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李学礼

2009年2月于东华理工大学

绪论

一、水文地球化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水文地球化学是建立在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及水化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有的学者称它为地下水的地球化学。但更严格地说,水文地球化学是研究水与地壳岩石、气体和有机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研究地下水圈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分配、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的形式、规律和历史的学科。因为无论是外生循环还是内生循环的地质作用都有水的参与,水文地球化学不仅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与途径,而且探索地下水在地球壳层中所起的地球化学作用。这样,除地下水本身外,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有因地下水活动而形成的各种产物(包括固体与气体)及地下水对地质作用的影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料的积累,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领域还将不断地扩大。

目前,水文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来源;

(2)水的结构与物理性质和地下水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3)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沉淀;

(4)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5)各类地下水(包括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性变化规律;

(6)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分类;

(7)水文地球化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8)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作为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边缘学科,水文地球化学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首先谈谈水文地球化学与水化学之间的关系。一部分水化学工作者认为,水化学是一门很广泛的学科,它研究所有的天然水,即大气水、河水、海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观察到的大气水、河水、海水和地下之间水化学过程的统一性表明,没有理由将水化学的研究局限在地表水范围内,也没有必要分出只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学科——水文地球化学。而大部分水文地质工作者则认为,水化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超出地表水的范围,而由于地下水具有特殊的存在和形成条件,它的化学成分及形成条件应当由另一门与水文地质学紧密相联的学科,即水文地球化学来研究。事实上,水化学工作者主要的研究对象一直是地表水。目前,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这个争论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水文地球化学已经建立起来。在许多地质科研和生产单位,已经建立了专门研究水文地球化学的实验室和其他机构。国际上已组织了水文地球化学协会,召开过水文地球化学座谈会,并出版了一系列专著。这样,水化学与水文地球化学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前者主要研究地表水,后者则主要研究地下水。当然,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的总循环,地下水与大气水、地表水有着互相转化、互相补给的关系,它们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水文地球化学与水化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研究地下水的同时,也应当研究地表水和大气水。

水文地球化学同水文地质学的密切关系是非常明显的。A. M. 奥弗琴尼柯夫认为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一个专门部分。他在《水文地球化学》一书中写道:“水文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的一部分,它主要注意地下水。它研究地下水的形成问题和它的成分,也同样研究水和岩石之间存在的动力联系。”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明显地不同于地表水,这里起主导作用的经常是地质和水文地质因素。地下水的成分决定于含水构造的性质、构造类型、火山作用、含水综合体的岩石-矿物和粒度成分,决定于地下水本身的动力特征。在解决深层卤水成因这个复杂的问题时,不但要了解它所埋藏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而且要分析形成卤水的古水文地质条件。总之,在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时,不应将地下水看作是静止的、孤立的,而应将它看作是运动的、与地质体紧密联系的“流体矿床”,要以水文地质规律和古水文地质方法为依据进行综合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由其名称就可看出,与地球化学紧密地联系着,某些研究者把它看作是地球化学的一部分。在有关地下水的著作中,特别是在石油水文地质领域,经常会遇到“水的地球化学”、“天然水的地球化学”、“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等术语,这实际上是水文地球化学一词的同义语。

水文地球化学与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特别是岩石化学、土壤化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岩成矿理论研究,离不开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环境地质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对有害元素在地下水中迁移问题的研究,也离不开水文地球化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