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球化学

合集下载

水文地球化学的含义

水文地球化学的含义

水文地球化学的含义。

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一部分;它是在水文地质学及地球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各种组分在其中的迁移规律;它是探索地球壳层中各带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对象: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地下水本身,而且应该揭示地下水活动过程中种种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影响和关系。

意义:(1)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解决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问题。

(2)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为阐明水文地质条件、评论地下水资源增添些有效的方法(3)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可阐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成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以及防止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等课题的理论基础。

(4)水文地球研究可为矿床的形成提供水文地质分析方面的依据,为找矿提供有用的信息。

(5)在与地下热能开发有关的地下热水、饮用与医疗矿泉水及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各方面,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也将显示出它的作用,并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分子的缔合作用:由单分子水结合成多分子水而不引起水的化学性质改变的现象,。

水的特异性质:水具有独特的热力学性质、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水具有较小的粘滞性和较大的流动性、水具有高的介电效应、水具使盐类离子产生水合作用的能力、水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活度的定义:指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浓度,或指所研究的溶液体系中化学组分的有效浓度。

活度用于气体和蒸汽时,叫逸度或挥发度质量作用定律:一个化学反应的驱动力与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有关。

自由能:指一个反应在恒温恒压所做的最大有用功活度系数的计算对于矿化度>100mg/L的天然水离子强度< 0.1mol/L用Debye-Huckel试饱和指数的概念:是确定水与矿物处于何种状态的参数,以符号“SI”表示。

E o指在标准状态下,金属与含有该金属离子且活度为1mol/L的溶液相接触的电位,称为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脱硫酸作用:在缺氧、有脱硫酸菌存在的情况下,SO42-被还原成H2S等的过程氯化物水:地下水中的Cl-含量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增高而增高。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1.水的起源: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于地球形成过程中的原始水以及后来的陨石和彗星碰撞。

水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在地球不同的储存库中循环。

2.水文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冷凝和蒸发等过程。

在循环过程中,水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气候和地质过程。

3.地球化学现象: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地球化学现象包括水体中溶解的矿物元素、元素的转化和富集、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等。

4.溶解质和溶液:在水中,溶解质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是离子、分子或大分子物质。

溶液是指溶解质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溶解质的溶解和溶液的浓度会受到温度、溶剂性质和溶质性质的影响。

5.pH和酸碱性:pH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它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pH值介于0到14之间,pH低于7表示酸性,pH值高于7表示碱性,pH等于7表示中性。

6.水体的化学组成:水体的化学组成受到地形、岩石成分、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含有不同的溶解质和悬浮物,如河水中的溶解氧、湖水中的盐度和海洋中的盐度等。

7.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指水体中出现的可疑、异常或有害物质的现象。

水质污染可以来自农业、工业、城市污水、生活废水等多种源头。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等。

8.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是用来模拟和预测水体中的化学组成和变化的工具。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水体中的物质转化过程,并评估环境变化对水体的影响。

9.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地质勘探等领域。

它们对于了解和保护地球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水文地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了水文过程和地球化学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水的起源、循环、质量变化以及与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上的水资源。

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

❖ 盐华:松散岩层中的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上升至地表附近,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不断蒸发浓 缩,沉淀出盐类矿物
4、混合作用
❖ 定义:两种或几种性质和化学成分不同的水相混合,形成具有新的性质和化学成分的 水,这一过程称为混合作用,例如: ➢ 海水入侵 ➢ 混合抽水
2H2eH2(气)
几种常见的混合作用
❖ 混合溶蚀现象: ➢ 当两种均含有侵蚀性CO2的水相混合,会导致水的溶蚀能力增强(原本对方解石饱和的两 种地下水在混合后将变得对方解石不饱和)
❖ 三种存在形态: ➢ 游离碳酸H2CO3或游离 CO2(aq) ➢ 重碳酸根离子 ➢ 碳酸根离子
❖ 分子态的两种碳酸在平衡时,CO2形态占最主要地位,故可以把水中的溶解性气体含量作为游 离碳酸总量
碳酸平衡
在稀溶液中,挥发性溶质的分压以巴为单位,等于溶质的 摩尔数(亨利定律),适用于难溶气体
C3 2 O C 2
❖ pH值是决定天然水中许多元素溶解性的重要因素 ➢ Na、Ca、NO3和Cl等少数几种离子可存在于各种pH条件下的天然水中; ➢ 多数金属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以阳离子形式存在,而当pH值增高时,即以氢氧化物或偏 碱性的盐类形式从水中沉淀出来(如Fe3+); ➢ 一些金属元素(如Cu、Zn等)发生沉淀的pH略高一些(Cu为5.3, Zn为7)
❖ 以上为描述碳酸平衡系统的最基本的方程
5、地下水系统中的碳酸平衡
❖ 大气圈中的CO2分压一般为10-3.5巴;包气带的CO2分压在10-2巴左右;而地下水中CO2分压值变化 较大,一般在10-1~10-3巴之间,生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分解都会产生CO2。
❖ 闭系统:系统与大气没有CO2交换,水与碳酸盐矿物之间的溶解反应所消耗的CO2得不到补充, 这类系统称为“闭系统”。其特征是,Ca2+、HCO3-浓度较低,而pH较高;达到溶解平衡后, CO2分压值小于原始值。

水文地球化学电子教案

水文地球化学电子教案

水文地球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水文地球化学概述1.1 水文地球化学的定义1.2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水文地球化学的发展简史1.4 水文地球化学的重要性第二章:水文地球化学基本概念2.1 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2.2 水的性质和分类2.3 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2.4 水文地球化学循环第三章:水文地球化学元素与同位素3.1 元素的性质和分布3.2 常见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3.3 同位素的水文地球化学应用3.4 元素和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4.1 水文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与处理4.2 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技术4.3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4.4 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的进展与挑战第五章:水文地球化学应用实例5.1 地下水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5.2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5.3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问题5.4 水文地球化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六章:水文地球化学循环与地球化学过程6.1 水文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原理6.2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水文地球化学循环6.3 地球化学过程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6.4 典型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案例分析第七章:水文地球化学野外调查与采样技术7.1 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7.2 地下水采样技术7.3 岩石和土壤样品的采集7.4 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第八章:水文地球化学实验室分析技术8.1 常用实验室分析方法概述8.2 岩石和矿物分析8.3 水质分析8.4 同位素分析技术第九章:水文地球化学模型与应用9.1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的类型与构建9.2 地下水流动模型9.3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模型9.4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文地球化学在我国的应用案例研究10.1 我国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概况10.2 典型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10.3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案例10.4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研究与治理案例第十一章:水文地球化学与环境健康11.1 水文地球化学与水质关系11.2 地下水中有害元素的来源与迁移规律11.3 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在环境健康评估中的应用11.4 环境健康案例分析第十二章:水文地球化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2.1 农业水文地球化学背景12.2 土壤-植物系统中元素迁移与富集12.3 农业水文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方法12.4 农业水文地球化学应用案例第十三章:水文地球化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13.1 能源水文地球化学概述13.2 地下水资源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13.3 能源开发活动对水文地球化学的影响13.4 能源水文地球化学案例分析第十四章:水文地球化学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14.1 地质灾害的水文地球化学因素14.2 水质预测与灾害预警14.3 水文地球化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14.4 灾害防治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与挑战15.1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15.2 跨学科研究在水文地球化学中的应用15.3 水文地球化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15.4 未来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全面覆盖了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及前沿挑战。

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温泉,地球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温泉,地球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温泉,地球化学特征水文地球化学揭示了关于物质运转、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复杂信息。

它将地球化学中的传统成分,如元素和化合物,与水的复杂性结合在一起,并使用有关水的特性来表征地表和潜在过程的研究。

一、水文地球化学的组成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包括:1. 同位素:它可以提供对水的示踪组分的活动、形成、运移和改变的信息。

这些组分的活动过程的时间尺度可通过同位素来识别,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衰减率和示踪率,有助于了解水的可达性、来源和频率,以及历史流域范围内水的过渡。

2. 温泉:温泉研究理解了水的生成深度,原位置,成分特征和其他可能的流体矿物特征,这些用于建立温泉的地质结构,从而确定温泉的常见特征。

3. 元素组成:水文地球化学可以改变水的元素组成,揭示有关水不同来源和活动状态的元素组成特征。

比如,氯、钠和钾等在水与岩石作用过程中的改变可确定其水文学特征。

4. 化学组成:水文地球化学也可以表征水中的氧化、还原和酸碱度,这些是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参数。

例如,酸碱度和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征和验证水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特征,而水的痕量元素快速筛选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

二、水文地球化学的重要性水文地球化学可以帮助改善和开发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改善。

它也可以计算和模拟水的运行行为,帮助能源利用者和其他参与者建立水管理合同,并使社会经济资源的重新利用成为可能。

此外,水文地球化学有助于减少水系统中的污染行为,为水质保护和治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它还可以用于评估水文学特征,如水面的相对可利用蒸发量。

总之,水文地球化学是一种新兴的重要学科,它可以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帮助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環境保護。

它涵盖了水文学和地球化学等多种研究领域,其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

第四章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及水文地球化学分带

第四章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及水文地球化学分带
第四章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及 水文地球化学分带
1 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1.1 水在地球中的全循环 地壳中水的全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及地质循环。 地壳中水的全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及地质循环。 我们已经比较熟悉水文循环。 我们已经比较熟悉水文循环。
1.2 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总是和水循环紧密相联的。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总是和水循环紧密相联的。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在沉积 变质作用有次序有 水的地球化学循环:在沉积-变质作用有次序有 方向性的发展过程中,水直接参与岩石、 方向性的发展过程中,水直接参与岩石、有机物 质及气体经历的地球化学作用,并被分解、 质及气体经历的地球化学作用,并被分解、合成 等作用与现象的总和。 等作用与现象的总和。 水是通过分解和合成实现其在地壳中的地球化 学循环的。 学循环的。
Hale Waihona Puke CaCa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正垂直分带
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反垂直分带( ) 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反垂直分带(1) 两个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条件不同) (两个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条件不同)
灰岩
粉砂岩
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反垂直分带( ) 沉积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反垂直分带(2) 两个承压含水层由渗透性不同的岩石组成,下部大于上部) (两个承压含水层由渗透性不同的岩石组成,下部大于上部)
正垂直分带:矿化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正垂直分带:矿化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水化学成分也按着水 平分带中的更替次序而变化; 平分带中的更替次序而变化; 反垂直分带:上部高矿化度水下面埋藏着低矿化度水, 反垂直分带:上部高矿化度水下面埋藏着低矿化度水,在它们 下面,水的矿化度随深度重新增加; 下面,水的矿化度随深度重新增加; 复杂垂直分带: 复杂垂直分带:水的矿化度随深度增加不只一次的增加或减少

第4章 水文地球化学参数

第4章 水文地球化学参数

第四章水文地球化学参数水文地球化学参数有三类:物性水文地球化学参数,条件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综合性水文地球化学参数。

第一节物性和条件水文地球化学参数一、物性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物性水文地球化学参数是反映事物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和物质间相互作用时的质量和能量关系)的参数。

如平衡常数,反应速度常数,分配系数,吸附容量,自由能,焓,熵,标准电子活度或标准电极电位,离子电位,离子半径和价态,以及原子结构和其外层的价电子层结构都是反映事和物内在本性的参数。

这些参数反映的是事物的本性,或反映的仅仅是事物在理想状态时的特征。

事物在理想条件下的状态与实际条件下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在研究客观具体事物时还需根据具体条件作具体分析。

但尽管如此,收集和掌握这些参数对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因为这些参数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是对事物进行理论计算和实践设计必不可少的参数。

二、条件水文地球化学参数条件水文地球化学参数是反应体系及其环境所处的条件的参数,是用来描述事物或体系与环境的外观状态的参数,当然也是进行水文地球化学计算时所需要的基本数据。

它们主要有水化学组分,含量,pH,pE或Eh,温度,压力等。

无疑这些参数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和计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因而也是我们野外和实验室工作中必须取得的主要资料。

第二节参比和综合性水文地球化学参数上面已提及,仅有物性水文地球化学参数是不能对水岩体系的客观状态和变化作出确定性的定量回答,也是无法对水岩体系进行具体的水文地球化学计算。

但是仅仅依靠条件水文地球化学参数也是不够的,因为同一个客观具体条件对不同的事物的影响显然是不尽相同的。

对一个事物要作出既科学又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将事物的条件状态与该条件下事物发生变化的边界状态相比较,才能对事物的状态、发展结果和将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正确的论断。

反映实际条件与该具体条件下的边界条件相比较的结果的参数便是综合性的参数,如饱和指数、反应条件指数等。

水文地球化学及其应用

水文地球化学及其应用

水文地球化学及其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水与地球物质的相互作用、反应和转化过程。

水文地球化学地位重要,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水文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1、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在不同地方以不同形态的运动。

水分子在不同状态下所体现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不同。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它是水文地球化学的基础。

2、岩石和土壤岩石和土壤是水文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岩石化学和土壤化学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岩石和土壤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化学组分,并对水的特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它们的化学特征和变化过程对于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至关重要。

3、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沉积、蒸发、降水等过程中与水相互作用、反应和转化的物质。

包括水分子与矿物、溶解气体、有机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球化学的过程是广泛且多样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形成修正以及完善生态环境政策。

二、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1、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水文地球化学对于水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有效的管理水资源是现代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水文地球化学则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数据供管理层面参考,使得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得以实现。

2、水污染治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水污染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水文地球化学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处理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时,可以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的更准确的能力寻找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法及杀菌程序,有效保障水生态的平衡和协调。

3、环境保护水文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来检测大气、水、土壤污染程度以及其它人为污染物质的存在。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的水文地球化学变化是关于地球气候科学和环境科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基本模型与进展摘要:1938 年, “水文地球化学”术语提出, 至今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当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油田水、海洋水、地热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以及地下水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

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同位素方法的深入研究, 以及人类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需要, 水文地球化学必将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中拓展研究领域, 并在基础理论及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早期的水文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围绕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而展开, 在地下水的勘探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沈照理, 1985) 。

水文地球化学在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资料, 特别是在查明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及阐明地下水成因与资源的性质上卓有成效。

20 世纪60 年代后, 水文地球化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 更多地是注重地下水在地壳层中所起的地球化学作用( 任福弘, 1993) 。

1981 年, Stumm W 等出版了5水化学) ) ) 天然水化学平衡导论6 专著, 较系统地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

1992 年, C P 克拉依诺夫等著5水文地球化学6分为理论水文地球化学及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两部分, 全面论述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分的形成、迁移及化学热力学引入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以及水文地球化学在饮用水、矿水、地下热水、工业原料水、找矿、地震预报、防止地下水污染、水文地球化学预测及模拟中的应用等, 概括了20 世纪80 年代末期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水平。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些非线性问题得到解答( 谭凯旋, 1998) , 逐渐构架起更为严密的科学体系。

1 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现状1. 1 油田水研究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查和预测以及提高勘探成效和采收率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期油田水地球化学的研究只是对单个盆地或单个坳陷, 甚至单个凹陷进行研究, 并且对于找油标志存在不同见解。

此时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主要沿用B A 苏林于1946 年形成的分类。

1965 年, E C加费里连科在其所著5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含油气性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6中系统论述了油气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1975 年, A G Collins 在其5油田水地球化学6中论述了油田水中有机及无机组分形成的地球化学作用( 汪蕴璞, 1987) 。

1994 年, 汪蕴璞等对中国典型盆地油田水进行了系统和完整的研究, 总结了中国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分布和成藏规律性, 特别是总结了陆相油田水地球化学理论, 对油田水中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等开展了研究, 并对油田水成分进行种类计算, 从水化学的整体上研究其聚散、共生规律和综合评价找油标志和形成机理。

同时还开展了模拟实验、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计算, 从定量上探索油田水化学组分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形成机理。

1. 2 洋底矿藏研究1870 年,AA BePnro在黑海河口湾开始了海洋水的研究。

直至20 世纪50 年代中期, 苏联和美国都较系统地开展了该次研究。

1972 年,oB III IKHHa在其5海洋软泥水地球化学6中讨论了世界三大洋和内陆海软泥水化学成分资料, 对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的软泥水化学成分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 总结了软泥水化学成分浓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性, 并进行了解释。

1988 年, G N Baturin 撰著的5大洋锰和锰结核的地球化学6英文版专著中有一个章节, 专论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的Mn。

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Mn 含量的变化幅度很大, 可在7 个数量级的范围中变动; 每种沉积物类型软泥水的Mn 浓度变动范围亦相当大。

依Mn 浓度将沉积物分为内陆盆地、边缘海洋带和大洋深海带3 种类型( 汪蕴璞, 1991) 。

近20 年来, 由于陆地资源储量日益消耗加剧特别是陆地上的Cu、Ni、Co、Mn 4 种多金属资源在50~ 60 a 后即将殆尽; 另一方面世界大洋底部蕴藏着金属结核约有3 @ 108 t , 因此人类转向大洋矿产资源开发。

汪蕴璞等在1986~ 1988 年期间, 在太平洋中部海域开展的多金属结核调查, 以及通过开展室内水-岩作用模拟系列试验和各类样品成分的多项分析测试, 在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理统计法等取得的极其珍贵的、比较系统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经过综合分析研究, 首次披露了洋底界面水的物理化学场的景观, 以及洋底存在金属垒、氧化垒和碱性垒的现代环境。

剖析了大洋水物质模型和界面水物理化学场的形成机理及其与多金属结核形成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发现多金属结核的成矿溶液是一种稀的金属溶液和参与成矿的金属存在形式。

概括了成矿作用反应场中成矿金属的形成和转移模式。

提出了水成多金属结核的成矿阶段、作用和机理。

阎葆瑞等采用新的微生物成矿的理论和观点着重论述了大洋水及沉积物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 洋底水、沉积物、孔隙水及多金属结核等介质中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作用对成矿元素富集、沉析的影响, 现代和古代微生物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等问题( 阎葆瑞, 1994) 。

在微生物成矿机制及古微生物的成矿作用, 以及多金属结核纹层等微构造的微生物成因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与发现。

1. 3 地热水研究目前对地热水中的地球化学研究, 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其地下热水( 蒸汽) 绝大部分起源于大气( 沈照理, 1985) 。

早在1964 年A J Ellis 等在/ 天然水系统与实验室热水-岩反应0一文中提到热水中的大部分溶解组分来自于水与围岩之间的反应。

可以概括为: 地热田是一个高温条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 构成该系统的基本物质成分是地热流体和固相介质( 围岩) 。

1977 年, Ellis 等发表了5地热系统化学6一书。

书中就热水的起源、热水的物理化学同位素特征、水热蚀变、热水中矿物沉淀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同时还讨论了新西兰有关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

1977~ 1983 年, 美国学者Bow ers T S 经过6 年的实验室工作, 获得第一手有关矿物、气体和溶解态组分在一系列温度、压力下的热力学参数和化学反应方程, 建立了600 多种相图( 包括压力达500 MPa, 温度达600 e ) , 并出版了5矿物-水溶液平衡活度相图6 一书。

20 世纪80 年代, R O Fournier等对地热温标作了进一步探讨, 建立了一系列地热温标公式, 被广泛应用于地热开发利用中确定热水系统的热贮层温度。

1988 ~ 1992 年, W F Giggenbach创立了一系列三角图作为研究地热流体起源和形成机理的标志( Geoindicators) 。

这些三角图作为一种简明而强有力的技术对热泉及热水井水作出快速的评价( Gig genbach, 1993; Hedenquist , 1990;Reyes A G 等, 1993) 。

目前广泛使用的标志有O C-lSO4-HCO3 三角图、C-l L-i B 三角图、Na-K-Mg 三角图和N2-Ar-He 三角图。

1957 年, H Craig 在意大利地热田应用了同位素技术, 随后H P Tay lor 等相继研究了世界上一些大型的地热田水的同位素, 认为在氢氧同位素的组成中地热水18O 的正漂移原因是地热流体在上升过程中沸腾-闪蒸-混合作用、水-岩相互作用及岩浆水的输入P。

中国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的热水来源问题就是利用氢-氧同位素组成得以解决的。

并认为羊八井热水最轻, 可用西藏的瑞利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效应来解释。

此外同位素作为地热温标得到深入的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在地热开发利用领域中的应用是卓有成效的, 在新西兰、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一些大型地热田中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在以下3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¹探查阶段: 利用泉水化学和喷气孔化学并配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确定热源, 找出流体的垂向上升带和侧向径流带; º发展阶段: 通过比较泉水和井水化学, 利用混合图解估算地热田的潜能、水文情况及评价热贮层化学和基准温度; » 开发利用阶段: 通过井水常规采样, 对热贮层进行监测, 并分析地热水的腐蚀和结垢状况。

1. 4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研究1. 4. 1 地下水质与地方病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自古就为国内外的学者所重视。

1916 年, 布雷克#麦凯首次发现斑釉齿与饮水有关。

随后,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各国学者如日本、瑞典、美国、英国、荷兰、芬兰、加拿大相继探索了天然水质与大骨节病、脑溢血、心血管病、胃癌、皮肤癌等的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地方病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

据粗略统计( 林年丰, 1991) , 在全国2 201 个县中( 1986 年12 月31 行政区划) 约有834 个县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各种地方病, 占全国总县数的37. 89% 。

各类地方病的患病人数不低于0. 6 亿, 受威胁人口达3 亿。

在全世界人口中各类地方病患者约3 亿, 受威胁人数达15 亿。

可见环境地球化学地方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之大。

中国自20 世纪70 年代初开始先后对克山病、地氟病等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目前水文地球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

林年丰领导下的长春地质学院地方病科研组自1968 年以来进行了20 多年的综合考察, 对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等十几个省区进行了克山病、大骨节病、癌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伽师病以及其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进行了专题研究, 建立起了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的理论体系。

1990 年, 在杨忠耀主编的5环境水文地质学6 一书中论述原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与地方病, 详细讨论了各种地方病病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989 年, 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办出版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6, 综合、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已经积累的宝贵资料, 全面展示了中国地方病的地理分布规律、流行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 特别是化学生态环境的关系。

最近出版的5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6,展示了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及影响生态地球化学系统的主要因素和相关因素, 揭示了浅层地下水微量元素迁移集散规律及其健康效应。

1. 4. 2 与污染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随着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深入, 对地下水污染的结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即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利用, 破坏生态平衡, 损害环境优美等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