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南利津断裂带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肖亮,毛志强,刘卫,陈兆明,张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E-mail:nmrlogging@摘要:由于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水层接近,导致对这种油层的识别有很大的困难,往往被误认成水层。

本文详细的叙述了低阻油层的概念、形成原因、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力求能够对利用测井资料识别低阻油层有所帮助。

关键词:低阻油层,识别,测井1. 前言低阻油层是指电阻率小于或接近于周围围岩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相当,含油饱和度一般小于50%的油层。

由于该种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水层差别不大,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水层。

特别是在同层段中高阻油层与低阻油层并存时,更容易被“遗忘”。

2. 低租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低阻油层的电阻率低于周围围岩,与水层接近。

深、浅感应测井为负差异,声波时差为高值,密度测井值低,微电极正差异,自然电位幅度大,与纯水层幅度相当。

3. 低阻油层的形成原因分析根据导致油层电阻率减小因素的不同,结合国内外油田低阻油层的实际情况,将低阻油层的成因归结为如下几种:(1)低含油饱和度引起的低阻油层[1]由于储层的岩石骨架的细粒组分与粉砂较多,粘土矿物充填富集,导致储层微孔隙显剧增加,微孔隙与渗流孔隙并存,以微孔隙发育为主,导致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加,电阻率较低。

(2)地层水矿化度引起的低阻油层泥质砂岩储层由粒间孔隙、微孔隙、泥质和砂岩骨架(石英) 等组成,而地层水主要储存在粒间孔隙中,当油层粒间孔隙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高矿化度(低电阻率) 地层水时,油层电阻率必然减小,并随高矿化度水数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3)粘土的附加导电性引起的低阻油层[2]通常粘土颗粒表面均带负电荷,而岩石中的水分子是一种电荷不完全平衡的极性分子,对外可显正、负两个极性,使粘土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可直接吸附极性分子中的阳离子(如Na+),这些被吸附的极性水分子称为吸附水。

被吸附的阳离子又可与极性水分子结合,成为水合离子,这些与阳离子结合的极性水分子称为结合水。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以滨南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以滨南

文章编号:1001-6112(2019)04-0516-0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10.11781/sysydz201904516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以滨南油田滨648区为例成克男(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国际业务项目部,北京㊀100001)摘要:滨南油田构造上属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滨648区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㊁北高南低的背斜断块油藏,主力含油层系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目前处于中低含水㊁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㊂在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基础上,利用Direct-Art软件的多井编辑模块,在海拔垂深对比模式下进行地层划分与砂体对比,将研究区沙三下亚段划分为5个砂组㊁11个小层;滨648井粒度累积概率曲线㊁C-M图均反映出粗 中粒的高密度浊流沉积特征㊂研究区沙三下亚段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为主,进一步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㊁水道间㊁水道砂坝㊁前缘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浅湖泥沉积微相;油气储集有利相带多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水道砂坝沉积微相中㊂关键词:沉积微相;地层划分;沙河街组;滨南油田;东营凹陷;渤海湾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Sedimentologyoflowersectionofthi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onwesternslopeofLijinSubsag,DongyingSag,BohaiBayBasin:acasestudyofBin648area,BinnanOilFieldCHENGKenan(MudloggingInternationalDepartment,GreatWallDrillingCompany,CNPC,Beijing100001,China)Abstract:TheBinnanOilFieldtectonicallybelongstothewesternslopeofLijinSubsag,DongyingSag,BohaiBayBasin.TheBin648areaisananticlinalfaultoilreservoir(higherinthenorthandlowerinthesouth)com⁃plicatedbyfaulting.Thelowersectionofthethi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isthemainoil⁃bearingseriesandisinthedevelopmentstageofmedium-lowwatercontentandlowoilproductionrate.Basedonthestandardizedprocessingofloggingdata,themulti⁃welleditmoduleoftheDirect⁃Artsoftwarewasusedforstratumdivisionandsandbodycontrastusingtheelevationverticaldepthcontrastpattern.Finally,thelowersectionofthethi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wasdividedintofivesandgroupsandeleventhinlayers.Thegrain⁃sizecumulativeprobabilitycurvesandC-MchartofwellBin648showedcoarsetomediumsizeandhighdensityturbiditesedimentcharacteristics.Thelowersectionofthethi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isdominatedbyfandeltafrontsubfaciesandpre⁃fandeltasubfacies,includingsubmergeddistributarychannelmicrofacies,tributarybaymicrofacies,channelbarmicrofacies,frontalsheetsandmicrofaciesandpre⁃fandeltalacustrinemudstonemicrofacies.Thefavorablefaciesbeltforoilandgasreservoirsarethesubmergeddistributarychannelmicrofaciesandchannelbarmicrofacies.Keywords:sedimentarymicrofacies;stratumdivision;ShahejieFormation;BinnanOilField;DongyingSag;BohaiBayBasin㊀㊀东营凹陷发育于渤海湾盆地中受陈南断裂控制的中新生代箕状断陷,包括滨利 胜北断裂带㊁利津洼陷㊁东营中央构造带㊁牛庄洼陷㊁博兴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1-3];位于凹陷北坡的滨南油田,北接滨县凸起,东邻利津生油洼陷,构造上属于滨利 胜北断裂带的西段[4-8](图1)㊂滨648区位于滨南油田北部,以滨648井为中心,构造上属于利津洼陷西北部㊁滨利断裂带中部,是一个被断层复收稿日期:2019-01-25;修订日期:2019-06-02㊂作者简介:成克男(1983 ),男,硕士,工程师,从事海外油气勘探工作㊂E⁃mail:chengkn.gwdc@cnpc.com.cn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陆相断陷湖盆深水浊积扇定量地震地貌学研究 (41202078)资助㊂㊀第41卷第4期2019年7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1,No.4Jul.,2019图1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滨南油田位置Fig.1㊀LocationofBinnanOilField,DongyingSag,BohaiBayBasin杂化的背斜断块油藏,含油层系为沙三段,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三下亚段,属中埋深㊁中丰度㊁受岩性控制的构造 岩性油藏,目前处于中低含水㊁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㊂前人研究认为,该区沙三段主要是扇三角洲沉积,沉积物源来自于滨县凸起,扇体分布受控于滨利同生断裂,具有近源沉积㊁分布面积广㊁沉积厚度大㊁沉积相带变化快和储集物性变化大等特点[4-5,9-12]㊂油气开发实践证明,以大尺度的段或亚段作为研究单元来研究沉积相与储层展布特征,对油田后期剩余油研究与开发部署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13-17]㊂因此,本文以研究区沙三下亚段砂组和小层为研究单元,进行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研究,以期为该区后期油气开发部署提供参考㊂1㊀地层划分与对比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是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与关键,其前提是标志层的选取与识别,地层剖面上的标志层越多,平面上分布越普遍,地层对比越精细㊂通过Direct-Art软件对测井曲线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化,利用多井编辑模块在海拔垂深对比模式下进行标志层的对比与划分,最终识别出3个全区广泛发育㊁稳定分布㊁电性特征明显的Ⅰ级标志层,2个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Ⅱ级标志层㊂在此基础上,以合成地震记录为桥梁,井震结合,由点到线[18],进行全区标志层的对比划分,建立骨干剖面,在骨干剖面的控制下,以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沉积相带区别对待 的对比原则进行全区的统层㊁对比与划分,最终将滨684区沙三下亚段划分为5个砂组㊁11个小层(图2)㊂2㊀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2.1㊀沉积特征中生代华北运动之后,研究区北部的滨县凸起处于隆起状态,经受长期的风化与剥蚀,为研究区提供了充足的沉积物源[2];同时,湖盆基底为向北抬升㊁向东南倾斜的单斜,坡度较陡,地层倾角达18ʎ左右㊂沙四段沉积以来,该区一直处于断陷 沉降阶段,湖水逐渐变深,使该区成为沙三下亚段沉积砂体充填的有利地区[19-21],其沉积特征为:①滨648井9个样品薄片鉴定分析结果显示,长石含量接近40%,由于临近物源区,岩屑砂岩或砾质砂岩具混杂结构,岩屑含量一般大于25%,可见这种长石质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另外碎屑颗粒磨圆度多为次棱角 棱角状,分选中等 较差,反映结构成熟度也较低;②岩性主要为褐色油页岩㊁细砂岩㊁砾质砂岩或砾岩和深灰色泥岩互层;③砂体形态在横向剖面为楔形㊁顶凸透镜状且很快尖灭,在平面上呈扇形分布;④纵向上表现为向上变细的正韵律;⑤岩石粒度特征是沉积水动力条件的沉积响应[1,22-23],滨648井沙三下亚段粒度概率累计曲线有3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沉积环境(图3a-c),C-M图(图3d)反映出高能沉积环境的特点㊂2.2㊀沉积相类型由滨648区的岩性特征,低成分成熟度㊁低结构成熟度的近物源沉积特点,以及高密度浊流沉积的粒度特征,并结合古地貌认为,研究区是在湖盆㊃715㊃㊀第4期㊀㊀㊀成克男.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 以滨南油田滨648区为例㊀图2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滨南油田滨648区沙三下亚段地层对比划分方案Fig.2㊀Stratumcontrastdivisionoflowersectionofthi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Bin648area,BinnanOilField,DongyingSag,BohaiBayBasin图3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滨南油田滨648井粒度分布特征a.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2 3段式,多为单峰正态分布,以粗 中粒沉积为主,反映主水道粗粒沉积;b.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多段式,粒度分布呈双峰多峰,反映了水道间㊁扇间沉积;c.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明显3段式,以0.08 0.15mm颗粒大小的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次之,反映水道砂坝沉积;d.C-M图中颗粒分布以递变悬浮Q-R段为主体,部分颗粒的C值是M值的4 7倍,表现出高密度浊流沉积的特点Fig.3㊀GrainsizedistributioninwellBin648,BinnanOilField,DongyingSag,BohaiBayBasin持续下沉㊁水体范围逐步扩大的背景下形成的水进岸退式扇三角洲沉积[23-25]㊂岩心与录井资料中的灰色㊁深灰色泥岩,反映了在水下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扇三角洲前缘与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㊂以滨648井为例,突出的沉积特征位于沙三下亚段二砂组,其整体厚度达70m,单层砂体电性特征以齿化箱形为主,多期叠置砂体总体呈正旋回沉积特征,在扇三角洲沉积环境下定义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图4)㊂2.3㊀沉积微相特征前人将扇三角洲定义为: 以冲积扇为物源㊁以底负载方式搬运所形成的近源砾石质三角洲 [15,17]㊂㊃815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1卷㊀㊀图4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滨南油田滨648井沙三下亚段单井沉积相Fig.4㊀Sedimentaryfaciesoflowersectionofthi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wellBin648,BinnanOilField,DongyingSag,BohaiBayBasin综合岩心㊁粒度及钻测井资料,研究区扇三角洲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㊁水道间㊁水道砂坝㊁前缘席状砂微相以及前扇三角洲亚相的浅湖泥微相(图4)㊂2.3.1㊀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在整个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岩性以分选中等的深灰色㊁灰色含砾砂岩和粗 中砂岩为主,沉积构造以中㊁小型交错层理为主;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2 3段式,多为单峰正态分布,反映出强水动力条件下的粗粒沉积;测井曲线多呈现出顶底突变的钟形或齿化箱形特征(图5a)㊂2.3.2㊀水道间水道间沉积微相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由互层的浅灰色细砂㊁粉砂及泥岩组成,多发育水平层理㊁波状层理,测井曲线多为低幅指状特征(图5b)㊂2.3.3㊀水道砂坝水道砂坝沉积微相位于多条水下分流河道交汇处,沉积厚度较大,由分选中等 差的含砾砂岩和粉细泥质砂岩组成㊂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明显的三段式,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次之㊂垂向沉积特征以下细上粗的反韵律为主,测井曲线多呈现漏斗形㊁顶底突变的齿状箱形特征(图5c)㊂2.3.4㊀前缘席状砂前缘席状砂沉积微相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侧方或前方,紧临前扇三角洲,在扇三角洲前缘分布较广,单层厚度薄,测井曲线多为指状或锯齿状(图5d-e)㊂2.3.5㊀浅湖泥浅湖泥沉积微相大量发育于前扇三角洲亚相,位于浪基面以下的较深水地区;岩性主要由灰黑色泥岩㊁泥质粉砂岩和褐色油页岩组成;沉积构造常见水平层理,含有较丰富的介形虫㊁鱼类化石;测井曲线多为平直状(图5f)㊂3㊀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以沉积微相在测井曲线上典型响应特征为基础,总结概括出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沉积微相测井响㊃915㊃㊀第4期㊀㊀㊀成克男.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 以滨南油田滨648区为例㊀图5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滨南油田滨648区沙三下亚段沉积微相测井响应模式Fig.5㊀Wirelineloggingresponsemodelofsedimentarymicrofaciesoflowersectionofthi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Bin648area,BinnanOilField,DongyingSag,BohaiBayBasin应模式(图5),以测井典型响应为依据标定全区的重要井位,研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㊂3.1㊀沉积微相平面划分方法在单井沉积微相及测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区域沉积特征对研究区重要井位进行时间单元上的沉积微相划分[7,8,12,14],同时将5种沉积微相赋予代码(1) (5),以便于在平面上划分沉积微相㊂平面沉积微相划分遵循了以下步骤及原则:①将划分好的沉积微相所对应的编码按层位标注在沙三下亚段5个砂组的11个小层井位图上;②在研究区目的层段总体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控制下进行时间单元上的微相划分,首先确定前扇三角洲亚相浅湖泥微相分布范围,将其与砂岩尖灭区保持一致;③根据砂体展布趋势确定微相分布范围;④将各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图进行横向与纵向上的对比,同时用沉积相序递变规律和沉积学原理进行相互验证分析[15],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㊂3.2㊀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区沙三下一砂组㊁二砂组沉积时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普遍较窄,发育了大量粉细砂岩㊁暗色泥岩,体现了该时期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大部分为低能还原环境下的前扇三角洲浅湖泥微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东北方向㊂沙三下亚段一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中东部自北向南沿滨648X28 滨648-1 滨648-19井及滨648X28 滨648井发育2条水下分流河道,均呈条带状分布,砂体厚度在8m左右,前缘席状砂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在西部发育大范围前扇三角洲浅湖泥(图6a)㊂沙三下亚段二砂组沉积时期,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席状砂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以3小层为例,水下分流河道由北东向西南呈条带状展布,沿着滨648-3 滨648X28 滨648-4一线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前方发育水道砂坝,厚度达7m,前缘席状砂呈片状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及前方(图6b)㊂沙三下三砂组㊁四砂组㊁五砂组沉积时期,沉积水体逐渐扩大,沉积水动力条件依次增强,浅湖泥沉积范围逐渐缩小,水下分流河道㊁前缘席状砂沉积范围逐渐扩大,河道从北部进入研究区,沿着构造倾向延伸,并向南 南西方向流出,沉积能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弱(图6c-f)㊂以沙三下亚段三砂组1小层为例,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在研究区东部㊁中部,自北东向西南方向延伸,呈条带状展布,且有分叉现象,河道沿北东方向滨648-3井进入研究区,㊃025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1卷㊀㊀图6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滨南油田滨648区沙三下亚段沉积微相分布平面位置见图1㊂Fig.6㊀Sedimentaryfaciesdistributionoflowersectionofthi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Bin648area,BinnanOilField,DongyingSag,BohaiBayBasin一支沿滨648-1 滨648-2 滨648-9 滨648X39井向西流出研究区,一支沿滨648-7 滨648-19井向南流出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普遍在8 15m,前缘席状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砂体较薄,局部发育浅湖泥(图6c)㊂滨648区沙三下亚段各砂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表明,研究区主要物源来自北 北东方向,河道从北部进入研究区,沿着构造倾向延伸,并向南 南西方向流出研究区,沉积能量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趋势;平面上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微相㊂结合构造和砂体平面展布情况发现,研究区主要发育2个规模较小的扇体,分别在滨648-3井区和滨648-22井区附近,2个扇体主体位于构造较高处,扇体中间重叠部分位于构造低部位;厚层储集砂体主要分布在高能带水道砂坝㊁水下分流河道㊁前缘席状砂微相中,油气储集有利相带多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水道砂坝沉积微相中(表1)㊂4㊀结论(1)滨南油田滨684区沙三下亚段中共识别出3个全区广泛发育㊁稳定分布㊁特征明显的Ⅰ级标志层,2个特征较为明显的Ⅱ级标志层,进一步划分为5个砂组㊁11个小层㊂(2)滨南油田滨648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㊁水道间㊁水道砂坝㊁前缘席状砂微相及前扇三角洲浅湖泥微相㊂㊃125㊃㊀第4期㊀㊀㊀成克男.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 以滨南油田滨648区为例㊀表1㊀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的控制Table1㊀Reservoirphysicalpropertiesandoil⁃and⁃gasbearingcapacitycontrolledbysedimentarymicrofacies微相岩性颜色分选物性含油气性水下分流河道含砾砂岩和粗 中砂岩深灰色㊁灰色中等好为油气储集有利相带水道砂坝含砾砂岩粉细砂岩灰色中等好为油气储集有利相带前缘席状砂细砂㊁粉砂及泥岩深灰色㊁灰色好较好多为薄油气层或干层㊀㊀(3)滨648区沙三下亚段一砂组㊁二砂组沉积时期,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普遍较窄,前扇三角洲浅湖泥沉积范围较大;沙三下亚段三砂组㊁四砂组㊁五砂组沉积时期,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席状砂相普遍发育㊂研究区主要发育2个规模较小的扇体,分别在滨648-3井和滨648-22井附近,2个扇体主体位于构造较高处,扇体中间重叠部分位于构造低部位;厚层储集砂体主要分布在高能带水道砂坝㊁水下分流河道㊁前缘席状砂微相中,油气储集有利相带多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水道砂坝沉积微相中㊂参考文献:[1]㊀高亮,孙波,王延章.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18,40(5):669-675.㊀㊀㊀GAOLiang,SUNBo,WANGYanzhang.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andcontrollingfactorsofbeach⁃barsandstonesoftheuppersectionofthefourth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onthesouthernslopeofDongyingSag,BohaiBayBasin[J].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2018,40(5):669-675.[2]㊀王苗,陆建林,左宗鑫,等.纹层状细粒沉积岩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上 沙三下亚段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8,40(4):470-478.㊀㊀㊀WANGMiao,LUJianlin,ZUOZongxin,etal.Characteristicsanddominatingfactorsoflamellarfine⁃grainedsedimentaryrocks:acasestudyoftheupperEs4member-lowerEs3member,DongyingSag,BohaiBayBasin[J].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2018,40(4):470-478.[3]㊀刘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烃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7,39(2):247-252.㊀㊀㊀LIUQing.Compositionandgeologicsignificanceofcarbonandoxygenisotopesinhydrocarbonsourcerocks,DongyingSag,BohaiBayBasin[J].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2017,39(2):247-252.[4]㊀谢风猛,武法东,陈建渝,等.渤海湾盆地滨南油田砂砾岩扇体空间展布与成藏规律[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4):334-338.㊀㊀㊀XIEFengmeng,WUFadong,CHENJianyu,etal.Spatialdistri⁃butionandpool⁃formingrulesofsandy⁃conglomeraticfansinBinnanoilfield,theBohaiwanBasin[J].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2002,24(4):334-338.[5]㊀伍涛,武法东,陈建渝,等.滨南油田毕家断块扇三角洲储层沉积学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145-150.㊀㊀㊀WUTao,WUFadong,CHENJianyu,etal.SedimentologyoffandeltaicreservoirsinBijiafaultblock,BinnanOilfield[J].Oil&GasGeology,1997,18(2):145-150.[6]㊀李野,郑德顺,李成成,等.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以滨南油田为例[C]//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青岛:中国地质学会,2012.㊀㊀㊀LIYe,ZHENGDeshun,LIChengcheng,etal.Studyon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andidentificationmethodsofturbiditesandbodies:takingBinnanOilfield[C]//AbstractsoftheTwelfthNationalSymposiumonpalaeogeographyandSedimen⁃tology.Qingdao:GeologicalSocietyofChina,2012.[7]㊀罗水亮,林承焰,翟启世,等.滨南油田毕家地区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2):12-17.㊀㊀㊀LUOShuiliang,LINChengyan,ZHAIQishi,etal.Reservoirsedi⁃mentationcharacteristicsandsedimentationmodeloflowerEs3ofBijiablockinBinnanOilfield[J].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2009,33(2):12-17.[8]㊀祝杰,李野.滨南油田沙三段浊积砂体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析[J].辽宁化工,2015,44(10):1232-1236.㊀㊀㊀ZHUJie,LIYe.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andfavorablereser⁃voirfaciesofE2s3formationinBinnanOilfield[J].LiaoningChemicalIndustry,2015,44(10):1232-1236.[9]㊀刘惠民,孙善勇,操应长,等.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岩相特征及其分布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24(1):1-10.㊀㊀㊀LIUHuimin,SUNShanyong,CAOYingchang,etal.Lithofaciescharacteristicsanddistributionmodeloffine⁃grainedsedimentaryrockinthelowerEs3member,Dongyingsag[J].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2017,24(1):1-10.[10]㊀赵汉卿,陈存良,陈晓明,等.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成岩作用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J].断块油气田,2018,25(4):435-439.㊀㊀㊀ZHAOHanqing,CHENCunliang,CHENXiaoming,etal.Cou⁃plingrelationshipbetweendiagenesisandhydrocarboncharginginupper3rdMemberofEogeneShahejieFormationofKenli10-4Oilfield[J].Fault⁃BlockOilandGasField,2018,25(4):435-439.[11]㊀杨万芹,王学军,蒋有录,等.湖泊古气候的量化恢复及其对细粒沉积的影响: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上亚段 沙三段下亚段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8,25(2):29-36.㊀㊀㊀YANGWanqin,WANGXuejun,JIANGYoulu,etal.Quantita⁃㊃225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1卷㊀㊀tivereconstructionofpaleoclimateanditseffectsonfine⁃grainedlacustrinesediments:acasestudyoftheupperEs4andlowerEs3inDongyingSag[J].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2018,25(2):29-36.[12]㊀袁静,张红,张明星,等.东营凹陷石村断层下降盘沙三段 沙二段沉积㊁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24(2):22-29.㊀㊀㊀YUANJing,ZHANGHong,ZHANGMingxing,etal.Sedimen⁃taryevolu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maincontrollingfactorsof2ndand3rdmembersofShahejieFormationindownthrownsideofShicunFaultinDongyingsag[J].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2017,24(2):22-29.[13]㊀王鹏飞,叶小明,霍春亮,等.BZ油田古近系储层沉积过程数值模拟[J].断块油气田,2017,24(5):604-607.㊀㊀㊀WANGPengfei,YEXiaoming,HUOChunliang,etal.NumericalsimulationofsedimentaryprocessforPaleogenereservoirinBZOilfield[J].Fault-BlockOilandGasField,2017,24(5):604-607.[14]㊀赵约翰.济阳坳陷埕岛东坡东营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模式[J].特种油气藏,2017,24(4):24-31.㊀㊀㊀ZHAOYuehan.Gravityflow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andfaciesmodelforDongyingFormationoneastslopeofChengdao,JiyangDeprssion[J].SpecialOil&GasReservoirs,2017,24(4):24-31.[15]㊀罗水亮,曾流芳,李林祥,等.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层系细分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6):98-102.㊀㊀㊀LUOShuiliang,ZENGLiufang,LILinxiang,etal.ApplicationofK⁃meansmethodsinthesubdivisionoflayersofthecomplexfaultblockreservoirs[J].Journalof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Edition),2010,32(6):98-102.[16]㊀郭元岭,杜振京,方旭庆,等.成熟探区勘探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7,39(2):267-271.㊀㊀㊀GUOYuanling,DUZhenjing,FANGXuqing,etal.Comprehensiveanalysismethodsinamatureexplorationarea:JiyangDepressioncasestudy[J].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2017,39(2):267-271.[17]㊀党胜国,闫建丽,汪巍,等.渤海海域辫状河储层构型界面定量表征[J].特种油气藏,2017,24(4):88-93.㊀㊀㊀DANGShengguo,YANJianli,WANGWei,etal.QuantitativeCharacterizationofBraidedRiverReservoirArchitectureInter⁃faceinBohaiSea[J].SpecialOil&GasReservoirs,2017,24(4):88-93.[18]㊀曾威,滑双君,成克男,等.黄骅坳陷古近系沙一段层序地层格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34(3):7-11.㊀㊀㊀ZENGWei,HUAShuangjun,CHENGKenan,etal.Sequencestratigraphicframeworkinthe1st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ofHuanghuaDepression[J].JournalofOilandGasTechno⁃logy,2012,34(3):7-11.[19]㊀林玉祥,赵承锦,舒永,等.东营凹陷沉积 沉降中心迁移特征与机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6):1-9.㊀㊀㊀LINYuxiang,ZHAOChengjin,SHUYong,etal.Migrationcharac⁃teristicsandgeodynamicmechanismofdepocenterandsubsidingcenterofDongyingSag[J].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turalScience),2016,35(6):1-9.[20]㊀刘惠民.东营凹陷滨南 利津地区古近系沙四上亚段物源分析与沉积特征[J].现代地质,2010,24(2):321-328.㊀㊀㊀LIUHuimin.Sourceprovenanceand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upperpartoftheForth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inBinnan-Lijingarea,DongyingDepression[J].Geoscience,2010,24(2):321-328.[21]㊀刘军锷,简晓玲,康波,等.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沙三段中亚段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1):20-23.㊀㊀㊀LIUJun e,JIANXiaoling,KANGBo,etal.Paleogeomorphologyofthemiddlepartof3rdmemberofShahejieFormationandtheireffectsondepositionalsystems,DongyingDelta,DonyingDepression[J].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2014,21(1):20-23.[22]㊀赵澄林,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3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㊀㊀㊀ZHAOChenglin,ZHUXiaomin.Sedimentarypetrology[M].3rded.Beijing:PetroleumIndustryPress,2001.[23]㊀王铸坤,李宇志,操应长,等.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河街组三段砂砾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38(2):230-240.㊀㊀㊀WANGZhukun,LIYuzhi,CAOYingchang,etal.Probabilitycumulativegrain⁃sizedistributioncurvesandtheirimplicationsforsedimentaryenvironmentidentificationofcoarseclasticrocksoftheEs3inYongbeiarea,theDongyingSag,BohaiBayBasin[J].Oil&GasGeology,2017,38(2):230-240.[24]㊀王寿庆.扇三角洲模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㊀㊀㊀WANGShouqing.Fandeltamodel[M].Beijing:PetroleumIndustryPress,1993.[25]㊀MCHARGUET,PYRCZMJ,SULLIVANMD,etal.Architectureofturbiditechannelsystemsonthecontinentalslope:patternsandpredictions[J].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2011,28(3):728-743.[26]㊀徐春华,王亚琳.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凹隆结构类型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石油实验地质,2017,39(5):587-592.㊀㊀㊀XUChunhua,WANGYalin.DepressionandapophysisstructuretypeanditscontrolsondepositionintheJiyangDepression,BohaiBayBasin[J].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2017,39(5):587-592.(编辑㊀徐文明)㊃325㊃㊀第4期㊀㊀㊀成克男.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 以滨南油田滨648区为例㊀。

海南W1、2油田低阻油层形成机理研究

海南W1、2油田低阻油层形成机理研究
对 于油 田增储 上 产意义 重大 。
因L 。 因此 , 2 ] 以下 将 着 重 从 这 几 个 方 面 分 析海 南


油 田低 阻油层 的形 成机 理 。
2 1 束 缚水饱 和度 的 影响 .
高束 缚水 饱 和 度 通 常被认 为是 形 成低 阻 油 层 的首要 原 因。 电阻率测 井 响应 是反 映探 测半径 内地 层 总 的含 水 量 , 包 括 可 动 水 和 束 缚 水 , 这 因 此 , 缚 水 含 量 高 的地 层 通 常 表 现 为 低 电 阻率 。 束 海 南 w 油 田的低 阻储 层 段 为 粉砂 岩 、 质 粉砂 、 泥 岩 , 石颗 粒 较 细 、 隙 喉 道 半 径 小 于 0 1 m 的 岩 孔 .g 微 孔 隙很 发 育 、 喉 狭 窄 、 隙结 构 较 差 、 石普 孔 孔 岩 遍 亲水 性较 强 , 而 导致 了储 层 束 缚 水 饱 和 度较 因 高, 根据 低 阻油层 相渗 曲线 显示 , 地 区束 缚水饱 该 和 度平 均在 5 左 右 。表 1统 计 了两 油 田部分 0 油层 束缚 水饱 和 度 及 其 相 应 电 阻 率值 , 缚水 饱 束 和 度 由实验 室岩 心压 汞法 测定 。 由表 中数据 分析 可 知 , 南 w 油 田低 阻 油 层束 缚 水 含 量 普遍 较 海 z
高, 随束 缚 水 含 量 的增 加 , 油层 电阻 率 明显 降低 。
2 低 阻 油 层 成 因分 析

由此 可见 , 高束 缚 水 含 量 是 导 致 本 地 区 电阻率 低
的 主 要 原 因之 一 。
般认 为在砂 泥 岩 剖 面 中 , 多数 低 阻 油 层 沉
*本课题得到 四川省重点学科建 设项 目( 编号 S D 4 4 资助 。 Z 0 1)

5-低阻油层

5-低阻油层

¾ ¬ À ¹
0.4
0.2 10.38% 0 Ð É Ö ° (Ò Ô É Ï ) · ° Ï É (» « Ï · É °) Û É ² ° Ã ´ 11.63% 6.43%
HD402井东河砂岩储层电阻率与平均 毛管半径对比图
10
1
µ ã Ø ² µ ç ³ è Á Ê £ ¨ohhm) ¼ ½ Å ù « Â ¸ Ü è °½ ¶ £ ¨um)
粘土矿物成分对电阻率的影响
红88井X衍射粘土矿物相对量分析结果表
样号 深 度 (m) 岩 性 粘土矿物组分相对含量(%)
蒙皂石 伊利石 高岭石 绿泥石 伊/蒙混层
2
5 7 8
2342.30
2342.70 2343.00 2343.15
粉砂岩
粉砂岩 粉砂岩 粉砂岩
93
94 96 94
7
6 4 6
11
ý ò Ê ã Ò Ø ² µ
10
10 0.01
1 0.01
0.1
1
¬ Ë ¹ ® ± ¥ ¹ Í ¶ È
两岩电参数计算结果对比(HD402)
1 0.8 0.6 0.4 0.2 0 5080 5085 ® é ½ É £ ¬ m 5090
ý ¡ Ê ¬ Ð È £ Í ¶ ¥ ¹ Í ± ¬ Ó ¹
25 20 15 10 5 0 粘土 细粉砂 粗粉砂
极细砂 中砂
粒度分析砂岩各组分含量平均值直方图 (红75-9-1、红90和红152 )
泥质含量(粘土+细粉砂+粗粉砂),%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00 0.05 0.10 0.15 0.20 粒度中值,mm 0.25 0.30

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

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

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摘要:针对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储层薄、微裂缝发育的特点,通过开展地应力与人工裂缝扩展研究、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压裂工艺技术优化等研究,在滨南油田滨660块实施整体压裂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薄互层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探索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地应力一、薄互层油藏概况滨南薄互层油藏主要分布在滨南油田,其中滨660块构造位置位于东营凹陷西北边缘,滨南――利津二级断裂带西段,滨649滚动背斜北台阶,其北部隔单家寺油田为滨县凸起,东北部隔利津油田为陈家庄凸起,东南临利津洼陷。

主要含油层系沙四上,埋深2863-3096米,含油面积1.99km2,地质储量235万吨,平均单井有效厚度18m。

1、薄互层油藏地质特征(1)层多,单层厚度薄,平面上广泛分布滨660块沙四段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纵向上含油井段长,油层多,单层厚度小。

沙四上划分为2个砂组,并对含油的1、2砂组精细划分为6个小层,在100m含油井段内视分层系数最多达16层/井,最小为6层/井,平均9层/井。

(2)岩性复杂,储层物性差沙四段岩性主要为浅灰色泥岩、白云质泥岩、劣质油页岩与粉细砂岩的不等厚互层,夹有薄层白云质砂岩,平均孔隙度15.2%,渗透率11.7×10-3um2,为低孔低渗透储层。

(3)常温常压油藏,原油性好沙四段油层埋深一般2863-3096米,平均2800m,地层温度117℃,温度梯度3.44℃/100m,原始地层压力29.05MPa,压力系数为0.968,属于常温常压系统。

2、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1)自然产能低,常规压裂有效期短沙四段储层因层薄且低渗透,油井自然产能低(<3t/d)。

通过压裂改造后,初产较高,但压裂有效期短,产量递减快。

(2)注水压力高,注水效果差因储层特低渗透,沙四段吸水能力差、启动压力高,注水压力上升快,注水泵压高28MPa,油井受效不均的矛盾突出,部分井长期不见效,见效后也表现为低产稳定,总体注水开发效果差。

渤海海域蓬莱油田低阻油层成因模式研究

渤海海域蓬莱油田低阻油层成因模式研究

«2641第3期2019年6月谢衬知免藏Vol.26No.3Jun.2019DOI:lO.3969/j.issn.1006-6535.2019.03.012渤海海域蓬莱油田低阻油层成因模式研究林国松I,康凯I,郭富欣2,刘彦成J王永慧I(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2.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摘要:为探究蓬莱油田低阻油层微观成因机理及其宏观地质成因模式,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数据,分别对油田各主力小层的粒度、泥质含量、蒙脱石含量、束缚水饱和度、阳离子交换能力、古气候、古物源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做耦合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低阻油层为高束缚水-黏土附加导电复合成因低阻油层,是受母岩岩性、搬运距离以及古气候共同控制形成的该研究对渤东地区低阻油层的勘探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古物源;古气候;低阻油层;蒙脱石;中酸性火山岩;蓬莱油田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9)03-0068-06Low-Resistivity Reservoir Genesis Patterns of Pengiai Oil行eld in Bohai SeaLin Guosong1,Kang Kai1,Guo Fuxin2,Liu Yancheng1,Wang Yonghui1(OOC(China)Tianjin Branch,Tianjin300452,China;OOC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28,China)Abstract: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means were(•ombined to explore the micro-genesis mechanism and macro-genesis boratory test data was used to respectively study the reservoir particle size,shale content,mont­morillonite content,bound water saturation,cation exchange capacity,paleoclimate and paleo-provenance of eachmajor layer.In addition,the coupling comparison analysis was also provided.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Z62low-resistance reservoir is considered as a composite genesis of high bound water saturation and additional conduction ofclay,which is jointly controlled by the parent rock lithology,handling distance and paleoclimate.This researchcould provide certain guida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ployment of low-resistivity reservoirs in the eastern Bohai.Key words:paleo—provenance;paleoclimate;low—resistivity oil reservoir;montmorill«)nite;medium-acid volcan­ic;Pengiai Oilfield0引言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低阻油层在新区勘探以及老区复查增储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发现。

沉积微相约束下的砂砾岩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模型及应用——以滨南油田滨三区为例

沉积微相约束下的砂砾岩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模型及应用——以滨南油田滨三区为例
[ 要 ] 对 于 岩 性 、物 性 差 异 较 大 的 砂 砾 岩 储 层 ,测 井 解 释模 型 的 建 立 不 能 套 用 岩 性 物 性 相 近 的 较 为 简 单 摘
的砂 泥 岩 储层 标 准 。 为 此 。 以取 心 井岩 心 分 析 为 基 础 ,分 沉 积 相 分 岩 性分 别 研 究 砾 岩 、含 砾 砂 岩 一 岩 储 砂 层岩 性 、 物 性 、 电性 和 含 油 性 两 两 之 间 的 关 系 。 同 时 对 不 同 的岩 性 采 用 不 同 的地 层 指 数 ,分 别 建 立 了砾
— —
以滨 南 油 田滨 三 区 为 例
罗 水 亮 ,林 承 焰 (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 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76) 501
袁 学 ( 虽 大港油田 集团 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 天津 大港808) 020
章 亮 ( 胜利油田 公司 有限 孤东采油厂, 山东 东 273 营 5 7 2)
[ 键 词 ] 测 井解 释 ;沉 积 微 相 ;砾 岩 ;砂 砾 岩 ;解释 模 型 关 [ 图分 类 号] P 3 . 4 中 6 18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95 (0 8 5— 0 5— 4 文 0 0 7 2 2 0 )0 0 8 0
通 常情 况下 ,测井 响应 曲线 是地 下地 质条件 的一种综合 反映 ,所 以相 似 的测 井 曲线特征 可能是 由储
砾 岩 、砾 岩 、砂岩 ] 。滨三 区扇 三角洲 平原 亚相分 为辫 状 河道 和河 道 间微 相 。其 中辫状 河 道 以砾 岩为 主 ,成分复杂 ,砾岩 分选差 ,杂 质支撑 为 主 ,磨 圆中等好 ,块状 或大 型交 错 层理 ,其 主要 井 区为 B —7 32 井 附近 。河道 问主要 以含砾 砂岩 、细砂 、粉砂 为 主。扇三 角洲前缘 亚相 主要分 为水 下分支 河道 、河 口砂 坝 、前 缘席状 砂 、水下 分流河 道 间等微 相 ,其主要 井区为 B —O井附 近 。其 中水下 分流河 道具有 明 显的 32

滨南采油厂稠油蒸汽驱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滨南采油厂稠油蒸汽驱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滨南采油厂稠油蒸汽驱技术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提高超稠油的采收率是油田采油技术的一个关键难题,滨南采油厂稠油油藏一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采,产量递减幅度较大,制约了区块开发效果。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结合滨南油田油藏的物性特点,对该区采用蒸汽驱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先导试验,试验中共注了四个轮次的蒸汽段塞,累积产油2.6336×104t,油汽比达0.283,采出程度15.6%,取得了较好的汽驱试验效果。

关键词:超稠油蒸汽驱先导实验小井距滨南油田位于东营凹陷西北边缘,滨南-利津断裂带的西部,北依滨县凸起,南临利津洼陷。

主要为多油层、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

含油面积32.4km,地质储量7106万吨,可采储量1640万吨。

主要包括四套含油层系(沙一段、沙二段、沙三上、沙四下),其中沙二段、沙三下为主力油层,沙四上为高压低渗透油层,沙一段主要分布于滨一区东北部,面积较小。

油藏特征表现为:一,油层渗透率低,平均渗透率23.3×10um,非均质严重。

二,原油物性好(地下原油粘度12.4mps,地面原油相对密度为0.8972)。

三,油层天然能量不足,弹性产率低。

四,油藏水型以cacl2型为主,总矿化度65000mg/l。

一、蒸汽吞吐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1.吞吐周期数高,采出程度高该区两个老油田现有蒸汽吞吐井699口,平均单井吞吐高达7.8个周期。

其中:1~5周期307口,占43.9%;6~9周期163口,占23.3%;10周期以上井229口,占32.8%。

特超稠油加密吞吐采出程度平均高达25.8%,已普遍进入蒸汽吞吐后期阶段。

2.地层压力下降幅度大蒸汽吞吐进入后期,地层压力下降幅度大,据吞吐井常规测试,超稠油吞吐区块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仅30.5~34.9%,相当于原始地层压力的三分之一。

3.排水期长,吞吐效果变差目前高周期吞吐排水期一般长达60~90天,井口出油温度大于45℃的生产天数仅占周期生产时间的13.2%,产量占22%,78%的产量是在周期后期低温期采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南利津断裂带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研究
油层电阻率数值相对较低是滨南利津断裂带储层测井评价的主要难点。

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复杂,正确了解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是测井评价的基础,本文综述了低电阻率油气藏的定义及其成因类型,从地层水矿化度、束缚水饱和度、粘土附加导电、导电矿物、钻井液侵入五个方面对工区内低电阻率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确保储层流体性质的正确识别。

标签:低电阻率油层;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束缚水饱和度
1 引言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复杂油气层已经成为目前甚至将来的主要勘探目标。

低电阻率油气层由于其储量和产量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特殊的勘探领域。

本文从地层水矿化度、束缚水饱和度、等五个方面对该工区低电阻率油层成因进行分析,确保储层流体性质的正确识别。

2 低阻油气层的定义及成因类型
广义的低电阻率油层,分为绝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低电阻率油层两种。

根据国内主要油田低阻油气层的电阻率特征,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考虑到低阻油气层的一般电性特点,可以给低阻油气层下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与具有类似物性、岩性和水性的水层电阻率相比,电阻率增大率小于3的油气层定义为低阻油气层。

根据形成油气层低电阻率的不同成因,可以把胜利油区的低阻油气层划分为如下六种主要类型[1]。

①高束缚水型;②泥質附加导电型;③高地层水矿化度型;④低含油高度型;
⑤钻井液侵入型;⑥砂泥岩薄互层型。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分类结果是从形成低阻油气层的成因角度作出的。

实际上,很少低阻油气层仅仅是由一种成因形成的,多数情况下,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只不过不同的低阻油气层中,不同成因的重要性不同而已。

3 研究工区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研究分析表明,不同地区低阻油气层的储层特征差异较大,造成油层低阻的原因不一。

针对具有低阻特征的滨659沙三段、滨648沙三-沙四段、滨649沙三-沙四段、滨5沙三-沙四段储层,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低阻成因进行了研究。

3.1 地层水矿化度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
表1为四个区块的水分析资料。

滨648和滨649块沙三段的地层水矿化度已经在200000mg/l左右,根据胜利油区经验推断和测井曲线特征分析,沙四段的地层水矿化度应该与沙三段接近或者更高。

因此地层水矿化度高,是造成该区块油层电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束缚水饱和度高的影响
研究工区共有3口井13个岩样做过饱和度分析实验数据,较可靠的3个岩样的束缚水饱和度分别为58.9%,47.1%和40.4%,反映了该区块高束缚水饱和度的特征。

该区块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岩性细、孔喉半径小且为亲水性润湿,导致了束缚水饱和度偏高。

因此,束缚水饱和度高的特点是造成该区油层低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3.3 粘土附加导电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
粘土矿物附加导电性产生作用的前提是在相对较低的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

图1为细砂岩样品电导率Co随溶液电导率Cw变化的关系图。

在低矿化地层水条件下,岩石中存在微弱的粘土附加导电,但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大,尤其是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50000mg/l时,粘土附加导电作用已经不明显。

这说明在该地区高矿化度地层水条件下,粘土附加导电不是造成该地区低阻的主要原因。

3.4 电子导电矿物富集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
由研究工区的储层铸体薄片结果,发现储层基本不含黄铁矿,不可能构成油层低阻的成因。

3.5 高矿化度钻井液低侵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
研究工区储层的自然电位均为负异常,为淡水泥浆钻井的反映。

因此,咸水泥浆低侵也不是油层低阻的成因。

4 小結
通过以上成因机理的分析及实验研究,认为:
①地层水矿化度高是导致油层电阻率绝对数值低的主要原因;②岩性细、储层微毛细管发育导致的束缚水饱和度高是油层电阻率电阻增大倍数降低的主要成因。

参考文献:
[1]雍世和,张超谟,等.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262-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