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动物模型
氧化应激细胞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判断指标

氧化应激细胞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判断指标
细胞模型
一、氧化应激应激源的选择:
1化学类应激源:
1) 最常用的为过氧化氢。
普遍用于探究自由基介导的细胞损伤机制及抗氧化剂对氧化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机制。
2) 自由基引发剂:一些物质可诱发自由基的产生,因此也可作为应激源,如AAPH、t-BHP等。
3) 治疗药物如阿霉素等。
(许多抗癌药的作用原理都是引起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2物理类应激源:
紫外、辐照、空气颗粒物等
3生物类应激源:
如低密度脂蛋白、糖分(可通过糖剥夺建模)等
二、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等判断指标
构建成功的判断标准是引起细胞氧化应激的同时对细胞造成较小的损伤(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ROS水平升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
判断指标:MTT、CCK8等测定细胞存活(通常做法为利用将细胞铺到96孔板中,用不同浓度应激源处理相同时间后检测细胞活性);流式检测凋亡情况,WB检测凋亡marker变化情况;DCFDA法测定ROS(最直接的方法,DCFDA是一种通用的氧化应激指示剂。
具细胞膜渗透性,本身无荧光。
一旦进入细胞后,被细胞酯酶水解生成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之后被快速氧化生成强荧光产物2',7'-二氯荧光素,可用荧光光谱检测(Ex/Em= 504/529nm)。
);抗氧化酶的活性;TBARS法测定脂质过氧化物的量
动物模型
1非特异性模型:即对动物体全身造成氧化损伤,又称为衰老模式,可通过辐照、半乳糖注射、臭氧环境中养殖等方法实现
2特异性模型:对动物体某个部分造成靶性损害。
老年期痴呆药

抗高血压药
一、实验设计旳医学基础
高血压昰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一般认为血压增高主要昰 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硬化,引起周围动脉压力增高所致,血容 量和心排出量增加也可能参与高血压形成,但虽经多年研究, 对高血压确切旳发病机制仍无,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旳药物 一般有①利尿药,中枢a激动剂,节后神经原抑制剂,α阻滞剂;② 钙拮抗剂;③β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ACE);⑤血管 扩张剂,N阻断剂..
脑病理切片检查:SDAT最显著旳病理改变昰神经元缺失,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病 变.大脑皮层内大量神经细胞死亡和消失,使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可导致脑回萎 缩,以额叶((、顶叶、颞叶明显.电镜下可观察到海马和皮层部位神经元纤维缠结成 螺旋状或线团状.在神经组织内,脑膜和皮层小动脉内可观察到淀粉样病变.VD则表 现为相关脑区出现脑血栓及脑缺血性病理损伤,如水肿或坏死.
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阿尔海默型老年性痴呆(seniledementiaofthealzheimertape,DAT) 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两型.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亦有并存,称混合型.其中 alzheimer型最为多见,据国外统计资料,约占老年期痴呆旳65%,占死亡原因旳第四位. 其确切旳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有“老年斑学说”,老年斑主要成分为p—淀粉样蛋白 (p—amyloidprotein,Ap),昰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产生 旳;“神经元缺失学说”,主要涉及皮层(额叶、颞叶和顶叶)、海马、基底神经节、下 丘脑区,其中以基底节旳胆碱能神经元缺失最为明显;“神经纤维缠结学说”,“神经 递质异常学说”,主要表现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低下,乙酰胆碱(Ach)含量减 少,M—胆碱受体密度降低,其他如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许多肽类也常有 异常.此外SDAT与遗传和外伤也有关,在SDAT病人亲属中发病旳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 并发现SDAT组有脑外伤者多于对照组.
常用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评价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2 0 1 3 , Vo 1 . 8 , No . 4
・
衰老与老年病专题 ・
常 用 阿 尔 茨 海 默 病 动 物 模 型 制 备 方 法 及 评 价
Di s e a s e s o f Mi n i s t r y o J Ed u c a t i o n,Be i j i n g 1 0 0 0 5 3,C h i n a ) [ Ab s t r a c t ] Al z h e i me r S d i s e a s e( AD )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d i s e a s e . Th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o f
分泌 酶作 用裂解 为 Ap ] , A B聚集 可形 成神 经毒 性 的原 纤维 , 进而形成 S P, 从 而 加 重 AD 的 发 展 。转 AP P基 因模 型是 通 过 将 外 源 性 AP P基 因 导 人 , 整 合 到基 因组 中后 稳定 的表 达并遗 传 给后代 。由于动 物 过 多 表 达 AP P基 因或 其 突 变 基 因 , 导 致 Al 3 沉
[ Ke y wo r d s ] Al z h e i me r ' s d i s e a s e ;An i ma l mo d e l s ;Tr a n s g e n i c mo d e l ;Ag i n g;C h o l i n e r g i c ;Mi t o c h o n d r i a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

医 lIl I 与保 健
血 管性 痴呆 的动物模 型
周 原
( 辽东学院基础 医学院, 东 辽 宁 130 ) 丹 10 8
摘 要: 前常 用于研究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主要 有四血 管阻断(一 o t 目 4 v )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 V ) , 2 o 模型 但也有许 多不 同造模 型的方 一
法 , 细介 绍 这 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 。 详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动物模型 ; 研究
1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一 o 就是永久 间长而 2v ) 人类血管性 途径。建立成功的衰老动物模型对 于揭示衰老机 制和研究抗衰老药物作用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性结扎双侧 颈总动脉 , 方法是 l% O 水合氯醛按 痴呆 相似 。 相信随着衰老及抗衰老研究的不断深入, 更为 40 g g 0 m / 腹腔注射麻醉后' 卧位, k f 印 颈部正 中切口, 5高脂血症血管性痴呆大 鼠 模型0 首先将实 义, 分离双侧颈总动脉, 1 用 号线将其永久性结扎 术 验大鼠用高脂饲料喂养 1 月后, 个_ 测其血脂经证实 理想的动物模型将会问世。动物模型研究也应顺 后缝合切12 v 3 一 o法制作的血性痴呆模型具有创 已 增高后霜用 1 ∞冰 合氯醛按 3 L g m l 腹腔麻醉, 应这—新的变化塌终 使人类能够藉动物模型的 k 研 有效的方 伤大、 死亡率高、 导致痴呆 的时程长等缺点胆 这种 颈正中去毛, 碘酒消毒腹 侧颈正中切 口 露并分 究摊 动老年痴呆治疗学向着更加安全 、 暴 动脉穿 线备用。缺血时闭阻双侧颈总 向发 展 。 方法实质上是以慢性低灌注引起脑缺血缺氧最 终 离双侧觋总 导致神经细胞功能下降 、 习记忆功能障碍, 学 较好 动脉 3 每次 1 mn 次, 0 i 每次 间隔 1 mn , 0 i 此法是模 参考 文献 地模拟了人类 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腔狭窄等 拟 V 发病的 D 危险因素, 如高脂血症而建立的一种 『 us e i 1 P l n l 1 i l WA ,B ir y J . e o e f r l B A n w m d lo ee b lt rl h mi s h rc s h mi n h u a e — i e a e - p ei ic e a i t e n n s a 因素导致的血管性痴呆 。而且 以永久性结扎双侧 动物模型接 近人类实际情况。 颈总动脉导致痴呆的老年大鼠' 在结扎术后 2 个月 6 舌下静脉注入铁粉法 叫 ,用戊巴比妥钠 te zdrt [ ht e a i J]. t k 17 Sr e, 9,1 ( : 6 o 9 0 3 2 7— ) 7. 4 0 注射麻醉大鼠然 后固定于动物大脑 2 2 学习记 仍无恢复趋势这 将有利于药物疗效 ( m 的动态观察。可以作为血管性痴呆模型用于基础 立体定位仪上, 常规消毒' 正中切开头皮暴露颅骨, [ odt m C , is K fcso h n— 2 rso H Sej B .E et f eo ]N r o p a b t n e r — r ic e a l a l a ee rl 实验研究。 选以下部位安放电 额部位于前囱前 2 m向左 b r i i e e b a s h mi.Prt I :C r b a 极: m e eg eaoi u n n cmpe shm a nrym t lm d r gi- o lei e i[ b s i t c J 2四血管阻断法f vo, 4 ) 一 将实验大 鼠用 1% 旁开 2 m 参 考电 o m 极位于远额窦。在上述部位用 穿过内板 在额部记录电 】. t k 17 , 37 —3 5 的水合氯醛( m O s O UlO )  ̄ 腹腔麻醉后, 背侧颈正中 小螺丝固定于头骨上, S oe, 9 8 9: r 2 3. 3 S t ML ,B n e 'D l e ,e . 1 h ed k G a g n N b r ta 1 切 口 暴露双侧第一颈椎横突翼小孔, , 用直径为 极处在正后方固定一直径为 5 m 0 T m 、 高斯磁场 [ mi 2 d l o t d - n o g — e m e v r — c o ‘ 0m . m的电凝针插入双侧翼小孔烧灼双侧椎动脉, 的小磁铁, 5 最后用自 凝牙托水和牙托粉封 固。术后 Mo es f r su y i g l n — t r r o e y fl e— 造成永久性闭塞。然后腹侧颈正中切口, 分离双侧 3 等刀口愈合' d 体重恢复后. 始进行迷宫及 P 0 l wi g f r b a n ic e a i h r L 2 一 v s 开 30 o n oe r i s h mi n t e a A2 颈总动脉穿结备用。2 h 4 后用 微动脉夹夹闭双侧 测试。 将已达迷宫训练标准并完成 P 0 测定的实 slo c s n mo e f 30 e c l i d l J】.A t N uo S a d , uo c e rl c n a 5 4 k) mg  ̄腔注射麻醉大 1 8 ,6 :3 5 — 4 . 94 9 8 01 颈总动脉 5 i共夹闭 3 每次间隔 1 。 mI l , 魄 h 术后手 验大鼠用 2 %硫喷妥钠( /g 术部位施以适量青霉素对抗感染, 然后缝合, 常规 鼠,用 F , 粉 ( e 0 铁粒 子直 径 为 6 用 量 [ P p a A , el T r C ,D vdo M , 4 apsB ] d a ot J e aisnC ta 1 rnc rd c —i fc rba lo o o l 饲养观察。一 O为 目 4V 前国际公认的 V D造漠 亳 5A g 于 1 m 生理盐水中, I i 内沿大 e .Ch o i e u e t n o ee rlbod f w 6m/ k 5L 于 mn n tea u a lt- megn ells n 它可高度模拟 V D的发病特点且 缺血后生理指标 鼠舌下静脉注入 从而造成 V 大 鼬I型。该模型 i h d h rt: ae e rig CA1 cl osa d D 莫 稳定不影响缺血后结果病 理改变较为充分、 具有操作简便 、 明确, 创伤少 、 重复性好 、 较快导致痴呆 m m  ̄ ds nt n 【 B m e 19, 0 (-) e o yf c o J ̄ r n R s 9 6 7 8 2 u i , 1 : 0 8 中分指数低元 明显肢体运动障碍, 但存活率相对 的优点, 而且在脑皮质、 海马组织中观察到梗死灶 5 — 5 1 小暮久也. 管痴呆 动物. 脑血 医学 较低。 和软化灶敲 好地模拟人类多发性脑梗死, 可用于 嘲长泽治夫, 南 ,9 1 1 8 ) 1 19 . 5(. 3 96 - 3大脑 中动脉梗塞 ( d l eerl tro— 研究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 mide rba r yc c ae c s n C O C O及再灌 注模 型 li, A) A u oM M 选 用 长 7 颈内动脉注射微小栓子模型 从大 鼠 —侧 [ o g L Wenti P ,C r o , ta 6 naE is n R ]L e al n S e 1 s . v r i l d l e e r a t r c l so t l h 1m 6 m的丝线栓子, 5 m硅化成柱状, 前端 m 将此栓 颈 内动脉注入纤维蛋白、 血凝块 、 中心球、 塑料微 Re e sb e mi d e c r b a re y o cu i n wi - u r e o i as叨 t e, 9 9 2 ( n e my o ) 子从大鼠颈内 动脉分支处插 入 阻断大脑中动脉血 小栓子及血栓诱导剂致缺血陛中风模型的报道很 otcai t nrt Srk 1 8 , 01 : , 4 . 无菌自 然干燥血凝块, 研碎 8 — 91 流。缺血 l 后再拔出栓子艘 其血流再通, h 从而造 多。本法是取同种大 鼠 成 V 模型。 D 此外尚有左心室注射液体石蜡饵 将 后经 20 p 0 m筛孔过筛备用, 应用时用生理盐水 [Y m mo T muaA , r o e a B — T a a t M. a r J o Kin t 1 e i . a r c a g s fe a c rb a ic e a b l o l l 液体石蜡注人实验大鼠左心室中造成漠型) 和高血 0 m 加血凝块 1 m 制成混悬液显 微镜下测量 h doa h n e atrfc ee r s h mi y _ L S 0 g 0 et d l ee rl atr c cu in i as 0 20m 压复合 V 模型等等方法。这些 V 模型的制备, 直径为4 ~ 0 L 。然后将实验大 鼠用水合氯醛 lf mide c rba rey o — l so n rt D D 都是从模拟人类 V D发病的 某—个侧面来完成的, 腹腔麻醉( m 0 园 部正中切开暴露双侧颈总 Ba e 1 8, 2(-2 : 2 3 8 3 o颈 5 ri R  ̄ 9 8 5 1 ) 3 3- 2
免疫衰老特点和机理PPT课件

免疫系统功能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导致对感染和肿瘤的抵抗力下降。
免疫系统功能衰退的机制包括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下降、抗原提呈能力降 低等。
免疫系统功能衰退与老年人易患感染和肿瘤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与免疫衰老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损伤和 感染的反应,但慢性炎症反应 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慢性炎症反应与多种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心血管 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等。
炎症反应与免疫衰老的机制包 括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失衡、 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等。
氧化应激与免疫衰老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 平衡失调,导致活性氧簇(ROS) 过量积累,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
伤。
氧化应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
供有力工具。
探索免疫衰老与疾病的关系
免疫衰老与感染性疾病
研究免疫衰老对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影响,以及感染对免疫衰老 的加速作用。
免疫衰老与肿瘤
探讨免疫衰老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免疫干预在肿瘤治疗 中的应用。
免疫衰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免疫衰老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干预免疫衰 老改善疾病进程。
病理性免疫衰老
由于疾病、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免疫系 统功能衰退。
02
免疫衰老的机理
免疫细胞衰老
免疫细胞衰老是指免疫细胞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失去增殖和功 能的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
降。
免疫细胞衰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密切相关,如癌症、感染
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免疫细胞衰老的机制包括基因组 不稳定、端粒缩短、表观遗传改
开发针对免疫衰老的干预措施
紫外线照射实验动物的皮肤光老化模型研究进展

紫外线照射实验动物的皮肤光老化模型研究进展王诗萌;李甜;杨田野;王佳琪【摘要】皮肤像人类其他器官一样,随时间而衰老.但又不同于其他器官,影响皮肤衰老的一项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紫外线辐射.随着大气臭氧空洞的增加、环境光污染的加重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皮肤因光损伤导致的红斑、皱纹、色沉、弹性减弱等问题.对光老化皮肤的治疗方法则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因自然光老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所以有关光老化的实验大多建立在光老化实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因此,建立一个可靠的更接近于人类皮肤自然光老化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当前光老化的发生机制、光老化模型造模方法、检测标准进展归纳总结如下.【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8(027)007【总页数】5页(P146-150)【关键词】皮肤衰老;光老化;抗衰老;动物模型;紫外线辐射【作者】王诗萌;李甜;杨田野;王佳琪【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吉林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吉林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吉林长春13000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吉林长春 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9.3+8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并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保护着人体免受外界理化因素及微生物的侵袭。
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最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器官,其中紫外线、寒冷、风吹及化学暴露均可导致皮肤受损及老化,而紫外线是诱发人类皮肤光老化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1-2]。
光老化的外观特点是皮肤粗糙,皱纹加深并伴有色素沉着,病理特点是表皮角化不良伴异常增生,真皮变薄、胶原减少、弹性纤维降解等[3]。
而紫外线在诱导光老化的同时,也可以引起多种皮肤病变,甚至是皮肤恶性肿瘤。
所以光老化在当代已经以一种疾病及综合征的姿态而成为研究热点[4-5]。
现今对于抗光老化的治疗研究中,由于存在伦理限制及不便因素,研究者们常常先建立起实验动物光老化模型后,再进行下一步治疗研究。
第五章 常用实验动物及应用(5-1)小鼠、大鼠

(4) DBA/2(D2):浅灰色。听源性癫痫发 作36日龄小鼠为100%,55日龄后为5%。 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补体有抗力,对百日 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常用于肿瘤学、 遗传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5) CBA:野生色。对麻疹病毒敏感。
(6) A:白化。对麻疹病毒高度敏感,对X 射线非常敏感。肺肿瘤发病率高。常用 于肿瘤学、免疫学等的研究。
• 甲基胆蒽可诱发小鼠胃癌和宫颈癌等;
• 感染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白血病;
• 感染人类腺病毒可诱发小鼠肉瘤及淋巴瘤。
➢ 移植性肿瘤:将各种实体瘤、腹水瘤、白血病等一
定数量的瘤细胞或无细胞的滤液(病毒性肿瘤)接种 于相关品系的小鼠,就可以使该品系的一群小鼠带有 相同的肿瘤,其生长速度一致,个体差异小,接种存 活率可达100%。
散热器官
Sprague Dawley rat
繁殖特性
大鼠发育快,成熟早,繁殖力强。雄性2月龄、雌性 2.5月龄达到性成熟,适配鼠龄,雄性为90日龄,雌性 为80日龄;性周期4-5d,妊娠期19-23d(平均21d),哺 乳期21-23d,年产5-8胎,每胎产仔6-12只,生育期1.5 年。全年多发情动物,具有产后发情、产后妊娠的特点。 寿命2.5-3年。
小鼠(Mouse, Mus. Musculus)
一、生物学特性
一般特性
体型小,性情温顺,易于饲养管理。 小鼠是哺乳动物中体型较小的动物,出生时体重
1.5g,体长20mm左右。成年体重30-40g,体长 110mm。 小鼠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反应敏感,强光或噪声可致 哺乳母鼠食仔; 喜黑暗,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 夜间; 啮齿类动物,有啃咬习惯; 群居动物,群饲生长发育也快。性成熟的雄鼠放在 一起易发生互斗。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构建

DOI:10.12280/gjszjk.20200406伏玉洁,孙小燕,张学红△【摘要】由于社会角色转变,女性生育延迟现象明显,女性生育力的降低显著早于全身机体的衰老,卵巢储备一般在35岁开始下降。
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女性在40岁之前卵巢功能衰退的临床综合征,以月经紊乱伴高促性腺激素及低雌激素为特征,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动物模型是研究的基础,不同模型制备特点不尽相同。
本文就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研究中,常见啮齿类动物模型,如免疫反应、放化疗、连续超排卵、D-半乳糖诱导和基因编辑等模型的制备方法、特点及判断标准进行综述,为探索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模型,动物;化放疗;基因;排卵诱导Animal Model of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FU Yu-jie,SUN Xiao-yan,ZHANG Xue-hong.The First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FU Yu-jie,SUN Xiao-yan);ReproductiveMedicine Hospital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ZHANG Xue-hong)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Xue-hong,E-mail:*****************.cn【Abstract】The childbearing time of woman has been postponed and the willingness decreased,with alarge trend.However,female fertility decrease is earlier than the body physiological senescence,and ovarianreserve remarkably declines from the age of35.Premature ovarian inscufficiency(POI)is a clinical syndrome ofdecreased ovarian function before the age of40,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menstrual disorder with highgonadotropin and low estrogen level.It is true that POI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women.Atpresent,the mechanism of POI is not clear.The POI animal model is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and the preparationways of different models are differ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characteristics and judgmentcriteria of common rodent animal models of POI,such as the models of immune,chemoradiotherapy,continuousovarian stimulation,D-galactose induction and gene editing.These models provide practical tools for researchers to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POI and to develop new therapeutic ways.【Keywords】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Model,animal;Chemoradiotherapy;Genes;Ovulation induction(JIntReprodHealth蛐FamPlan,2021,40:131-136)·综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60273);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8-32)作者单位:730000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优玉洁,孙小燕);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张学红)通信作者:张学红,E-mail:*****************.cn△审校者卵巢是女性主要的内分泌和生殖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D-半乳糖衰老模型
向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使机体细胞内半乳糖浓度增高。 细胞内半乳糖堆积,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动物表现为 学习记忆力下降等衰老征象。
D-半乳糖拟衰老模拟是目前研究AD的常用工具之一,它可 以得到较为真实的病理改变。研究证实D-gal衰老模型具 有与人类自然衰老相似的生化改变、免疫功能低下、基因 表达与调控异常、细胞生长繁殖能力下降、细胞退行性改 变及认知障碍等表现。故在D-gal致衰老的基础上联用其 他药物诱导AD模型,与用青年鼠建立的化学或物理损伤AD 动物模型相比更能体现AD作为老年性疾病的特点。同时, 长期大剂量D-gal腹腔或皮下注射是目前致衰老模型中最 为常用的方法,该法具有价格便宜、耗费少、操作简便容 易、重复性和可控性好等特点
Alzheimer’s disease(AD) mouse model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amyloid-β (A4) precursor protein (APP)mutations and lacking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2 (NOS2; iNOS) recapitulate key features of human AD that are absent from current AD models. The mice developed β-amyloid (Aβ) deposits and two features not present in previous models: aggregates of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t (MAPT; TAU; FTDP-17) and neuron loss. In the mice, mAbs targeting Aβ decreased Aβ deposition, TAU pathology and neuron loss and improved memory compared with no treatment.
化氢酶(catalase,CAT)含量降低,MAO含量升高,磷 酸化Tau蛋白水平明显增高。
氯化铝(AlCl3)与D-gal联合诱导的AD 模型
铝是慢性蓄积性神经毒物,与AD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关。 铝选择性地蓄积在大脑受累及的神经元内,导致NFT和SP 生成,并与AD所致的NFT具有完全相同的免疫染色。有研 究者以AlCl3灌胃和D-gal颈部皮下注射方法复制AD小鼠模 型,造模30 d后发现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记忆保持力明 显下降;血清胆固醇TC、TG水平显著上升,血清HDL-c水平、 血清SOD活力则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显著降 低,MDA活性显著升高。另有研究报道该方法运用10 d后, 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记忆保持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 下降。 此外,大鼠腹腔注射D-gal和皮下注射AlCl3后学习记忆能 力明显降低,脑内海马部位APP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 刚果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SP的数量明显增加
亚硝酸钠(NaNO2)与D-gal联合诱导 的AD模型
由于NaNO2会将正常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 而失去携氧能力,造成全身反复慢性缺氧,特别对脑 的代谢有较大影响,故有研究者以D-gal和NaNO2 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AD大鼠模型发现,模型鼠的 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以两者联用建立的小鼠 AD模型也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SOD活性降 低,MDA含量升高,且出现海马神经细胞退行性改 变和线粒体损伤。
Aβ与D-gal联合诱导的AD模型
脑内Aβ的大量聚集是AD形成的关键因素,是AD患者SP 核心成分和NFT形成的基础。在以D-gal诱导亚急性衰老 模型的基础上,脑内注射Aβ的目的在于反映AD的主要病理 特征——SP。有研究结果显示在腹腔注射D-gal的基础上, 单侧或双侧海马内注射Aβ均可导致大鼠的学习记忆减退, 其中Aβ双侧海马注射可导致大鼠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降低,丙二醛( MDA)含量明显增加,神经元丢失 以及与SP构成相似的胶质细胞增生;海马CAl区线粒体结构 损伤,并且线粒体膜流动性明显低于单纯腹腔注射D-gal组 和单纯海马注射β-AP组;而Aβ单侧海马注射大鼠也表现出 Aβ沉积、神经元死亡、胶质细胞浸润,海马线粒体 Ca2+,Mg2+ATP酶、Na+,K+ATP酶、琥珀酸脱氢酶( SDH) 活性以及5-HT阳性颗粒面积密度明显降低,单胺氧化酶 (MAO)活性显著增高等。
鹅膏蕈(ibotenic acid,IBO)与D-gal联 合诱导的AD模型
该模型属同时具备衰老和胆碱能损害的AD大鼠模 型。具有神经毒作用的IBO可导致胆碱能投射系 统受损,学习记忆功能下降。
有研究以大鼠腹腔注射D-gal和脑内双侧IBO注 射方式诱导AD模型发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 下降,大脑皮质各区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降低;脑内过氧
以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致衰老 为基础的AD模型
1 Aβ与D-gal联合诱导 2 鹅膏蕈(ibotenic acid,IBO)与D-gal联合诱导 3 喹啉酸(QA)与D-gal联合诱导 4 氯化铝(AlCl3)与D-gal联合诱导 5 亚硝酸钠(NaNO2)与D-gal联合诱导 6 东莨菪碱(SCOP)、AlCl3与D-gal联合诱导 7 IBO、Aβ1-40与D-gal联合诱导 8 IBO、醋酸氢化可的松龙与D-gal联合诱导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
阿尔茨海默症是发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 统慢性渐进性退行性疾病,脑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 (nervefiber tangles, NFT )和细胞老年斑( senileplaques, SP)以及大量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神病理特征。由于阿尔茨 海默症(AD)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因此研究并建立可靠的 AD动物模型对于探明阿尔茨默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 治药物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完全理想的AD 动物模型目前尚不存在,但随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 进步,许多AD动物模型相继制作,并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 用,为理解AD的理机制和实验新的药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模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二.快速老化小鼠(SAM)模型
竹田俊男通过对AKR /T自然变异小鼠进行交延代培养得到 一种自然快速老化小鼠,该家族诸多品系中的SAM-P/8可 作为AD模型。SAM-P/8在2月龄就出现学习记忆功能减退, 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处于一种低紧张、低恐怖的痴 呆状态。同时SAM-P/8具备AD的多种特征,诸如皮质萎缩、 皮质和海马锥体神经细胞数目下降、PAS阳性颗粒和Aβ样 颗粒(β-CIGS)广泛沉着。 该模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衰老模型,与自然衰老动物模型相 比,其病理特征更加明显,可广泛用于增强学习记忆功能及 促智药物的研究。
一.自然衰老认知障碍动物模型
自然衰老认知障碍动物模型通过动物本身的自然 衰老来获得的AD动物模型,包括老龄大鼠、小鼠 及猴等。这类模型的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改变是 自然发生的,更贴近AD的真实病理生理改变。 Cummings等报道老龄狗脑中有Aβ沉淀斑块,同时 有相应的选择性的行为能力损害; Higgins等报道老龄鼠可出现Aβ沉积于前脑基底 区和记忆缺损。 但这些模型一般不出现AD的SP与NFT等特征,且 易死亡。
衰老动物模型
动物类型
☆啮齿类动物
大鼠衰老模型 小鼠衰老模型
☆鱼类动物 ☆果蝇属动物 ☆线虫(C. elegans)◆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 Aβ) ◆辐照γ射线 ◆去除胸腺
啮齿类动物
§日本东京大学培育成功的快速老化小鼠,目前共有12个亚系。不同亚 系小鼠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其中许多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病理学特征, 小鼠遗传学信息丰富,与人类遗传学特征具有相似性。
Nigrostriatal rAAV-mediated GDNF
Overexpression Induces Robust Weight Loss
in a Rat Model of Age-related Obesity
Intraventricular administrat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in primate and humans to study Parkinson's disease (PD) has revealed the potential for GDNF to induce weight loss. Our previous data indicate that bilateral continuous hypothalamic GDNF overexpression via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rAAV) results in significant failure to gain weight in young rats and weight loss in aged rats. Based on these previous results, we hypothesized that because the nigrostriatal tract passes through the lateral hypothalamus, motor hyperactivity mediated by nigrostriatal dopamine (DA) may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previously observed effect on body weight.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bilateral injections of rAAV2/5-GDNF in hypothalamus versus substantia nigra (SN) in aged Brown-Norway X Fisher 344 rats. Nigrostriatal GDNF overexpress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greater weight loss than rats treated in hypothalamus. The nigral or hypothalamic GDNF-induced weight loss was unrelated to motor activity levels of the rats, though some of the weight los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a transient reduction in food in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