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当汤后“不下更服”浅析
伤寒论笔记(2)

伤寒论笔记(2)麻黄汤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此条是麻黄汤证,有麻黄八证需要记牢。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恶寒发热:病机见第三条。
●诸痛:寒伤肌表,使肌肤骨节,气血涩滞,筋脉拘挛而致。
●无汗而喘:而——表示因果关系。
寒邪闭表,毛窍闭塞,故而无汗。
太阳主表,肺主皮毛,毛窍闭塞,则肺失宣降。
指甲油,油漆,化妆品都可以闭塞毛孔,有人曾经用那些东西开玩笑,把朋友的身上涂满油漆(化妆品),导致朋友的死亡。
(恐怕这也是倒霉催的,交这样的朋友就是自寻死路吧。
)●寒邪闭表,故而无汗,卫闭所以发热而喘,营郁所以有诸疼痛●治疗:解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杏仁七十个:100个约重40克,70个大约30克重。
●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这是三次治疗量。
(三八二十四,差不多了)●将息:就是护理。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烦:烦躁。
余邪未尽,复感外邪。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此二条讨论汗法,可发汗。
郝老师没讲,让自学。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脉浮细:由原来的脉浮紧变化至此,说明邪气已经衰弱。
《内经》:大则病进,小则平。
如人体虚,脉本应极细弱,反大不应人,此为邪气盛。
输血输液等治疗亦可令脉像暂时柔和。
●胸满胁痛:胸胁是少阳经所过,胸胁痛说明少阳经经气不利(由于受邪等原因),与小柴胡汤疏利少阳。
●脉但浮:寸关尺三部俱浮。
说明表仍未解,所以要用麻黄汤。
伤寒和衄解1,寒邪闭郁日久,用麻黄汤后正气祛邪外出,来不及作汗,营中邪气直接通过鼻衄由血分外泄,这就叫衄解,又叫红汗。
胡希恕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3)

. .胡希恕三代经方病案解析思路仅限于部交流严禁外传归原有作者所有子于归•水无香辛卯兔年冬月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目录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3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3(一)桂枝汤类方3(二)麻黄解表类方14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16(一)阳明16(二)太阳阳明26(三)少阳阳明30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32㈠小柴胡汤方32㈡柴胡桂枝汤方33㈢四逆散方33㈣黄芩加半夏生汤方34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35㈠四逆汤方35㈡茯苓四逆汤方36㈢甘草干汤36㈣理中汤方37㈤附子汤方37㈥厚朴生半夏甘草人参汤方37㈦吴茱萸汤方38㈧旋复代赭汤方39㈨芍药甘草汤方39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39㈠麻黄附子细辛汤39㈡桂枝加附子汤方40㈢甘草附子汤方41㈣真武汤方411 / 89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医案42㈠乌梅丸方42㈡柴胡桂枝干汤方43㈢半夏泻心汤方43㈣甘草泻心汤方44㈤生泻心汤方45嫡传弟子世纶教授案解析46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46㈠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46㈡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46㈢半夏散与汤治喉痹案49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50㈤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皮肤瘙痒51㈥小青龙汤治咳喘案53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54㈠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治小儿咳嗽案54㈡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鼻渊案55㈢附子泻心汤治胸脘痞闷案57㈣大承气汤治神昏谵语案58㈤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肺部感染、胸胁胀满案58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59㈠小柴胡汤合橘枳汤、桂枝茯苓丸治胁痛案59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61 ㈢柴胡桂枝汤治感冒案65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67㈠枳术汤治左下腹包块案67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68㈠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68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682 / 89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㈢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治双下肢后外侧隐痛案71六、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医案72㈠乌梅汤治蛔厥案72㈡柴胡桂枝干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腰背痛案73㈢柴胡桂枝干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腰背痛案74 再传弟子案76一、石应轩医案76㈠四逆汤治贲门癌术后亡阳案76㈡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心悸案77㈢柴胡桂枝干汤合当归芍药散治面部黄褐斑案78二、厚睿医案79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鼻窒案79三、清峰医案80㈠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发热案80四、鲍艳举医案81㈠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81㈡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82㈢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83㈣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84㈤柴胡桂枝干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85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一)桂枝汤类方㈠桂枝汤方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第三节太阳、厥阴并病一、葛根汤证1、葛根汤主证原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正误:表部证(并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诠释:本证为表部同一部位上阴阳两种病性并存的病证。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非虚非实非寒非热,形成了矛盾的统一性。
三部六病把此类性质的病证称之为并病或部证。
2、葛根汤适应症(1)葛根汤兼下利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正误补缺: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诠解:合病的概念在《伤寒论》中十分模糊。
三部六病把合病定义为六病在不同部位上的相互复合。
合病的治疗原则为合病合方。
本证葛根汤复合下利,仍然使用葛根汤治之,说明下利证不为里部本身病变,而为表部病势扩张,影响里部而出现的越部证。
(2)葛根汤证兼呕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诠释:本证与上条为类证,呕仍然是表部越部证,加半夏的原故是呕吐影响入药,止呕以治其标。
本方偏热,故适用于部证偏寒的病证。
第四节表部兼、合证一、麻黄汤证1、麻黄汤主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1~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12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19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钤法版伤寒论(上)

伤寒钤法版伤寒论(上)第十四章钤法版《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 皮两炙切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普济方钤法条文:日甲阳浮阴弱卫中强。
身热还教汗不藏。
啬啬恶寒翕翕热。
鼻鸣干呕桂枝汤。
[13] 普济方钤法条文:日乙太阳头痛热烘烘。
汗出之时又恶风。
荣卫调和邪亦解。
桂枝汤里有奇功。
[14]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普济方钤法条文:日丙太阳为病项背强。
汗出之时又恶风。
桂枝葛根汤可主。
祛风和表亦为功。
普济方钤法条文:日丁太阳之病本属表。
误下还令气上冲。
可与桂枝汤解外。
里虚须更变而通。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16]普济方钤法条文:日戊太阳三日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
不解相将成坏证。
桂枝不中再思寻。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六。
[18] 普济方钤法条文:日己桂枝本为解饥药。
酒客不喜桂枝汤。
喘家却须加朴杏。
吐者服之脓血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普济方钤法条文:日庚发汗之余漏不干。
小便涩闭屈伸难。
桂枝附子汤煎疗。
敛液回阳病即安。
伤寒论子目: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第七。
六味。
考证结论日庚: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方八。
促,一作纵。
[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
将息如前法。
普济方钤法条文:日辛下之脉促胸间满。
煎与桂枝去芍飡。
此是阳虚寒渐入。
散邪通气始能安。
伤寒论子目: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八。
四味。
考证结论日辛:桂枝去芍药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方九。
[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2)?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2)一五四: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
这一条辨是说,医生光摸脉去诊断病人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太阳病,应该是发表,结果医生开错了误用攻下法。
(一)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如果病人变成结胸,脉就沉下去了,现在病人其脉浮,就不会结胸,本来表病就有浮脉,此为欲解也,代表病人身体很好,他的免疫系统没有因为攻下让表邪下陷到身体里面。
(二)脉促者,必结胸也为什么叫脉促?促脉跳跳跳跳,突然停掉,速度很快、突然停掉,然后又跳回来,跳六七八下停一下,为什么?因为被攻下后,血往下走,下利以后血要回流回来,可是血流回来力量又不够,回溯力量够的时候,就跳得很快,不够的时候,突然血空掉了,因为是下利造成身体里面虚掉了,血空的时候脉就没有跳起来,遇到这种情形,就知道病人的体能没有办法恢复,所以现在摸到促脉就知道一定会结胸了。
(三)脉细数者,必咽痛何谓细?细脉代表里虚掉了;何谓数?数代表热。
本来寒束在表面上,攻下以后有一种情形,寒束在肺的外方,胸是诸阳之会,阳要发散出来,流汗就是肺的功能正常,寒束到表了,肺热出不去,热本来性就是轻的,热气往上冲到皮肤表面,发散不出去就冲到喉咙,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要把肺寒去掉要靠麻黄、杏仁,这热从哪来?胃。
胃本来就是土生金,所以热的源头就是胃,要把胃热降下去就加石膏、甘草,所以麻黄、杏仁是去肺寒去表,石膏、甘草降胃热,所以有「麻杏甘石汤」。
(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弦脉代表水,弦脉也是少阳的脉,因为肝胆的脉正常是弦,肝是厥阴,胆是少阳,所以少阳的脉本身是弦的,弦脉不但主水也主少阳,一被攻下以后,没有进入身体,没有进入肠胃,这水一回流进入胸肋中焦,进入两胁的地方,当然两胁拘急,这时候开「小柴胡汤」,因为胸胁苦满。
山东省西学中第四批伤寒论

山东省西学中第四批伤寒论山东省西学中第四批伤寒论如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6条

【每⽇⼀诵】伤寒论第106条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
先⾷温服五合,⽇三服,当微利。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膀胱经也。
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腑,为热结膀胱,其⼈如狂者,为未⾄于狂,但不宁尔。
经⽈∶其⼈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相搏,若⾎不为蓄,为热迫之则⾎⾃下,⾎下则热随⾎出⽽愈。
若⾎不下者,则⾎为热搏,蓄积于下,⽽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汤,下热散⾎。
《内经》⽈∶从外之内⽽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
此之谓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不解,当传阳明,若不传阳明⽽邪热随经,瘀于膀胱荣分,则其⼈必如狂。
如狂者、瘀热内结,⼼为所扰,有似于狂也。
当此之时,⾎若⾃下,下者⾃愈,若不⾃下,或下⽽未尽,则热与瘀⾎,下蓄膀胱,必少腹急结也。
设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以⿇黄汤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痛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即调胃承⽓加桃核,所以攻热逐⾎也。
盖邪随太阳经来,故⼜加桂枝以解外⽽通荣也。
先⾷服者,谓空腹则药⼒下⾏捷也。
太阳病不解,不传阳明,邪热随经⼊⾥,谓之犯本,犯本者,谓犯膀胱之府也。
膀胱府之卫为⽓分,膀胱府之荣为⾎分,热⼊⽽犯⽓分,⽓化不⾏,热与⽔结者,谓之犯卫分之⾥,五苓散证也;热⼊⽽犯⾎分,⾎蓄不⾏,热与⾎结者,谓之犯荣分之⾥,桃核承⽓汤证也。
⼆者虽皆为犯本之证,⼆⽅虽皆治犯本之药,⽽⼀从前利,⼀从后攻,⽔与⾎,主治各不同也。
喻昌⽈:桃核承⽓汤⽤桂枝解外,与⼤柴胡汤解外相似,益见太阳随经之热,⾮桂枝不解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 , 仲景 原文来分 析, 从 第 丸 , 煮而 连滓 服之 , 之 直 达 血所 , 使 可能 是 受 桃 核 承 气 汤 方 后 “当 微 14条 言 “ 人 发 狂 者 , 2 其 以热 在 下 以下 旧 热 , 尽 新 瘀 , 除 根 耳 ! 荡 乃 ” 利” 词 的影 响。但 是我 们 通 过仔 焦 , 一 少腹 当硬 满 , 便 自利 者 , 血 著名 伤寒 学家柯 琴 亦谓 : 蛭 , 小 下 “ 昆虫 细分析 , 难发 现 , 病 机上 来 说 , 乃 愈 。 第 2 7条 云 “ 明 证 , 人 之饮 血 者 也 , 利 于 水 。虻 , 虫 不 从 ” 3 阳 其 而 飞
中医药通报 ・ 经典研究
抵当汤后“ 不下更服” 浅析
● 马 鸿斌
关 键词 抵 当汤 不 下更服 伤 寒论
” 抵 当汤 出 自张 仲景《 伤寒论 》, 血 热 互 结 瘀 重 热 敛 。 因此 前 方 重 之 。 说 明 本 证 既 非 太 阳 蓄水 之 五 后 亦 主 治 太 阳病 不 解 , 邪 随经 人 里 , 在 泻 热 行 瘀 ; 方 重 在 破 血 逐 瘀 。 苓 散 证 , 非 燥 屎 内 结 的 承 气 汤 热 前 去 证 , 是 瘀 热 互 结 之 蓄 血 证 , 病 而 故 热 与血结 于下 焦 ; 治 阳 明热 邪 与 在 药 物 的选 择 上 , 方 由桃 核 ( 亦 尖 五 桂 去 、 瘀 血相 结 之 蓄 血 证 。对 于 本 方 服 皮 、 ) 十 个 、 枝 二 两 ( 皮 ) 人 小 便 自利 、 便 反 易 , 疗 也 应 大 治 法, 仲景 云 : 上 四味 , “ 以水 五 升 , 煮 大 黄 四两 、 硝 二 两 、 芒 甘草 ( ) 炙 二 当下其 瘀血 则 愈 。 同样 , 16条 第 2 取 三 升 , 滓 , 服 一 升 , 下 更 两 组成 。方 中桃核 活 血 祛 瘀 ; 枝 抵 当丸 方为 抵 当汤 方小 其 量 为 丸 , 去 温 不 桂 服。…其 中“ 下 更服 ” 句 , ” 不 一 有 活 血通 络 ; 大黄 、 硝 通 下 泄热 ; 治 疗 瘀 热 互 结 , 微 瘀 轻 之 证 , 生 芒 热 方
十字 会 某 姓 男 子 , 腹 胀 痛 , 便 少 小
T a i o a h n s d cn o r a 1 r d 6 n l i e e Me ii e J u n l 5 C
中医药通报
21 0 0年 l 0月
第 9卷
第 5期
则 清长 , 目不 识 物 。 论 证 确 为 蓄 下之 。服后 , 且 黑粪 挟 宿 血齐 下 。更 后若大 便或 前 阴 不下 紫黯 瘀 血 , 当“ 乃 血, 而心 窃疑之 。乃 姑投 以桃 核承 进 一 剂 , 者 即能 扶榻 静 卧 , 胀 必无效验 。此 时 , 更服” 愈。 病 腹 气汤, 服后 片刻 , 即下 黑 粪 , 而病 证 平 , 亦 安 。知 药 已 中 病 , 以 前 痛 仍
浅析 如下 。
虻 虫 二 味 破 血 逐 瘀 峻 药 , 意 甚 而不 行 , 其 自非 大 下 其 血 不 愈 。 “ ” 血 首先 , 笔者 认 为之 所 以解 释 为 明 , 岂有 服后 当下利 之 义乎 ? 因热 而 满 结 , 故用 抵 当 汤 , 易 为 变
“ 服药 后 当 以下 利 为取效 之 征 ” , 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 故 。再 投 二 剂 , 重 其 量 , 又 方减其 量 , 虻虫 二钱 , 蛭 钱半 , 加 病 计 水 依然 , 心更惊 奇 。因思 此 证若 非 蓄 桃 仁五 钱 , 军五 钱 。后 复减 至 虻 川 血 , 下 药 三 剂 , 宜 变 成 坏 病 。 虫水 蛭 各 四分 , 仁 川 军各 钱 半 。 服 亦 桃
习 , 为 此 解 释 不 符 合 张 仲 景 原 虫 三 十 个 ( 翅 足 熬 ) 大 黄 三 两 之征 。 认 去 、 ” 意 , 与临床实际不符。应为 “ 也 服 ( 洗 ) 桃 仁 二 十 个 ( 皮 尖 ) 酒 、 去 组
再者 , 回顾古 今 医 家对 本 证 的
药后 下 血 为 取 效 之 征 ” 即根 据 蓄 成 。减 桂枝 、 , 炙甘 草 、 硝 , 生 大 认识 , 证 明 了此 观点 。清 初 医家 芒 易 也 血部 位 之 不 同可 表 现 为 大 便 黑 血 黄 为 酒 大 黄 , 其 通 里 攻 下 之 力 , 程应 旄认 为 : 热 结 于气分 , 为 溺 减 “ 则 或前 阴 出紫黯 黑 血 。兹 不 揣 愚 鲁 , 而 取 其 活 血 祛 瘀 之 功 ; 加 水 蛭 、 涩 , 更 热结 于血 分 , 为蓄 血 , 既 蓄 则 血
些 医家认 为应 解 释为 “ 药后 当 以 炙 甘 草 甘 平 和 中 , 和 硝 、 峻 攻 后 有 “ 时 当下 血 , 不 下 , 服 ” 服 缓 黄 啐 若 更
下利 为 取 效 之 征 ” 笔 者 通 过 学 之 性 。后 者 由水蛭 三 十个 ( ) 虻 句 , 加 证 明 服 后 “ 血 为 取 效 。 熬 、 更 下
瘀 血 而非通 里攻 下 。
另 外 , 论 何 种 解 释 , 应 以 无 都 临床 应 用 有 效 为 基 准 , 之 , 反 只能 是 纸上 谈 兵 。结 合 古 今 临床 验 案 ,
也 证 实 了这一 观点 。如 曹颖 甫 《 经
方 实 验 录 》 载 : 某 年 , 诊 一 红 记 “ 余
虽 然桃 核 承 气 汤 方 与 抵 当 汤 均 可 喜 忘者 , 必有 蓄血 , 以然 者 , 久 之吮血 者 也 , 所 本 而利 于 陆 。 以水 陆之 故 大 治 疗蓄 血证 , 但前 者 主治 太 阳 蓄血 有瘀 血 , 令 喜 忘 。屎 虽 硬 , 便 善 取 血 者 , 以攻 膀 胱 蓄 血 , 出 用 使 证 血 热 初 结 , 重 瘀 轻 ; 者 主治 反 易 , 色 必 黑 者 , 抵 当 汤 下 乎 前 阴 。 L 由此 说 明 , 热 后 其 宜 ”2 本方 旨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