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辞典》的编纂历程
儒家十三经简述

1、儒家十三经简述。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居统治地位,他们视中国十三部古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奉为经典,这十三部书就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简称十三经。
它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甚至生活习俗等各个领域。
十三经之称,历经数朝才得形成。
汉朝把周易、毛诗、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定为五经,唐朝加上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称为九经,到开元年间又加上孝经、论语、尔雅三种书,称十二经,宋朝再加上孟子一书,至明朝总称为十三经。
就传统观念而言,《周易》、《尚书》、《仪礼》、《诗经》、《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春秋》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为”记”,《尔雅》即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在这十三种文献中,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从表面上看,《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即上古历史文献汇编,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之间的谈话记录;《周礼》则汇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的制度;《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仪礼》则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间歌谣,”雅”乃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即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春秋》三传即围绕《春秋》而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记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历代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大计方针,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也是奉为圭臬。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十三经

經學概說──經書的本質
凡記載一家之言,闡述思想內容,具權威性的典 籍,皆可稱「經」。 *老子─道德經 *莊子─南華真經 *佛教─佛經 *基督教─聖經 *地理風土─山海經、水經 *醫藥─神農本草經 漢武帝以後,專指儒家要籍。
經學概說──六經的教化作用
禮記經解篇: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 廣博易良,樂教也; 絜靜精微,易教也; 恭儉莊敬,禮教也;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名稱:論、語、傳、記、孔子曰。
定名:漢文景之際始稱論語。
作者:漢書藝文志: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
內容: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 於夫子之語。 中心思想:仁 篇目:共二十篇,始學而,終堯曰。
十三經概說──孟子
作者:孟子、孟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中心思想:仁義並論
篇目: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 告子、盡心,共七篇。
三 連 六 斷 仰 盂 覆 碗 中 虛 中 滿 上 缺 下 斷
陽爻: 陰爻:
易經六十四卦
上 ( 外) 卦 下(內)卦
(上) 乾
(上 ) 夬
(上) 大有
(上) 大壯
(上) 小畜
(上) 需
(上) 大畜
( 上) 泰
乾(下)
易經六十四卦
易經六十四卦
十三經概說──三禮
周禮〈周官〉: 1 古代理想官制 2 傳為周公所作 3 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部 門〈後冬官亡佚,以考工記補入〉 4 影響後世之政治制度(吏、戶、禮、兵、刑、 工)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十三经》经、注、疏、释文最早合刻,始于南宋建阳书坊。
这种文本形式方便阅读,甫一出现,即受欢迎。
元泰定前后,宋刻附释文的注疏本被翻刻行世,其书板流传至明代正德年间,递经修补刷印,即后人所谓“十行本”、“正德本”。
此后,相继出现了明嘉靖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明末汲古阁刻《十三经注疏》、清乾隆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间阮元于南昌府学刻《十三经注疏》等。
这些明清时期重要的经书注疏版本,其源头皆可追溯至元代翻刻宋代附有释文的注疏本。
长期以来十行本”一直被当作宋刻本,阮元翻刻十行本亦号称“重刻宋本”。
直至近代,学界始确认所谓“十行本”、“正德本”实际上刊于元代,而元刻十行本的刊刻底本,才是真正的宋刻附释文注疏本。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学术界称作“李元阳本”、“嘉靖本”、“闽本”,本文简称“李元阳本”),是李元阳在福建任御史期间,校勘元十行本并参考其它诸本加以补正刊刻而成。
书中关于李元阳刊刻的信息,由于流传久远,又经后代的修补和剜改,几乎无法确知。
我们根据对相关资料的考察,确定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除《仪礼注疏》外,是李元阳、江以达等人于嘉靖十五年至十八年之间(1536-1539)在福建依据元十行本翻刻,其中《仪礼注疏》可能是据汪文盛校刻本翻刻。
李元阳本版式,乃仿照元十行本《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注疏》而略有改。
其后出现的监本、毛本等都与李元阳本有一定的关系。
而阮元于嘉庆年间校勘《十三经注疏》时,广校众本,其中就包括李元阳本。
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分别被收藏在中国、美国、日本和巴伐利亚等国的大型图书收藏机构,有十多部,比较容易看到的是网络公布的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简称“哈佛李元阳本”),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简称“东京李元阳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本(简称“京都李元阳本”)以及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本(简称“巴伐利亚李元阳本”)。
《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

《十三经》:儒家经典体系形成的历史考察作者:舒大刚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04期〔摘要〕儒家“十三经”体系有一个不断结集和形成的过程,本文纠正了明清以来关于“十三经”形成的种种误说,考察了始刻于五代孟蜀时期的“蜀石经”对“十三经”形成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儒家经典体系转换关乎学术转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十三经;蜀石经;经学;儒学〔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4-0108-09今天通常所说的儒家经典有《十三经》,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是儒家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源头活水。
不过,从早期儒家诵法“六经”(又称“六艺”),到后期儒家言必称“十三经”,儒家经典也经历了一个逐渐结集、不断扩充和最后定型的过程。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这里愿结合《儒藏》编纂和儒学文献研究的收获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始于1997年国家“九五”“211工程”建设规划,2004年列入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孔基2004一号文件),目前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史部”248册。
,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异说纷呈:“十三经”结集诸说“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经典,它们作为儒家最基本的典籍,其形成、结集和汇刻过程历来都是讲学家和撰述者所关心的,各类经学著作,特别是概论性或通论型著作(如《群经概论》、《十三经概论》、《经学通论》等),都照例要在首章(或相当于首章的位置)设列“从‘六经’到‘十三经’”之类章节来特别介绍。
但是,关于“十三经”结集的时代和过程,古今学人的看法可谓异说纷呈,矛盾迭出。
兹根据诸说出现的时代早晚,归纳为六家如下:一、唐代说。
焦竑《国史经籍志》:“唐定注疏,始为《十三经》。
十三经导读考查

十三经导读考查1.简述“十三经”的形成。
答:经即“经常”、“常道”,即永恒不变的道理。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解释为“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经也者,恒久之道,不刊之鸿教也。
”十三经是指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这十三部儒家经典。
关于它的形成过程,简言之,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西汉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易》、《诗》、《书》、《礼》、《春秋》五经博士于学官。
隋唐科举大兴,乃分立儒教“九经”:《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这六部书再加上原来的《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由九经演变成十二经,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一书,而排除了《孝经》、《尔雅》。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唐朝的“九经”,最终构成了今天的“十三经”。
2.简述今古文经学。
答: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
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如齐人伏生口授《尚书》二十八篇与晁错者是也。
经今古文学之争始于西汉末年。
哀帝时,刘歆在协助父亲刘向校书,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
他认为《左传》的价值超过今文经《公羊》、《谷梁》,遂上书朝廷拟将古文经列于学官。
儒家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十三经·《周易》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分《经》、《传》两部分。
《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
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
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
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
十三经·《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
《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
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
大部分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
大体上说,平时的叫“诰”,战时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谟”。
十三经·《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十三经·《周礼》《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的经典之一。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
《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十三经·《仪礼》《仪礼》一书记载同代的诸般礼节及其仪式。
十三经·《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十三经·《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或《春秋左氏传》,30卷。
十三经综合资料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易经)、《书》(尚书)、《诗》(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其形成过程为:汉朝: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在孔子以前的书籍没有流传下来,到了孔子开始将一些古代书籍拿来教授学生,于是古代书籍开始流传。
孔子当时教授的书籍主要是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到孔子那个时代流传了几百年的著作。
孔子以前的书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四部,这四部书加上孔子自己编写的《春秋》在汉代设立了学馆开始教授学生,称“五经”。
这四部书是中国最古的书,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
这四部书原名《诗》、《书》、《礼》、《易》。
现在如果你去图书馆找会发现它们已经改名为《诗经》、《尚书》、《仪礼》和《周易》。
孔子教学生又流传到今天的我们可以看见的四本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课本是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十三经注疏的成书与意义

十三经注疏的成书与意义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注疏体系,从南北朝时期到唐代逐渐形成。
它是由经典、注、疏三部分组成,注是对原著文义的解释,疏则是对注的注解,因此十三经注疏包含了当时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其成书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十三经注疏的成书十三经注疏传承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珍宝。
这种注疏体系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
早期的注疏主要以单篇注为主,如《毛诗》注、《左传》注等。
而到了北齐时期,儒家经学开始进入到注疏体系时代。
北齐经学家孔颖达编写了《孔氏三传》、《孔氏四书集传》等著作,形成注疏体系的雏形。
唐代是十三经注疏的全盛时期,期间出现了经学家如杜预、石崇等人编写的《毛诗传》、《左传》传等十三经注疏,奠定了十三经注疏的规范体系。
虽然十三经注疏经过多次修改和增添,但经典本质上没有改变,经典的精髓在十三经注疏中得到了更为细致的阐释,使得整个注疏体系更加完善。
二、十三经注疏的意义1. 继承文化传统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十三经注疏的形成过程源于古代经典文化的传统,他们十分尊重古代经典,同时在对经典进行注解、解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古代经典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
2. 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十三经注疏的作用在于加深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核心之一便是以“中庸之道”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十三经注疏中不仅能够反映出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还能够表达出一些儒家学说的外延,为准确掌握儒家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 推广经典文化十三经注疏的出现推广了经典文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掌握经典,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注疏体系不仅增加了经典的学习难度,还丰富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注疏也逐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对于促进古代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引领思想潮流十三经注疏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进程,同时其对于今天的思想和文化也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文章回顾了《十三经辞典》的编纂过程,并通过编纂实践探讨了编纂文献专书辞典的理论及特点。
关键词 十三经辞典 文献专书辞典 频数 词性 经义 一、概况 《十三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是一部大型专书辞典,依十三部经书分卷编写。每卷分为辞典正文及词语索引两部分。辞典正文及词语索引均有《部首检字表》《音序检字表》《四角号码检字表》供检索;辞典正文依部首排列,前有该经书的概述,后附该经书原文以及历代研究该经书的参考书目、唐开成石经拓片(缩印件)。每卷前有《辞典》学术委员会顾问、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写的序文。该辞典凡十五册,计三千万字。于2002年12月到2012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缘起 酝酿编写《辞典》,是在1984年。当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为《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草案)》中的一种)已脱稿交付出版,二十余名编写人员空闲下来。我们珍惜这支有经验、有干劲的团队,于是寻找新的课题。经过反复权衡、商讨,编写《辞典》的计划逐渐明晰起来。 把编写《辞典》作为首选,是因为“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我们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文革”之后,一些国民对于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漠、怀疑,甚至误认为这是国家落后的罪恶根源。我们知道,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能全盘西化,也不可能割断历史,只能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为我所用。而批判继承的前提是要了解传统文化,知道它是什么;然后要分析研究传统文化,知道哪些是要汲取的精华,哪些是要剔除的糟粕。而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重要地位。把体现儒家思想的“十三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广大群众,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化提供一个平台,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因而编写这样一部辞典,在我们内心形成了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之后,随着读经、编写工作的深入进行,这种感觉愈加强烈,不能自已。这是其一。其二,陕西关中,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经学的发祥地,它亲历了经学的繁荣和发展,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作为三秦大地的子民,我们应该承担起这个传承任务。凡此种种,激励着我们下决心编写《辞典》,为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做出贡献。 此后刘学林同志翻阅了有关资料,广泛同校内以及各地知名学者、专家交换看法,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对《辞典》的编写做了初步设想,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写了报告。1987年10月通过省新闻出版局、省人民出版社组织的专家论证,决定立项,并决定由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编纂研究所负责日常编写工作,同时上报新闻出版署,请求列入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计划。1990年4月该项目列入《1988-2000年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 三、艰难的跋涉 1987年底省内立项后,辞书编写的准备工作就全面铺开了。首要问题是筹措资金。由于没有经费,编辞典用的稿纸是学林先生厚着脸皮向校内各机构的熟人、已经留校的学生索要的,所用卡片是学校印刷厂的下脚料裁制的,更不要说购买图书、添置资料了。 第一笔资助来得很意外,来自喜爱传统文化的香港实业家朱恩馀先生及谢玲玲女士。他们得知我们编写《辞典》后,认为这件事“非常有意义”,并表示“很想帮助你们”。一个月后,来函表示愿意捐赠编写费用72万元。在新闻出版署的有关通知中,要求“将规划中的项目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本部门出版规划的重点工程,认真组织实施”。学林先生认为,还必须争取省里出资支持。他想方设法,五次三番找到陕西省委主管文教的牟玲生副书记,他感动了牟书记,说服了牟书记,得到牟书记的支持。牟书记主持召开了财政厅长、宣传部长、出版局长、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会议,商量资助事宜,最后决定资助一百万元。至此我们完成了资金筹措的任务。 其次,是组织编写队伍。学林先生凭借他的社交能力以及诚恳和热情邀请了一批学有所成、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但我们辞书编纂研究所,除了一名老先生以外,没有人系统读过经,哪怕是只有1903个字的《孝经》也没读过,只是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中读过节选的《论语》《孟子》,以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郑伯克段于鄢”等。所以当周围的同志知道我们要编写《辞典》时,一些人说,没有经学专家,没有系统读过经,凭什么编《辞典》?就是清代儒生,整天钻在故纸堆里,“皓首”也只穷一经、两经,你们凭什么搞“十三经’’?真是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因而劝诫者有之,担忧者有之,嘲讽者有之,也有人等着看笑话。偏偏学林先生不信邪:“十三经”是汉字写的,我们就不怕,没读过就读,读不懂就学,就钻研。谁天生什么都会?还不是学来的。不读书,不学习,寸步难行。颇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劲头。他还说,我们不仅要编《辞典》,还要造就一批经学家,还要出版有关经学的著作。就这样,编写队伍组织起来了。在学林先生前瞻性的胆略和执着之下,没有经学专家头衔的主编,领着一群未系统读过经书的我们,在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开始了艰难的征程。 在过往的辞典编写生涯中,我们饱受了抄卡片、誊稿子这种手工业作坊式编写方法的苦头,所以当学林先生在同外地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交流中,获得了用电脑整理古籍的信息后,就萌发了用电脑辅助辞典编纂的念头。1988年我们购置了电脑。因当时并无现成的软件可用,就到处寻求合作伙伴,开始了尝试编制软件、建立字库等工作。我们是全国较早把电脑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到辞书编纂工作中的单位之一。在其后的编纂中,我们不断充实技术力量,根据编写工作的需要,技术上不断更新、完善,为《辞典》的编写提供了科学手段。 在制订编写凡例、规划编写蓝图、试编样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尖锐的问题是《辞典》编成什么样子?如果编成语文词典,已经有收词更为广泛的《汉语大词典》在先,我们再做没有任何价值;如果编成《儒学词典》一类的书,将涉及哲学史方面的诸多问题,这脱离了我们的专业,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与我们动议的初衷不合。经过反复讨论、切磋,我们将《辞典》定位为文献专书辞典。我们编写《辞典》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要进行语言研究,展现每部专书语言的使用状态;二是肩负着帮助读者读懂经书的任务。为了实现我们的目的,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与编写实践,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辞典》自己的特点: 第一,就收词而言,穷尽式地收录各部经书的全部词语,并显示其频数。这种做法不是我们的创新,但我们不仅显示词频,还要通过分析、归纳、整理、描写,为每一个词在语音、词汇、语法范畴内找到合适的位置,就是说还要显示其字频、音频和义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辞书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这需要对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反复分析、归纳。它不像写论文、编教材,讲课、搞研究,只选择典型的例证;说不清楚的,非典型的,回避就是了。我们的《辞典》不可以回避、不可以遗漏专书内的任何语言现象,对每个词的词性、读音、意义,都要给个“说法”。工作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频数,传递给我们的正是一部专书中使用的词汇、语音、语法、词义等活生生的信息,使我们能准确地认识这部专书的语言使用状况(也就是断代语言状况)。 第二,划分词类,标注词性。这是辞书界经过多次讨论正在尝试中的课题。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给划分词类、标注词性带来困难。我们尝试性地划分了词类,标注了词性。作为专书辞典,我们标注词性的特点是:根据专书词语的使用状态进行标注。这样这部专书中词的组合能力以及在句子中的位置,通过标注词性就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对一些人们认为非常规的语言现象,比如今天人们称为“词类活用”的词,我们呈现给读者的是它鲜活的原始状态:用作动词,做谓语,就标注为动词;用作名词,做主语、宾语,就标注为名词。苏宝荣先生(2003)说:“为了全面地说解词的功能义,重点是对词在非常规功能下的词义进行全面的探求、归纳与分析。这是辞书编纂中一个具有语义、语法双重属性的新课题。”我们的做法,可以说是对这个新课题的探索。由于为辞书标注词性这一工作带有尝试性,对划分词类的标准学界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自己也会有判断不准的情况,这些都是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渐解决的。 第三,词的音项、义项排列依频数多少为序。频数多的排在前。这是编纂辞书的形式问题,但这种形式,不同于历时语文辞典,有其特殊的意义。历时语文词典义项排列基本按照本义、引申义的顺序,以显示词义发展的脉络。而专书辞典所收的词语,是特定环境、特定著作中的使用状态,其义项呈现为共时性的。历时语义词典同专书辞典所收“词”的不同,正如黄侃先生所说的小学训诂贵“圆”,经学训诂贵“专”的差别。因而对于专书辞典而言,历时语文词典传统的排序法已毫无意义。我们按照词在专书中的使用频数排列其音项、义项,通过量化分析,以直观的方式,显现该词在汉语发展的这一瞬间的读音、意义特征及组词造句的能力。比如,一些语文辞典把“树”的名词用法“树木”作为第一义项,而在《左传》中“树”出现17次,用作动词“植”“立”义的13次,用作名词“树木”义的仅4次。依照我们的频数排序法,动词义项应排在前。在《辞典》的《尚书卷》《毛诗卷》《论语卷》《孟子卷》所出现的“树”,均为动词用法,“树立”之义。可以说,今天常用作名词的“树”,在先秦时期主要用作动词。 以上三个特点,是专书辞典所显示出的在历史发展的瞬间语言的使用情况,而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正是这一个个瞬间汇成的,其后效应是:如果将它置身于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是一环不可或缺的链条,肩负着承上启下的独特功能,为系统的汉语史、词汇史、语法史研究提供了可靠、完备的素材,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了资料。这是我们的用心所在,是专书辞典最有价值之处,也是汉语史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亮点。 第四,对于表现经义,表现儒家思想的关键词语、短句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辞典》还担负着解释经义,解释表示儒家理念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的重任。如《论语》《孟子》《孝经》《礼记》等书中表现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等方面的词语;《周礼》《仪礼》《礼记》中表现各种礼仪及官职的词语;《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y梁传》中涉及对《春秋经》的解释以及关于人物、会盟、战役的词语等。还有一些字数较多的长词条,如“克己复礼为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等。对于这些关键词语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解释其内涵,说明该词语的渊源,历史地叙述其演变、作用及其影响,给予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这是《辞典》有别于一般专书辞典的独特之处。还有比如“溃”“叛”这类词指逃散、叛离之义,没有范围的限制,但在《公羊传》中有区别,“国曰溃,邑曰叛”,国民背离其君主而逃跑称“溃”,都邑中的民众叛逃称“叛”,必须区别清楚。《春秋经》中,记载诸侯国国君、大夫出国、入国情况的内容较多。《公羊传》中“复归”“复入”都是重新又回来了的意思。但“出有恶而归无恶”称“复归”;“出无恶而入有恶”称“复入”。恶,恶行,指篡位、谋反之行。根据不同的出入背景,有不同的用语。还有“不书”“不名”“不氏”“不卒”等。这些都是《春秋经》中有“微言大义”的词,不能不出词条,不能不出义项,这都是一般语文词典不予收录的。 以上这些特点增加了《辞典》编写的难度,加之“十三经”本身的特点:一,量大,经书原文近六十四万字;二,时代久远,均为上古及秦汉时文献,阅读困难;三,涉猎面广,思想深邃,牵扯到古代哲学、文学、政治、伦理、教育、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以及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等诸多领域;四,历代研究者夥,各类文献如汗牛充栋,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工作量,就令人瞠目。从编写到出版历时28年,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圆满完成任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