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教案08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走进非遗提升素养》教案
二○一四年八月
《走进非遗提升素养》教案
【授课班级】高职文秘专业二年级学生
【学生人数】32人
【授课形式】理实一体化教学
【授课地点】理实一体化教室
【教学课时】4学时
【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积累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走进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一个教学模块。该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递与分享对中国非物质文化的认识和体验,形成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主编:张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针对高职文秘专业二年级学生来设计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基本的了解,更谈不上喜欢与认同。对理论探究缺乏兴趣,但喜欢动手实践,喜欢对传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前期学习,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信息处理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现代化设备使用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体验,了解非物质文化的内涵、特点、分类、历史与现状,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保护意识,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创新、学会表达,提升职业素养。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基本特点、分类
2.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
3.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和理解能力;
2.能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口语及书面表达、沟通等职业能力;
3.能够进行分工协作,融入团队,提高社会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递与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分类、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与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体验。
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保护。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师生研讨、走访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起航非遗之旅,了解文化传承历史,拓展视野启迪思维,升华人格提升素养。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实施与体验交流中,通过收集资料、制定计划、讨论研究、走访参观、社会调查等学习的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丰富的情感体验。小组内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增进感情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电子触摸屏。
【教学过程设计】本次课遵循着视听体验——图文解说——任务研讨——任务实施——成果分享——拓展提高——考核评价这一主线,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共享学习成果,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体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
本单元遵循认识——体验——共享——升华这一主线,采取任务驱动法,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将文化理论课堂变成了文化互动、体验的平台,激发了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达到了提高素养、文化育人的目的。
【教学步骤与内容纲要】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
汇报要求:
1.形式可以为ppt、视频、采访录像、现场表演、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
2. ppt成果内容包括实物照片、实物介
七、考核评价(0.5学时)
考核评价贯穿在本次课的各个环节。
考核方法:
个人知识评价通过专业教学软件完成,学
生操作软件回答本次课中讲授的非物质文化
素养成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给出,根据学【教学反思】
本教学单元遵循着认识——体验——共享——升华这一主线,采取任务驱动法,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将文化理论课堂变成了文化互动、体验的平台,将文化知识的学习内化为文化情感的传递,将课堂教学升华为文化传承,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达到了提高素养、文化育人的目的。
10